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芙蓉萱草寄相思(中) ...

  •   夜色深沉,宴会已散。
      应两名宫监之引,阿萱被传往品荷轩,单独面见国主。
      此时她身份不同,自然乘坐的是宫中肩舆。抬舆的宫监训练有素,便连行走都是步伐一致,不紧不慢。然而她的一颗心,却是摇晃不定。
      超越了希望的界限,那喜悦又来得太急,反而不象是真的。在夜色之中,道路两边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未来的一切,也象是在一片迷雾之中。
      阿萱想起母亲讲过的那个黄粱一梦,真怕自己如同那个姓卢的书生一样,这离开盛泽远来金陵、于江中认识江暮云、入宫见到的歌舞升平……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自己的一场梦。
      而当她从梦中醒来时,会发现自己还睡在盛泽乡下的小屋里,桌上粗陶瓶里养着的兰花,在散发着幽幽的香气,而母亲正坐在外屋的绣花绷架之前,手中的银针“索索”有声,拉出长长的闪光的五色丝线。
      不知走了多久,沿途栀子花的幽香,已被荷花的清香悄然代替,犹带着湿润的水气。
      肩舆终于停下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个熟悉的大湖,湖对岸一大片楼宇灯火点点,宛若明珠,隐约可见楼中红袖翩然,美人往来,有如天上璇室琼宫一般。阿萱已认出那便是白日里风波迭起的百尺楼。心中茫然,想道:“难道不是在做梦?难道我真的被接进了宫中?难道国主真的封我做了公主?”
      轿子拐了个弯,停到湖边一处水榭旁,水榭檐下,挂着两盏红绢宫灯,湖边风虽然很大,但宫灯中灯火平静,并不跳动。阿萱被人扶下轿来,暗红的灯光下只见湖边浅水处莲花盛开,好象是家乡盛泽景致一般,门上高挂“品荷轩”三字长匾。
      从轩中出来四名美貌宫女,齐齐向她行了一礼,一言不发,便扶她进去。水榭中摆设不多,但桌椅几榻、四周墙壁皆是湘竹编成,极为精美。微风穿帘入内,倍觉凉爽。室内并无灯火,却光亮柔和,有如白昼,阿萱四下环顾,才发现屋顶上嵌有一粒硕大的明珠,发出柔和的光芒。
      猛然想起一路上所见灯火,包括楼下那两盏红绢宫灯,都是这种柔和的光芒,心里猛地一震:“莫非这宫中每间宫室里,都点着价值连城的夜明珠?那------那这不是象东海龙宫一样的了?”
      宫女们奉上茶点,又向她一福,退了下去。室内静悄悄的,竟似一人也无。正茫然四顾之间,忽听一个柔和的声音说道:“孩子,你的箫曲吹得真好,唉,真是跟你娘当年一模一样。”
      阿萱蓦然转过身来,只见一个身着便服的中年人,缓步走出内室,倚到一张湘妃榻之上。他手执一柄玉骨纸扇,轻轻摇动,微笑着看着自己。正是南唐之主李煜。
      阿萱思绪纷乱,只是怔怔地望着李煜,竟忘了依礼她当上前陛见才对。她白日里见到李煜时,毕竟是在朝堂之上,不敢仔细打量,此时端详他良久,恍惚之间,只觉李煜眉目面貌,有说不出的熟悉亲切之感,他这种微笑的神情,仿佛也在哪里见过,不禁开口道:“你------你听过我娘吹过的箫曲么?”
      李煜不恼她出言唐突,反而点了点头,说道:“十八年前……孤……确曾有幸听过……”
      他望了一眼阿萱,温言道:“傻孩子,站着干什么?坐罢,孤要对你说的话,可有很多很多呢……唉,真没想到,今生今世,还有与你相对而谈的这一天……孤等这一天啊,已经等了十八年啦。”
      阿萱依言在一张竹椅上坐下,暗自寻思:“国主究竟有些什么话要对我说?十八年?十八年前我还没有出生,等我做什么?”
