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 7 章 ...

  •   我站在飞行器之中,仰头望着这个庞然大物,喉咙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六爷——那个自称来自虚空一族的巨人——说这是他"最小"的一艘代步工具。最小?我苦笑着摇摇头,这玩意儿比我们人类最大的星际货船还要大上三圈。
      "欢迎登舰,我是您的航行助手系统。"冰冷的机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您可以叫我'小助手'。"
      我咽了口唾沫:"这...这就是六爷说的'小型飞行器'?"
      "是的。"小助手的声音带着几分自豪,"这是六爷私人收藏中最迷你的一艘,平时只用于骷髅头号和星球之间的短途穿梭。"
      我抬头望向天花板——不,应该说是"天空"更合适。整个上层空间呈长三角形延伸开去,保守估计有三十多米长。正前方是一块巨大的弧形天窗,几乎占据了整个前壁的上半部分。那材质看起来像是玻璃,但表面流动着奇异的光泽,如同液态金属般变幻不定。
      "那是宇宙坚晶,"小助手解释道,"能过滤恒星辐射的99.99%,硬度是钻石的1200倍,同时具备全息投影功能。"
      我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靴底与金属地板接触发出清脆的回响。随着我的移动,天窗上自动浮现出一系列数据流,像是某种启动程序。
      "控制室在哪里?"我问道,目光扫过空旷的上层空间。
      "请继续向前,在三角形端点处。"
      我走了约莫三、四十米,才来到所谓的"控制室"区域。这里摆放着一个造型奇特的操控台,通体由某种黑色晶体打造,表面浮动着暗红色的符文,那些符号不断变换形态,像是活物一般。
      "这...怎么操作?"我伸手想要触碰那些符文,却在即将接触的瞬间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阻挡。
      "滴血认主。"小助手说,"这是六爷特别设计的生物识别系统。只有您的DNA信息被录入后,才能获得驾驶权限。"
      我皱眉:"什么意思?"
      "请将您的手指放在控制台中央的凹槽处。"
      我照做了。凹槽边缘突然弹出一根细如发丝的针,快得我甚至没感觉到疼痛,指尖就已经渗出一滴血珠。血珠落在凹槽中,那些暗红色符文突然疯狂闪烁起来,然后全部变成了明亮的蓝色。
      "基因绑定完成。"小助手宣布,"您现在可以随心驾驶了。"
      我盯着那些蓝色符文,它们现在排列成了我勉强能辨认的文字——某种古老的地球语言,奇怪的是我居然能读懂。
      "为什么是中文?"我喃喃自语。
      "系统会自动适配使用者最熟悉的语言。"小助手回答,"六爷说这样更'人性化'。"
      人性化?我差点笑出声。一个身高两百米的外星巨人考虑"人性化"?不过现在不是纠结这个的时候。我尝试着用意念控制那些符文,它们立刻响应,在天窗上投射出飞行器的全息图像。
      图像显示这艘飞行器的外部造型类似于古老的F1赛车,前尖后窄中间宽,但比例更加夸张。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推进系统——前端和两侧各有2个推进器,尾部则有6个,总共12个推进器阵列。
      "这...能飞多快?"我问道,手指无意识地描摹着全息图像。
      "常规模式下可达0.5光速,紧急状态下可短暂进入曲率泡,实现超光速航行。"小助手的语气平淡得像在讨论天气,"不过六爷建议您尽量避免使用后者,因为能量消耗极大,而且——"
      "而且什么?"
      "以人类的身体构造,可能会在过程中被压成肉酱。"
      我打了个寒颤,决定暂时把"曲率航行"从选项列表中划掉。"内部结构呢?"
      全息图像切换为内部剖视图。数据显示这是一个长约186米,宽约110米,高约86米的长方体空间,被平行分割成三层。上层是一个底长108米,顶长80米,底宽64米,顶宽38米,高8米的拱形空间;底长150米,顶长80米,底宽104米,顶宽64米,高12米的梯形空间;;底部则是一个长180米,宽104米,高60米的巨大长条多边形形空间。
      "六爷特意为您改造了内部结构。"小助手说,"原本这里只有一个可调节的座椅——按照六爷的体型设计的。"
      我试着想象那个画面:一个近两百米高的巨人坐在这艘"小型"飞行器里,像人类坐在赛车驾驶舱中一样。这个念头让我头皮发麻。
      "所以现在...?"
      "上层是控制区和观测区,中层是活动区,下层是储物和备用能源区。"小助手解释道,"六爷说考虑到您娇小的体型——"
      "娇小?"我打断它,"我一米七!"
      "——对六爷来说,您比蚂蚁大不了多少。"小助手继续道,完全无视了我的抗议,"所以他为您增设了隔断和功能区。"
      我叹了口气,决定不再纠结尺寸问题。"能带我去看看其他区域吗?"
