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龙舟鼓 ...

  •   五月的风裹着湿热的水汽,吹得巷口老槐树的叶子翻卷出亮绿的背面。夏芊满蹲在花坊后院的石磨旁,正把泡得发胀的糯米往磨眼里倒,白花花的米浆顺着磨盘边缘往下淌,滴进底下的木盆里,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米香——再过三天就是端午,巷里的老人们早早就念叨着,要一起包粽子、挂艾草,还要在巷尾的小河湾里赛一场“迷你龙舟”。

      “芊满,米浆够不够?不够我再去把前院那袋糯米泡上。”林燕秋的声音从院门传来,他肩上扛着一捆新鲜的艾草和菖蒲,手里还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从集市上买的粽叶、蜜枣、红豆,还有一大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夏芊满抬头,看见他额角沾着细汗,鬓边的头发被风吹得贴在脸颊上,连忙放下手里的木勺迎上去:“够啦,这盆米浆磨完,做碱水粽的米就够了。你快歇会儿,我去给你倒杯凉茶水。”

      林燕秋把艾草和菖蒲靠在墙根,竹篮放在石磨旁,伸手擦了擦额角的汗:“不用,我先把艾草挂起来。张奶奶说,端午前把艾草菖蒲挂在门口,能驱邪避灾,咱们花坊门口得挂两捆,巷里各家各户也得送点。”他说着,就拿起几束艾草,往花坊前门走。夏芊满看着他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每次到了节日,他总是比谁都上心,生怕漏了哪个老规矩。

      两人刚把门口的艾草菖蒲挂好,花坊的风铃就“叮铃叮铃”响了。陈奶奶牵着穿得粉粉嫩嫩的小姑娘走进来,小姑娘手里攥着个小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一进门就跑到夏芊满身边,仰着小脸递过布包:“芊满姐姐!这是我和奶奶一起挑的蜜枣,个个都甜,包粽子最好吃了!”陈奶奶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个陶瓮,笑着说:“这里面是我泡的桂花酒,去年秋天酿的,现在正好能喝,端午喝两杯,祛湿暖身。”

      夏芊满接过小布包,打开一看,里面的蜜枣颗颗饱满,泛着暗红的光泽,显然是精心挑选过的。她蹲下身,摸了摸小姑娘的头:“这么厉害?那咱们今天就用你挑的蜜枣包甜粽,保证大家都爱吃。”小姑娘听了,高兴得蹦了起来,拉着林燕秋的衣角:“燕秋哥哥,我能帮你洗粽叶吗?我昨天看奶奶洗粽叶,知道要把梗剪掉!”

      林燕秋笑着点头,从竹篮里拿出一把粽叶:“当然可以,不过你要小心,别被粽叶的边划破手。”他找了个大盆,倒上清水,把粽叶放进盆里,小姑娘连忙挽起袖子,学着大人的样子,一片一片地捋着粽叶,偶尔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剪掉粽叶梗,虽然动作慢,却格外认真。陈奶奶坐在旁边的石阶上,看着小姑娘忙碌的样子,眼里满是温柔:“这孩子,以前连自己的手帕都叠不好,现在也能帮着做事了。”

      正说着,张奶奶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进来,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串五颜六色的香囊,还有一小袋雄黄粉。“我做了些香囊,里面装了艾草、丁香、白芷,你们把这个挂在花坊里,也给巷里的孩子们分点,端午戴香囊,能防蚊虫。”她把香囊递给夏芊满,又指着雄黄粉,“这个你们少用点,调点雄黄酒,在门口洒一点就行,小孩子可不能喝雄黄酒,得记着。”

      夏芊满接过香囊,放在鼻尖闻了闻,一股清新的草药香扑面而来,香囊上还绣着小小的粽子和龙舟图案,针脚虽然不算精致,却透着股认真的可爱。她连忙扶张奶奶坐下,给她倒了杯凉茶水:“您坐着歇会儿,这么热的天,您别来回跑。我们一会儿包好粽子,就给您送过去,再给您挂个香囊。”张奶奶摆摆手,笑着说:“不碍事,我在家也闲不住,过来看看你们忙活,心里也踏实。”

