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2、第92章 第一张个人专辑 ...
-
10月份《美国丽人》正式杀青,文森特长舒一口气,终于能好好休息了,长时间出于紧绷神经的状态下,让他有些焦虑。
当文森特想休假去夏威夷玩几天的时候,打给內芙,结果內芙却进组了,两个人完美错开了。文森特叹了口气,原本想着好好的聊聊天,结果都没时间了。
怀特杀青之后,开始录制哥伦比亚的专辑,同时白天回到学校上课,所以一直没有回来,和女朋友相处的很不错。
文森特在家闲了一周,无所事事,每天睡醒了就是吃,吃完练琴,接着睡,机械的生活。
终于有一天受不了了,打电话给马库斯:“《钢琴家》的剧组什么时候能搭建完,然后进组?”
“欧洲那边还在筹备,短期内应该是不太可能,正好你有时间练练你的钢琴。”马库斯这边也是忙得飞起,公司刚刚组建,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现在正在培训新的员工。
“一直都在练,从没停止过。”文森特很有自信,
“不如我们录一张专辑吧?”马库斯建议文森特。
“倒也不是不行,那我可能会录制一张唱歌+纯钢琴曲伴奏的流行专辑。”文森特对这个提议比较感兴趣,陷入思索。
“那我们还是和哥伦比亚合作吗?”
“是,不过,这一次要和法兰西斯谈谈条件,看看他那里有什么好的剧本,如果合作的话,当然要有诚意一些。”文森特
法兰西斯知道要合作,当然很开心,早就希望和文森特合作了,只是文森特忙着拍戏,根本没时间出来录制专辑。
第二天,法兰西斯带了一堆的剧本来到文森特的家。
文森特看了一遍剧本,摇摇头,要么自己上辈子都没听过的剧本,要么就是烂片,肯定不行。
法兰西斯看到这种情况也着急,不能就这样算了,最近哥伦比亚在走下坡路,手里也没什么太多好的剧本,还想再推销推销。
文森特说:“既然这样,答应我一个要求,我就和你合作。”
“你说!”法兰西斯忙不迭的点点头。
文森特语气坚定:“你知道的,今年我的公司这几年断断续续做了些尝试,有几次还不错的投资——和大公司联合制作的电影,一支宣发团队,还有几个项目在孵化。但我们始终缺一个清晰的定位和商业策略。”
他顿了顿:“马库斯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但是公司的业务太多,他处理不过来,而且他主要是对接片约、排档期,对资本运作、品牌整合这些事情……不太擅长。”
法兰西斯这个时候反而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叠,语气不急不缓:“所以你希望我怎么帮你?”
文森特直视他:“我可以录这张专辑,甚至签一个短期的多项目合作。但我希望你能进场,帮我梳理这家公司——业务线、团队架构、发展路径。我不是要把它做成一个壳子,是要做成一个真正有自我孵化能力的工作室,未来能撑得起自己名字的那种。”
法兰西斯没有立刻答话,而是安静地看着他几秒,然后缓缓开口:“我可以答应你。但你要知道,你现在的公司,存在不少问题。”
他抬起手,一根一根指着列出:
“首先,你们的品牌定位模糊:你的公司在内容、艺人管理和广告之间来回跳,没有主轴。对外来说,你到底是一个制片公司?内容孵化工作室?艺人平台?大家都不清楚。然后,你们公司的财务脆弱,抗风险能力差,现金周转问题可能拖垮项目进度。现在是传统院线为王的时代,大型制片公司掌握AMC、Regal等主要影院资源,你们这种新公司在发行谈判中地位弱势。如果没有强发行伙伴(如环球、华纳、派拉蒙)合作,很难争取到理想档期和放映厅数。”
“还有,这样的“草台班子”很难应对工会、保险、税务等层层挑战。很容易出现项目被行业标准拖垮,或被大型机构“吃干抹净”。”
法兰西斯的话一针见血,让文森特快速的认识到目前公司的问题所在,这也是法兰西斯老辣的一点,从业二十多年,让他早就知道了如何规避风险。文森特不动声色的问道:“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首先,明确公司的定位,制定一个3-5年发展蓝图,不要动不动就改变计划。第二点,从老牌制片公司、独立电影公司挖来有经验的开发主管、内容统筹。设立核心四大板块负责人:内容开发主管,制片执行主管,商务融资负责人,市场公关负责人。”
法兰西斯喝了口水,接着说:“我知道你有很好的眼光,能够挑到出色的剧本,这就导致项目全靠灵感临时拍板,这不是一件好事,缺少剧本孵化、市场预判机制。灵感总有用完的一天,好运不会永远眷顾一个人。”法兰西斯深深地看了文森特一眼,看的文森特毛骨悚然,仿佛被对方看穿了一切。
但是法兰西斯没有继续这个话题:“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剧本孵化池”:与优秀编剧合作长期开发剧本,进行“剧本实验室”形式的定期评估。与文学经纪公司、IP方建立合作机制等等。你靠自己‘喂养’公司,长期是不健康的。你需要的是清晰的产品线、投资模型和与平台/品牌方的联动方案。”
“还有一件最最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自建宣传团队,要确保对宣传的核心控制力,避免被大公司“冷处理”。”
“你是说我要去大公司挖人是吗?”
