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本人写这篇贻笑大方的日志,各位大人完全可以看过嘲笑便是,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常听人说儒学现在在东南亚以致世界开始演变为“儒教”,孔子从孔夫子也开始更像“孔|教|主”。其实我看红楼梦也有这种趋势,都说《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现在倒越来越像封建社会的《皇极经世书》了。。。。。里面似乎蕴藏了一切的阴谋,权术,甚至作者每写一个字都涵盖了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典籍,而且大多是时事要闻,曹雪芹的笔,大抵比枪还厉害,看一遍《红楼梦》字里行间那都是阴谋与爱情,历史与如今。。。。。。。。
伴随着以上发展趋势,就有一个近年来十分火热的话题,林黛玉的原型是谁?
今日看到文化中国这期节目请的胡小伟先生作嘉宾,他这一席话倒是令我茅塞顿开。其实不要害怕《红楼梦》变成了《皇极经世书》,红学家有红学家的研究权利,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在茶余饭后说点自己的心得以供自娱。
现今关于林黛玉是谁这个问题,答案主要有三个流派,第一个就是来源于林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不得不感叹学者与一般人的差距,我们《红楼梦》爱好者看到这两个字都是注重潇湘,潇湘既是黛玉住的馆舍之名,更是斑斑泪竹的见证,也点出了黛玉一生还泪的故事,恐怕世间再也找不出比“潇湘”更好诠释黛玉的词了。可是学者偏偏看重的是“妃子”二字,由此而来的争议是林黛玉究竟是谁的妃子??有人说林黛玉,弱柳扶风,病弱西子胜三分的架势,而且和宝玉经常说的一句话,“你要是死了,我就做和尚去!”由此不禁让他们联想起了秦淮八艳中的董小宛,既是明末清初,倾国倾城的绝色女子,又娇弱不胜,而且传说董小宛就是董鄂妃,她死后,顺治皇帝就去做了和尚。这不正是宝黛爱情故事的原型吗?
胡小伟先生认为这种观点非常的牵强,而且存在明显的历史问题,有点张冠李戴的含义。首先秦淮八艳中的董小宛根本不是董鄂妃。为此我翻了翻书,准确资料是董小宛原名董白,名与字均是爱慕李白而起,生卒年代为1624-1651年;而董鄂妃生卒年代为1639 -1660年,十八岁就入宫,和董小宛根本没有交集,也完全没有历史的巧合,如果按照这个推断董小宛33岁才入宫,还称自己今年十八。。。。。岂不是成笑柄,更有辱她绝代佳人美誉。因此董小宛就是董鄂妃完全属于误传,没有史实根据。另外我个人有一个看法,说董小宛就是林黛玉的原型,还有一点非常站不住脚。虽然秦淮八艳,艳绝古今,流芳千古;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她们的身份毕竟是青楼女子,而林黛玉出身名门,清高孤傲,给至亲说句热闹好尚不屑一顾,更不会做迎来送往之事,因此她绝不可能是以青楼女子为原型创作。
另一个说法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就是传言林黛玉来头很大,而且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借用《文化中国》这期节目的小标题就是"黛玉杀皇帝”!这个听来骇人听闻的出自一本红学研究著作,书名在此为避尊者讳,暂且隐去。总之这部书我看有一定市场,起码我第一次读是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当时不禁拍案啧啧称奇。。。。。。胡小伟先生也对此抱有相同的看法,他说这部书的作者还是他的一位旧识,主要考证出来的就是出自《红楼梦》中贾宝玉逗林黛玉而编排出的“小老鼠偷香芋”的故事。研究者称雍正有一位皇后,还有名有姓,就叫竺香玉!她是曹雪芹青梅竹马的恋人,但是被雍正选入宫中,后来封为皇后;但是这位香玉姑娘始终不忘和曹雪芹的“木石前盟”,他们还有一个私生子,最后他们二人合力杀死雍正。虽然这位香玉姑娘最终还是香消玉殒,但是曹雪芹是刻骨铭心,因此在笔下让这位香玉姑娘永生,且幻化成了林黛玉。
