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裁 缝 店 开 业 ...

  •   第 九 章 新 店 开 业

      【本章简介】高先生送流浪儿去爷爷家,李先生新店铺正式开业。

      “裕德路到了。”听到报站的声音,高先生拉起小明浩的手,“到站了,赶快下车。”
      “伯伯,我自己走过去好了。”背着书包的小明浩指着对面的一条弄堂对高先生说,“我爷爷奶奶就住在那里。”
      “我过去和他们说几句。”高先生和小明浩一起向马路对面走去。
      弄堂口有一盏路灯,几个路人正匆匆地向弄堂深处走去。两人走了十多户人家才到了爷爷家的门口,屋里的灯光从窗户和门上的小窗透了出来,高先生向前仔细看了一下门牌号码,裕德路300弄72号。
      敲了几下门,门开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叔朝门口的两人看了一眼,惊讶道:“小明浩,这么晚了,来爷爷家有什么事?”
      “我??,我??”小明浩结巴着说不出话来,高先生看了一眼小明浩,告诉爷爷,“这孩子好几天没吃饭了,家里的大人去了警局,我留他吃了晚饭,就把他送到这儿来了。”
      “原来是好心人在帮忙,谢谢您!”奶奶从里屋走了过来,朝高先生和孩子招呼道,“快到屋里坐,多亏您的帮助,不然这孩子就要流落街头,要饭去了。”
      “人都会有难处的,帮忙应该的。”高先生笑着对奶奶说,“我把孩子带来交给爷爷奶奶了,这几天你们辛苦一下,帮他联系学校,在这念几天书,等他父亲回来再回自己的家。”
      “好!快进来坐一会儿,这么多的路坐汽车就要一个多小时,好好歇一歇。”
      “不坐了,家里还有孩子等着我,我得赶回去。”高先生朝小男孩点了点头,“快叫爷爷奶奶把书包放好,到屋里去洗个热水澡,换身衣服,明天就可以上学了。”
      “奶奶,爸爸好几天没回家了,是这位伯伯帮我付了面包的钱,还去他家吃饭。”
      “先生是个大好人,我们替孩子的父亲谢谢你。”
      “不客气,我该回去了,你们有什么难处可以来找我,我能帮的一定会帮忙。”
      “谢谢!谢谢先生!”孩子的爷爷奶奶感动得连声致谢,“这孩子真的好幸运,碰到了这么好的先生,好人会有好报的。”?

      振华在家把所有的作业都完成了,爸爸还没回来,这么晚了,有的地方就没有电车了,只能坐人力车回家。
      振华整好书包,来到门口,听了听外面的动静,整幢楼的住户好像都已经睡了,没有一点响声,振华转过身来,抬头看了一下写字台上的小闹钟,指针已指向11点了,爸爸怎么还没到家,路上会不会有事?
      这时的高先生正急着往家赶,从裕德路出来后,就没汽车了,必须走到徐家汇才有电车,幸亏路不远,但也要走二十分钟左右,赶快大步走,尽量早点到家,不然振华要担心的。
      徐家汇到了,总算坐上了电车,到静安寺再转乘到四川北路的电车,还要步行十五分钟才能到达会馆,一路顺利,总算到达终点站。再往会馆的家赶去。
      早春的夜晚有点冷,微风吹来,一阵寒意,高先生不由地担心起家里的振华,他才12岁,一个人在家不知怎样了,做完功课会自己看书吗?秀芳去世多年,把振华托付给我,我要好好照顾他,把他抚养长大。
      这次回国把秀芳的骨灰坛带回来了,暂时放在房间的壁厨里,等把新店安排好,开张营业一段时间后,就去老家把秀芳的后事安排好,让她入土为安,
      高先生算了一下时间,离清明还有一个多月,这件重要的事情应该在清明前办好。顺便去看望家里的父母和亲人,离家已有十一年了,该去看看年迈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了。
      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光阴路,会馆马上就要到了。远远望去,家里的那间小屋灯光还亮着,振华还没睡,还在等着我回家,高先生不由地加快了脚步,向会馆的2号楼跑去。
      ?
      两周后,毕勋路最边上的新店铺开业了。临街的店名招牌用红漆写着“兴隆服装铺”,所有的牌门板都用红漆重新刷了一遍,整整齐齐地放在店里靠墙的一边,门面的两边摆放着几个花篮,这是上海商会秦会长和会馆的老乡为祝贺李先生新店开业送的礼物,祝贺李先生开业大吉!生意兴隆!
      服装铺的一楼有两个店面,一间店面的两边橱柜里摆放着排列整齐的新布料,中间则是一个大工作台,一些卷尺、长剪刀和划粉堆放在几个小盘子里,随时随地可以为顾客量体裁衣。
      另一间店面是展示厅,做好的各种西装、旗袍和时尚的服装,穿在各种人体模型上展示,新型时尚的服装,吸引着行人的目光,好几个行人停下脚步朝橱窗玻璃望去,这些服装做得真好,这西装像是进口的,这家店的裁缝师傅手艺不错,新开的服装铺,做衣服会打折吗?去店里探个究竟。
      几个行人走进了服装铺,一看有客人来店里看衣料,李师母赶紧招呼顾客:“大家好!欢迎光临!”
      “我是本店的做衣师傳,姓李,是宁波来的红帮裁缝,就叫我大李吧。“
      这家店的师傅不错,知书达理,说话很客气,是个会做生意的老板,一位先生问道:“红帮裁缝都去海外做服装了,现在发生战事,在外的生意难做了,你们是从宁波来的还是国外来的?”
      “我们刚从日本回来,到上海再重新开店的。”
      “在日本做生意很难。”李师母无奈地说道,“华人在日本的日子不好过。”
      “听口音你们是宁波人,宁波师傅很会做生意。”一位女士看了一眼橱柜里的布料,问道,“李师傅的衣料都是新进的,开业大吉,这料子打几折?”
      “我们都是三天前进的货,左边橱柜的料子都是进口的,右边的衣料是上海产的,都是最好的衣料。绸缎面料,法兰绒都是上等的料子。”李先生笑着对几位客人说,“新店开业,一周内所有衣料都打九折。”
      “好!那我们就多做几件衣服了。”
      ?

