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7、非遗——皮影戏有关 ...


  •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制成的人物剪影为表演媒介,借助灯光投射影子于幕布上,配合音乐、唱词和操纵技艺演绎故事的民间戏剧形式。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音乐艺术于一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审美情趣与文化基因。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窗口。

      一、皮影戏的历史源流:从雏形到成熟的千年演进

      皮影戏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影戏”雏形,其发展历程跨越数千年,与社会变迁、民俗文化、艺术融合紧密相连。

      (一)起源传说与早期雏形(先秦至汉代)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民间流传最广的是“汉武帝思李夫人”的传说。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刘彻因宠妃李夫人早逝而终日思念,方士李少翁“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这种通过灯光投射人影以慰藉帝王思念的形式,被视为皮影戏的原始形态。

      不过,这一传说更多是后世附会。从考古与文献来看,皮影戏的雏形与古代“影戏”的演变密切相关。先秦时期,民间已有“弄影”的娱乐形式,《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者同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周君大悦。”这里的“画荚”虽为平面绘画,但通过光影投射呈现动态,已具备影戏的核心逻辑。

      汉代是皮影戏雏形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东汉蔡伦改进)和丝绸业的发展,轻薄的材料为“影”的制作提供了可能;同时,汉代“百戏”(杂技、歌舞、戏剧的总称)繁荣,为影戏的表演场景提供了土壤。甘肃居延汉简中记载的“夜戏”,以及河南南阳汉墓出土的“乐舞百戏”画像石上的“灯影”元素,均暗示了汉代影戏的萌芽。

      (二)魏晋至唐代:影戏的初步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促使民间艺术交流频繁,影戏从宫廷走向民间,并与佛教传播结合。佛教徒为弘扬教义,常利用“影”的形式演绎佛经故事(如“佛本生故事”),称为“影灯”。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景乐寺“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竹嘹亮,谐妙入神……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其中“百戏”便可能包含影戏表演。

      唐代是影戏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唐代国力强盛,市民文化兴起,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后世称“瓦子”),为影戏提供了固定表演空间。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韩晋公在浙西,尝得一疾,夜中见一人,颀长而髯,介金附剑,谓公曰:‘某紫府真人也,公之疾,当以客节治之。’即命左右取一皮囊,中有皮影数枚,人形皆长尺余,衣以绮绣,执以戈戟,公视之,乃公之亲族僮仆也。”这段文字虽带神异色彩,但明确提到“皮影数枚”“人形”,说明唐代已有成型的皮影造型。

      此外,唐代的“灯影”与节日民俗结合紧密。上元节(元宵节)赏灯时,民间常以“影戏”助兴,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灯影舞”的场景,便与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相似。

      (三)宋代:影戏的繁荣与规范化

      宋代是皮影戏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瓦舍勾栏”(固定娱乐场所)遍布各大城市,影戏成为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之一。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今开封)“瓦舍”中的表演:“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吴自牧《梦粱录》则记载南宋临安(今杭州)的影戏种类:“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

      从文献可知,宋代皮影戏已具备三大特点:
      1. 材质升级 :从“素纸”改为“羊皮”,更耐用且便于雕刻;
      2. 内容成熟 :以“讲史书”为蓝本,演绎历史故事(如三国、隋唐),兼具娱乐与教化功能;
      3. 行业规范 :出现专业艺人(如“丁仪、瘦吉”)和固定演出场所,形成独立行业。

      此外,宋代皮影戏的“影”已从单纯的“人形”扩展到“车马、禽兽”,表演中加入“唱、念”,与民间说唱艺术融合,为后世皮影戏的“声画结合”奠定基础。

      (四)元明清:影戏的传播与鼎盛

      1. 元代:向海外传播的起点
      元代疆域辽阔,军事扩张带动了文化传播。据记载,元军远征中亚、波斯时,曾以皮影戏作为军中娱乐,这使得皮影戏首次传入阿拉伯地区,并经此传入欧洲。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提到:“13世纪,一种来自中国的‘灯影戏’经波斯传入欧洲,成为后来欧洲皮影戏的源头。”