这个故事听来很是新鲜,还颇有些惊心动魄之意,而且说得如此有名有姓,仿佛是石板钉钉的历史真相。还有另一位研究者也通过宝玉给黛玉北静王所赐念珠,被黛玉掷回还加了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才不要!”这句展开的联想就是,这个“臭男人”究竟是什么意思?总不会指的是生理上的“臭”吧?这个不是,那多半是道德上的责骂。那么谁才是“臭男人”?宝玉肯定不是,一个是他那时候刚满13岁,还算不上一个男人,就是个男孩而已;另外黛玉从小便于宝玉形影不离,青梅竹马,耳鬓厮磨,那宝玉肯定不是“臭男人”。那就是念珠的原主人北静王吗?《红楼梦》中北静王唯一的正面登场可谓光彩照人,且让宝玉一见就视为偶像,更加上品行高洁,那他也不会是“臭男人”。剩下的只有这串念珠的第一位主人,就是赐予北静王这串念珠的当今圣上;接下来推出这位圣上的原型就是雍正皇帝!书中写当今圣上最钟爱的弟弟北静王,更讽刺出雍正登基后对手足的杀戮行为;而且宝玉今年十三岁,众所周知,雍正仅仅当了十三年的皇帝。好嘛,原来“黛玉曾经骂皇帝”!胡小伟先生对这种研究也付之一笑,认为实在是想太多了,根据林黛玉的性情,她当时十二岁的一个小姑娘在与宝玉打闹中,说出的一句话,也能联想这么多历史问题,实在是研究者想的太多了。胡小伟先生有句很经典的评论:“作者写一句就埋一个子母雷,地沟雷,大雷套小雷,满篇都是,一炸起来全部面目全非,这不和人的常识,要不你写写,试试看!”
在回到黛玉原型就是所谓的竺香玉皇后身上,既然研究者都从历史中找问题,我们也只能回到历史中看问题。首先雍正于公元1691年,奉父命与大臣女乌拉那拉氏成婚。这位皇后在雍正执政第九年去世,离雍正驾崩还有四年,在这四年中,胡小伟先生指出没有任何史实记载他又封了一位皇后。那么首先这个竺香玉皇后的身份就是子虚乌有的,另外最后竺香玉与曹雪芹一起合谋杀了雍正。似乎听起来还有那么点耳熟,不错,这不就像是吕四娘的故事吗?如果真有竺香玉此人,也不过是一弱女子;再加上曹雪芹一个文弱书生,又怎能杀得了皇帝?因此胡小伟先生戏称这种推理是“武侠版”《红楼梦》。
再有一位黛玉的原型,也是位皇后,不过这回换做乾隆的第一位皇后。乾隆于十七岁时与与出身满洲名门的富察氏结为夫妻,相传二人的感情极好,帝王父亲之间少见的恩爱。但不幸的是这位皇后在与乾隆共同巡幸至济南时发病身亡,乾隆悲痛不已,从此写诗为证,再不进济南城;以后又立了一位皇后,乌喇那拉氏;但是乾隆仍思念富察氏。听起来也有点宝黛爱情悲剧的影子,但是这种说法不消胡小伟先生点评,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太过于牵强了。那要是如此一来黛玉的原型可就太多了,只要是不能白头到老,仍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就可能是黛玉的原型。所以因此我们更可以把宝黛的爱情看作是曹雪芹的一个理想,甚至的中国人对于爱情的理想。
最后一种说法也是最有市场的,就是黛玉是李香玉之说。“香玉”是黛玉的典故前面已经谈过,那这个李香玉是谁呢?据传言她就是曹雪芹的表妹,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叫李香玉。研究者称这位李香玉与曹雪芹是两小无猜,情意绵绵,如果说以上的故事还需要推理想象,这个完全就顺理成章了,曹雪芹是根据自己的故事亲身创作的“隐自传体小说”。然而我在这里看到个很大的疑点,说曹雪芹与这位李香玉是宝黛式的两小无猜,可是大家都知道,曹家在曹雪芹五岁时便抄家,然后全家迁回北京居住。而研究者所研究出的李香玉始终在苏州,更住在“拙政园”。那么这段美好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五岁以前?实在是令人难以信服这种解释的合理性。
其实就像胡小伟先生说的,现代人特别喜欢给经典找到原型,就像给蒙娜丽莎找原型,非要说她是达芬奇的女房东?表妹?顾客?甚至说她就是达芬奇的自画像。林黛玉也是这样,她身上更多的表现出的是一种诗人气质,与凡间格格不入的超凡脱俗,她应该就像一轮明月那样,始终被人所向往,是个理想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