      新店开业前三天,李先生把家从会馆搬到了新店,楼上的两间房作为卧室,店里的一些布料都一匹一匹地堆在大房间的角落,方便取货。小房间暂时由两个孩子住,以后店里生意好了,收入多了,再自己买房住。
      新店开业三天后,店里的顾客多了很多,附近的居民都知道新开了一家“兴隆服装铺”,这几天的布料正在打折,不知裁缝师傅的手艺怎样?
      上午开门没多久,几个中年妇女拎着手提包走进了服装铺,看衣着打扮很普通,可能是那些企业的职工家属,身穿枣红色丝绒旗袍的李师母热情地招呼着几位女士:“大家好,是来做衣服的吧,你们看左边下面一排,都是今年流行的面料和颜色。”
      李师母走到橱柜旁,拿出两匹丝绒料子,一匹是墨绿色的,另一匹是枣红色。放在工作台上,打开卷着的枣红色料子,朝几位女士说道,“大家来看一下,摸摸看,这种料子弹性足,颜色好,还打九折,一个星期的优惠,抓紧时间做几件了。”
      李师母指着门口模型上挂着的一套西装,“你们看这套西装,都是我老公亲手裁剪制作的,很多洋人都上门来请他做的。”她又指着做好的几件旗袍说道,“这也是我老公做的,式样比上海名店做的还要好。我身上的丝绒旗袍是他亲手做的。”李师母转身走了几步,滿脸笑容的看着几位女顾客:“你们看怎么样?”
      这个老板娘好漂亮,不用化妆就靠着合身时尚的旗袍和好身材,几位女士看着优雅大方的女店主,不由地夸道: “真好看!留过洋的老板娘与众不同,很有气质。”
      “人靠衣装,是我老公做的衣服好看。”
      “你老公穿的西装很时新,红帮裁缝的手艺不错。我先做一件旗袍,下次让老公来定做一套西装。”
      “好,喜欢什么颜色和料子您自己挑吧。”
      几个女士围了过来,一摸料子,手感和颜色都不错,做衣师傅还是去国外开过服装铺的红帮裁缝,大家都做了件枣红色的丝绒旗袍,还有一位女士另做了一件墨绿色的旗袍。
      服装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下午又来了好几个女士,量体裁衣,李先生和李师母又像以前一样忙了起来。
      望着那些进进出出的男女顾客,李先生不由的松了口气,上海人还是很时尚的,虽然其他地方在打仗,但上海有洋人和租界,还是比较安全的。在租界开服装铺不用担心没人来做。只要服装的设计和制作有特色,新型时尚,就会有大批的顾客。
      ?

      ?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