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请假风波 ...
-
赵熙朗被调到礼部做郎中,礼部因为使团进京的事儿,忙的团团转转,赵熙朗还会瓦剌语直接被取消了休假。
朝廷和瓦剌人的和谈已经结束,瓦剌人自然就没了在留在京城的理由。
几位成年王子一直都争论着谁回去,毕竟朝廷就只同意一位王子跟随使团回去。
到了最后都没商量出来,还是老皇帝直接指定了瓦剌的大王子跟着回去。
赵熙朗进入礼部第一件事儿,就是安排送瓦剌人回去的事情。整天都忙得不行,加上礼部里面会瓦剌语言的人很少,他整天都跟在几个堂官身后,充当翻译。
礼部的官员说是文官,可在和瓦剌人交涉的时候,因为交涉一些问题,双方都打了起来。
第一次面对的时候,赵熙朗没有经验,还被打了一拳。等到后面几次的时候,他都有经验,知道躲了。
却又被堂官嫌弃,身为大秦人怎么能够遇事就躲,应该屡起袖子给对方干啊。
赵熙朗谨遵堂官的教诲,等到下次再动手的时候,他也帮忙下手。
老夫人都说,这说是到了礼部,怎么兵部都凶残,天天回来都是一身伤。幸好都是皮外伤,第二天继续带着伤去衙门。
等到把瓦剌人送走之后,赵熙朗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林希之想着这马上到了农忙,就想着带着几个孩子去庄子上面看看。
赵广胜现在缺少的不是名师教导,而是对世事的了解。
博雅书院里面的学生自然是没有因为要收麦子放假的道理,里面的低龄学生基本上都是京城里面文武百官之子。
大龄的外地求学的,自然也不会因为要收麦子要请假回老家。
尤其是外地学子,他们求学之路太过艰难,对于能够进入博雅书院读书这样的机会,很是珍惜。
林希之给陈家的先生为儿子请了假,要带儿子体会一下农人的辛勤。
陈家的先生很是不满,好不容易两个孩子渐渐跟上了步伐,若是耽搁一两天,岂不是又要赶进度了?不过,人家两个孩子本身就是借读,目的就是等到八月份的博雅书院考试。
他多嘴作甚?不过就是勋贵子弟借着读书的幌子,打发时间罢了。
“四少爷,您今天怎么没去陈家读书?”府里的先生看到出现在族学的四公子,很是好奇。
“先生好。”赵广楠躬身给曲先生行礼,“母亲说要带着我和大哥去庄子上面收麦子,说是要上什么农学课,让我们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农人的辛勤。”
“夫人可是真的舍得?这么热的天气,怕是小公子去了地里一刻钟都待不了。”曲先生略带嘲讽的说道,不过年龄尚小的赵广楠自然没有听得出来,但先生的话却是让他很不舒服。
他自己是落地的进士,身上有着举人功名,在国公府教学完全是看中了国公府的束脩。
现在在国公府教学,一年四季的新衣服,三节一寿都各有礼物。
他自家也有着几十亩地,要不然也供不起他这个读书人。幼年的时候,父母不舍得请太多人,他和兄长也没少下地干活,自然知道种地的辛苦。
赵广楠觉得自己被先生嘲笑了,“您怎么知道我就坚持不了,我定然会坚持到底。”
曲先生看着四公子瞪大双眼不满的看着自己,倒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好,好。那我就等着四公子的麦子,四公子收了麦子之后,可否送些给先生尝尝。四公子亲自收割的麦子,味道定然不错。”曲先生摸着自己的小胡子,笑意盈盈的对着年幼的四公子说道。
说起来也是自己愧对国公爷,国公府里对他的要求都是百分百满足,可这些年府中却是连着一个秀才都没出来,真是浪费了这么好的资源。
一直想着等到国公爷回府之后,自己提出来想要改变一下族学现状,但这段时间又是无所事事都快忘记被夫人给指着脸说自己不会教学的话了。
夫人说什么农学课,他就觉得挺好。
赵家族人都可以在学堂里面读书,但并不是每家家里都是有钱人。这些学生对能够轻而易举得到的读书的机会,根本就没有丝毫珍惜的意思。
他要给国公爷提一下建议,改变一下国公府的读书条件,虽然会得罪赵家的一些族人,但他不想教书一辈子,却连着一个秀才都教不出来。
曲先生仔细问了赵广楠两句农学课的事情,但赵广楠就顾着好玩,也不清楚到底什么农学课,就放赵广楠离开了。
“先生来了,可是有什么事儿?”赵熙朗让人赶紧给曲先生上茶,停下手中的笔。今天难得从衙门回来早了一点儿,赵熙朗就想着好好练练字。
礼部那些人,出口成章,都各有所长。自己现在没什么能拿出手的,轮学识和才华,他一辈子怕是都赶不上那些人。但,他的字还可以,也是下过功夫的。
曲先生来的时候,组织了一路的语言,可这会儿却是有点儿有口难开。
喝了一杯茶水之后,深吸一口气,才把自己组织了一路的话给说了出来。
“公爷,我这是想着能不能改变一下族学的读书门槛?”曲先生说完,很是忐忑。族学里面的这些人都是国公爷的族人,自己这么说国公爷不会觉得自己嫌弃赵家人了吧?
