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4、二十个真实存在的冷门国家|城邦|部落 ...
一、东方神秘城邦 —— 精绝国
精绝国是西汉时期中国西部一个相对较小的城邦国家,坐落于尼雅河畔的一片绿洲之上。
它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并且处于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而商贾云集,呈现出繁华富庶的景象。
《汉书?西域传》对精绝国有明确记载:“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从这段文字我们能一窥其规模。
东汉后期,随着鄯善国日益强大,精绝国最终被其兼并。
此后,精绝国受魏晋王朝节制。
到了唐朝,其都城依旧存在,被称作尼壤城,清代时则名为尼雅城。
尼雅在清代属于于阗县所属村庄,《和阗州总图》将其记作尼牙八札。
1945 年此地设廉洁镇,1949 年后又恢复尼雅之名,1985 年设立尼雅镇。
古精绝国的故址位于现今新疆民丰县。
20 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遗迹,掳走 700 多件出土佉卢文、汉文简牍以及精美木雕,这座掩埋于沙海千年的故城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尼雅居民日常使用的文字是 “佉卢文” ,这是一种在国际学术界都极难破译的文字。
从出土的资料可知,当年尼雅居民对水的管理和使用、树木的保护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办法。
水的使用是有偿的,由专人分管,若因管理不善导致损失就要受惩罚;
耕地出现无水干旱情况,也要求及时调查处理;
若有人放水淹没仇家田园、住屋同样要受罚;
小麦地一熟可浇二、三水。
在树木保护方面,沙枣树因耐干旱盐碱,既能抵御风沙、美化环境,果实又可食用,成为精绝人重点栽培的树木之一,有规定 “活树,应阻止任何人将树连根砍断,否则罚马一匹,若砍断树枝,则应罚母牛一头” 。
此外,他们还种植桃、苹果、杏、桑等果木;
而芦苇、红柳枝在尼雅河两岸潮湿低洼处生长,容易获取,常作为建造材料 。
精绝国虽小,却在沙漠绿洲中创造了独特而有序的文明,只是随着时间推移,最终消失在历史舞台,留给后人诸多神秘的遐想。
二、夹缝求生的西梁国(555 - 587)
南朝梁时期,发生了著名的 “侯景之乱” ,这场动乱使得南朝梁陷入混乱。
梁武帝的第七子萧绎在江陵称帝。
后来陈霸先篡夺了南梁江山,萧绎据江陵自立,拒不服从陈朝统治。
而陈朝作为南朝中实力相对较弱的一个,短时间内难以吞并西梁,于是西梁国这一小朝代得以在南北朝对峙的局势中出现。
西梁国在复杂的□□势中,巧妙利用南北双方的矛盾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在这期间,西梁国主萧詧等统治者努力周旋,发展国内经济与文化,使得西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
直到隋朝建立,公元 587 年,隋文帝正式废除西梁国主,西梁宣告灭亡。
后来隋炀帝著名的皇后萧氏(萧美娘)就来自西梁国,她在隋朝宫廷中也有着一定影响力,从侧面反映出西梁与隋朝之间存在的关联 。
西梁国虽存续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也有限,但在南北朝至隋朝的历史过渡阶段,有着其独特的政治意义,见证了南朝政权的变迁与南北势力的消长。
三、昙花一现的大元国(1116)
需注意,此大元非忽必烈建立的大元。
辽朝末年,局势动荡不安。
东京(今辽宁辽阳)裨将渤海人高永昌乘机率戍卒 3000 人发动反辽行动,他驱逐了大公鼎、高清明等东京官员,占据东京后,自称大渤海皇帝,建国号大元国,建年号隆基,并迅速攻占辽国东京道五十余州。
当时辽朝天祚帝得知此事后,慌忙派兵前往平叛。
与此同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以增援为名,实则企图占领东京地区。
金军在作战中,乘机从背后攻击辽军,致使辽军大败。
金太祖随后命令高永昌取消帝号,然而高永昌并未听从。
于是,金太祖果断出击,击败高永昌的渤海军,成功占领东京,并擒斩高永昌。
从高永昌建国到其政权覆灭,大元国仅仅存在了四个月 。
大元国在辽末金初复杂的军事政治格局中仓促登场又迅速谢幕,虽然短暂,却也反映出当时东北地区局势的混乱以及各方势力的角逐。
四、草原边缘的东辽国(1213 - 1269)
金朝末年,女真族势力逐渐式微,契丹人耶律留哥抓住时机起兵反金,其声势威震辽东。
1213 年 3 月,耶律留哥称王,国号辽,史称东辽。在当时的局势下,耶律留哥审时度势,采取了联蒙抗金的策略。
凭借着与蒙古的联盟关系,东辽在蒙古的庇护下得以存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蒙古帝国的附庸,但也因此避免了被蒙古消灭的命运。
在东辽存在期间,其疆域大致涵盖了今天辽宁省一带,耶律留哥及其后继者在这片土地上维持统治,努力发展地方经济与军事力量。
不过,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随着元朝统治的稳固,忽必烈觉得眼皮底下有个小国家存在颇为不便,最终宣布废掉东辽国主,东辽随之灭亡 。
东辽国的历史反映了金元交替时期,契丹民族在政治舞台上的挣扎与抉择,以及地方政权在强大势力夹缝中的生存与消亡。
五、神秘的东夏国(1215 - 1233 / 1287)
同样是金朝末年,金卫绍王派遣大将蒲鲜万奴前往辽东镇压耶律留哥的反叛,然而蒲鲜万奴却将此事办砸。
由于害怕回去后被治罪,蒲鲜万奴索性也选择造反。
1215 年 10 月,他在东京辽阳府称王,国号 “大真”(后改国号为 “夏” ),史称东夏国。
为了求得生存,蒲鲜万奴如同东辽一样,选择投靠蒙古,但实际上是伪降。
后来,他的这一意图被蒙古识破。
1233 年,蒙古在中原战事告一段落,腾出手来进兵东夏,最终活捉蒲鲜万奴。
不过,与东辽类似,东夏国在被击败后,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继续追随蒙古,直至 1287 年元世祖撤藩,东夏国才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
东夏国在金元之际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不断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和政治策略,为研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六、先秦前的古蜀王国
据文献记载,约公元前 3000 年,黄帝娶蜀山氏的女子为妃,生下蚕丛,古蜀的历史传说由此开端。
蜀国最早的先王有蚕丛、柏濩、鱼凫,三代之后是望帝杜宇、鳖灵(或说是蒲泽) 。
