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开学考 ...

  •   天刚破晓,东方的天空被染成一种温柔的橘粉色,像是谁把水彩晕开在宣纸上。

      薄雾如纱,轻轻笼着远处的山影,树梢上还挂着几颗不肯坠落的星子,在渐亮的天色里愈发显得伶仃。

      风是凉的,带着露水和青草的气息,悄悄钻进半开的窗。

      一只早起的麻雀忽然从电线上弹起,翅膀划破凝滞的空气,发出细碎的扑棱声。

      巷口的早餐铺子亮起灯,蒸笼里腾起的热气白蒙蒙地漫开,裹着面香、油香和一丝甜津津的豆沙味,在清冷的晨风里格外诱人。

      街道渐渐醒了。

      自行车铃铛叮铃铃地划过,送报人的脚步轻快而熟稔,牛奶瓶碰撞的清脆声响像一串小调。

      阳光终于越过屋脊,斜斜地切进巷子,把砖墙、石板路和晾晒的衣裳都镀上一层金边,连灰尘都在光柱里轻盈起舞。

      新的一天,就这样温柔又鲜活地开始了。

      闹钟在五点四十准时震动。

      林衔月按掉手机,借着微光看见对床的沈槐序已经坐在书桌前,台灯调至最暗档,正在默写古文。

      两人目光在昏暗中相接,默契地点头示意。

      洗手间传来规律的水声。

      阮听枝总是宿舍第一个起床的,此刻应该正在洗漱。

      她的作息表贴在衣柜内侧:5:30起床,5:45晨跑,6:15背英语。

      林衔月轻巧地下床,从保温杯倒出昨晚准备好的温水。

      书桌上,各科笔记按考试顺序整齐码放,荧光标签在暗处微微发亮。

      她翻开数学错题本,最后过一遍圆锥曲线的解题步骤。

      "要叫醒她吗?"沈槐序用气声问,指了指仍在熟睡的周昭阳。

      林衔月摇头。

      周昭阳的智能手表突然亮起,震动模式发出蜜蜂般的嗡鸣。

      床上的人立刻弹坐起来,眼睛还没完全睁开,手已经摸向枕边的单词本。

      六点整,宿舍楼响起第一遍晨铃。

      四人沉默地走在去食堂的路上,各自复习着掌心里的便签。

      晨雾中,上百名学生安静前行,只有翻动纸页的沙沙声。

      "第七题。"阮听枝突然说。

      "双曲线,离心率根号3。"周昭阳接话,手指在空中画着辅助线。

      林衔月从口袋里摸出薄荷糖分给大家。

      晨光穿过香樟树叶,在她们肩头投下细碎的光斑。

      远处,监考老师已经抱着试卷走向文渊楼,不锈钢保温杯在腰间反射出一道银光。

      这样的早晨,她们已经度过上千个。

      六点二十分,食堂的灯光在渐亮的天色里显得格外冷白。

      林衔月用筷子尖挑开包子皮,热气腾起的瞬间,她默背完了最后一条文言实词释义。

      沈槐序的保温杯里飘着枸杞,周昭阳面前摊开的单词本边角已经卷起,而阮听枝正用指尖在桌面上无声地敲击节奏——

      贝多芬《月光》的前奏,林衔月听出来了。

      "作文素材,"周昭阳突然戳了戳蛋黄流心的奶黄包,"《夜航西飞》里那个,关于孤独的段落。"

      "适用于'守望'、'沉淀'、'精神家园'。"沈槐序接话,推了推眼镜。

      镜片上倒映着食堂悬挂的电子钟:06:37。

      她们收拾餐盘的动作整齐利落。

      走出食堂时,晨雾已经散尽,香樟树下的石凳上坐满了埋头复习的身影。

      有人小声背诵着"士不可以不弘毅",有人对着阳光看生物课本上的细胞结构图。

      林衔月把薄荷糖纸揉成小球,精准地投进三米外的垃圾桶。

      文渊楼前,教务主任的哨声刺破晨空。

      人群开始流动,像被堤坝规整过的河水。

      上楼时,阮听枝突然拉住林衔月的手腕——她的掌心有薄汗,但声音很稳:"第七题,我刚刚说错了,是椭圆。"