赵熙朗一听是族学的事儿,立刻来了精神。
回京之后,胜哥儿变化最大。夫人还把两个孩子送进了陈家的族学,虽然时间短还看不出什么,但陈家族学规矩严格,楠哥儿也进步了不少。
“先生可是有什么好方法?”赵熙朗自己读书读了十几年,连着秀才都没考中;族学这些年更是未有寸功。
但他一点儿都不觉得是族学出了问题。毕竟天下这么多人,读书的也不是少数,但秀才才有几人啊。尤其是北直隶,读书千万,三年能考中进士的也不过十来个。
赵熙朗自然希望自家能够有人考中秀才,举人,甚至进士,但也知道这种事儿不可强求。
曲先生对上赵熙朗那目光灼灼的目光,突然有点儿难张口了。
说真的,赵熙朗贵为国公爷,可对读书人的尊敬却深入骨髓。
“我这些年在府中教书,也是有点儿懈怠了。从一开始进府的时候,我抱着定然要好好教导学生,可这些年却是越来越没了士气。实在是愧对国公爷的期望。”
赵熙朗没有打断曲先生的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我今天过来,还是受到了夫人的启发。世子爷和四少爷身为国公府的嫡子,以后自然是荣华加身,比着赵氏族人自然有着更宽广的未来。”
“夫人都能看得出来族学出了问题,偏偏我却还是自以为是,觉得是学生的问题。四少爷和五少爷送到陈家族学读书,这些日子我也观察了,的确是比在族学的时候进步甚多。”
“我身为先生,实在是失职。但,赵氏族学的不少学生,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却是觉得理所应当,根本就无心学习。”曲先生知道,其实还是自己出的问题大,但他安逸太久,已经舍不得放弃这个工作机会了。
“那先生现在可是有了想法,想要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赵熙朗很是谦逊的问道,对于读书这件事儿,他知道辛苦,自己读书的时候也甚是用功,加上他对族学也是放心的很。
“我有个浅薄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吃苦。为何贫寒子弟对读书如此重视,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唯有读书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就像是博雅书院一般,他们招收全国各地的贫寒子弟。
这些贫寒子弟进入博雅书院,不光免去一切费用,只要他们考试优秀,书院里面还给与奖励。
“那先生可是想要效仿博雅书院的做派?”赵熙朗对于博雅书院的做法,也是赞同的很。毕竟,每年博雅书院里面都能够出几名进士。
“对,对于读书优秀的给予奖励,对于读书不上心,无心读书的孩子直接清退。不过这样的话,怕是不少人会闹到国公爷跟前。”
“不过这种只知道让学生吃苦,却看不到好处的事情,怕是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会有所不满。还要让他们看到读书的好处,
赵熙朗想到自家苦苦支撑赵家荣耀,父亲去世之后,他们赵家只有名没有权。
赵家但凡能够多两个支撑门厅的人,他都不至于如此急切。
“当然,这些并不能保证族学里面的人能够考中秀才,但至少让他们有紧迫感,知道读书这件事儿也是需要努力才可以得到。若是能够有一两个考中举人,依着赵家的家世,去地方做个县丞或者是教谕,其他的人自然就有了动力。”
赵熙朗知道曲先生说的实话,深吸一口气。若是真的参考博雅书院的奖惩制度,怕是赵家的族人第一个都要找上来了。
但,秀才,举人,他们家实在稀罕啊。
真金白银的出去,一点儿回报都见不到,尤其是族人把族学当成了管教孩子的地方。
“好,曲先生先做一个规则出来,咱们商议之后,开始执行。不过我希望给族学一个过渡期。不能一上来就开始清退学生,这样我对那些族人也不好交代。”赵熙朗下定了决心,就让曲先生下去快快准备。
“这是自然,那国公爷我先下去准备写提纲。”曲先生决定去找一下好友,把博雅书院的规则弄一份详细的过来。
博雅书院那里的先生收到赵广胜的请假条,看着上面写着因着家中有事,请假两天。
现在竟然连个敷衍人的理由竟然都不找了,这让蒋先生对这些富贵子弟更加厌恶,只是冷哼一声就放到了一边。
别以为得了圣人的嘉奖,他们书院就会高看他一眼。
书院,就是读书的地方,还是以成绩好坏来说话。
这段时间赵广胜的确表现不差,他还当是这孩子改了习性。但询问先生的话题,都是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
对于赵广胜是否能够考取功名,他一点儿都不报希望。倒是赵家的另一个孩子,赵广源虽然年纪小小,却尊师重道,学问扎实,基础牢固,在同龄人当中当属佼佼者。
赵广胜被先生的冷眼气的浑身都要爆炸了,刚要说什么,就被身边的潘家乐给拉住了。
“胜哥儿,胜哥儿,别多事儿。先生自来就瞧不上咱们,现在你能安生的请假是要紧。”
其他伙伴也是赞同的点头,胜哥儿这段时间读书比着以往认真许多了。虽然对那些四书五经的还是不怎么上心,但上课已经能够学进去了。
尤其是对一些兵书,还有武将的传奇列传读的无比认真。有些书籍上面写的毕竟是模糊不清,连着史书那么大部头的书都跟着读起来了。
“怎么,还不走?是不是非要我拿着请假条去府上亲自问问令尊,这个假条到底是真的还假的?”蒋先生冷声说道,每次他去国公府,这孩子都能领一顿毒打。
这段时间赵广胜读书比着以往是认真了不少,可喜欢的史书还有兵书,对于这样明显的要走武将之路,简直都是占他们书院的名额。
只要是能安生下来,他们这些先生,都知足了。
“那你就去问吧。”赵广胜丢下一句,就被身边的伙伴给拉走了。
“先生,先生别给胜哥儿一般见识。我们年纪小,不懂事儿,先生您先忙我们先走了。”潘家乐、焦文铭几人拉着赵广胜赶紧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