诗人李白曾感叹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足见古蜀王国早期历史的神秘与久远。
古蜀王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与社会发展脉络。
在农业方面,古蜀人民依靠成都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出了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
考古发现的大量青铜器、玉器等文物,显示出古蜀王国在手工业制造方面的高超技艺。
其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造型奇特的文物,震惊世界,反映出古蜀独特的宗教信仰与审美观念。
古蜀的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祭司阶层拥有较高权力,他们通过祭祀等活动沟通神灵与民众,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
公元前 316 年,秦惠王派大夫张仪、司马错率师伐蜀。
秦军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一路高歌猛进,大败古蜀军,蜀王也在战场上丢了性命,秦军顺利攻占古蜀国都城。
同年冬,张仪移师东伐巴国,俘获巴王,巴国也随之灭亡。
古蜀王国历经数百年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虽然最终被秦国所灭,但其文化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七、闽越王国:东南沿海的神秘政权
公元前 334 年,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威王作战,不幸失败被杀,越国被楚国所灭。
此后,越王族从海路进入福建,建立了闽越王国。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尤其是在公元前 202 年之后的六七十年间,闽越国国力达到鼎盛。
闽越王城始建于西元前 202 年,是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后营建的王城。
闽越立国后,大力发展冶炼业,推广铁制器具。
从考古发现来看,当时铁制农具如犁、锄、锸、镢等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铁制工具包括斧、锤、凿、锯、环、环首刀、曲形铁条等,在手工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兵器方面有矛、刀、剑、匕首、镞等,且应用十分广泛,这表明闽越国已拥有发达的冶铁技术 。
此外,闽越国在建筑业、纺织业、造船业、制陶业和交通业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其军事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在东南一带成为势力强大的王国之一。
然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 “闽” 字为 “东南越蛇种” ,这一称呼带有一定贬义色彩,反映出当时中原文化对闽越文化的某种偏见。
公元前 110 年,西汉时期,东越王余善企图起兵自立为帝,此时汉武帝刚刚平定北方匈奴,国力强盛,无法容忍闽越国的公然背叛,于是派兵南下,一举消灭了闽越国 。
闽越王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其兴衰历程反映了古代东南地区与中原王朝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八、中亚古国大夏
大夏位于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其居民可能是印欧人种的东支 —— 塞种人(又称斯基泰人)的一支,即古希腊文献所见 Tochari 。
公元前 140 年左右,包括 Tochari 在内的塞种人诸部自锡尔河南下,灭掉了希腊 - 巴克特里亚王国。
中国史籍将主要由塞种人诸部控制的巴克特里亚地区称为大夏,“大夏” 应为 Tochari 的汉译 。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首次提及大夏古国,《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 从中可知,大夏以定居生活为主,有城市和房屋,商业贸易较为发达,但军事力量相对薄弱 。
公元 1205 年,西夏与蒙古发生第一次正面冲突,揭开了两国战争的序幕。
公元 1227 年夏,成吉思汗在远征西夏时受伤去世,之后蒙古军杀死已投降的西夏末代帝王李睍,西夏宣告灭亡 。
虽然此处说的是西夏,但历史上中亚的大夏国与后来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在名称上有混淆之处,不过两者地域、民族构成等方面差异巨大。
中亚的大夏国在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种文化汇聚交融之地,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九、丝绸之路上的楼兰王国
楼兰古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位置。
其王国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现今,楼兰古国只留下一片废墟遗迹,供后人凭吊。
在《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记载中,楼兰古国在公元前 176 年前建国,公元 630 年却突然神秘消失,共持续 800 多年历史 。
楼兰文明为何失落,这一问题争论了一个世纪,至今尚无明晰答案。
归纳起来,自然环境变化、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和人类活动破坏自然三种说法最具可能性 。
1980 年春,新疆考古队同《丝绸之路》拍摄组来到罗布泊,探索古国楼兰,发现了一座古代楼兰人的墓葬,为研究楼兰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楼兰古国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变迁,它的兴衰与丝绸之路贸易、东西方文化交流紧密相连,虽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其神秘的魅力始终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
十、龟兹王国:西域佛国的兴衰
