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作者大人这篇文,写得真真好,不愧称得上一部浩大的人性史诗。全文的长评还是等完结后送上,这里我只浅谈一个人,杨如钦。
杨如钦其人,我是持着赞赏态度的,如前面各位大人的诸多意见,他是投机取巧蝇营狗苟或是肱骨文臣并不是我今日所浅谈,我只想谈谈一个人最终的归宿——
杨如钦之死。
死,民之卒事也。死者,人之终也。
而杨如钦,从第一部的出场到如今的谢幕,实在是不得不死。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在第一部开头前十章即已死去却仍旧被作为重要配角之一的杨梁。不知道诸位大人们有没有注意到,个人觉得偷偷大人取的名字都是极富有艺术性的——虽然字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却包含了人物的个性以及其在剧中的关系或作用。
说回杨梁。杨梁,人如其名,他是连接主角萧陈二人的纽带和桥梁。萧定和陈则铭最初相遇是因为他,相遇后萧定对于陈则铭的百般折辱也是因为他——萧定把自己与杨梁渐行渐远的愤怒发泄于他身上,因为那张相似的脸。杨梁的死是一个契机,一个有可能让陈则铭与萧定关系变化的契机,不管这变化是好还是坏。
事实上随着小陈在战场上的初露锋芒及后来渐渐的惊才绝艳,萧定对小陈的态度确实在变化。杨梁死了,随之来了个杨如钦。杨梁是桥梁是纽带,如今这桥梁断了,杨如钦成了绑住这两人的又一个纽带。当然除却那场颠覆一切的大火,这其实也是另一个君臣之间关于信任的冲突。关于这点这里我不赘述。
杨如钦是杨梁血缘的延续,尽管这叔侄没有任何一点相似之处,但杨如钦是杨梁存在过的一个重要凭证。首先是面容的相似。萧定甫一对杨如钦肯定不会有后来至始至终“君明臣贤”模式的设想和预见,那对杨如钦的宠爱无疑是因为其与杨梁的相似。后来杨如钦得到赞赏和他自身的立场坚定,行事狠绝不无关系。我觉得给我感觉更重要的一点是,杨如钦就像附带了某种记忆的牵绊,只要他还存在,就让人不由得不能轻易忘记杨梁的存在。
而杨梁虽然着笔看似不多,却是一个反映萧定性格和成长历程的侧面。他是萧定成长和性格形成的证人,并在他早年的人生中写下最灿烂和光辉的一笔。他与他那些亲密无间却暗流汹涌的年月,塑造了如今血肉丰满脉络清晰的君王萧定。这样的人当然不能轻易抹杀去。否则那个萧定就不是如现在那样丰满完整,让人印象深刻。所以这就需要一个他存在过的凭证,让他不被读者轻易遗忘,那个人就是杨如钦。
杨梁在文中给我的感觉与哥特派小说家杜穆里埃笔下的Rebecca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蝴蝶梦》中一开场Rebecca就已死去,但通过文中“我”的臆想,物象的联系以及忠仆的描述,让人觉得音容宛在。将军令中的杨梁也是如此。比如说第一部第二部萧陈两人关于杨梁的谈话,这些对话从杨梁的死,到萧陈曾经出现的短暂和谐,到后来两人的彼此仇恨,一直都有存在。但无论萧陈两人处于何种状态,和谐也好你生我死也罢,两人谈论杨梁始终是心平气和,仿佛那是一个可以让两人暂时获得安宁和平和的支点。而在最终逼死律耶,和谈终成之时,那句“事情步入绝境前终于能峰回路转,能有余地可以周旋”的话回荡耳边时,其实震惊不只是小陈,还有我们——杨梁最终还是做到了回转绝境。
但同时这样的回转也是对他最后的纪念——他终于被我们放下。对于小陈而言,这句话是他所犯的错误的解脱和救赎(小陈自己的想法),而萧定在过去与小陈过于漫长的纠缠中,杨梁纵然依旧温暖人心,依旧面貌清晰,却也不是当初的唯一。毕竟他已经失去他多年,而这么多年也就这么过了。
所以到这里杨如钦之死也不突兀了。他是杨梁的一部分承载,再活着故事也就不能以现今的模式收尾。说到这我补一句,我觉得这文最后还是HE,不然大人没必要留这么多伏笔,直接带过就行了。当然怎么HE何种程度的HE就不得而知了。而今萧陈二人最后的纽带消失了,而大人也为最终的HE奠定基础。
这里还有一个物象也是贯穿全文的——杨梁的玉佩。隔着十几年光阴,两次经手的还是杨如钦。如果说第一次的献玉是缓和仇恨,第二次便可以称之为释仇。第一次是小陈用来缓和矛盾及东山再起的筹码(说明下OTZ这不是贬义词实在是渣定太渣),第二次是不再相欠的决心。不管小陈这单方的不再相欠意味着什么,最后的玉佩归还至少透露了小陈希望这玉佩就此物归原主的想法——这玉佩对他再也没有任何用处,是时候该让它回到该去的地方了,它是少年杨梁给萧定的信物,而今当然要物归原主。
这里特意提到还是由杨如钦归还绝不是偶然的,他的使命最终完成。
大小杨如今都是尘归尘,土归土了,莫非HE真的就在前方?
孽缘孽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