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9、四大幻想类题材的区分 ...


  •   幻想文学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想象,承载着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未知”“可能”“超验”的探索。在当代流行文化中, 玄幻、魔幻、科幻、仙侠 四大题材占据主导地位,它们虽同属“幻想”范畴,却因文化根源、核心设定、价值内核的差异形成了鲜明分野。本文将从定义溯源、世界观构建、力量体系、核心冲突、文化基因、代表作品等多个维度,系统拆解四大题材的区别,揭示其背后的创作逻辑与受众心理。

      一、定义溯源:从概念源头看本质差异

      四大题材的命名与起源直接关联其核心特征,厘清概念源头是理解差异的基础。

      1. 仙侠: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求道飞升”叙事

      “仙侠”一词由“仙”与“侠”组合而成,其概念核心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神话与道教文化。
      “仙”源于《山海经》《列仙传》中的“长生不死、逍遥自在”的超自然存在,道教将其系统化,形成“修仙”“飞升”的理论体系(如《太平经》中“仙人者,生道合一”的定义);
      “侠”则源自武侠文化中的“快意恩仇、济世救人”精神,唐代传奇(如《聂隐娘》)已出现“剑仙”雏形,将“侠”的行动力与“仙”的超能力结合。

      现代“仙侠”概念定型于20世纪中期,经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奠定框架——以道教修炼体系为核心,融合神话、武侠、志怪元素,聚焦“凡人通过修炼突破生死界限,最终成为仙人”的叙事。其本质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超越世俗”价值观的幻想表达 。

      2. 玄幻:现代网文催生的“多元融合”叙事

      “玄幻”是最年轻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网络文学兴起时期。“玄”取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强调“超验、神秘”;“幻”则突出“虚构、想象”。
      与其他题材相比,玄幻的核心特征是 “无明确文化边界的融合性” :它可吸纳仙侠的修炼体系、魔幻的种族设定、科幻的科技元素,甚至武侠的江湖恩怨,形成“杂糅式”世界观。例如《斗破苍穹》中的“斗气”体系,既非仙法也非魔法,而是独立创造的能量形式;《斗罗大陆》的“武魂”融合了东方“灵”与西方“异能”的特质。

      玄幻的诞生与网络文学的“读者导向”密切相关——为满足年轻读者对“新鲜感”“强冲突”的需求,创作者打破传统题材束缚,形成“怎么好看怎么写”的创作逻辑,因此其定义最模糊,却也最具灵活性。

      3. 魔幻:西方神话与中世纪背景的“魔法叙事”

      “魔幻”(Fantasy)一词源于西方,核心是“魔法”(Magic)与“奇幻生物”(Fantastical Creatures)。其文化根源可追溯至北欧神话、希腊神话、中世纪民间传说(如亚瑟王传奇、格林童话),但现代意义上的“魔幻”定型于20世纪中期,以J.R.R.托尔金的《魔戒》为标志。

      魔幻的本质是 “基于西方文化语境的异世界构建” :世界观多模仿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王国、骑士、教会),力量体系以“魔法”为核心(如元素魔法、神圣魔法、黑暗魔法),常见设定包括精灵、矮人、巨龙、恶魔等源自西方传说的种族。与“玄幻”的“无边界融合”不同,魔幻虽也有创新,但始终未脱离西方神话与中世纪文化的根基——即使是《哈利·波特》这样的现代魔幻作品,其“霍格沃茨”的学院制、“魔法部”的官僚体系,仍能看到西方社会结构的影子。

      4. 科幻:以科学为基石的“未来可能性”叙事

      “科幻”(Science Fiction)的核心是“科学”与“未来”。其起源与工业革命后人类对科技的认知深化直接相关:19世纪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基于当时的电磁学、海洋学知识)、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基于对“时间”的科学猜想)奠定了“用科学逻辑推演可能性”的创作范式。