      国内方面,元代皮影戏与杂剧结合,唱腔吸收了杂剧的“北曲”,题材更丰富,出现了《赵氏孤儿》等经典剧目。

      2. 明代:流派分化的开端
      明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各地民俗差异加大,皮影戏开始形成地域特色。陕西、山西、河北、四川等地出现不同风格的皮影:
      陕西皮影(尤其是华县、华阴)以“刻工精细、造型夸张”著称;
      河北皮影(滦州一带)则“造型写实,注重人物表情”;
      四川皮影(成都、阆中)因“灯影大、色彩浓”被称为“灯影戏”。

      明代中后期,皮影戏与民间宗教活动结合,在祭祀、祈福等场合演出,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影戏演得绝妙,一时哄动了临安”的描述,可见其在民间的影响力。

      3. 清代:鼎盛与后期的衰落
      清代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从宫廷到民间均极为流行。宫廷中,康熙、乾隆等皇帝喜爱皮影戏,甚至设立“影戏班”(如“南府影戏班”),专为皇室演出;民间则“村村有影戏,户户看灯影”,仅河北滦州一带就有上千个皮影戏班。

      这一时期,皮影戏的艺术形式达到巅峰:
      造型上,各地流派风格定型,如唐山皮影“头茬”(头部造型)分“生、旦、净、丑”,雕刻精细度达“千刻不落、万刻不断”;
      表演上,形成“七紧八慢九消停”的戏班规模(7 9人分工操纵、演唱、伴奏),操纵技巧(如“走场”“打斗”)极为成熟;
      音乐上,与各地戏曲融合,形成专属唱腔(如陕西“碗碗腔”、河北“皮影调”)。

      然而,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西方电影传入、社会动荡加剧,皮影戏逐渐衰落。抗日战争时期,部分皮影戏班改编剧目宣传抗日(如《打鬼子》),虽短暂焕发活力,但整体仍呈式微之势。

      二、皮影戏的艺术体系:造型、表演与音乐的融合

      皮影戏的魅力源于其独特的艺术体系,包括造型艺术(“形”)、表演艺术(“动”)与音乐艺术(“声”)的有机统一。

      (一)造型艺术:“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的造型是皮影戏的视觉核心,其材质选择、雕刻工艺、色彩运用均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1. 材质:从兽皮到纸板的选择
      皮影的材质以兽皮为主,因地域资源差异而不同:
      驴皮 :北方(如陕西、河北)常用,驴皮质地坚韧、透光性好,刻制后不易变形,尤其黑驴皮经加工后呈半透明状,适合表现人物的细腻质感;
      牛皮 :南方(如四川、湖北)多用,牛皮较厚,耐磨损,适合制作尺寸较大的皮影(如四川“大皮影”高可达1米);
      羊皮 :部分地区(如甘肃)使用,羊皮轻薄但易破损,多用于儿童玩具类皮影;
      纸板 :早期或民间简易皮影使用,成本低但透光性差,现多用于教学或临时演出。

      选材后需经过“制皮”工序:浸泡、脱毛、刮薄、晾晒,使皮料呈半透明的“亮子”(行业术语,指处理后的皮料),为后续雕刻、上色奠定基础。

      2. 造型特点:地域风格与象征体系
      皮影造型遵循“以形表意”的原则,不同地区风格迥异,但均蕴含民间审美与文化象征。

      | 地区流派 | 造型风格 | 代表特点 |
      | | | |
      | 陕西东路皮影 | 精巧秀丽,夸张变形 | 人物头大身小(比例1:5),面部轮廓圆润,刻花纹样以花卉、云纹为主,色彩明快 |
      | 陕西西路皮影 | 粗犷豪放,棱角分明 | 人物线条刚硬,面部多为方脸,刻花简洁,以黑、红、绿为主色调 |
      | 河北唐山皮影 | 写实细腻,注重细节 | 人物比例协调(1:7),“头茬”分“生、旦、净、丑”,眉眼刻画生动,衣饰纹样繁复 |
      | 四川成都皮影 | 高大华丽,装饰性强 | 皮影高50 100厘米,“头茬”可更换,衣饰以金、银线刺绣风格雕刻,色彩浓艳 |
      | 湖北云梦皮影 | 古朴厚重,乡土气息浓 | 人物造型方正,刻花以几何纹为主,色彩以黑、黄、红为主,少用绿色 |
      | 浙江海宁皮影 | 婉约灵动,江南风格 | 人物体型修长,面部柔美,刻花多为水波纹、缠枝纹,色彩清雅(粉、蓝、绿) |

