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3、《第四卷纵横天上·霸道奉大国》 ...

  •   秦始皇道:“人,总是会长大的。”

      “大王引用孟子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似乎是在责难仲父治家不谨,对不对?” 吕不韦居然不再以“政儿”相称已经长大了的秦始皇,居然以“大王”相称他的亲生儿子。

      秦始皇笑道“非也。仲父,寡人之言,本是想要对仲父表明心志。”

      吕不韦喃喃道:“年轻人有雄心壮志,很好。”

      秦始皇笑道:“寡人只是仰慕仲父方才对寡人所提及的‘立国家之主赢几倍’之事的大气魄,这才放言对仲父明志。寡人尝想,若是寡人到了仲父这个年岁之时,是不是也能像仲父这般对后人说,寡人一生,也有所‘立’?!”

      吕不韦听了,沉思良久方道:“那么,大王引用孟子所提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无疑是对仲父的治国之道,颇有微词,是不是?”

      吕不韦沉稳的声音,竟似出现了一丝颤抖。

      “非也。”秦始皇继续否认,“寡人之意,乃是说,一代人只能做好一代人的事,若是时移势易,下一代人自有下一代人的事要做。”

      “吾道不行矣。”吕不韦忍不住扼腕长叹一声。

      但吕不韦的心中,显然并不甘心,不禁又道,“孟子有云,‘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吕不韦所引用的孟子之言,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以儒学的观点,对王道与霸道这两种对立的为政之道所进行的一种比较。

      ——孟子认为:凭着实力,以仁义之名去征伐四方的国家,实行的是霸道,实行霸道的前提是,这个国家一定要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国;而崇尚品德,推行仁政的国家,实行的是王道,实行王道,并不需要国家特别强大,比如,商汤王以七十里之地而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而王。以力服人,并不能真正让人心服,别人只是力量比不上而已;以德服人,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就像孔夫子门下七十二贤人拜服于孔夫子一样。《诗》里所说的“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无不心悦诚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王道主张以仁义治天下,不以征代四方为贵。若是秦始皇赞同孟子之言,自是不能再去弈棋天下。

      霸道主张对内用刑法,对外用武力,以强国称霸为贵。若是秦始皇并不认同霸道,自是不能再去征战四方。

      吕不韦特意引用孟子之言,自是想打压打压秦始皇那虎视东方的雄心壮志。

      吕不韦说完,凝神注视着秦始皇的神情,眼睛一眨也不眨。

      秦始皇略一思索,淡然道:“王霸之道,并非儒学所独有。儒学之道,未必是天地之正道。古人所重之道,未必适用于今人。”

      蒯彻一听,不由大声叫好,击节道:“好一个秦始皇,生子当如秦始皇啊!”

      秦始皇虽说年龄并不大,但听其所言,无疑已有薄古轻儒之意。

      秦始皇一生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功是过,的确都是前无古人的。而他的一生,也从不以师法古人为乐事。

      吕不韦听了,不由一愣,沉吟道:“不知大王以为,哪一种‘道’方为天地之正道?”

      秦始皇自负地一笑,道:“齐宣王在齐国的历史上,也算是大有作为的一代明君,不但曾为齐国开疆拓土,而且光大了稷下学宫,将百家争鸣之风推向了极致。但是,在孟子的文章中,齐宣王却也不过是一位‘顾左右而言他’之王而已。若是天下王侯,都以孟子所重的王道为然,天下岂不是永远都是诸王并立?诸王并立的天下,又岂能不是互相争战的世界?寡人之王道,未必会是孔孟之道,也未必会是百家之道。要想天下真正太平,百姓再无战祸,只有平定六国,实现天下一统,才能真正泽被后世!”

      公孙小谢听了,忍不住扁了扁嘴,哼了一声,道:“狂且,狂且,秦始皇果真是一代狂人!”

      尚贤听了,却颇感兴趣,喃喃道:“嘿嘿,若是天下诸侯奉行王道,全都满足于七十里之地或百里之地,天下或能太平一段时日。只是,天下再无统一之日了。若是天下诸侯有的奉行王道,有的却奉行霸道,却不知仅仅以七十里之地或百里之地,如何能保全于战国之中。”

      蔺独尊笑道:“安陵,不是就仅仅以五十里之地而保全于大秦帝国之中么!”

      ——安陵君这小国之君,能够保全五十里的封地,又能折服雄霸天下的秦始皇,难道竟是奉行了王道之故?

      吕不韦忽然道:“大王尚未加冠,并不能真正算是成年人,大王方才鄙薄儒家之学与百家之道,虽说颇有狂妄自大之嫌,但,也可算是童言无忌吧!”

      秦始皇微笑道:“‘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仲父,这段话出自儒家经典著作《礼记·曲礼》。按照儒家之礼,寡人年已二十有二,已过弱冠,却并未加冠;仲父远远未到七十,也并不算老,理应继续为秦国作主。”

      吕不韦苦笑道:“二十而冠,的确是古礼,仲父迟迟不为大王加冠,大王心中一定是很不以为然的吧。”

      ——古时男子以二十岁为成人年龄,二十加冠,是古时男子的成人仪式。

      ——加冠,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戴上帽子。

      秦始皇笑道:“寡人十三岁继位,于今已有九年了。九年来,寡人时时以道家之无为自律,从未有过怨言。”

      公孙小谢听了,不由笑道:“年轻时的秦始皇,明明对儒道之学并不心服,但对儒道之学,却又学得很是精明,用得更是颇具火候嘛。”

      吕不韦听了,不由黯然道:“大王一经加冠,便是朝野公认的成年人了,仲父若是再不还政于你,只怕不但秦国宗室会讨伐仲父,天下儒者,也会声讨仲父。”

      秦始皇点了点头,道:“不错。秦国宗室对仲父把持秦国朝政近十三年之久,早就心存不满。这些年来,之所以能相安无事,正是由于仲父与寡人之间能够相安无事,这才让人无机可趁。”

      吕不韦也点了点头,道:“不错。秦国宗室的力量,一直在或明或暗地制约着仲父。”

      秦始皇咬了咬牙,进而道:“仲父,当年仲父在邯郸所谋‘立国家之主’之事,只怕也并不符合儒家之道!当今及后世之儒者,只怕更不会认同仲父这一番苦心孤诣之举!《论语·颜渊》篇中,孔夫子有云,‘夫闻者也,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仲父一边编著大仁大义的《吕氏春秋》,一边却以秦相之身,倾危天下十三岁之久,这‘色取仁而行违’之论,只怕仲父是百口莫辩啊!后世悠悠之口,更会据此而非议仲父是在欺世盗名啊!”

      吕不韦听了,顿时想起孔子对“闻”、“达”之士的评品,身子不由一颤,一时间心头忧愤之气狂涌而上,忍不住哇地吐出了一口鲜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