      科幻的本质是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想象延伸” ,即使是“软科幻”(侧重社会、人文),也需以科学设定为背景(如《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基于宇宙社会学猜想);“硬科幻”则更强调科学细节的严谨性(如《星际穿越》对黑洞、时间膨胀的物理学还原)。与其他三类“超自然力量主导”的题材不同,科幻的核心冲突往往围绕“科技与人性”“文明与生存”展开,其“幻想”需在“科学可能性”的框架内——这是科幻与其他幻想题材最根本的区别。

      二、世界观构建:从“世界规则”看底层逻辑差异

      世界观是幻想题材的“地基”,四大题材的世界规则差异直接决定了故事的叙事逻辑。

      1. 仙侠:“三界六道”的等级化宇宙观

      仙侠世界观严格遵循中国传统宇宙观,核心是“等级分明的多层空间”与“天人感应的秩序”:
      空间结构 :分为“凡间”(人类居住)、“仙界”(仙人居所,如天庭、灵山)、“魔界”(妖魔聚集)、“冥界”(轮回之所)、“洞天福地”(修仙者隐居地)等,各空间有明确的“准入门槛”(如凡人需“飞升”才能进入仙界)。
      运行规则 :受“天道”支配,“天道”是宇宙的终极法则(类似“自然规律”与“道德秩序”的结合),修仙者的“渡劫”“飞升”本质是“通过自身修炼获得天道认可,提升存在等级”。例如《诛仙》中,“诛仙剑阵”的威力源于“天道之力”,滥用则会遭“天谴”。
      社会结构 :仙界模仿人间官僚体系(如天庭有玉皇大帝、天兵天将),修仙界则以“宗门”为单位(如蜀山、昆仑),等级森严(掌门、长老、弟子),强调“辈分”与“传承”。

      2. 玄幻:“多位面混搭”的非对称宇宙观

      玄幻世界观的核心是“无统一规则的多位面并存”,特点是“碎片化”与“强冲突”:
      空间结构 :由多个“大陆”“位面”组成(如《斗破苍穹》的“斗气大陆”“中州”“大千世界”),位面之间的“壁垒”可被打破(通过“空间裂缝”“传送阵”),且位面实力差距悬殊(低阶位面的强者在高阶位面可能是弱者)。
      运行规则 :无统一“天道”,每个位面可能有独立规则(如A位面靠“斗气”修炼,B位面靠“魂力”进化),规则之间可兼容也可冲突(如《斗罗大陆》中“武魂”与“魂力”的结合)。这种“规则混乱”为“奇遇”提供了合理性——主角可通过进入新位面获得全新力量体系。
      社会结构 :多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宗门、家族、帝国并存,权力基于“实力”而非“辈分”(如《吞噬星空》中,“强者为尊”是唯一准则,弱者无话语权)。

      3. 魔幻:“剑与魔法”的中世纪镜像世界

      魔幻世界观是“西方中世纪社会的奇幻化复刻”,核心是“魔法与现实的交织”:
      空间结构 :多为“单一主大陆+附属区域”(如《魔戒》的“中土大陆”、《冰与火之歌》的“维斯特洛大陆”),存在“隐藏空间”(如精灵的“魔法森林”、恶魔的“深渊”),但空间边界相对稳定(需特殊魔法才能穿越)。
      运行规则 :“魔法”是核心驱动力,其来源多样(如《龙与地下城》设定“魔法源于宇宙能量‘ weave ’”,《哈利·波特》中“魔法是巫师血脉的天赋”),但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如施展强力魔法需消耗生命力、魔法材料)。同时,世界受“神权”影响(如光明神、黑暗神的信仰争夺),宗教与魔法常形成对立或合作关系。
      社会结构 :模仿中世纪封建制——国王统治王国,骑士效忠于领主,魔法师组成“魔法议会”,精灵、矮人等异族有独立部落,底层是农民与工匠。阶级固化明显,但“英雄主义”可打破阶级(如《魔戒》中霍比特人弗罗多拯救世界)。