      李煜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窗下粼粼的湖水,一时倒也没有一口。一弯新月缓缓升上天空,湖面上银光闪动。
      阿萱想起了初遇江暮云时,那个水上的月夜,所不同的是那次是一轮满月。那月色下倾泻的剑光,那个仙人般飘逸的身影,触动了十七年索然无声的心弦,从此再无时可忘。
      李煜轻轻叹息一声,道:“十八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有月色的夜晚,孤在寿州城外的江边,遇上了你的母亲。”语气之中,隐隐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忧伤。
      阿萱吃了一惊,道:“什么?”
      李煜恍若未闻,继续说道:“那一年,孤比你今日还大上一岁,只有十八岁,尚是郡公之封。父皇封我为沿淮巡抚,带中书舍人韩熙载、各枢密使、还有水军都应援使陈承昭,上自濠州,下迄楚州一带巡视,抵寿州劳军。那一路行来,当真是辛苦非常,到达寿州之时,本应劳军完毕后即时返回都中,但孤实在累得狠了,说什么也要休息数天,就在寿州住了下来。
      唉,这样一来,就认识了你的娘亲,可见冥冥之中,凡事早有定数。”
      阿萱睁大眼睛,想道:“莫非他要告诉我是如何遇上我爹娘的?可是他为什么只提到我娘?莫非他是先遇上我娘,才认得我爹爹的?”
      又想起白日里在百尺楼中,他问候自己日常起居,只提起母亲,除向女英解释自己确为李人吉之女外,并无一言问候亡父,仿佛根本不曾在意一般。内心深处只觉有大大的不妥,但究竟不妥在何处,却又无从想起。
      李煜望着湖面上的银光,缓缓说道:“那日夜深,孤不知为何,一直是辗转难眠,只叫醒了随侍郎瑛及陈怀礼,没有惊动其他人,叫他们起身陪我去江边散步。
      我们吩咐守卫打开城门,却不许告之他人,一直走到了扬子江边。”阿萱心想道:“那个郎瑛,必然就是今日的郎总管了。原来他当年随侍国主,那定然也是认得我父母了。”
      李煜说道:“我们刚走到江边,却见江边乱石滩上,已经站了很多人。那些人一声不吭,每人手上都拿有刀枪,刀光闪闪,甚是可怕。
      陈卿原是江湖中人,经验最足,便悄悄对孤说道:‘不好了,六王爷,这是江湖中人要火拼了,还是回避为妙,要是让他们发现,恐怕王爷有些闪失。’
      可是孤那时年轻好奇,兼之长于深宫,那里见过这些,说什么也要看看。刚巧那时忽有一片乌云飘来,遮住了天上明月。他二人拗不过孤,只好和孤一起,趁着天色暗淡,那些人看不清楚的时候,藏在离他们不远的一块大石后,偷偷张望。”说到这里,神色大是兴奋,仿佛又回到了十八年前少年时代。
      他顿了一下,接着道:“那些人一言不发,站在那里,若不是江风吹得他们衣衫飘动,简直就像石像一样,人人都咬着牙,阴沉着脸,像是忿恨之极。
      孤当时就想,如果他们恨的是来赴会的人,恐怕那人是活不了的。一人忽然对另一人说道:‘吴老大,你说那人一定会来么?’那吴老大声音阴沉,道:‘谁不知女夷的妖女一贯阴魂不散?她们从巫山一直追到这里,咱们横竖跑不了,不如以逸待劳,况且有了这条计谋,只要将她灭掉,管教其他那些丫头再也追不上来。”
      阿萱失声道:“巫山?女夷教?”