      林燕秋把泡好的糯米捞出来,放在筛子里沥干水分,又拿出碱水,慢慢倒进糯米里,用手搅拌均匀。夏芊满则在旁边处理五花肉,把五花肉切成大块,放进碗里,加了生抽、老抽、料酒、冰糖,还有少许五香粉,用手抓匀,腌制起来。“燕秋,碱水放够了吗?别太咸了。”夏芊满一边抓着肉,一边问。林燕秋尝了一点糯米:“差不多,再放一点点,碱水粽要有点碱香才好吃。”

      周师傅扛着个木架子走进来的时候,花坊里已经满是粽叶和糯米的香味了。木架子上挂着两串红灯笼,还有一面小小的铜锣,周师傅把木架子放在门口,笑着说:“我想着巷尾赛龙舟得有个响器,就把家里的铜锣找出来了,到时候敲着铜锣,热闹!这灯笼也挂上,端午虽然不比过年,也得有点喜庆劲儿。”他说着,又从兜里掏出个小木雕,是个小小的龙舟造型,递给小姑娘:“给你玩的,端午就得有龙舟。”

      小姑娘接过小木舟,高兴得不得了,举着小木舟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嘴里还念叨着:“划龙舟啦!划龙舟啦!”周师傅看着小姑娘的样子,哈哈大笑:“这孩子,真有活力。对了,我还找了几个老伙计,明天就去巷尾的小河湾整理一下,把水杂草清一清,再做两艘小龙舟,保证能划起来。”

      林燕秋连忙上前,帮周师傅把灯笼挂好:“谢谢您周师傅,辛苦您了。明天整理小河湾,我也去帮忙,人多快。”周师傅摆摆手:“不用不用,我们几个老伙计就行,你们年轻人忙着包粽子,照顾好老人们就好。”

      王大爷推着三轮车过来的时候,车上放着个大铁锅,还有几捆芦苇叶。“我想着你们包粽子的锅不够大,把家里的大铁锅拿来了,这个锅一次能蒸二十斤粽子,够咱们巷里人吃了。”他把铁锅放在厨房门口,又拿起芦苇叶,“这是我早上在河边割的芦苇叶,有的人家喜欢用芦苇叶包粽子,说有股清香味,你们也试试。”

      夏芊满连忙道谢,帮着把芦苇叶放进盆里:“王大爷,您真是太周到了。一会儿包粽子,您也留下一起包,多个人多份力。”王大爷笑着点头:“好啊,我年轻的时候,包粽子可是一把好手,今天就让你们见识见识。”

      很快,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妥当了。林燕秋把大盆放在院子中央的石桌上,里面装着泡好的糯米、腌制好的五花肉、蜜枣、红豆,还有洗干净的粽叶和芦苇叶。陈奶奶、张奶奶、周师傅、王大爷围坐在石桌旁,夏芊满和林燕秋也坐了下来,小姑娘则坐在陈奶奶身边,手里拿着一片粽叶,学着大人的样子摆弄。

      “包粽子得先把粽叶折成漏斗形,不能漏底,不然米会掉出来。”王大爷说着,拿起一片粽叶,熟练地折出一个尖尖的漏斗,然后往里面加了一勺糯米,放了一颗蜜枣,再盖一层糯米,用手压实,接着把粽叶的另一边折过来,裹住糯米,最后用绳子绕了几圈,打了个结,一个胖乎乎的甜粽就做好了,放在旁边的竹筐里,整整齐齐的。

      小姑娘看得眼睛都直了,连忙拿起一片粽叶,学着王大爷的样子折漏斗,可是粽叶总是不听使唤,要么折成了扁的,要么漏了底,急得她皱起了小眉头。陈奶奶笑着拿起一片粽叶,手把手地教她:“别急,慢慢来,先把粽叶的硬梗对着自己,然后把左边的角折过来,像这样……”在陈奶奶的指导下,小姑娘终于折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漏斗,她高兴得不得了,连忙往里面加糯米,结果加得太多,粽叶裹不住,糯米撒了一地,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夏芊满也学着包咸粽,她拿起一片粽叶,折成漏斗形,加了一勺糯米,放了一块五花肉,又加了点红豆,然后裹起来,用绳子绑紧。可是她绑得太松了,刚放进竹筐,粽子就散了架,糯米撒了出来。林燕秋笑着走过来,从她手里接过粽叶:“我教你,绳子要绕三圈,结要打紧,这样才不会散。”他一边说,一边示范,动作熟练,很快就包好了一个咸粽,递给夏芊满:“你试试,照着我的样子来。”