      林衔月反手在她手心画了个对勾。

      考场日光灯全部打开的那一刻,试卷的油墨味弥漫开来。

      林衔月转动着钢笔,看见监考老师撕开密封袋的动作带起一阵细小的风,吹动了前排女生鬓角的碎发。

      窗外,一只灰雀落在空调外机上,歪头打量着室内三百支同时书写的笔。

      当第一个选择题的答案被填涂成完美的黑点时,晨光正好移到了答题卡上的条形码处。

      那组黑白相间的线条,在阳光下像通往某种未来的密码。

      林衔月接过试卷时,指尖轻轻抚平卷角,目光先落在最后的作文题上——"边界与超越",一段关于认知局限的论述材料。

      她唇角微动,这个题目正适合用她暑假读《西西弗神话》时记下的笔记。

      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落下第一个答案,力道均匀,墨色清晰。

      她的坐姿端正,肩颈线条舒展,握笔的姿势是从小练字养成的习惯。

      做文言文阅读时,她的目光在字里行间平稳移动,遇到"渌水荡漾清猿啼"这样的句子,笔尖在虚空中微微一顿,像是隔着千年时光与诗人对望。

      写作文时,她左手无意识地将垂落的发丝别到耳后三次——

      分别在引用加缪、苏轼和博尔赫斯的时候。

      行楷字迹清隽有力,段落间的过渡自然如溪水流淌。

      最后一个句号圆满收尾时,窗外的香樟树影正好掠过她的卷面。

      铃声响起,林衔月整理好试卷,目光扫过答题卡上工整填涂的选项。

      走出考场时,初秋的阳光正好洒在走廊上,她眯了眯眼,从口袋里摸出手机。

      锁屏上是她和闺蜜的合影——两个女孩站在海边,风吹乱了她们的头发。

      "林衔月。"

      她回头,看见阮听枝站在几步之外,手里拿着透明文件袋。

      阳光透过香樟树叶,在她白衬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要一起去食堂吗?"阮听枝问,声音很轻,"周昭阳和沈槐序已经先过去了。"

      林衔月点点头,将手机放回口袋。

      她们一前一后走下楼梯,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既不会显得疏远,也不至于太过亲近。

      食堂人声鼎沸,新生们挤在窗口前排队。

      林衔月要了份清蒸鱼和米饭,找位置时看见周昭阳正朝她挥手。

      那张桌子旁已经坐了沈槐序,还有两个空位。

      "作文写得怎么样?"周昭阳嘴里塞着食物,含糊不清地问。

      林衔月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题目挺有意思的。"

      她们安静地吃完午饭。

      期间周昭阳和沈槐序讨论了几句考试内容,林衔月时不时附和着。

      回到宿舍,林衔月拉上床帘。

      床头的充电器插着手机,屏幕亮起又暗下。

      她戴上耳机,播放英语听力的练习材料,声音调到刚好能听见但又不会打扰别人的程度。

      窗外,知了的鸣叫渐渐弱了下去。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在地板上画出一道金色的线。

      林衔月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下午英语考试的备考笔记——

      她昨晚用荧光笔标出的重点词组,在记忆里依然鲜明。

      两点整,闹钟响起。

      她睁开眼睛,听见宿舍里其他人也陆续起床的动静。

      周昭阳打了个哈欠,沈槐序在整理笔袋,阮听枝已经站在门口等她。

      林衔月拿起透明文件袋,检查了一遍里面的准考证和文具。

      走出宿舍楼时,初秋的风吹起她的发梢,远处考场的方向,已经有学生三三两两地往那边走去。

      林衔月走进考场时,午后的阳光在磨砂窗玻璃上晕开一片蜂蜜色的光晕。

      她的指尖掠过桌角,确认座位号吻合后,才将透明文件袋放在桌面上——

      黑色考试专用笔、2B铅笔和橡皮按照使用频率整齐排列。

      广播响起试音时,她摘下眼镜擦拭镜片。

      这个下意识的动作让右腕上的运动手环露了出来,屏幕显示着心跳数值:72。

      当听力部分的前奏响起,那个数字悄然攀升到85。

      试卷散发着新鲜的油墨味。

      她先快速浏览了作文题目:给校报编辑写一封关于食堂改进的建议信。

      笔尖在草稿纸上停顿三秒,随即流泻出"balanced diet"和"food diversity"等短语,像散落的珍珠等待被串起。

      完形填空讲到非洲象群的迁徙,她突然想起生物课纪录片里看过的画面。

      这个闪回让第24题的答案变得格外清晰,笔尖在C选项上落下时,窗外正好飞过一只白鹭,翅膀的影子掠过她的答题卡。

      交卷铃响过七分钟后,林衔月还在走廊尽头慢慢整理笔袋。

      周昭阳的声音从楼梯口传来,正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描述听力题里那个"该死的澳大利亚口音"。

      沈槐序站在两步之外,眼镜片上反射着手机屏幕的微光——她在查牛津词典的电子版。

      "去图书馆吗?"阮听枝出现在转角,琴箱的背带在肩上勒出一道浅浅的痕迹。

      阳光透过她身后的大叶榕,在地上投下模糊的光斑。

      林衔月将一缕碎发别到耳后:"我想先回宿舍拿数学笔记。"

      宿舍里,斜阳把林衔月的影子拉长到墙上。

      她盘腿坐在床沿,膝盖上摊开的错题本里,圆锥曲线的图解被荧光笔分成三个色块。

      指尖沿着抛物线轨迹缓缓移动,在虚空中画出看不见的坐标轴。

      当阮听枝带着咖啡香推门而入时,林衔月正用红笔圈住最后一道压轴题的解题关键。

      她们交换了一个短暂的眼神——足够礼貌,又保持着一臂距离的克制。

      窗外,暮色开始吞噬操场尽头的足球门框。

      台灯亮起的瞬间,林衔月发现草稿纸边缘不知何时多了个函数图像的小涂鸦。

      可能是走神时画的,正余弦曲线交织成海浪的形状。

      她轻轻撕下那角纸片,夹进了数学课本的扉页里。

      天刚蒙蒙亮,林衔月就醒了。

      宿舍里很安静,只有沈槐序的台灯亮着,暖黄的光晕染在摊开的笔记本上。

      林衔月轻手轻脚地起身,从书桌抽屉里取出数学错题本——

      昨晚睡前复习过的导数大题解法还清晰地印在脑海里。

      她拧开保温杯,热气氤氲而上,带着淡淡的茉莉花香。

      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斜斜地切在桌面上,照亮了她用荧光笔标记的洛必达法则应用条件。