      "当然。请跟我来——准确地说,是听从我的指引。"
      我离开控制台,沿着一条突然亮起的蓝色光带走向后方。那里有一道几乎与墙壁融为一体的门,在我靠近时无声滑开,露出一条向下的斜坡。
      中层空间比上层宽敞许多,呈梯形结构,天花板高约12米。最引人注目的是整个前壁都是透明的,材质与上层天窗相同。我忍不住走上前,将手掌贴在凉凉的表面上。
      "这真的能承受陨石撞击?"我问道,指尖感受着那种奇特的冰凉触感。
      "理论上,它能承受直径不超过50米的固态陨石以第三宇宙速度的直接撞击。"小助手回答,"不过还是建议您尽量避免。"
      我干笑两声,转身环顾这个巨大的空间。除了几根支撑柱和墙壁上偶尔闪烁的控制面板外,这里几乎空无一物。
      "下层呢?"我问。
      "主要是储物空间和备用能源舱。"小助手说,"六爷为您安装了仿日照系统和可调节重力装置。"
      听起来很高级,但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更基本的问题。"有食物吗?水?睡觉的地方?"
      一阵尴尬的沉默。
      "呃...六爷说您已经服用了进化丹药,理论上可以72个标准时不需进食饮水..."
      我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也就是说,这艘价值连城的高科技飞行器里,连一瓶水和一块饼干都没有。
      "衣服呢?被褥?医疗用品?"
      又是一阵沉默。
      我无语地瘫坐在地上,背靠着冰冷的舱壁。"至少..."我自言自语,"至少我还能驾驶这玩意儿。"
      小助手似乎想说什么,但又止住了。这个细微的异常引起了我的注意。
      "怎么了?还有什么是我应该知道却没告诉我的?"
      "没什么重要信息。"小助手回答得太快了,"只是...六爷给您留下了一条加密信息,将在适当时候解锁。"
      我眯起眼睛:"现在不能看?"
      "信息锁定了触发条件。"小助手说,"六爷说您会'知道什么时候是正确时机'。"
      典型的六爷作风——神神秘秘,话说一半。我摇摇头,决定先专注于眼前的问题。
      "好吧,那至少告诉我这艘飞行器的名字?总不能一直叫它'六爷的小飞船'吧?"
      "它没有正式名称。"小助手说,"注册编号是VX-1173。"
      我望着天窗外渐渐远去的星空,突然感到一阵孤独。四天时间,一艘没有补给的飞行器,一个谜一样的信息,和一个完全陌生的"目的地"。
      "那就叫它'蓝星号'吧。"我轻声说,希望它能永远提醒我不要忘记来处,并且带我回家。
      控制台的符文突然闪烁了一下,仿佛在回应这个名字。我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虽然在这空荡荡的金属空间里根本没什么灰尘可拍。
      "好了,小助手,"我走向通往控制室的斜坡,"是时候学习如何驾驶这艘'蓝星号'了。"
      当我转身时,余光瞥见下层舱室的某个角落闪过一丝红光,转瞬即逝。我停下脚步,皱起眉头。沿着螺旋坡道向下走去,金属阶梯在脚下发出细微的嗡鸣,坡道尽头是一扇半透明的隔膜门,表面流动着淡蓝色的能量波纹。当我靠近时,那些波纹自动分开,露出里面的景象——空荡荡的、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的巨大空间。
      我疑惑,我迷茫,我刚刚明明看见了红光啊?
      "小助手,下层是不是有什么东西?"
      小助手没有回答,只是我脚下的金属地面慢慢变成了透明的——十二个巨大的透明晶体容器分两列平行排列,每个直径约十米,内部翻涌着液态的暗物质。那东西看起来像是被囚禁的夜空,无数星光在其中流转、碰撞、湮灭。即使隔着容器壁,我也能感受到它们散发出的能量波动,让我的胸腔跟着共振,心脏几乎要跳出喉咙。
      "这就是...飞船的动力系统?"我的声音不自觉地压低了,仿佛害怕惊扰这些沉睡的巨兽。
      "正式名称是'恒星虹吸者'。"小助手说,"量子共振场装置,能够直接捕获并转化恒星辐射能。"
      我绕着环形装置走了一圈,试图理解这个远超人类科技水平的动力系统。每个容器底部都延伸出数十根半透明的导管,像血管一样汇入中央的主能量总线。那里悬浮着一个不断变形的多面体,没有任何可见的支撑,只是静静地旋转,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谱。
      "那个是..."
      "量子隧穿节点发生器。"小助手说,"也就是您理解的'虫洞开启装置'。"
      我的呼吸一滞。虫洞?真正的、可操控的虫洞技术?即使在最疯狂的科学幻想里,这也属于前沿中的前沿。
      "它能带我们走多远?"
      "理论最大单次跃迁距离为60万公里,约等于蓝月平均距离的1.5倍。"小助手的语气突然变得谨慎,"但六爷特别强调,这项技术有...不可预测性。"
      我皱起眉头:"什么意思?"
      “就是说如果频繁使用,会造成目的地的不确定性,幸运一点的话,目的地会比较偏离,不幸的话,偏离的会比较大,比如大山深处或者海洋里,不排出火山口的可能性。”
      这就......我心里暗骂着,“那这个频繁使用的定义是什么?”
      “每蓝星日不超过三次”
      还好还好,足够了,我松了一口气"小助手,显示当前能量储备。"
      空中浮现出一组数据。我眯眼解读着那些闪烁的参数:能量储备78%,足够进行约15次最大距离跃迁;如果仅维持生命系统和常规航行,理论上可以运行3个地球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