      除地域差异外,皮影造型的象征意义鲜明:
      颜色 :红色象征忠勇(如关羽),黑色象征刚直(如包拯),白色象征奸诈(如曹操),绿色象征草莽(如程咬金);
      纹样 :龙纹代表帝王,凤纹代表后妃,回纹代表富贵,锯齿纹代表凶邪(如妖怪);
      动态 :武将肩宽腰窄,以示勇武;文官袍服宽大,以示儒雅;旦角柳眉细目,以示柔美。

      3. 雕刻工艺:“千刻不落,万刻不断”
      雕刻是皮影造型的核心工序,艺人需用特制刀具(圆刀、平刀、角刀、刻刀等)在皮料上镂空刻制,形成透光的纹样。其工艺特点可概括为:

      刀法多样 :圆刀刻曲线(如面部轮廓),平刀刻直线(如衣饰边缘),角刀刻棱角(如武将铠甲),刻刀刻细缝(如胡须、发丝);
      镂空原则 :遵循“千刻不落,万刻不断”——即雕刻时需保证皮影各部分连接,避免散架,同时通过镂空形成光影层次;
      工序繁复 :从“画稿”(将图案描在皮料上)到“雕刻”“修边”,一件复杂皮影需刻制数千刀,耗时数天甚至数月。

      河北唐山皮影的“拉刀”工艺(用刻刀连续拉动刻出曲线)、陕西皮影的“推刀”工艺(用圆刀推进刻出圆形纹样),均为雕刻技艺的代表。

      (二)表演艺术:“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皮影戏的表演以“操纵”为核心,通过艺人双手控制皮影,配合灯光与幕布,呈现人物的动作与情感。

      1. 表演场景与设备
      皮影戏的表演场景简单灵活,核心设备包括:
      影窗 :又称“亮子”,即幕布,多为白色棉布或纱质,尺寸因流派而异(唐山皮影影窗约1.5米×1米,四川大皮影影窗可达3米×2米);
      灯光 :早期用油灯、蜡烛,现多用LED灯,需保证光线均匀,使影子清晰投射于影窗;
      皮影架 :放置皮影的架子,分“上场门”“下场门”,模拟戏曲舞台的上下场;
      操纵杆 :连接皮影关节的细竹棍(“杆子”),人物皮影通常有3 5根杆子(头部1根,双手各1根,身体1 2根),复杂皮影(如战马、战车)可达10余根。

      2. 操纵技巧:“耍杆子”的艺术
      操纵皮影的艺人称为“耍杆子”,其技巧直接决定表演的生动性。核心技巧包括:
      走场 :表现人物行走,通过左右手臂的协调摆动,使皮影步伐自然,文官走“方步”,武将走“碎步”;
      打斗 :表现武将交锋,通过快速转动、交叉皮影,配合兵器(刀、枪)的影子,呈现“刀光剑影”的效果;
      表情 :通过头部的微小转动(如低头、侧首)表现人物情绪,旦角害羞时“低头遮面”,净角发怒时“仰头瞪眼”;
      特殊效果 :通过道具皮影模拟自然现象,如“云片”左右移动表现云层,“水纹片”转动表现流水,“烟火片”抖动表现火焰。

      陕西华县皮影艺人表演《三滴血》中“周人瑞哭坟”时,通过皮影头部的颤抖、手部的捶打动作,配合悲切的唱词,使观众动容,堪称操纵技巧的典范。

      3. 戏班组成与分工
      传统皮影戏班规模小而精,遵循“七紧八慢九消停”的原则(7人紧张,8人从容,9人闲适),分工如下:
      耍杆子 :1 2人,负责操纵皮影,是戏班的核心;
      唱手 :2 3人,演唱角色唱词,需一人多角(生、旦、净、丑);
      乐师 :3 4人,演奏乐器,包括“文场”(弦乐,如板胡、二胡)和“武场”(打击乐,如锣鼓、梆子);
      灯官 :1人,负责灯光控制,配合表演调整光线明暗。