西汉宣帝时,因龟兹先王杀死校尉赖丹,长罗侯常惠合五万人进攻龟兹,龟兹王绛宾立即归顺降服 。
龟兹王国在历史上以其发达的佛教文化而闻名。
佛教大约在公元 1 世纪传入龟兹,此后得到迅速发展。
龟兹境内修建了众多宏伟的佛教寺院,如克孜尔千佛洞等,这些洞窟内保存着大量精美的壁画,题材丰富,包括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等,艺术风格融合了印度、波斯和中原等地的特色,展现出高超的绘画技艺 。
龟兹的佛教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和艺术上,还对其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众多高僧大德在此修行、讲学,龟兹成为西域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信徒前来朝拜和学习。
在语言文字方面,龟兹人使用婆罗米字母拼写的龟兹语,留下了大量佛教文献、世俗文书等,为研究古代西域语言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
公元 379 年,吕光奉苻坚之命进攻龟兹,大破龟兹等诸国联军,并将高僧鸠摩罗什带回中原,这次军事行动对龟兹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鸠摩罗什在中原地区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
公元 840 年,回鹘人西迁,占领了龟兹,龟兹国从此在历史上消失 。
但龟兹的佛教文化遗产却得以保存,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直到公元 1758 年,龟兹重新被纳入中原版图 。
龟兹王国在西域历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其佛教文化的辉煌成就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十一、中亚商贸枢纽大宛王国(浩罕汗国)
大宛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即现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原始居民似以塞种为主 。
在古希腊时代,亚历山大东征,于锡尔河畔之俱战提(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兴建 “极东亚历山大城” ,塞琉古王朝时改建为安条克城,不过似乎均未深入大宛境内 。
但在大夏最盛时,尤其在欧提德姆斯北征时,则占有了该地,并按希腊方式在各村镇修建坞堡 。
大宛以盛产良马而闻名于世。
前 110 年,汉武帝委派韩不害率使团出使大宛,希望用重金换取天马,然而大宛贪图汉朝财物,竟将韩不害杀死。
汉武帝得知后大怒,派兵征讨大宛 。
前 107 年,大宛贵族派王子到汉朝做人质 。
前 106 年,汉武帝调集兵力、物资,命李广利再次进攻大宛,汉军围困了大宛城,城内贵族反叛,献出大宛王以及天马,李广利斩大宛王 。
此后,大宛与汉朝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与交流,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大宛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重要的商贸枢纽,东西方的商品、文化在此汇聚、传播 。
清朝时,大宛改称为浩罕汗国。
在浩罕汗国时期,其经济继续发展,尤其在商业贸易方面,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着频繁往来 。
然而,随着近代历史的变迁,浩罕汗国最终成为乌兹别克斯坦领土,宣告灭亡 。
大宛王国(浩罕汗国)的历史反映了中亚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变化,以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动关系,其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研究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关键环节 。
十二、巴国:长江上游的古老国度
“巴” 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其历史可追溯至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认为巴人是太昊的后裔。
巴国的建立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武王伐纣时,巴人曾参与其中,立下战功,之后被封为巴子国,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之一。
巴国的疆域大致在今重庆、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其都城多次迁徙,最初在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后来迁至垫江(今重庆合川区)、平都(今重庆丰都县)等地。
巴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河流等,这使得巴国的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农业方面,巴人利用长江及其支流的灌溉条件,种植水稻、粟等农作物;
畜牧业也较为发达,饲养猪、牛、羊等家畜;
此外,巴国还盛产盐、丹砂等矿产,这些资源的开发为巴国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巴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习俗。巴人能歌善舞,《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巴人的舞蹈刚劲有力,在战场上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宗教信仰上,巴人崇拜自然神灵和祖先,有祭祀活动,且祭祀仪式往往十分隆重。巴国的文字目前尚未完全破译,从出土的器物上的铭文来看,其文字体系与中原地区有明显差异,具有独特的风格。
巴国在历史上与周边国家和部族有着频繁的交往与冲突。
与楚国的关系尤为复杂,时而结盟,时而交战。
春秋时期,巴国与楚国联合进攻邓国、申国等;
但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巴国逐渐受到楚国的挤压。