      李煜恍若未闻,说道:“他们低声商量了几句,我们隔得很近,我只听见他们说到‘陷井’又说到‘百花冠’的字眼,郎卿他耳目甚灵,听到一个大概,悄悄讲给孤听。
      原来是这伙人也是个小小的帮派,不知是图谋何为,居然找了个空子,偷走了江湖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帮派,名为女夷教的教中圣物百花冠。
      女夷教派了一个厉害人物,说是春堂的堂主,来追查失物,一路杀了他们中一些人。其他人不敌,想要逃得远远的,也曾设了许多迷魂圈套,想将其引开。
      谁知那人却是绝顶的聪明,总是追赶上来。他们自知必死,所以想要在江边挖下一个陷井,以这顶宝冠为诱饵,趁那人不备,将他诱进陷井里,乱刀砍死。
      他们一边说,一边以刀剑为器,挖好一个陷井,还在井底埋上毒剌。孤吓了一跳,竟不知世上还有人这般残忍,何况还是他们不对,先偷了人家东西。郎卿却说江湖中是非之分,难说得很,劝孤不要怜悯他们。
      正在这时,有人叫道‘来了!’黑夜里,远远只见两盏红灯渐渐过来,映在夜色之中,如同两朵红莲一般。
      当前挑灯的是两名女婢,拥着的竟是一个穿着绣花衣裳的少女,孤一生之中,见过美人无数,你已见过阿英,她可算是人世间的绝色了,当年她姐姐阿娥,美貌并不逊色于今日的她。可是孤一见那少女,心中只道是遇上了江中的仙女。那件最普通的布衣,穿在她的身上,却象是彩云裁就的霓裳。真正是秋水为神,寒玉为骨,她的容色秀雅绝伦,倒尚在其次。唉,人世之间,又怎会有这样灵秀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又怎会是个坏人?那一瞬间,孤下定决心,不要让任何人伤害到她。谁知……谁知最后真正伤害到她的,却恰恰是孤自己。”
      阿萱知他所指阿娥,乃女英之姐,已逝大周后娥皇,一颗心几乎跳出腔来,道:“那女子,那女子……”李煜眼中流露出无限柔情,轻轻道:“傻孩子,这世上除了你的母亲蕙娘,还有何人有如此风致?”
      阿萱虽在意料之中,也不禁大震,道:“原来,原来我娘竟然是女夷教的人!难怪她那般的……那般的与众不同……当日春姐姐言道因上任春堂堂主谢蕙娘无故失踪,凌飞艳才让她继堂主之位。怪不得娘说她自己叫做谢蕙,原来是将原名中隐去了一字。”
      心里却蓦然明白过来,难怪凌飞艳当年破格提拔春十一娘,难怪其余三堂堂主皆是旧人,偏只有春十一娘是新进之人;原来春十一娘初入女夷教时,自己母亲已离教而去。春堂地位特殊,隐然是教主的继承之人,凌飞艳自不会轻易委于他人,只到春十一娘脱颖而出,凌飞艳才找到可替代谢蕙娘之人。
      一时之间,只觉有无比的骄傲:“这世上堪与我娘相比的人,也少得很了。”一瞥之间,见到李煜脸上神情,忽然生疑:“为何他提到我母亲,神情如此……如此……”暗自心惊,不敢再想下去了。
      只听李煜又道:“那时蕙娘浑不知对方已安排下陷井,只是见到那帮人弃械于地,心中惊异,问道:‘你们不逃了么?’那吴老大道:‘逃是逃不掉了,不如将百花冠还于姑娘,请姑娘赐我们一个全尸。”
      蕙娘问:‘百花冠在哪里?’吴老大从怀中取出花冠,跪在地上,意示极为恭敬,实则是诱她过去。然而孤却看向分明,其实在二人之间,正是那个陷井!蕙娘虽然聪明,但一见那百花冠,大喜过望,又仗着艺高胆大,当下便迈步过去,眼见她那双青青的弓鞋尖儿已挨着陷井边上,孤大急之下,从石后奔出,大喊道:‘小心足下有陷井!’
      一语未了,那吴老大手一扬,一蓬黑雨样的细针洒过来,郎陈二卿不防孤突然奔出,救援不及,那些细针尽数打在孤的身上。孤耳边只听蕙娘惊呼一声,便已眼前一黑,昏死过去。”
      他眼中露出温柔的神情,缓缓道:
      “醒来时,我已在一所竹楼之中,四下里帘幕高卷,楼外有几株桃树,花开得疏落有致,清幽之极。蕙娘就坐在床边,她告诉我,她已取回了百花冠,又起出了我身上的毒针,现正用药给我驱除余毒。
      我想起吴老大来,问她那些人呢,她淡淡地说,他们偷了百花冠本就该死,竟还敢拒捕,罪上加罪,已将他们全都毒杀了。”
      阿萱想起数十人横尸江边的情景,不禁打了个寒颤。
      李煜接下去说道:“蕙娘告诉我,这里是归州的昭君村,也是她的故乡,属北汉疆域。
      孤当时伤病未愈,也就住了下来。郎卿他们,一时之间也找不到这里。孤那时正当年少,本来一向与阿娥情投意合……只是一见蕙娘,她那样仙人般的品貌,叫人情自难禁……后又蒙她细心照料,人非草木,焉能无情?