      这种“小而全”的结构,使皮影戏能适应乡村庙会、家庭堂会等多种场景,具有极强的流动性。

      (三)音乐艺术:“声随影动,影伴声行”

      皮影戏的音乐与各地民间戏曲、说唱艺术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地一调”的特色,是区分流派的重要标志。

      1. 唱腔:与地域戏曲的融合
      皮影戏的唱腔多源于当地流行的戏曲或民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陕西皮影 :以“碗碗腔”“秦腔”为主,碗碗腔因伴奏乐器“碗碗”(小铜碗)得名,唱腔婉转细腻,如华县皮影《借水》中旦角的唱腔;秦腔则粗犷高亢,适合表现武将戏;
      河北皮影 :以“皮影调”(又称“滦州影调”)为主,吸收了评剧、大鼓的元素,唱腔明快流畅,分“生调”“旦调”“净调”,各有特色;
      四川皮影 :唱腔源于川剧,包括“高腔”“弹戏”等,讲究“帮打唱”(后台帮腔、打击乐伴奏、前台演唱),如成都皮影《白蛇传》中“断桥”一折的唱腔;
      湖北皮影 :多用“汉剧”腔调,配合方言演唱,节奏鲜明,如云梦皮影《薛仁贵征西》的“导板”(唱腔开头的高亢部分)。

      唱词多为七言或十言,押韵工整,内容或叙事(如“前朝后代讲分明”),或抒情(如“肝肠寸断泪涟涟”),兼具文学性与口语化。

      2. 伴奏乐器:文场与武场的配合
      皮影戏的伴奏乐器分“文场”(旋律乐器)和“武场”(节奏乐器),因流派而异:
      文场乐器 :板胡(陕西、河北)、二胡(南方各省)、月琴(四川)、唢呐(山东)、笛子(浙江)等,负责演奏旋律,烘托气氛;
      武场乐器 :锣鼓(通用)、梆子(陕西)、钹(河北)、堂鼓(四川)等,负责控制节奏,配合表演的动作(如打斗、行走)。

      河北唐山皮影的“三大件”(板胡、四胡、唢呐)与陕西皮影的“碗碗+板胡”,均为极具辨识度的伴奏组合。

      三、皮影戏的地域流派:百花齐放的民间艺术

      中国皮影戏因地域文化差异形成了数十个流派,各流派在造型、表演、音乐上独树一帜,共同构成了皮影戏的丰富谱系。

      (一)西北流派:粗犷豪放的黄土风情

      1. 陕西皮影戏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以华县、华阴、西安、乾县为中心,分“东路”“西路”两大流派。

      东路皮影(华县、华阴) :
      造型精巧,人物头大身小,面部轮廓圆润(如旦角“瓜子脸”、生角“剑眉星目”),刻花纹样以缠枝莲、云纹为主,色彩以红、绿、黄为主,明快鲜亮。代表作《三滴血》《周仁回府》,唱腔用碗碗腔,婉转细腻,配合“耍杆子”的灵活操纵,擅长表现情感戏。

      西路皮影(乾县、礼泉) :
      风格粗犷,人物线条刚硬,面部多为方脸(如净角“国字脸”),刻花简洁(以直线、折线为主),色彩以黑、红为主,对比强烈。代表作《封神榜》《黄河阵》,唱腔用秦腔,高亢激昂,适合表现战争戏,操纵时强调“大开大合”的动作。

      陕西皮影戏的代表艺人有华县的汪天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雕刻的皮影“线条流畅如书法”,曾获“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

      2. 甘肃环县皮影戏
      环县位于甘肃庆阳,是黄土高原皮影戏的代表,因地处偏远,保留了古朴的风格。

      造型:人物体型粗壮,“头茬”较大(约占身体1/3),刻花以几何纹(如回纹、锯齿纹)为主,色彩暗沉(黑、黄、赭石色),充满原始感;
      表演:擅长表现“神怪戏”(如《西游记》),通过特殊皮影(如“九头虫”“大鹏鸟”)和灯光效果,呈现奇幻场景;
      音乐:唱腔用“陇东道情”,以唢呐、笛子伴奏,曲调苍凉,带有浓郁的边塞风情。

