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1、第 71 章 ...

  •   新封的英国公程境文率先按捺不住,出列肃然道:“微臣启禀皇上万岁。四皇子靖王孤军深入斩杀瓦剌前任可汗,又身为提督军务,何故无封?”

      皇上眼眸微眯。

      齐项立即尖声道:“放肆!圣意天威,岂是英国公可擅加干预?”

      英国公垂首臣服道:“微臣觉无此心。只是靖王在军中月余,所出决策,军士咸服,实有才干。然而微臣听闻多年前皇上有旨,命靖王永生不得踏入京城一步。如今事因献俘,有违前旨。微臣斗胆进言,献俘礼完毕后,允准靖王与蒙古新任可汗依哈一道返回,设蒙古道都护府,以靖王为首任大都护,永纳蒙古为我大周疆域,拱卫大周万载基业!”

      掷地之声在午门回响,撼动人心。

      皇上沉声道:“靖王,你也如此作想吗?设蒙古都护府,去蒙古做首任大都护?”

      靖王站在宗亲队列中的冀王、衡王之后,极不起眼的位置,闻言立即出列下跪:“臣但听皇上旨意,绝无异心!”

      英国公随之下跪。

      皇上看向百僚:“诸位爱卿以为英国公所言如何?”

      张阁老第一个持笏出列:“臣以为设蒙古都护府之言可行。自我大周开国以来,蒙古久为瓦剌、鞑靼等部落占据,损害边民生息。如今瓦剌生机大锉,可汗受降,王帐不臣之人尽皆被降,实是千载难逢之机。设都护府,教化牧民,施以通婚贸易等便利,不出五十年,蒙古异族将彻底归顺我大周汉廷。只是,这首任大都护的人选,尚有待商榷……”

      冀王府教谕李明辅紧接着出列:

      “臣以为,以靖王为首任大都护,有所不妥。靖王乃藩王,此番领提督军务之衔,已是有违祖制。方才英国公所言,提及靖王在陕军中内外咸服。靖王不过进军月余,何以收服军心至此?臣妄言揣测,是否早在瓦剌未进犯之前,靖王便与陕军暗有往来?果真如此,藩王勾结边军,乃是藐视朝廷。恐怕今日的不世之功,也不能抵消靖王不敬!”

      新任武安伯李博庸顿时怒意勃发,指着李明辅的鼻子大骂:“放你娘的狗屁!尽在这里马后炮。靖王若不能尽快收服将士,如何在两月时间直捣瓦剌老巢?有现在耍嘴皮子马后炮的功夫,当日程境文上书请求靖王辅佐节制军马,怎么不见你放半个屁?和你这种人一个姓,真够晦气的,我呸!”

      李明辅傻了眼,一张老脸霎时涨得通红,一手颤巍巍地指着他:“你,你……”

      武安伯毫不理睬自己的话给满朝斯文的官员造成多大的冲击,转而轰然向御座跪下:“臣生下来就急躁冒进,受不得气,不慎御前失仪,甘愿领罚!”

      皇上丝毫不见愠色,哈哈笑道:“爱卿是性情中人,朕喜欢!不过失仪也是实情,便领一军棍受罚。李明辅,你也别太小气了,武安伯是有功之臣,今日大喜日子,你得让让。”

      武安伯声如洪钟:“是,臣领旨!”

      李明辅一把美髯颤了又颤:“是……”

      皇上抚掌道:“议功议功,自然要准人说话。两位李爱卿各执一词,蒙古都护府一事,还有谁愿陈见解?”

      石枢步出队列:“微臣刑部侍郎石枢有本启奏。蒙古不只有瓦剌一部,余下零散部落,诸如东部冈留、哈罕,西部蒙郭勒津,北部乌拉特、苏尼特,南部哈拉镇,皆敌视大周,收服起来必将面临重重阻碍。如此情形,新设立的都护府必然承担重任。靖王才干有目共睹,然而以藩王之身掌如此重任,实在令人侧目。若是果真收服这些异族,焉知未来降服之族不会效忠靖王?就算到时再调换大都护,也为时已晚。实在不能不让人想到太宗旧事。”

      有理有据,谦卑恭顺,确是一记毒箭。

      皇上颔首道:“石爱卿所言有理。”

      武安伯昂着脖子道:“臣请问诸位同僚,不以靖王为大都护,又有何人有此才能?既熟知边镇与蒙古军务,又文武出众军心所向。”

      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道声音:“英国公就很不错嘛……”

      当即有人出言反驳:“不可!英国公与靖王关系甚笃,如何做得大都护?”

      这是衡王府赞善黄丘山。

      冯令仪的顶头上司笑道:“老臣以为,蒙古都护府可设,也赞同李教谕所言,靖王出任不妥,大都护的人选却还需商榷,不是今日便能议出结果的。依老臣之见,不如谈谈靖王的去处,比如,是同冀王、衡王一般留居京城,还是按照皇上昔年旧旨,即刻返回陕西封地?”