法兰西斯点点头:“我可以负责一段时间,专辑录制结束之后,我也会离开,我会帮你系统的梳理一遍你的公司。”法兰西斯其实早就意识到了文森特的公司出现的问题,只是一直没机会说,这一次文森特有求于自己,当然要卖一个人情给他。
文森特不得不点头答应:“好。”
法兰西斯抬眼看他:“我不是来给你台阶下的。如果你真想做这个公司,就要准备好剥一层皮。包括你现在用的人,有些可能要换。”
文森特静静听完,面色没有波动,只是轻声说:“我准备好了。”
法兰西斯看着他,缓缓点头:“好。我会组一支团队进驻你那边,给你三个月做个系统评估,然后拿出重组和战略建议。到时候你自己做决定。”
“与此同时”他顿了一下,“我要帮你把这张专辑做出来。记住,如果你想要别人投资你的品牌,第一步,你得证明你还值得被听见。”
“我们来聊一下这次的专辑分红,哥伦比亚占市场的流程,我们占四成。然后版权归我们所有。这次的专辑要以人声为主,钢琴伴奏为辅,流行风格,或者是爵士风格。”
法兰西斯皱了皱眉,明显很不看好:“你认真的吗?这样的专辑很可能没有市场?”
“我当然是认真的,不然也不会找你。”文森特态度很坚定。
“我需要和山姆谈谈,可能会很艰难。分成的事可以按照这个比例来做。”说完法兰西斯就离开了。
下午两点,阳光斜照在大落地窗上,光线温柔但不炙热。明星穿着一件深灰卫衣,坐在沙发上,面前是新专辑的制作人——乔纳森·里德,一位在流行与爵士之间游刃有余、曾获格莱美提名的制作人。
“山姆呢?怎么没来?”文森特见到乔纳森有些意外,因为之前也没合作过,不太了解对方。
“山姆那边不太擅长做这种专辑,所以找来了乔纳森来负责这次的专辑。”法兰西斯简单解释了一下。
乔纳森看着文森特交给自己的专辑策划,开门见山:“你确定要走这种方向?爵士元素很浓,但整体还是偏流行……情绪上很内敛,结构上却挺挑人。”
文森特点头,眼神里没有迟疑:“我不想炫技,不想堆大制作。我想要那种你深夜开车时听着,心里会跟着起伏的感觉。就像一盏路灯打在车窗上的光——没那么亮,但一直在。”这张专辑策划,是文森特昨晚连夜设计的,几乎都是爵士的曲目,只是配上了一些自己写的歌词。
乔纳森微微挑眉:“你这是要做‘城市孤独情绪专辑’?”
文森特笑了笑:“也许吧。我这几年过得很喧闹,太多声音告诉我该做什么。我现在只想找回那个曾经在房间角落,边弹琴边哼旋律的我。”
乔纳森点点头,翻看曲目表:“第一首《Midnight Echo》是开场曲,钢琴+人声独立结构,节奏慢但有情绪层次,我喜欢这个构想。但副歌的旋律还不够‘钩子’(hook),得小改。”
文森特:“我不想强行制造副歌记忆点。但可以试着把尾音层层叠上去,让旋律自己‘涨起来’。”
乔纳森点头:“可以试一试。另外你写的《Velvet Street》和《Softer Than Rain》,这两首有Norah Jones那种软调感,但我要提醒你,低密度情绪连续三首,会让人‘听觉疲劳’。你打算用什么来调结构?”
文森特翻出一张纸:“我加了一首《Glass Skin》,是偏快节奏的bossa nova融合,律动感强一些,可以插在中段。”
乔纳森一挑眉:“这就对了,节奏对比会让整张专辑更‘活’,不会只是变成十首私密日记。”
他顿了顿,又认真问道:“那你写这些歌的主线是什么?爱情?孤独?自我和解?”
文森特想了想,缓缓回答:“真实。”
他看着乔纳森,目光平稳却有一点被看穿的坦白:
“这张专辑里有失眠的夜晚,有没回应的短信,有拍戏现场的空房间,有我在东京雨夜走到天亮的回忆。有时候是爱情,有时候是失落,有时候只是我一个人在问自己——‘你还想这样继续下去吗?’”
乔纳森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最后轻轻点了点头:
“那我们就让这张专辑,像一本散文诗集。不是喊出来的情绪,而是流进人心里,安静但钝痛。”
他拿起一支铅笔,在曲目表上圈了一圈:
“我们可以这样安排——开场是静谧的爵士夜(《Midnight Echo》),中段提速,让节奏像记忆反复涌入(《Glass Skin》《Street Pulse》),最后回到温柔告别的尾声(《Still Here》《Letter in G Minor》)。不过这里面的歌词还需要改一改,不过精致,里面的编曲我来负责,有些钢琴段落设计的太粗糙,看起来是直接从钢琴谱子上扒下来的,不过没关系,这些我来弄。”乔纳森在曲目上面写写画画,看起来要改的地方还不少。
文森特眼神一亮,笑道:“你比我还懂我。”
乔纳森耸肩:“我是制作人,不是催泪机器。我只想做出一张——让人舍不得跳过的专辑。”
两人相视一笑,窗外的阳光慢慢斜下来,空气中弥漫着即将诞生的作品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