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第二十三章 ...
-
盛夏的余威尚未完全散去,九月的阳光依旧带着灼人的力度,透过江市一中高大繁茂的香樟树冠,在崭新的塑胶跑道上投下斑驳晃动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青草、新书页,以及一种独属于高中校园的、更加自主而略带疏离的气息。
陆予婷背着新买的、款式更简洁的深蓝色书包,站在高一(7)班的门口,深吸了一口气。心脏在胸腔里不轻不重地敲打着,不是初三那种濒临极限的紧张,而是一种面对未知新环境的、略带忐忑的郑重。教室的门敞开着,里面已经坐了不少新同学,低低的交谈声像蜂群般嗡嗡作响,每一张面孔都带着新鲜和试探。
她找到贴着自己名字的座位,是靠窗的倒数第二排。放下书包,她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旁边的空位,桌角贴着的名字是“苏晓”。一个陌生的名字。她默默地坐下,将新发的、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课本一本本拿出来,在桌角垒好,动作细致,像是在完成一个安定内心的仪式。
窗外的视野很好,能看到远处红色的教学楼和更远处隐约的城市轮廓。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在她摊开的英语书扉页上跳跃。这里的一切都比初中部更大,更气派,也……更显得她个人的渺小。在这个汇聚了全市优秀学子的地方,她不再是那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借读生”,但也仅仅是几十个新生中毫不起眼的一个。
班主任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严肃干练的中年女老师,姓赵。她雷厉风行地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强调了高中学习的紧迫性和纪律要求,然后便开始安排军训事宜。她的语速很快,条理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陆予婷认真地听着,努力记住每一张新面孔和每一个注意事项,感觉像是被投入了一条更宽阔、流速也更急的河流,必须立刻调整姿势,才能避免被淹没。
最初的几天,是在一种忙乱而懵懂的状态中度过的。认识新同学,适应新老师的讲课节奏,熟悉偌大的校园布局——图书馆在哪里,实验楼怎么走,哪个食堂的窗口菜色更好。她像一只谨慎的蜗牛,小心翼翼地探出触角,感知着这个新世界。
她的话不多,大部分时间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预习、复习,或者整理笔记。课间,听着周围新同学们迅速熟络起来,谈论着初中时的趣事,或者最新的流行话题,她偶尔会感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疏离。他们口中的某些游戏、动漫、明星,对她而言有些陌生。那段埋头苦读的初三岁月,似乎在她与一部分同龄人之间,划下了一道无形的界限。
幸运的是,她的同桌苏晓,是个与她性格迥异,却意外地容易相处的女孩。
苏晓有一头微卷的栗色短发,眼睛大而明亮,像含着两颗跳脱的星星。她活泼开朗,甚至有点大大咧咧,是那种能在三分钟内和前后左右混熟的类型。开学第二天,她就自来熟地戳了戳陆予婷的胳膊,笑嘻嘻地问:“喂,陆予婷是吧?我看你笔记做得超好!以后借我参考参考呗?”
陆予婷有些措手不及,点了点头:“嗯,可以的。”
“太好了!我叫苏晓,以后咱就是战友了!”苏晓伸出手,重重地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力道让陆予婷微微晃了晃。看着她毫无心机的灿烂笑容,陆予婷紧绷的神经也不自觉地松弛了几分。
苏晓是艺术特长生,学画画的,文化课成绩一般,但对文字和故事有着天生的敏感。她会发现陆予婷笔袋里那支特别的樱花粉色笔,会好奇地问她是不是有故事;她也会在陆予婷对着物理题皱眉时,凑过来看半天,然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觉得这个电子它可能心情不好,不想按常规路径走了。” 她的存在,像一道活泼跃动的色彩,注入陆予婷略显沉静的高中开局,带来了不少轻松的瞬间。
真正的,让陆予婷感到一丝冥冥之中牵引的,是教师节那天。
教师节在开学后不久。那天下午放学,学校组织了回母校看望老师的活动。陆予婷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江市实验中学看看。那里有她挣扎、奋斗过的痕迹,也有卢老师、老徐这些给予过她温暖和指引的恩师。
实验中学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熟悉的校门,熟悉的林荫道。但走在其中,身份已然不同,心境也迥异。她先去看了卢老师,卢老师见到她非常高兴,拉着她的手问了半天高中适应情况,又骄傲地跟办公室其他老师介绍:“这就是我常跟你们说的陆予婷,作文写得特别有灵气!”