      孤与蕙娘朝夕相处,她亦擅诗文,我二人词曲唱和,其情融融。个中心意相通之处,竟然超过了我李煜平生所遇任何一人……到得后来,我们终于两情相悦,也是前生孽缘……”
      阿萱越听越惊,身子晃了一晃,抓住竹几一角,叫道:“国主慎言!你怎能如此无礼,抵毁我亡母名声?你,你欲将我亡父置于何地?我母亲又岂是那样私订情约的女人?”
      李煜眼望阿萱,脸上显出慈爱的神色,轻声道:“你可知你的名字并不叫萱?当年我和你母亲给你取的名字,本来是叫做……”
      阿萱尖叫一声:“你胡说!我母亲说,她与父亲成亲之后,一直感情很好,又怎会跟你……我父亲早就死了!”李煜见她满面惊恐,痛苦地垂下头来,道:“感情……我与蕙娘的感情,自然也是好的……可怜的孩子,你母亲跟你说你从小丧父,其实,你的父亲……就是孤,孤才是你的父亲,你母亲对孤情深意重,她这一生根本没有嫁过别人!”
      阿萱抱着最后一线希望,颤声道:“可是娘说,我的父亲他、他叫李人吉……”李煜叹道:“孩子,你为什么至今仍不认为父?为父尚是郡王时,封安定郡公,那时的名字,叫作从嘉,拆了开来,不就是人吉么?我一听你说出这个名字,便知道你是我的女儿,唉,蕙娘啊蕙娘,孤虽然对不起你,你却始终没有负孤。
      孩子,你再想一想,你们僻处乡里,若非你与我本有瓜葛,为何你娘临终之前,竟会叫你前来投靠于我?投靠倒也罢了,为何一定要你吹那一支《子衿》?”
      阿萱四肢百骸之间,突然再也没半分力气,被封公主的美梦,刹那间被现实击得粉碎,心中再无丝毫喜悦,想起女英鄙视的目光,心中又气又愧:“怪不得她如此轻视,原来我竟然真是……江公子……他若知晓我的身世,会不会更加瞧我不起?”
      她自小便崇敬母亲,蕙娘才貌双全,自与寻常女子不同,阿萱直将她视为天人一般。在那小小心中,世上男子唯一可与母亲相配的,只有“已逝”的父亲。
      谁知今日才知,当初母亲竟置礼法于不顾,竟与李煜结下了私情。后来李煜将她们母子抛在江南,十八年互不通讯,显然是已经将母亲抛弃——自己便是一个真正的私生子。
      情思昏乱之中,只听李煜轻声说道:“昭君村处于楚地,是汉时出使匈奴的明妃王昭君的故乡。那里山明水秀,有玉带一样的香溪河,河水中据说还有明妃别乡滴下的泪水和浣下的脂粉,水中含有香气,入名香溪。
      香溪河里,有美丽的桃花一般的小鱼;河边的桃花,开得象云霞一般艳丽。孤和蕙娘朝夕相伴,蕙娘精通诗词,常与孤相唱和,那只小屏风上的小词,便是当年孤专为她而写……那些日子,是孤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简直就像是神仙一样的日子……”
      阿萱听他言语之间,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眷念;痛苦之中,又隐含着深深的甜蜜,显是对蕙娘有着刻骨铭心的思念。
      而蕙娘以堂主之尊、绝世之姿,却甘心抛下一切,随李煜浪迹江湖,后来又独自把女儿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养大;想来当年李煜虽是手无缚鸡之力,却少年倜傥,文采风流,蕙娘于他也定是情根深种,不能自拔。
      阿萱初尝情味,此时细细想来,对母亲当年的心情隐约觉得可以体谅。眸光转向李煜,脱口问道:“你既与我母亲有情,就应照顾她一生一世,何况……何况又有了我,你怎能如此狠心,将我们母女丢在一边?”