      2006年,环县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华北流派:精致细腻的市井韵味

      1. 河北唐山皮影戏
      唐山皮影戏(又称“滦州影戏”)是北方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以唐山、滦县、乐亭为中心,被誉为“中国皮影戏的活化石”。

      造型:写实细腻,人物比例接近真人(1:7),“头茬”分“生、旦、净、丑”,眉眼刻画生动(如旦角“凤眼”、丑角“三角眼”),衣饰纹样繁复(龙袍、凤冠均刻有数百个细小花纹),透光性极强,影子清晰如绘画;
      表演:操纵技巧精湛,“耍杆子”能表现人物的细微动作(如捋胡须、翻书页),甚至能模拟动物(如马跑、鸟飞)的动态;
      音乐:唱腔为“皮影调”,分“男腔”“女腔”,男腔浑厚,女腔婉转,伴奏用板胡、四胡、唢呐,配合锣鼓点,节奏明快。

      代表作《五锋会》《二度梅》,代表艺人有潘洪业(“皮影戏王”),其家族传承皮影技艺已逾百年。

      2. 北京皮影戏
      北京皮影戏受唐山皮影影响,同时融入宫廷艺术元素,风格华丽。

      造型:人物“头茬”多借鉴京剧脸谱,衣饰刻有“海水江崖”等宫廷纹样,色彩以金、银、红为主,尽显华贵;
      表演:常为宫廷演出,剧目多为历史典故(如《三国演义》),注重“礼”的体现(如帝王出场需“摆驾”仪式);
      音乐:吸收京韵大鼓、京剧唱腔,伴奏加入京胡、月琴,更显典雅。

      清末民初,北京“灯影张”(张维福)是著名皮影艺人,其制作的皮影曾被慈禧太后收藏。

      (三)西南流派:华丽灵动的巴蜀风情

      1. 四川皮影戏
      四川皮影戏以成都、阆中、绵阳为中心,分“成都灯影戏”“阆中皮影”等,以“大皮影”著称。

      成都灯影戏:
      皮影高50 100厘米,是全国最大的皮影之一,“头茬”可更换(如同一身体可配不同面部),衣饰以金、银线刺绣风格雕刻,刻花密集(如“百鸟朝凤”“缠枝牡丹”),色彩浓艳(红、绿、金),透光后如彩色玻璃。代表作《巴山秀才》《夫妻观灯》,唱腔用川剧高腔,配合“帮打唱”,热闹非凡。

      阆中皮影:
      风格更古朴,皮影高30 50厘米,刻花以民间故事(如“二十四孝”)为主题,音乐用“川北灯戏”腔调,乡土气息浓厚。

      四川皮影戏的代表艺人有成都的李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创新的“皮影动画”将传统皮影与现代技术结合,广受好评。

      2. 云南腾冲皮影戏
      腾冲皮影戏受四川、缅甸文化影响,风格独特。

      造型:人物“头茬”带有少数民族特征(如傣族服饰纹样),刻花以热带植物(如棕榈、孔雀)为主,色彩多用绿、黄,充满异域风情;
      表演:擅长表现“边关故事”(如《马帮传奇》),通过“马帮皮影”(带铃铛的马形皮影)的操纵,模拟马帮行走的动态;
      音乐:吸收傣族葫芦丝、缅甸唢呐的元素,曲调悠扬。

      (四)中南流派:古朴厚重的楚地遗风

      1. 湖北云梦皮影戏
      云梦位于湖北孝感,皮影戏风格古朴,保留了楚文化的痕迹。

      造型:人物体型方正,“头茬”多为“倒梯形”,刻花以几何纹(方格、菱形)为主,色彩以黑、黄、红为主,少用绿色(因楚地视绿色为不祥);
      表演:擅长表现“民间故事”(如《天仙配》),操纵时强调“稳”,动作缓慢而庄重;
      音乐:唱腔用“汉剧”“楚剧”腔调,伴奏用锣、鼓、钹,节奏沉稳。

