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6、后记 ...
-
当敲下最后一个字符,这本满载山区教育故事的书籍终于完稿。刹那间,万千情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往昔的经历仿若就在昨天。回顾自己投身教育事业的这些年,曾经在小区担任民办教师的时光,让我深刻领悟了教育的意义,也对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付出有了更深的感触。正因这份初心,当我决定创作这本书时,便毅然背上行囊,深入偏远山区,走进了石山村。
石山村的山路蜿蜒崎岖,仿佛看不到尽头。走进破旧的石山小学,教室里,只要风轻轻一吹,窗户便“嘎吱嘎吱”作响。然而,当我与孩子们那一双双澄澈且满是求知欲的眼睛对视时,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在这里,我结识了老民办教师李长贵,他扎根大山长达四十余载,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耕耘,拿着微薄的薪水,却毫无怨言。后来,他终于转正。走进他家,破旧的屋内堆满了用旧报纸订成的作业本,那都是他为节省孩子们的开支,亲手制作的。
在创作过程中,石山小学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般在我眼前不断闪现。肖敏和赵刚老师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着我。新来的公社书记找到肖敏老师谈话,调她去乡上当妇联主任,这无疑是一个改变人生轨迹、前途一片光明的绝佳机会,家人和同事都为她感到高兴。可当肖敏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那一刻,她毅然决定坚守山区,继续投身教育事业。
赵刚老师亦是如此,为了劝说那些因家境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他和肖敏一次次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为解决贫困学生的经费问题,他绞尽脑汁,四处奔走募捐,还带领孩子们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为了拉到一笔赞助,他不知磨破了多少嘴皮,吃了多少闭门羹。
石山小学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头很难见上一面。这些孩子不仅生活上缺乏照料,心理上更是极度渴望关爱。有个叫明明的小男孩,父母外出务工后,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学习也逐渐跟不上了。肖敏老师发现后,每天放学后都会陪着明明做作业,耐心地为他讲解难题,还时常带他去自己家里吃饭,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渐渐地,明明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进步。还有一次,班上的几个留守儿童在课间打闹时受了伤,赵刚老师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刻背着受伤的孩子往村里的卫生所跑去,一路上累得气喘吁吁,直到孩子们的伤口都得到妥善处理,他才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
乡村女民办教师,在社会压力和乡规村约的双重束缚下,坚守岗位更是困难重重。但她们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凭借着柔弱的肩膀,毅然扛起了山区教育的重任。
在这片广袤的大山里,还有许许多多像肖敏、赵刚、李长贵这样的老师,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知识的种子,点亮了山区孩子的希望之光。
这本书,是我对他们最诚挚的赞歌,也是我多年教育生涯感悟的沉淀。我衷心地希望,它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山区教育,关注这些在艰苦环境中坚守的乡村教师。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山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每一个山区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高中同学徐林森,他担任小学校长几十年,为我提供了许多真实的素材;同时也要感谢原南开大学、现广州大学的知名教授,享受□□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刘春根老师和新疆库尔勒职业学校校长刘灏老师,感谢他们给予的专业指导。没有你们的帮助,这本书难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今,我带着满心热忱,诚挚地向大家预告我的下一部作品——《文竹寄山乡》。这是一部围绕乡村民办教师群体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系列作品的第三部。前两部作品《山那边的曙光》描绘了民办教师在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凭借坚定信念,在山乡播撒教育种子的故事;《粉笔末里的坚守》刻画了民办教师在复杂社会环境与生活压力下,坚守岗位,推动乡村教育逐步发展的历程。而《文竹寄山乡》,将以知青钟丽文与乡村青年李青竹的情感与事业经历为主线,把时间跨度拉长至五十年。在这五十年间,故事将历经知青下乡、改革开放、教育改革等重大时代变迁,全方位融入社会和生活元素,深入展现民办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以及他们在爱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成长。
文竹,在故事里象征着教师们高雅的品格、顽强的生命力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坚守,它贯穿故事始终,见证男女主的蜕变与时代的进步。故事开篇于1974年,在耒耘县十一中校园的老枫树下,钟丽文与李青竹互诉离情,雪花纷纷扬扬飘落,李青竹将一盆文竹送给钟丽文,从此这盆文竹承载着两人对未来的期许,也开启了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篇章。钟丽文下乡插队,在艰苦的环境中,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劳作,同时担任大队小学民办教师,为改变乡村教育现状四处奔走;李青竹则怀揣报国之志参军入伍,两人通过书信维系感情,却遭遇林晓芳插足,引发一系列误会与冲突。此后,他们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奋进,在教育与创业领域发光发热,携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喜结良缘,共同见证乡村的变迁。
我期望通过《文竹寄山乡》,让读者深入了解乡村民办教师群体,感受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担当,体悟真挚爱情与伟大理想的力量。相信这部作品能引发大家对乡村教育、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深入思考。敬请各位读者关注,与我一同开启这场温暖而震撼的文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