公元前 316 年,秦国派张仪、司马错率军南下,先灭蜀国,随后顺势灭掉巴国,将巴国故地纳入秦国版图,设置巴郡进行管辖。
巴国虽然灭亡,但巴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人的歌舞、民俗、手工艺等在重庆、四川等地仍有留存,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吐谷浑:高原上的游牧王国
吐谷浑是由鲜卑族慕容部的一支建立的政权。
公元 4 世纪初,鲜卑慕容部的吐谷浑率部西迁,从辽东辗转来到今甘肃、青海一带,逐渐征服当地的羌、氐等部族,建立了吐谷浑国。
吐谷浑的疆域在鼎盛时期涵盖了今青海大部、甘肃南部、四川西北、新疆东部以及西藏东北部等广大地区,其都城在伏俟城(今青海湖西畔)。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寒冷,草原广阔,吐谷浑以游牧经济为主,饲养马、牛、羊、骆驼等牲畜,同时也在一些河谷地带发展少量农业,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
吐谷浑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处于丝绸之路南道的关键节点,是连接中原、西域、青藏高原和南方地区的交通枢纽。
吐谷浑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东西方商品交流的重要中间商。
他们与中原王朝、西域诸国、波斯、印度等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通过吐谷浑运往西方,而西方的珠宝、香料、良马等则经吐谷浑传入中原。
在政治上,吐谷浑实行分封制,国王将土地和部众分封给王室成员和功臣,以巩固统治。
其官制借鉴了中原王朝和周边游牧政权的制度,设有王、公、仆射、尚书等官职。
吐谷浑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时好时坏,时而遣使朝贡,接受册封,时而发生战争。
例如,隋朝时期,吐谷浑曾多次侵扰边境,隋炀帝派大军征讨,击败吐谷浑,设立西海、河源等郡进行管辖,但隋朝末年,吐谷浑又重新恢复政权。
唐朝时期,吐谷浑与唐朝的关系较为复杂。
起初,吐谷浑向唐朝称臣,唐朝将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王诺曷钵。
但后来,随着吐蕃的崛起,吐谷浑受到吐蕃的威胁,多次被吐蕃击败。
公元 663 年,吐蕃最终灭掉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钵率残部逃往凉州(今甘肃武威),依附唐朝。
吐谷浑灭亡后,其部众一部分融入吐蕃,一部分融入唐朝,还有一部分迁徙到其他地区。
吐谷浑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了 300 多年,它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繁荣、周边政权的强弱密切相关。
吐谷浑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融合了鲜卑、羌、氐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在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四、高句丽:辽东与朝鲜半岛的强国
高句丽是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 7 世纪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存在的一个古代政权。
关于高句丽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高句丽是由扶余人朱蒙在公元前 37 年建立的。
高句丽的疆域在鼎盛时期包括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
其都城最初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后来迁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平壤城(今朝鲜平壤市)等。
高句丽的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农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种植粟、麦、稻等农作物,同时也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
高句丽是一个具有较强军事力量的政权,其军队勇猛善战,常常对外扩张。
在历史上,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发生过多次战争。
例如,隋朝时期,隋文帝、隋炀帝曾多次派兵征讨高句丽,但都以失败告终,这也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唐高宗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公元 668 年,唐军联合新罗最终灭掉高句丽,在其故地设立安东都护府进行管辖。
高句丽有着独特的文化,它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建筑方面,高句丽的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吉林集安的将军坟、好太王碑等,都是高句丽文化的重要遗迹。
在宗教方面,高句丽信仰佛教,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石窟,如平壤的安鹤宫遗址中的佛教建筑。
在文字方面,高句丽使用汉字,同时也创造了一些自己的符号和标记。
高句丽的历史是东北亚地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衰对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高句丽最终被唐朝灭亡,但它的文化遗产却被传承下来,成为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十五、渤海国:海东盛国的辉煌
渤海国是公元 7 世纪末至 10 世纪初在东北地区存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靺鞨族粟末部建立。
公元 698 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市)建立政权,自称震国王。
公元 713 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该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的藩属国。