      4. 科幻:“科学法则延伸”的理性宇宙观

      科幻世界观的核心是“科学规则的一致性”,即使设定在异世界,也需符合“可解释的逻辑”:
      空间结构 :多基于“宇宙大尺度结构”(如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或“平行宇宙”(基于量子力学猜想)、“未来地球”(如《银翼杀手》的2049年洛杉矶)。空间之间的旅行需“科学手段”(如曲率引擎、虫洞),而非超自然力量。
      运行规则 :遵循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理论,即使是“超现实设定”也需“科学包装”。例如:
      超能力:《X战警》的“变种人”源于“X基因”突变;
      星际通讯:《三体》的“智子”基于量子纠缠理论;
      人工智能:《黑客帝国》的“矩阵”基于计算机编程逻辑。
      这种“科学合理性”是科幻与其他题材的核心区隔——即使是“软科幻”忽略技术细节,也不会引入“魔法”“仙术”等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力量。
      社会结构 :多为“科技驱动的文明形态”,如星际联邦(《星际迷航》)、企业垄断社会(《银翼杀手》的“泰瑞尔公司”)、后末日部落(《疯狂的麦克斯》),社会矛盾往往源于“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冲突”(如人工智能觉醒、基因歧视)。

      三、力量体系:从“力量来源与等级”看核心差异

      力量体系是幻想题材的“骨架”,决定了角色的行为逻辑与冲突方式。

      1. 仙侠:“内求于道”的境界化修炼体系

      仙侠的力量核心是“修炼自身,契合天道”,体系高度系统化,以“境界”划分实力:
      力量来源 :
      基础:“真气”“灵力”(天地间的能量,需通过“吐纳”“冥想”吸收);
      进阶:“内丹”“元神”(自身能量的凝结,是力量的“容器”);
      终极:“法则感悟”(如空间法则、时间法则,需领悟“天道”才能掌握)。
      等级划分 :几乎所有仙侠作品都遵循“阶梯式境界”,虽名称不同(如“炼气 筑基金丹元婴化神”或“旋照开光融合心动”),但逻辑一致——每个境界对应“能量总量”“身体强度”“能力范围”的质变。例如:
      低阶(炼气、筑基):可御使简单法术(御物、喷火),寿命略长于凡人;
      中阶(金丹、元婴):能飞天遁地,寿数千年,拥有“领域”(小范围修改物理规则);
      高阶(化神、渡劫):接近“仙”,可破碎虚空,对抗“天劫”(天道对“逆天”的惩罚)。
      能力表现 :以“法术”“法宝”为主,如御剑飞行、呼风唤雨、阵法禁制;法宝分等级(法器、宝器、仙器),需“滴血认主”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如《仙剑奇侠传》的“灵儿”与“天蛇杖”)。

      2. 玄幻:“外求于物”的多样化能量体系

      玄幻的力量体系无固定框架,核心是“能量形式的创新”与“快速升级”:
      力量来源 :
      常见形式:斗气(《斗破苍穹》)、魂力(《斗罗大陆》)、精神力(《全职法师》)、源气(《元尊》)等,多为“天地间的特殊能量”,需通过“功法”转化为自身力量;
      辅助形式:“异火”“武魂”“灵根”等“天赋型”能力,是主角“开挂”的关键(如萧炎的“异火”可炼化万物,唐三的“双生武魂”自带优势)。
      等级划分 :以“数值化”或“阶段化”为主,强调“快速突破”以满足爽感。例如:
      《斗破苍穹》:斗者斗师大斗师斗灵斗王 斗皇斗宗斗尊 斗圣斗帝(每个大阶段分10星,突破需“异火”“丹药”辅助);
      《斗罗大陆》:魂士魂师大魂师魂尊 魂宗魂王 魂帝 魂圣魂斗罗封号斗罗(每级需吸收“魂环”提升,魂环来自“魂兽”)。
      能力表现 :更侧重“战斗技巧”与“特效冲击”,如斗气化为“火焰”“罡气”,魂力凝结“魂技”,战斗场景多为“毁天灭地”(如斗圣可“移山填海”,封号斗罗可“破碎空间”)。