      李煜眼中泪光莹然,叹息道:“后来国中派来的侍卫终于找到了孤,孤当时虽不想走,但两侍卫不停催促,孤又恐父王牵挂,便打算先回国中,待告知父王及阿娥后,再将蕙娘接走。唉,蕙娘她……那时已经有了你,她当初让手下人将百花冠送回巫山,自己再未回去,已背弃了所在的女夷教……孤走之后,她孤苦伶仃,却倩何人照料?所以孤便留下了几件随身携带的珍宝,留作她用以度日之资。
      啊,孤走的那一天,蕙娘送到香溪河口,看着孤登上归舟……当时的情形,孤这一生一世,可都是忘记不了……她腹部已有些出怀,腰身却更显纤薄,穿着一件青衣宽衫,含泪立于河边桃树之下……她对孤说的最后几句话,便是四句诗呢,诗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孩子,你知道这两句诗的意思么?”
      阿萱细细吟咏“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仿佛看见当年风华正盛的谢蕙娘,在痴痴地问道:我不远千里,涉江去采摘那朵最美的芙蓉,去采集那芳香的兰草;可是我辛辛苦苦地采了来,送给谁呢?只因我那思念的人啊,他却离我有千山万水之遥啊。
      只觉哀伤缠绵,不能自已,道:“那又怎样?”李煜泪水滚落下来,低低吟道:“所思在远道……唉,当日孤曾对蕙娘说,若生的是女儿,就叫她采芙罢,蕙娘问我,为何一定会是女儿?孤回答她说:‘若生的是儿子,但你在朝中并无亲人相通声气,将来纵然你入宫,儿子也是做不成君王的,别的兄弟或许还会来害他。不如生个女儿,嫁一门好人家,定会被当作凤凰一样捧着,倒幸福得多。’
      当时离别,她是在提醒我,不要忘了我那名叫采芙的未出世的女儿啊……
      谁知,谁知直到今日,孤才见到孤的好女儿……采芙啊,蕙娘这一生,恐怕都不会原谅从嘉了……其实当年孤没有马上去接她,也是因为身不由已……阿娥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又在父王跟前哭诉……父王大大训斥了孤一番,言道江湖女子居心险恶,不宜居于宫廷之中,故不允孤前往昭君村,又派人严加看管。
      等到一年以后,孤找着一个机会,偷偷派人前去探视,只见当年的房舍一片焦土,瓦砾无存。
      那人细细打探,才知原来就在两天之前,当年铁斧帮尚存的帮众闻讯赶到,寻找蕙娘复仇。蕙娘那时才生下孩子,体力虚弱,仅凭暗器阻住他们不能进房。
      那些人当真狠毒,他们惧怕蕙娘暗器厉害,竟在房外放了一把大火!孤派去的人不辱使命,在瓦砾堆里细细找寻,终于找到一女子和一婴儿的尸身,烧得面目全非。
      孤只道你们母女已在火中殉难,事后想起,常感郁郁不欢。那日我与蕙娘分别之时,我坐在船头遥遥相望,忽听河面之上,传来箫曲之声,正是蕙娘在吹奏一支送别的曲子——那曲就是你今日吹奏的《子衿》啊……
      十八年来,那哀伤的曲调,无时不在孤的耳边萦绕。谁知十八年后,你却终于找到了宫中……原来你们母女当年躲过了那场劫难,我早该想到,以蕙娘之能,绝不致于就此殒命,那定是有地道之类了……孤,孤真是高兴得很哪……”
      阿萱见他悲中带喜,并无丝毫作伪,心中却也软了,想起母亲十八年来所受苦楚,不禁悲从中来,轻呼一声:“娘啊,我苦命的娘亲!”
      忽然“砰”地一声,门扇大开,二人吃了一惊,回头望去,只见赫然正是女英站在门口,她蛾眉倒竖,脸色难看之极。那织锦绣金的广袖之下,一双娇嫩如玉的纤手微微颤抖。
      半晌,方闻她咬牙道:“好呀,国主,你瞒得臣妾好苦!难怪你说什么要报她父母恩情,封她为公主,原来这个乡野丫头,却是你当年留下的孽障!”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6章 芙蓉萱草寄相思(中)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