      夏芊满跟着林燕秋的样子,重新包了一个,这次虽然还是有点歪歪扭扭,却没有散架。她高兴地举起粽子:“我包好啦!你们看!”大家都笑着点头,张奶奶说:“不错不错,第一次包能这样,已经很好了。”

      大家一边包粽子,一边聊着天。陈奶奶说,以前端午的时候,她要提前一天就开始泡糯米,包上一整天的粽子,不仅家里人吃,还要给邻居们送,那时候没有冰箱,粽子只能泡在井水里,能放三四天;张奶奶说,她年轻时,端午要带着孩子们去河边看龙舟赛,人山人海的,敲锣打鼓的声音能传好几里地,孩子们挤在最前面,看得眼睛都不眨;周师傅说,他小时候,端午还要编五彩绳,戴在手腕脚腕上,说是能保平安,等到端午过后第一场雨,再把五彩绳解下来,扔到河里,寓意着把灾祸都带走。

      “现在日子好了,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省着吃,可这些老规矩不能丢。”王大爷包着粽子,感慨地说,“咱们巷里这些老人,大多都是独居,要是没有这些节日,日子就太冷清了。现在有芊满和燕秋在,每次节日都想着大家,一起包粽子、吃粽子,比一家人还热闹。”

      林燕秋笑着说:“王大爷,您别这么说,我们年轻,多做点是应该的。以后每个节日,我们都和大家一起过,让咱们巷一直这么热闹。”

      正聊着,巷里的几个年轻人也来了——是隔壁单元的大学生小吴,还有开杂货店的小李,他们听说花坊在包粽子,特意过来帮忙。小吴手里提着个大西瓜:“我刚从集市上买的西瓜,特别甜,一会儿包完粽子,大家一起吃,解解暑。”小李则拿着几袋零食:“这是我店里新进的绿豆糕,端午吃绿豆糕,也是老规矩,大家尝尝。”

      人多了,包粽子的速度也快了起来。竹筐里的粽子越来越多,有甜的、有咸的、有碱水的,还有用芦苇叶包的,摆得满满当当。小姑娘也渐渐熟练起来,虽然包的粽子还是小小的,却再也没有撒过糯米,她把自己包的小粽子放在一个单独的小竹筐里,说要留给巷里的小伙伴们吃。

      不知不觉,太阳就偏西了。王大爷把大铁锅洗干净,放在院子里的煤炉上,加了水,等水烧开后,就把粽子一个个放进锅里,码得整整齐齐的。“粽子要冷水下锅,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慢慢煮,碱水粽煮一个小时就行,肉粽得煮两个小时,这样才够软糯。”王大爷一边盖锅盖,一边叮嘱,“我看着火,你们去歇会儿,吃点西瓜。”

      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小吴把西瓜切成小块,分给大家。西瓜又甜又凉,一口下去,驱散了满身的热气。小姑娘拿着一块西瓜,小口小口地吃着,嘴角沾了西瓜汁,像只小花猫。陈奶奶拿出手帕,帮她擦了擦嘴角:“慢点吃,别噎着。”

      张奶奶喝着桂花酒,看着院子里忙碌的年轻人,眼里满是欣慰:“以前总担心,这些老规矩以后没人记得了,现在看,你们年轻人也喜欢这些,我就放心了。”夏芊满笑着说:“这些老规矩都是咱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以后我们有了孩子,也要教他们包粽子、挂艾草,让这些规矩一直传下去。”

      周师傅想起明天的龙舟赛,笑着说:“明天咱们巷尾的小河湾,肯定热闹。我找了五个老伙计,做两艘小龙舟,一艘坐三个人,到时候咱们分两队,赛一场,赢的队有奖励。”小姑娘听了,连忙问:“什么奖励啊?是不是粽子?”周师傅哈哈大笑:“对!赢的队能多吃两个肉粽!”

