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 7 章 ...

  •   第七章:乡试鏖战

      乡试的日子终于来临,苏铭怀揣着紧张与期待,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踏入了省城的贡院。贡院的大门巍峨壮观,却也透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仿佛在提醒着每一位考生,这是一场决定命运的严峻考验。

      进入贡院后,苏铭按照考号找到了自己的考棚。考棚狭小而简陋,四周的木板陈旧不堪,缝隙中透进丝丝冷风。棚内仅有一张破旧的桌子和一把摇摇晃晃的椅子,桌面坑洼不平,还有些许墨迹残留。苏铭放下自己的考篮,轻轻拂去桌上的灰尘,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

      环顾四周,考棚一个挨着一个,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考生们陆续进入自己的考棚,有的神色匆匆,有的则镇定自若。不远处,几位考官来回巡视着,目光锐利,警惕着任何可能出现的作弊行为。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压抑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过了不久,考试题目发了下来。苏铭接过试卷,定睛一看,题目涵盖了经史子集、时政要闻等多个方面,难度颇高。第一道题目是关于儒家经典《论语》的阐释,要求考生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谈谈对“仁”的理解。苏铭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

      他的脑海中迅速浮现出平日里熟读的《论语》篇章,以及张老夫子对“仁”的讲解。他想到了家乡百姓的困苦生活,想到了朝廷官员的贪污腐败,也想到了自己立志匡扶社稷的抱负。在心中组织好语言后,苏铭拿起笔,开始在试卷上书写起来。他的笔触沉稳有力,字迹工整清晰,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的思考和见解。

      在论述过程中,苏铭旁征博引,不仅引用了古代贤人的言论,还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他认为,“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为官者应以“仁”为本,关心百姓疾苦,推行善政,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接下来的题目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时政问题的探讨。对于历史事件,苏铭凭借着扎实的历史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和历史教训。在回答时政问题时,他更是展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他针对当前朝廷内外的局势,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整顿吏治、加强边防、减轻百姓负担等。

      然而,考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推移,苏铭感到有些疲惫,长时间的书写让他的手腕酸痛不已。而且,周围考棚不时传来考生们的翻纸声和叹息声,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他的思绪。但苏铭深知,此时绝不能分心,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他深吸一口气,活动了一下手腕,然后继续埋头答题。

      在答题的过程中,苏铭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心态。他知道,科举考试不仅是对学识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素质的考验。遇到难题时,他不会急于下笔,而是先仔细思考,理清思路后再作答。对于自己熟悉的题目,他也不会掉以轻心,而是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考场上的气氛愈发紧张。苏铭全神贯注地完成了最后一道题目,然后仔细检查了一遍试卷,确保没有遗漏和错误。当考官宣布考试结束的那一刻,苏铭放下手中的笔,长舒了一口气。他感到有些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成就感。

      苏铭收拾好自己的考篮,随着人群缓缓走出贡院。此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街头巷尾灯火通明。他望着贡院的大门,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或许就在这几张试卷之中,但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他都不会后悔。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铭焦急地等待着放榜的消息。他一边继续温习功课,为可能到来的更高一级考试做准备,一边在心中默默祈祷着能够在乡试中取得好成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