渤海国的疆域十分辽阔,涵盖了今中国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其都城最初在忽汗城(今吉林敦化市),后来迁至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市)。
渤海国的自然条件优越,有丰富的物产,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较为发达。
农业方面,种植水稻、粟、麦等农作物;
畜牧业饲养猪、马、牛等家畜;
手工业以纺织、冶炼、制陶、造船等最为著名,其生产的丝绸、铜器、陶器等产品质量精美,远销中原和周边地区。
渤海国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建立了自己的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
在文化方面,渤海国崇尚儒学,设立了国子监等教育机构,培养人才。
其文字使用汉字,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和艺术作品。
由于渤海国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此被称为 “海东盛国”。
渤海国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定期遣使朝贡,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同时,渤海国还与日本、新罗等周边国家有着频繁的往来,开展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
公元 926 年,渤海国被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所灭,其故地成为辽国的一部分。
渤海国虽然存在的时间只有 200 多年,但它在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进步,为东北亚地区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十六、夜郎国:西南夷中的大国
夜郎国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主要分布在今贵州、云南东部、四川南部等地。
关于夜郎国的起源,目前尚无确切的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夜郎国在西汉时期达到鼎盛,成为西南夷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夜郎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同时也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其生产的青铜器、铁器等产品具有一定的水平。
夜郎国最为人熟知的是 “夜郎自大” 的典故,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期,派使者出使夜郎,夜郎王问使者:“汉孰与我大?” 这反映出夜郎国当时的强盛和对外部世界的不了解。
夜郎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较为复杂,时而臣服,时而反叛。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说服夜郎王归附汉朝,汉朝在夜郎国故地设立犍为郡等行政机构进行管辖。
但后来,夜郎国与周边部族发生冲突,反叛汉朝,公元前 27 年,汉朝派兵平定夜郎国的叛乱,夜郎国从此灭亡。
夜郎国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它的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都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差异。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夜郎国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反映了当时较高的手工业水平。
夜郎国的历史虽然记载不多,但它是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对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十七、占城国:中南半岛的海滨王国
占城国又称占婆国,是公元 2 世纪至 15 世纪在中南半岛东南部存在的一个古代王国,位于今越南中部和南部地区。
占城国的建立者是占人,他们是中南半岛的一个古老民族。
占城国的疆域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鼎盛时期包括今越南从广平省到平顺省的广大地区,其都城最初在因陀罗补罗(今越南广南省潍川县),后来多次迁徙。
占城国的地理位置优越,濒临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上贸易十分发达,与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占城国盛产香料、象牙、犀角等特产,这些商品通过海上贸易运往世界各地,为占城国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占城国的文化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信仰印度教,修建了许多印度教寺庙和塔刹,如美山圣地的寺庙群,是占城国文化的重要遗迹。
占城国的文字是梵文变体的占文,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带有浓厚的印度文化色彩。
在历史上,占城国与周边国家发生过多次战争,尤其是与北部的越南陈朝、黎朝等政权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1471 年,越南黎朝出兵攻打占城国,占领了占城国的大部分领土,占城国从此衰落,逐渐沦为越南的附庸国,最终在 17 世纪末灭亡。
占城国在中南半岛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对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占城国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研究和参观。
十八、扶南国:东南亚的古代强国