      云梦皮影戏的“断尾影”(皮影尾部不刻花纹,留白)是其独特标志,寓意“凡事留有余地”。

      2. 湖南长沙皮影戏
      长沙皮影戏与湘剧结合,风格灵动。

      造型:人物体型修长,“头茬”眉眼细长(如湘剧旦角),刻花以“湘莲”“芙蓉花”为主,色彩清雅(粉、蓝、白);
      表演:操纵技巧灵活,擅长表现“水戏”(如《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通过“水纹片”的转动和灯光的明暗变化,模拟水波;
      音乐:唱腔用湘剧“高腔”“弹腔”,伴奏用二胡、唢呐,曲调婉转。

      (五)华东流派:婉约清雅的江南格调

      1. 浙江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是江南皮影的代表,因濒临钱塘江,风格带有水乡特色。

      造型:人物体型修长,“头茬”面部柔美(旦角“樱桃嘴”、生角“玉面”),刻花以水波纹、缠枝纹为主,色彩清雅(粉、蓝、绿),透光后如江南水墨画;
      表演:擅长表现“爱情戏”(如《牛郎织女》),操纵时动作轻柔,模拟“莲步轻移”;
      音乐:唱腔用“越剧”“杭剧”腔调,伴奏用笛子、二胡,曲调悠扬。

      海宁皮影戏的“纸影”(部分用纸板制作)是其特色,虽透光性差,但雕刻更精细。

      2. 山东泰安皮影戏
      泰安皮影戏受泰山文化影响,风格厚重。

      造型:人物“头茬”多带“泰山神”特征(如武将头戴山形冠),刻花以“泰山松”“云海”为主,色彩以红、黄、黑为主,象征“天地人”三才;
      表演:常演“神话戏”(如《泰山石敢当》),通过“神佛皮影”(如泰山奶奶、玉皇大帝)的表演,融入祭祀功能;
      音乐:唱腔用“山东大鼓”腔调,伴奏用三弦、锣鼓,节奏铿锵。

      四、皮影戏的文化价值:从民俗载体到世界遗产

      皮影戏不仅是一种民间娱乐形式,更是承载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审美情趣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

      (一)历史叙事价值:民间的“活态史书”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民间故事(如《白蛇传》《孟姜女》),是民众了解历史的“活教材”。

      对于不识字的底层民众,皮影戏通过“讲故事”传播历史知识,如河北皮影《五锋会》讲述明代英雄抗倭的故事,既娱乐又传递爱国情怀;
      剧目中的人物形象(如忠勇的关羽、智慧的诸葛亮)成为民众的道德标杆,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善恶有报”“忠孝节义”的价值观;
      部分剧目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如陕西皮影《血泪仇》讲述民国时期农民的苦难,成为研究社会史的佐证。

      (二)民俗融合价值:节日与仪式的重要组成

      皮影戏与中国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是节日、祭祀、婚丧嫁娶等场合的“标配”:

      节日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乡村会请皮影戏班演出,如陕西华县“元宵影戏会”,数十个戏班同台竞技,持续数天,成为维系村落凝聚力的纽带;
      祭祀 :在祭祀祖先、神灵的仪式中,皮影戏被视为“沟通人神”的媒介,如云南腾冲“祭山神”时,表演《山神护佑》皮影戏,祈求风调雨顺;
      人生礼仪 :婚礼上表演《天仙配》,寓意婚姻美满;老人寿宴上表演《八仙祝寿》,祝福长寿;甚至丧葬仪式中,也会演《目连救母》,超度亡魂。

      这种“艺术融入生活”的特点,使皮影戏成为民俗文化的“活载体”。

      (三)艺术创新价值: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皮影戏的艺术形式为现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灵感:

      电影 :皮影戏的“光影叙事”被视为中国电影的源头之一,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拍摄,便借鉴了皮影戏的“固定视角”和“戏曲题材”;
      动画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8年制作的《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第一部皮影动画,此后《渔童》《人参娃娃》等皮影动画成为经典,将传统皮影与现代动画技术结合;
      当代艺术 :艺术家徐冰的《影子》系列装置艺术,以皮影为灵感,探讨光影与现实的关系;国外艺术家也常以皮影为元素,如法国皮影戏大师菲利普·甘的《中国故事》,用西方视角演绎中国皮影。

      (四)国际交流价值: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名片”

      皮影戏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民间艺术之一,对世界影戏发展影响深远:

