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此章大善。
    世人往往以结果论英雄,而功过都是由后人评说的。在立继承人的时候,家主又没有第六感,如何能知道谁更“贤”,须知此时贤不代表以后贤,也许是装的贤,也许是周围人蒙蔽了家主等等。韩非子有个观点是“定分止争”,也就是名分确定,就可以避免很多争端。一个家族,一个国家的衰败,往往是从内里烂掉的,所以由效率论,由经济论,都应当制定禁止内耗的规定。
    嫡长子继承制从周即开始确定,在后世一步步地加固,在评价任何事物的时候,是应当注意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之于身份继承,嫡长子继承制是受到当时世界各国的认可的。而今天,之所以嫡长子继承制不复存在,仅仅因为身份继承在明面上是不复存在了。但是在浙江、福建一带宗族权力还算旺盛的地方,实际上族长的位子也是由长房长孙继承的,这一点从我一个同学口中得到证实。
    至于嫡长子是不是最贤的问题,其实一般一个孩子只要出身就被看做继承人,都要背负最大的期待,都要享受最严格和优越的教育,在后天的培养上是最让全家关注的,先天只要不是傻子,在同胞兄弟中绝对算数一数二的。
    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大致贯彻地很好,一般大族都有种种考量不敢违背,被打破次数最多的就在皇室。由于皇权受到的限制最少,而皇帝的福利最多,所以兄弟们都争得你死我活。
    非嫡长子的并成功把嫡长子/孙PK掉的,我们比较下杨广、李世民和朱棣。(刘小猪不算,景帝的皇后不育,他和他老哥都是庶子半斤对八两,就算小猪年龄小,但不存在嫡子的情况下,庶子的继承并没有太多限制,一般有认为以年龄、以生母的地位高低甚至生母的受宠程度,相对比较随意)杨广和李世民其实上位手段差不多(而且当年都是战功赫赫的次子,人望也不错,可惜差了长子的名分),虽然杨广是暴君,李同学勉强算个明君,但是就他们上位初期来说当时人真的是看不出来他们两个有什么区别的,基本一路货色,没有未卜先知的人说明谁谁更贤,那么他们的老爹如何选择呢,何以表现非嫡长子上位的合理性呢?再者,杨广好歹靠讨好他老娘得到太子的地位,李世民直接杀弟幽父了,狠辣得很。虽然李世民不遗余力往脸上贴金,但若是玄武门之变是他失败了,谁又能说李建成即位做的事情是不是比李世民更优秀呢?成王败寇,失败者是没有表现的舞台的,指望一个看起来很贤明的非嫡长子即位成为明君,其概率还小于从小精心培养的成继承人的嫡长子呢。
    再比如朱棣成功夺了他侄子的皇位,执政期间虽然嗜杀但还算靠谱,但建文帝虽然文弱,但执政初期的一系列措施颇有过人之处,其实很有潜力做个良好的守成之主,未必比永乐差。而相应的,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也是战功赫赫,似乎他老爹还在战场上许诺过要立他当太子,这点倒类李渊之于李世民),在他老哥挂掉侄子即位时也想COS他老爹发动靖难,结果失败了,若是成功焉知不是另一个朱棣?只是历史是永远没法假设的。
    所以一个太子究竟怎么样,究竟能带领国家走到哪里,都是不好说的。谁最贤,短期看不出来,以后也有变数,甚至还有运气的成分,是完全不靠谱不可预知的一件事,所以,一开始就立中宫所出的第一个嫡子为太子,然后从小开始培养,这样的成材率还更高一些。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古时将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个人手里,寄托在一族的血缘里本来就是很不可靠的一件事。正如下面有书友说不贤就架空了当橡皮图章,宋明时期的文官VS君主的二元政治体系才是王道啊!一言堂什么的最容易出差错了,前一个皇帝是天才,后一个未必啊,反而是文官的上位是实打实考科举谋的出身,又通过一系列政绩上的高位,居高位的都非等闲之辈,总比长于深宫养于妇人之手的皇族靠得住,而且各部门之间可以互相制衡,也可以互相吐槽挖底耍嘴皮,所以指望个明君不如指望君主立宪制呢,让皇帝放权给内阁,然后爱哪哪去,每年给点固定零花钱当吉祥物,保证皇权斗争没那么血淋淋了。顺便吐个槽:其实明朝中后期的制度,内阁掌握大权,万历可以几十年不上朝朝廷也照样运转,是很有改革成君主立宪制的希望的……可惜机会没抓住,崇祯兄已经吊死在歪脖子树上了,这娃多少有点志大才疏自毁长城,虽然有风骨,可惜没能力——皇族什么的果然不如老油条大臣们玩的转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