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决心不再北伐的心路历程转折——当“执·诸葛亮”松开手
这一段剧情诞生的原因是,我因为开始动笔写这本小说,于是主动去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之后产生的疑惑:为什么历史上的诸葛亮,根本没见过汉室是啥样,却依然愿意为“兴复汉室”奉上一生?
毕竟他出生于黄巾起义之年,成长于宦官外戚交争的乱世,成年后更是亲历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汉室早已名存实亡。 那他究竟是在“恢复”什么?又是在“忠于”什么?
而我个人最后的理解是——正因为他从未真正见过所谓的“大汉”,所以执念才会如此深重。 他只从只言片语的史书里,拼贴出了一个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黄金时代”幻影,并将自己全部的信仰与忠诚投射了进去。
——这是一种极其典型的“理想化投射”:对现实越陌生,越容易将遥不可及的事物幻想成纯粹的美好。
有趣的是,白帝飞霜二阶段的诸葛亮的名字,就叫“执·诸葛亮”。
正如历史上许多“为理想殉道”的人,恰恰不是最清醒、最了解现实的那批人;他们的信仰不是建立在事实之上,而是一种模糊而美丽的传说。 正因为那传说从未被现实污染,他们才愿意为它倾尽一生。也正是这样,诸葛亮对“汉”的执念,很可能并不是对刘家天下本身的忠诚,而是一个出生在极度混乱年代的人,对“秩序”与“安定”的极端渴望。换而言之他心中的“大汉”,其实并非某个政权,而是一个“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清明有序”的秩序象征。
但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他没办法跳出封建语境将其清晰表达为“理想国”,于是只能借用“汉室”这一政治符号去承载它。
这是极其虚妄的,但这恰恰也是极其动人的——所以他会成为千百年来最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的象征。
而我把这段“醒悟”放在他的婚礼之夜。 因为婚礼本身就象征着某种人生阶段的“转折”——从理想到现实,从旧我到新生。 他不是不再爱那个理想了,而是终于意识到:他穷尽一生所追逐的“汉”,其实从未在现实中存在,它只存在于史书的描绘与他心底的理想化幻影中。
也正是在这一刻,诸葛亮不再只是历史书里的“忠臣楷模”,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有情感、有迷茫的普通人完成了他人生中最本质的一次“认知转变”:他放下的不只是北伐,而是那个执念一生、到死都始终未能逃脱的“忠武侯”。
而在这段剧情中,当诸葛亮终于意识到原来那个理想的“大汉”,不在过去,而在星舟与瑶光所来自的那个未来世界——这是一种“转向”,也是一种“成长”。不是背叛,而是信念的升维。 如果说“复兴汉室”是诸葛亮的前半生信仰,那“追随她、看见她眼中的世界”则是他的后半生信仰。 ——他还是那个理想主义者,只不过,这一次他终于有机会亲眼去看见那个“理想国”。
另外补充:诸葛均这人历史上记载少得很,除了官至长水校尉之外啥也不知道,写的是“官至”说明是最后才干到这个职位可能前期不是,那我就自由发挥了。
秦论是历史上真实人物,是226年孙权接见的罗马商人。如果我能写到,那么罗马这个伏笔也会有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