扶南国是公元 1 世纪至 6 世纪在中南半岛南部存在的一个古代王国,位于今柬埔寨、越南南部、泰国东南部等地。
扶南国是东南亚历史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其建立者可能是孟 - 高棉语族的一支。
扶南国的疆域在鼎盛时期包括今柬埔寨全境、越南南部、泰国东南部以及老挝南部等地区,其都城在特牧城(今柬埔寨波罗勉省)。
扶南国的自然条件优越,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农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同时,扶南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也较为发达,尤其是航海业和造船业,其船只可以远航到印度、中国等国家。
扶南国的文化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信仰印度教和佛教,修建了许多寺庙和佛塔。
扶南国的文字是梵文变体的古高棉文,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带有浓厚的印度文化色彩。
扶南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早在三国时期,扶南国就派遣使者出使吴国,此后双方的交流不断加强,中国的文化、技术等也传入扶南国。
公元 6 世纪中叶,扶南国被其属国真腊所灭,真腊国继承了扶南国的大部分领土和文化遗产,成为中南半岛的新霸主。
扶南国虽然灭亡,但它在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真腊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东南亚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十九、贵霜帝国: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贵霜帝国是公元 1 世纪至 5 世纪在中亚和南亚地区存在的一个庞大帝国,由大月氏人建立。
大月氏人原本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公元前 2 世纪,因受到匈奴的压迫,西迁至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征服了当地的大夏等政权,建立了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的疆域十分辽阔,包括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南亚的印度北部、巴基斯坦等地,其都城多次迁徙,主要有蓝氏城(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白沙瓦(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市)等。
贵霜帝国处于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其商业贸易十分发达,与中国、罗马、波斯等国家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贵霜帝国的政治制度较为完善,实行中央集权制,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分封了一些诸侯进行地方治理。
在文化方面,贵霜帝国融合了希腊、印度、波斯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贵霜文化。
贵霜帝国是佛教的重要传播者,许多佛教高僧从贵霜帝国前往中国等地传教,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 5 世纪,贵霜帝国逐渐衰落,最终被嚈哒人所灭。
贵霜帝国虽然存在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它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粟特汗国:丝绸之路上的商业王国
粟特汗国是公元 6 世纪至 8 世纪在中亚地区存在的一个政权,由粟特人建立。
粟特人是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商业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区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
粟特汗国的疆域主要包括粟特地区的一些城邦国家,如撒马尔罕、布哈拉、片治肯特等,这些城邦国家在政治上相对独立,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
粟特人的主要职业是商人,他们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于世,足迹遍布欧亚大陆,是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商业力量之一。
粟特人不仅从事商品贸易,还承担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命,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运往西方,将西方的珠宝、香料、宗教等传入东方。
粟特人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他们使用粟特文,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同时也受到希腊、印度、波斯等文化的影响。
粟特人的艺术作品,如壁画、雕塑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信仰。
公元 8 世纪,阿拉伯帝国逐渐向东扩张,征服了粟特地区,粟特汗国灭亡。
粟特人虽然失去了政治上的独立,但他们的商业活动并没有停止,仍然在丝绸之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粟特汗国的历史是中亚地区商业文明的重要代表,它的兴衰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商业贸易的繁荣与变迁。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这篇文章为了让更多宝子看到,修改成了小说,希望可以帮助到宝子们!! 目前能想到的只有这些,如果有宝子还有其他不懂的,可以评论,我补充。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