      大家聊得正热闹,锅里的粽子香味就飘了出来。浓郁的糯米香混合着粽叶的清香,还有肉粽的咸香、甜粽的蜜香,让人垂涎欲滴。小姑娘忍不住跑到锅边,踮着脚尖往锅里看:“爷爷,粽子熟了吗?我好想吃啊!”王大爷笑着说:“快了快了,再等半个小时,肉粽就熟了。”

      又过了半个小时,王大爷打开锅盖,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里面的粽子个个饱满,颜色也变得更深了。他用筷子扎了扎肉粽,能轻松扎透,笑着说:“熟了!可以吃了!”大家连忙围过来,林燕秋拿起一个肉粽,递给张奶奶:“张奶奶,您先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张奶奶接过粽子,剥开粽叶,里面的糯米油亮亮的,五花肉炖得软烂,入口即化,咸香浓郁,好吃得连连点头:“好吃!比我年轻时包的还好吃,燕秋的手艺真不错。”陈奶奶也拿起一个甜粽,咬了一口,蜜枣的甜汁流出来,混合着糯米的清香,甜而不腻:“这个甜粽也好吃,芊满挑的蜜枣真甜。”

      小姑娘拿着自己包的小粽子,小心翼翼地剥开,虽然粽子很小,糯米也有点散,却吃得格外香:“这是我包的粽子,最好吃了!”大家看着她的样子,都笑了起来。

      吃完粽子,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林燕秋把剩下的粽子分成几份,用粽叶包好,递给张奶奶、陈奶奶、周师傅和王大爷:“这是给你们带回去的,凉了可以用蒸锅热一下,也可以直接吃。”又给小吴和小李也分了些:“谢谢你们来帮忙,带点粽子回去尝尝。”

      大家提着粽子,慢慢往家走。夏芊满和林燕秋收拾好院子,把剩下的粽叶和绳子收起来,准备明天再包一些。小姑娘走的时候,还不忘把自己包的小粽子装进布包里,说要给小伙伴们送去。

      夜深了,花坊里渐渐安静下来。夏芊满靠在沙发上,看着窗外的月光,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映出艾草的影子。林燕秋泡了两杯桂花酒,递给夏芊满一杯:“累了吧?喝点酒,解解乏。”

      夏芊满接过酒杯,喝了一口,桂花的清香混合着酒香,在嘴里散开,暖融融的。她靠在林燕秋肩上,轻声说:“以前总觉得端午没什么意思,没想到今年这么热闹,有这么多人陪着,还包了这么多粽子,感觉心里特别踏实。”

      林燕秋轻轻拍着她的背,笑着说:“以后每年端午,我们都这样,和大家一起包粽子、赛龙舟、吃西瓜,让这条巷一直这么热闹。”

      夏芊满点头,眼里闪着光:“好啊。”她抬头看着林燕秋,忽然觉得,幸福从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这些平凡的小事里——是端午的粽子香,是巷里的欢声笑语,是身边人的陪伴,是那些代代相传的老规矩,是大家一起守护的温暖。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巷尾的小河湾就热闹起来了。周师傅和几个老伙计已经把两艘小龙舟准备好了,龙舟是用杉木做的,刷着红漆,船头雕着龙头,虽然不大,却格外精致。大家都穿着轻便的衣服,早早地来到小河湾,有的帮忙整理龙舟,有的在岸边摆桌子,有的则提着粽子和西瓜,准备赛后一起吃。

      小姑娘穿着红色的小裙子,手里拿着周师傅给她的小木舟,跑前跑后,格外兴奋。陈奶奶和张奶奶坐在岸边的树荫下,看着大家忙碌的样子,手里拿着香囊,偶尔给路过的孩子戴一个。

      比赛开始前,周师傅敲起了铜锣,“哐哐哐”的锣声在小河湾里回荡。大家分成两队,林燕秋、小吴和周师傅一队,王大爷、小李和另一个老伙计一队,两队分别登上龙舟,拿起船桨,做好准备。夏芊满站在岸边,手里拿着一面小旗子,大声喊:“预备——开始!”

      随着小旗子落下,两队的龙舟同时出发。大家用力划着船桨,水花溅起,龙舟在水面上快速前进。岸边的人都在喊着“加油”,小姑娘也跟着喊:“燕秋哥哥加油!周爷爷加油!”铜锣声、加油声、船桨划水声混合在一起,热闹极了。

      刚开始,两队的速度不相上下,后来林燕秋一队渐渐加快了速度,超过了王大爷一队。王大爷不甘示弱,大喊一声:“加把劲!别输给他们!”队员们也使出了浑身力气,船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