      3. 魔幻:“魔法与信仰”的元素化体系

      魔幻的力量体系以“魔法”为核心,辅以“信仰力”“血脉天赋”,规则相对固定:
      力量来源 :
      魔法:源于“元素能量”(火、水、土、风、雷、光、暗)或“精神力”,需通过“咒语”“手势”“魔法阵”引导(如《哈利·波特》的“咒语+魔杖”,《魔戒》的“精灵语吟唱”);
      信仰力:牧师、圣骑士的力量来自“神”(如光明神赐予“神圣魔法”,黑暗神赐予“暗影魔法”);
      血脉:精灵天生亲和自然魔法,矮人擅长锻造与大地魔法,巨龙自带“龙威”与“吐息”(如红龙喷火、蓝龙吐电)。
      等级划分 :以“魔法强度”或“职业阶位”区分,如:
      魔法师:学徒初级魔法师中级魔法师高级魔法师大魔法师魔导士大魔导士(《龙与地下城》);
      骑士:见习骑士青铜骑士白银骑士黄金骑士圣骑士(需“信仰加持”才能进阶)。
      能力表现 :魔法效果与“元素属性”强绑定(火球术、水箭术、土墙术),高阶魔法可影响天气(如“暴风雪”)、召唤生物(如“恶魔召唤”)、修改现实(如“时间停止”),但消耗巨大(需“魔法药水”“魔法水晶”补充)。

      4. 科幻:“科技与进化”的理性化体系

      科幻的力量体系以“科技”为核心,即使涉及“超能力”也需“科学解释”:
      力量来源 :
      科技装备:机甲(《环太平洋》)、能量武器(激光枪、等离子炮)、基因药剂(《美国队长》的“超级士兵血清”)、外骨骼(《极乐空间》);
      生物进化:基因突变(《X战警》)、外星血脉(《超人》的氪星体质)、人机融合(《阿丽塔:战斗天使》的机械躯体);
      宇宙法则:操控引力(《星际穿越》的库珀)、量子纠缠(《复仇者联盟》的“量子领域”),需通过“科学装置”实现(如“引力波探测器”“量子计算机”)。
      等级划分 :以“科技水平”或“文明等级”区分,如:
      文明等级:卡尔达肖夫指数(Ⅰ型文明:掌控行星能量;Ⅱ型:掌控恒星能量;Ⅲ型:掌控星系能量);
      科技装备:机甲分“代”(如《EVA》的“初号机”“二号机”),武器分“能级”(如激光炮的“兆瓦级”“吉瓦级”)。
      能力表现 :强调“功能合理性”,如机甲的“液压动力”决定力量,能量武器的“射程”受“能量衰减”限制,超能力需“副作用”平衡(如《蜘蛛侠》的“蜘蛛感应”伴随头痛,《钢铁侠》的战甲需“方舟反应堆”供能)。

      四、核心冲突:从“矛盾本质”看价值取向差异

      冲突是故事的“引擎”,四大题材的核心冲突折射出不同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仙侠:“道与情”的永恒博弈

      仙侠的核心冲突围绕“修仙”与“人性”展开,本质是“超越世俗”与“留恋世俗”的矛盾:
      求道与渡劫 :修仙者需“斩断七情六欲”才能突破境界,但“情感”(亲情、爱情、友情)往往成为“心魔”(如《诛仙》中张小凡因碧瑶之死堕入魔道);
      正邪之争 :“正”(名门正派,如青云门)与“邪”(魔教,如鬼王宗)的对立,本质是“规则守序”与“自由突破”的冲突(正派强调“天道不可违”,魔教主张“我命由我不由天”);
      人仙之别 :仙与凡人的“寿命鸿沟”“力量差距”导致悲剧(如《仙剑奇侠传》中灵儿作为“女娲后人”,与凡人李逍遥的爱情注定短暂)。

      仙侠的结局多指向“和解”——要么“带着情感飞升”(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白浅在爱情与修仙中平衡),要么“放弃飞升守护人间”(如《蜀山传》的玄天宗选择对抗幽泉,而非独自成仙),体现中国文化“中庸”“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2. 玄幻:“弱肉强食”的逆袭之路

