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6、 疑云重重:秦始皇母太后究竟是谁?(二) ...
-
疑点二:秦始皇“母太后”为何只有“母太后”的名号?
在《史记》中,秦始皇“母太后”不但生前没有一个正式的尊号,死后也没有一个正式的谥号,这一点难道不是很与常理相悖么?
——《史记•吕不韦列传》有云:“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所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真母夏姬尊以为夏太后。”
异人(即子楚)继位后,尊他所认的母亲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亲生母亲夏姬为夏太后。
按理秦始皇继位后,也应以尊号或姓氏尊奉他的生母才对,为何却只以“母太后”相称?
堂堂秦始皇的生母,难道她的姓氏还见不得人么?
——世称秦始皇生母为“赵姬”,并是因为她姓赵名姬,而是不知她到底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不得已才用“赵姬”相称的。
——“赵姬”,意指赵国的女子。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集解谥法,周公所作。)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所载,秦始皇废除了周公所作的谥法。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与德行的诔赞。
不过,秦始皇废除谥法一事,本是秦灭六国之后的事,而秦始皇“母太后”并不是死于秦灭六国之后。所以,这一点,并不足以解释他为何不给他的“母太后”上谥号。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所载,秦始皇“母太后”死时,正值秦国攻陷赵国,也就是秦始皇十九年。而秦灭六国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中间相隔七年之久,秦始皇为何这么长的时间都不给他的“母太后”一个正式的谥号?
而《史记•吕不韦列传》 又有这样的记载:“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谥为帝太后,与庄襄王会葬茝阳” 。也就是说,秦始皇的“母太后”生前只有一个理所当然的“母太后”的称号,死后只有一个理所当然的“帝太后”的名号,这未免太过简陋了吧。
对此“帝太后”的名号,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引王劭云“秦不用谥法,此盖号耳”,司马贞《史记索隐》又云“其义亦当然也。始皇称皇帝之后,故其母号为帝太后,岂谓诔列生时之行乎!”
也就是说,司马贞认为,这个“帝太后”的名号,并不是“诔列生时之行”的谥号——即不是用来诔赞死者生前事迹与德行的谥号。
当然,司马贞的索隐,并不十分准确。因为“秦不用谥法”是在秦灭六国之后,并非在秦始皇“母太后”死时。不过,司马贞的索隐,却明确地表明了“帝太后”之号,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谥号。
生前事迹与“德行”比秦始皇“母太后”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宣太后,倒是有一个“宣太后”的谥号。而秦始皇名义上的生父异人(即子楚),也有一个“秦庄襄王”的谥号。
秦灭六国之后(也就是“谥帝太后”七年之后),秦始皇大概也觉得这“帝太后”的“谥号”太说不过去了,于是在自称“始皇帝”之时,又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如此,一个太上皇,一个帝太后,这样大家总该满意了吧。
只是,秦始皇七年之后的这一举措,是不是有一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呢?
其实,细细想来,秦始皇“母太后”这个称号,本身就是十足的“此地无银三百两”!
——秦始皇“母太后”若真是秦始皇的生母,用得着尊以“母太后”之号么?!
另,秦始皇“母太后”死的时间,也十分值得细细思量。
秦始皇“母太后”死时,正是秦始皇攻陷赵国,将“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此时,本是大仇得报之时,秦始皇“母太后”若真是相伴秦始皇少时为质赵国的生母赵姬,本应深感欣慰,为何偏偏在这时候突然死了呢?
秦始皇十九年,秦始皇本人不过三十二岁,他的生母赵姬就算是晚婚晚育,理应不会超过六十岁。而按古时习俗,赵姬当时很有可能还不到五十二岁。
五十二岁至六十岁的这个年龄,如果心理素质不行,倒是很有可能一激动就会笑死的。
不过,赵姬本是赵国“豪家女”(《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与异人回到秦国后,她曾与年仅两岁的秦始皇屈居赵国为质。由是可知,赵姬一生可谓饱经沧桑,经历过不少大起大落,心理承受能力未必会如此不济。
会不会存在另一种可能,秦始皇“母太后”是被吓死的?
秦始皇睚眦必报地坑杀了在赵国的所有仇人,会不会有一天也会对曾经图谋作乱,谋害过他的“母太后”痛下杀手呢?
秦始皇“母太后”若是秦始皇的生母赵姬,为什么要谋害自己的亲生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