      元代传入阿拉伯地区后,皮影戏在波斯演变为“卡拉格兹”(Karag?z)影戏,成为中东地区的传统艺术;
      18世纪,皮影戏经传教士传入欧洲,启发了德国皮影戏、法国影戏的发展,德国诗人歌德曾观看中国皮影戏,并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提及;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通过光影演绎故事,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创造力,为世界影戏艺术提供了独特范例”。

      如今,中国皮影戏团常赴海外演出(如法国阿□□翁戏剧节、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五、皮影戏的现状与保护:传承之路的挑战与创新

      尽管皮影戏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但在现代社会中,它面临着传承断层、观众流失等挑战,保护与创新成为其存续的关键。

      (一)面临的困境: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1. 传承人老龄化 :
      目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皮影戏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年轻一代因学习周期长(需5 10年才能掌握全套技艺)、收入低,多不愿从事皮影戏行业。如河北唐山皮影戏,20世纪80年代有上千个戏班,现仅存不足50个,且多为老年艺人。

      2. 观众群体萎缩 :
      随着电视、网络、短视频的普及,皮影戏的娱乐功能被替代,年轻观众对慢节奏、传统题材的皮影戏兴趣降低,演出市场从“村村有戏”萎缩为“节庆偶尔演”。

      3. 技艺失传风险 :
      复杂的雕刻工艺(如“千刻不落”)、独特的唱腔(如陕西碗碗腔)需口传心授,部分技艺因传承人离世而失传,如四川阆中“大皮影”的“金银线雕刻”技艺,目前仅1人掌握。

      (二)保护措施: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合力

      1. 政策扶持 :
      国家将皮影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截至2024年,共有24个皮影戏项目入选),设立专项保护资金,资助传承人收徒传艺、整理剧目。如陕西华县建立“皮影文化园”,为艺人提供创作和演出场地;河北唐山开设“皮影戏职业中专班”,培养专业人才。

      2. 教育普及 :
      皮影戏进校园、进社区成为常态,如北京史家小学开设“皮影课”,学生学习简单雕刻和操纵;博物馆(如中国皮影博物馆)举办常设展览,通过互动体验(如“亲手耍皮影”)吸引观众。

      3. 形式创新 :
      艺人与设计师合作,开发皮影文创产品(如皮影书签、台灯、服饰),拓展市场;结合现代题材,创作新剧目(如《垃圾分类》《航天梦》),贴近年轻观众;利用短视频平台(抖音、B站)发布表演片段,如唐山皮影戏传承人“老潘”的账号,粉丝超百万,单条视频播放量破千万。

      4. 国际合作 :
      与国外艺术机构合作创作,如中国与法国联合制作的《丝路皮影》,融合中国皮影与法国影戏元素,在两国巡演;在海外设立“皮影工作坊”,如美国孔子学院的“皮影体验课”,推广皮影文化。

      (三)未来展望:传统根脉的现代延续

      皮影戏的保护不是“冻结”传统,而是让其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活力。未来,它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数字化保护 :用3D扫描、虚拟现实(VR)技术记录皮影造型和表演,建立“数字皮影库”,方便研究和传播;
      跨界融合 :与游戏、动漫、影视结合,如开发“皮影主题手游”,或在电影中加入皮影元素(如《大鱼海棠》的部分场景);
      社区回归 :在乡村振兴中,将皮影戏作为“乡村文化IP”,结合民宿、旅游,打造“皮影小镇”(如陕西华县皮影小镇),让皮影戏重新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结语:光影中的文化基因

      皮影戏的千年历史,是一部中国民间艺术的生存史与创新史。从汉代的“灯影雏形”到宋代的“瓦舍繁荣”,从清代的“流派林立”到当代的“非遗新生”,它始终以“光影”为语言,讲述着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皮影戏的“慢”与“静”——那千刀雕刻的耐心、十指操纵的专注、声影相随的默契——恰是其珍贵之处。保护皮影戏,不仅是保护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守护中华民族“以形表意、以情动人”的文化基因。

      正如皮影戏谚语所言:“灯不灭,影不散。”只要我们珍视这份遗产,皮影戏的光影就会永远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上流转。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这篇文章为了让更多宝子看到,修改成了小说,希望可以帮助到宝子们!! 目前能想到的只有这些,如果有宝子还有其他不懂的,可以评论,我补充。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