      郭诵龄这一番话说得满朝渐渐安静下来。

      老上峰工部尚书方阁老迟疑道:“若是返回封地,不知作何封赏为宜……”

      功臣之一的张宗雷立刻附议:“若是朝廷对靖王毫无封赏,岂不让陕军寒心?”

      冯令仪在心里默默说,靖王若是领功回了陕西,那些忌惮之人更要睡不着觉了。

      方才提议英国公任都护之言就是她冷不丁站在角落里说的,索性没几个人察觉。

      靖王和英国公立了不世之功,冯令仪对他们还是很有好感的。

      姚阁老不经意道:“靖王手握军功,若回陕西,恐怕于天下局势不利。如今新储君未明,靖王也是皇上亲子,臣以为,当与冀王、衡王一道,留京以备择选。”

      “这如何能行?”通政使迟疑道,“皇上并未明言冀王、衡王长留京城,何况昔年有旨意……”

      自户部尚书调任礼部尚书的田阁老啧了一声,拱手朝向御座:“这就要请皇上圣裁了。从前只是说靖王无召不得进京,但入京献俘是皇上的旨意。敢问皇上心意?”

      皇上则看向两个大儿子:“老大、老二,你们怎么说?老四该不该留下?”

      三位王爷一直静听朝臣谈论,靖王更是至今还伏跪于地。

      冀王憨厚道:“儿臣以为,父皇还是先准许四弟平身吧。今日烈阳高照,儿臣光这么站着都起了一身汗,何况是四弟?”

      皇上无可无不可地唔了一声,抬了抬手:“老四,听到你大哥求情了?还不起来?”

      靖王垂首恭敬道:“多谢皇上、多谢皇兄。”站起来的一瞬,却微微一晃。

      英国公当即起身扶住:“王爷!”

      皇上皱了皱眉。

      武安伯高声禀道:“启奏皇上,靖王斩杀前任可汗时,曾被重创左腹,至今伤势未愈!”

      冀王连忙道:“这可了不得!四弟身体要紧,儿臣求父皇准许四弟留京养伤!”

      衡王小声嘀咕:“从陕西一路过来都不见虚弱,怎么现在就站不稳了……”

      黄丘山咳嗽一声,衡王觑了皇上一眼,转而道:“咳,儿臣也以为四弟留京为佳。只是听闻四弟至今尚持陕军大印,这恐怕不妥。”

      皇上语气平淡:“老大,你的意思呢?”

      冀王一脸忠厚:“二弟所言不无道理。只是四弟军功赫赫,若是强行褫夺军印,未免不近人情,不如转交英国公,毕竟之前的军印也一直在英国公手上,只是前番为便捷军令才如此行事。”

      衡王眼睛一亮,转而又皱眉:“交给英国公,那英国公岂不是要回陕西?这和老四回陕西有何区别?儿臣以为不妥!”

      皇上不咸不淡道:“老二,你一清早上蹿下跳的,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妨说说,如何才遂你的心?”

      衡王顿时讪讪道:“儿臣无心之失,无心之言……还请父皇圣裁。”

      皇上剜了他一眼。

      午门再次陷入寂静。

      皇上沉吟片刻方道:“靖王返回藩地之事日后再议,暂且留京休养。至于陕军大印……以甘肃总兵计崇元再兼陕西总兵之职,陕军大印一同转交计崇元。蒙古设大都护府,首任都护,定陕西巡抚曹之节总理事务,以武安伯李博庸兼领副都护,其余官位设置,交由内阁商议。新封英国公程境文,以陕西总兵擢升中军都督府右都督,赐居前朝永安公主驸马宅邸,工部择匠人尽快修葺。众爱卿,可有异议?”

      文武百官跪拜山呼:“皇上英明!”

      待下了朝,皇上銮驾离去,衡王一脸得意之色毫不掩饰。

      昔年盛传衡王母族程国公府阖家丧于火海乃是靖王所为,只剩下一个远在甘肃任总兵的庶出计二爷还活着,也即衡王的舅舅,甚至因祸得福承袭了程国公爵位。

      如今计崇元再次捡漏,毫发无损捞回个陕西总兵,还有陕军大印,相当于靖王和英国公平定边乱的一大半功劳,都被衡王的舅舅捡走了。

      这可真是让人钦羡的好运气!

      冀王没落着什么好,确像没瞧见似的,笑呵呵问靖王:“今日才知道四弟有伤在身。休养得如何了?你大嫂娘家送了一只五百年的老山参来,回去我就让人送去你府上。”

      燕京有十王府,是一片连起来的宫殿群落,从前专为接待入京藩王,如今三位王爷倒不用另外建府,直接入住十王府,靖王也暂居其中。现下并不推辞,只轻声道谢:“多谢皇兄挂怀。”

      冯令仪遥遥望了一会儿,赶在靖王察觉看过来之前,朝着郭诵龄的背影追了上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