      玄幻的核心冲突是“实力差距”与“阶层跨越”,本质是“草根逆袭”的爽感叙事:
      废柴与天才 :主角初期多为“底层弱者”(如萧炎“斗气三段”被退婚,唐三“蓝银草武魂”被嘲笑),需通过“奇遇”(神秘功法、上古传承)超越“天才对手”(如萧炎战胜纳兰嫣然,唐三击败武魂殿少主);
      资源争夺 :修炼需“丹药”“功法”“天材地宝”,而资源被“大家族”“大势力”垄断,主角需通过“抢夺”“智取”打破垄断(如《斗破苍穹》萧炎闯“丹会”夺丹方,《元尊》周元抢“圣源气”);
      种族对立 :人类与“异族”(魔兽、魂兽、妖族)的冲突,或不同位面种族的压迫(如《吞噬星空》中人类对抗“虫族”“妖族”),主角往往成为“种族救世主”。

      玄幻的结局多是“主角登顶”(成为“斗帝”“封号斗罗”),体现现代青年对“打破阶层固化”的渴望,核心是“实力即正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3. 魔幻:“光明与黑暗”的史诗对抗

      魔幻的核心冲突是“秩序与混沌”的对立,本质是“西方文化中二元论”的体现:
      善恶之战 :光明势力(人类王国、精灵、牧师)与黑暗势力(恶魔、亡灵、黑暗法师)的战争,如《魔戒》中“自由人民”对抗“索伦”,《魔兽世界》中“联盟”与“部落”的冲突(延伸为“秩序”与“野性”的矛盾);
      信仰冲突 :不同神祇的信徒争夺“信仰领地”,如光明神信徒焚烧“异教徒”(《冰与火之歌》的“七神”与“旧神”冲突);
      种族矛盾 :人类的“扩张欲”与精灵、矮人的“保守性”冲突(如人类砍伐精灵森林引发战争),或“混血种族”的身份认同危机(如《龙枪编年史》的半精灵坦尼斯)。

      魔幻的结局多是“光明战胜黑暗,但代价沉重”(如《魔戒》中弗罗多摧毁戒指后,精灵离开中土),体现西方文化“英雄主义”与“悲剧意识”的结合——胜利无法挽回牺牲,秩序需不断守护。

      4. 科幻:“科技与人性”的终极拷问

      科幻的核心冲突是“科学发展”与“人性本质”的矛盾,本质是“理性与感性”的博弈:
      人机对立 :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如《终结者》的“天网”觉醒反杀人类,《银翼杀手》的复制人追求“人性”;
      文明存续 :资源枯竭、环境崩溃、外星入侵威胁文明延续,如《三体》中人类对抗“三体人”的“黑暗森林法则”,《流浪地球》中人类带着地球寻找新家园;
      伦理困境 :基因编辑、克隆技术、意识上传是否违背“人性”?如《美丽新世界》的“基因分级社会”,《黑镜》中“意识存储”导致的身份混乱。

      科幻的结局多是“开放性思考”——既不否定科技进步(如《星际穿越》通过科技拯救人类),也不忽视其风险(如《黑客帝国》警示“技术依赖”),核心是“人类如何在科技浪潮中保持自我”,体现对“理性边界”的反思。

      五、文化基因:从“根源土壤”看精神内核差异

      四大题材的差异本质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其精神内核与各自的文化传统深度绑定。

      1. 仙侠:中国“道教文化”与“入世精神”的融合

      仙侠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与儒家思想:
      道教影响 :“修仙”源于道教“长生久视”的追求,“金丹”“元婴”对应道教“内丹术”,“天道”即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
      儒家影响 :“侠”的“济世救人”对应儒家“达则兼济天下”,即使追求飞升,修仙者也需“斩妖除魔”(如《蜀山剑侠传》中剑仙对抗“血魔”),体现“入世”与“出世”的平衡;
      神话体系 :融合《山海经》的异兽(饕餮、穷奇)、《封神演义》的神位(玉帝、王母)、民间传说的鬼怪(僵尸、狐狸精),形成“多神共存”的包容体系。

      核心精神: “在超越世俗中守护世俗” ——修仙不是为了脱离人间,而是为了更强地守护人间,体现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责任与自由并重”的价值观。