从语文组办公室出来,她走向数学组办公室,想看看老徐。
刚走到办公室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老徐那熟悉的大嗓门,似乎在跟人打电话。她站在门口,等了一会儿。老徐挂断电话,一抬头看见她,眼睛顿时亮了:“哟!陆予婷!快进来快进来!”
老徐的发际线似乎比初三时又后退了一些,但精神头十足。他上下打量着陆予婷,满意地点头:“嗯,气色不错!看来在一中没被虐太惨?”
陆予婷笑着摇摇头:“还好,徐老师。”
“那就好!一中节奏快,竞争也激烈,你得稳住。”老徐说着,像是忽然想起什么,拍了一下他那光亮的脑门,“对了!你在一中几班来着?”
“七班。”
“七班!赵老师那个班对吧?”老徐眼睛更亮了,带着点得意,“嘿!那可是我师兄!当年我们一起在师大念的书,关系铁着呢!他教学有一手,就是要求严,你在他班上,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老徐的师兄?
这个消息让陆予婷微微一愣。世界原来这么小吗?在她面对全新环境,感到些许孤立无援的时候,竟然意外地得知,现在的班主任与初中的恩师有着这样一层亲近的关系。这感觉,就像在陌生的海域航行,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座隐约熟悉的灯塔,虽然光线微弱,却莫名地带来一种安心感,仿佛她与过去那段奋斗岁月之间,还有着一根无形的丝线相连。
“赵老师……很厉害吗?”她忍不住问。
“那当然!”老徐与有荣焉,“他带班,成绩从来都是年级前列!就是人比较严肃,话不多,但心里有杆秤,对学生是真心负责。你好好学,有什么困难,也可以……呃,当然主要还是靠自己!”他大概意识到让弟子去“麻烦”师兄不太合适,及时刹住了车。
但从老徐办公室出来时,陆予婷的心情明显轻快了许多。这个消息本身并不能改变她需要独自面对高中挑战的事实,但却像一缕微风,吹散了些许萦绕心头的迷雾。她不再是完全孤身一人闯入这片新天地,她的背后,隐约连着一段被认可过的过去。
回到一中,再次坐在高一(7)班的教室里,看着讲台上赵老师严肃的面孔,陆予婷的感觉悄然发生了变化。她依然觉得这位班主任要求严格,令人敬畏,但那份敬畏中,掺杂了一丝难以言喻的亲切。她会更加仔细地聆听赵老师的每一次指导,揣摩他话语背后的深意,仿佛能从中看到一点点老徐那种“直男式”关心的影子。
她开始更加主动地融入班级。苏晓拉着她去小卖部,她会跟着去;小组讨论时,她会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声音可能不大;班级组织篮球赛啦啦队,她在苏晓的怂恿下,也去凑了个人数,站在场边,看着场上奔跑的身影,听着周围震耳欲聋的加油声,感受着一种久违的、纯粹的集体热情。
学习上,她逐渐找到了节奏。高中的知识更深、更广,但有了初三那段“魔鬼训练”打底,她的抗压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她延续了初中时整理笔记、归纳错题的好习惯,在文科上优势逐渐显现,尤其是语文,她的作文常常被赵老师拿到班上作为范文点评。理科虽然不算突出,但也在稳步跟上。
夜晚,在台灯下奋战时,她偶尔会想起初三那段拼尽全力的岁月,想起那场让她成长的中考。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支樱花粉色的笔,它会提醒她,她曾经如何从泥泞中走出。而现在,她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窗外是江市一中秋意渐深的夜色,晚风带来隐约的桂花香。陆予婷合上做完的习题册,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高中生活的画卷,正在她面前缓缓展开,初时的陌生与忐忑,正被日常的点滴和缓慢建立起来的熟悉感所取代。
她还没有遇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戏剧性的重逢,也没有立刻找到志同道合的挚友。但她在适应,在观察,在一点点地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更广阔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微光。前路依然漫长,但第一个小小的、安稳的立足点,似乎已经悄然奠定。新程之上,微光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