      周昭阳的闹钟突然响起,是一段急促的钢琴曲。

      她猛地从床上弹起来,头发乱蓬蓬地支棱着,嘴里已经开始念叨:"三角函数,辅助角公式,最大值最小值..."

      阮听枝从盥洗室出来,发梢还滴着水。

      她看了眼林衔月桌上摊开的笔记,轻声问:"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还考吗?"

      "去年考了。"林衔月头也不抬,笔尖在草稿纸上快速推导着一个极限问题,"但泰勒展开可能要重点看。"

      八点整,阳光已经变得明亮刺眼。

      林衔月坐在考场里,指尖无意识地轻敲桌面,节奏稳定得像心跳。

      试卷发下来的瞬间,她先扫了一眼压轴题——

      果然是一道结合了导数和几何意义的综合题。她唇角微扬,翻回第一页开始答题。

      选择题她做得很快,笔尖在答题卡上点出清脆的声响。

      填空题的最后一题需要构造函数模型,她停顿了三秒,在草稿纸上画了条简略的曲线,随即写下转换步骤。

      大题部分,她的推导过程简洁而严谨,重要步骤用笔稍重,墨色比其他地方深一些。

      写到第三问时,监考老师经过她身边,目光在她的解题过程上停留了两秒,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最后十五分钟,她重新检查了一遍所有计算。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答题卡上,导数图像的切线斜率在光线下显得格外清晰。

      铃声响起,林衔月合上笔帽,轻轻舒了口气。

      走廊上已经喧闹起来,周昭阳正拉着沈槐序争论最后一题的答案,声音忽高忽低。

      林衔月走出考场,初秋的风迎面拂来,带着桂花若有若无的香气。

      她抬头看了看天空——湛蓝如洗,一丝云也没有,像刚被擦净的黑板。

      远处,阮听枝靠在香樟树下,手里转着一支铅笔。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她白衬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林衔月走过去时,一片金黄的叶子正好落在她肩上。

      "考得怎么样?"阮听枝问,声音很轻。

      林衔月伸手拂去肩上的落叶,唇角微扬:"还行。"

      她们并肩走向食堂,影子在阳光下叠在一起,又被风吹散。

      番茄汤的热气在空气中扭曲成模糊的弧线,林衔月盯着碗里漂浮的葱花,忽然想起十二岁那年的夏天——

      温叙白把冰镇汽水贴在她发烫的耳尖上,钢笔墨水的薄荷味混着钢琴漆面的松木香。

      "校庆文艺汇演报名表!"

      周昭阳突然把手机屏幕怼到她眼前,"我们宿舍出个节目吧?"

      她的指甲油是星空蓝的,在屏幕反光里像几颗小行星。

      沈槐序的筷子停在半空,筷尖沾着的米粒将落未落:"根据过去五年数据——"

      "弦乐四重奏。"阮听枝的声音像琴弓擦过A弦。

      她倾身时,齿轮吊坠从衣领滑出,在食堂顶灯下划出一道银弧,"需要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

      三双眼睛的注视让林衔月的汤勺撞在碗沿上。

      "我小学学过两年大提琴。"

      陶瓷的清脆余韵里,她右手虎口突然泛起记忆中的酸痛——

      温叙白总笑她按弦时"像在给大提琴号脉"。

      "我会小提琴!"周昭阳举起左手,腕骨内侧有道浅浅的茧——

      琴弓留下的印记,"从六岁学到初二,考完十级就荒废了。"她的筷子在餐盘上敲出一串颤音,是《流浪者之歌》的片段。

      阮听枝的睫毛在灯光下投出细密的阴影:"我九岁开始学琴。"

      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齿轮吊坠的齿纹,"这把琴是祖父用老钟表的发条改的琴轴。"

      沈槐序推了推眼镜:"中提琴。学了四年零七个月。"

      她解开袖扣,露出手腕内侧的淡色压痕——

      那是琴颈长期抵在同一个位置留下的,"琴箱里贴着函数图像。"

      林衔月望着汤碗里自己的倒影。

      十二岁的记忆突然清晰起来:温叙白把铜鹰徽章别在她琴谱上,说"江雪簌,等我们上高中就组真正的四重奏"。

      而现在,阳光透过食堂的玻璃窗,在桌面上投下四道并排的光带——像琴弦,也像命运早准备好的谱线。

      "要试试德沃夏克的《美国》吗?"阮听枝突然问,"第二乐章,慢板。"

      周昭阳的叉子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升F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