      2. 玄幻:现代“网络文化”与“草根精神”的产物

      玄幻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原生题材”,其文化基因与21世纪初的社会心态密切相关:
      反传统性 :打破仙侠的“天道束缚”、武侠的“江湖规矩”,主角多为“反抗权威者”(如《斗破苍穹》萧炎反抗“云岚宗”的压迫);
      功利主义 :以“实力”为唯一标准,弱化“道德”“辈分”,符合年轻读者对“公平”的朴素理解(“你强你有理”);
      全球化融合 :吸纳西方魔幻的“种族设定”(如《斗罗大陆》的“魂兽”类似魔幻“魔兽”)、科幻的“位面概念”(如《雪鹰领主》的“宇宙”设定),体现网络时代“文化杂糅”的特点。

      核心精神: “逆袭即正义” ——通过个人奋斗打破阶层,实现“从草根到巅峰”的跨越,反映现代青年对“向上流动”的渴望。

      3. 魔幻:西方“中世纪文化”与“英雄史诗”的延续

      魔幻的文化基因源于西方中世纪的社会结构与神话传统:
      中世纪影响 :“王国”“骑士”“城堡”对应中世纪封建制,“教会”“牧师”对应基督教的神权统治,“魔法”被视为“异端”或“神的恩赐”,反映中世纪“宗教与世俗的张力”;
      神话体系 :融合北欧神话(奥丁、雷神)、希腊神话(宙斯、赫拉)、凯尔特神话(精灵、德鲁伊),但以“一神论”思维改造(如“光明神”代表善,“黑暗神”代表恶);
      史诗传统 :继承《伊利亚特》《贝奥武夫》的“英雄叙事”,主角多为“被选中者”(如《魔戒》的弗罗多、《哈利·波特》的“大难不死的男孩”),肩负拯救世界的使命。

      核心精神: “英雄拯救秩序” ——通过个体的勇气与牺牲,对抗破坏秩序的“混沌”,体现西方文化“个人英雄主义”与“二元对立”的思维。

      4. 科幻:“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科幻的文化基因源于工业革命后“科学崇拜”与“人文反思”的交织:
      科学精神 :继承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相信“科学可解释世界”,即使是“未知”也可通过科学探索(如《星际迷航》的“探索未知星球”);
      人文反思 :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两次世界大战的科技破坏力,促使科幻反思“科技失控”(如《弗兰肯斯坦》警示“滥用科学”);
      全球化视野 :超越单一文化,关注“人类文明”整体(如《三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抗外星文明),体现“地球村”时代的集体意识。

      核心精神: “理性探索与人性守护” ——既相信科学的力量,又警惕其对人性的异化,反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永恒张力。

      八、交叉与边界:模糊地带的区分原则

      四大题材存在交叉(如“玄幻仙侠”“科幻魔幻”),但核心区分原则如下:
      1. 仙侠与玄幻 :是否以“道教修炼体系”“求道飞升”为核心——《诛仙》因“青云门修炼体系”“诛仙剑阵源自天道”属仙侠;《斗罗大陆》因“武魂体系无道教根基”属玄幻。
      2. 魔幻与科幻 :力量是否基于“科学逻辑”——《星球大战》的“原力”无法用科学解释,属“太空魔幻”;《星际穿越》的“黑洞”符合物理学,属科幻。
      3. 玄幻与魔幻 :文化根源是否为“西方中世纪+神话”——《魔兽世界》的“精灵、矮人、魔法”属魔幻;《全职法师》的“东方城市+魔法”属玄幻(文化根源不同)。

      结语:幻想题材的本质是“文化镜像”

      玄幻、魔幻、科幻、仙侠四大题材的区别,本质是不同文化对“未知”的想象方式:
      仙侠是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的幻想延伸,在超越中守护世俗;
      玄幻是现代网络文化的“爽感载体”,用逆袭打破束缚;
      魔幻是西方“英雄史诗”的延续,用牺牲守护秩序;
      科幻是人类对“科学未来”的理性探索,在进步中反思人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这篇文章为了让更多宝子看到,修改成了小说,希望可以帮助到宝子们!! 目前能想到的只有这些,如果有宝子还有其他不懂的,可以评论,我补充。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