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異地征戰,由於地圖不確,導致用兵缺乏依據。參謀團雖對緬甸早有調查,但即使在中國領土雲南,國軍地圖亦不精確,需各守備部隊自行繪製,緬甸地圖更難期完善。遠征軍入緬時,參謀團僅有 200 萬分之 1 的中文緬甸全圖數份及英領事所贈 1 英吋比 16 英里的英文緬甸撣邦簡圖三十餘份,第五、六軍部隊紛紛請領大比例尺地圖,惟參謀團所持地圖既不適用亦不敷使用,電請軍令部發給,然軍令部僅有 200 萬分之 1 及 100 萬分之 1 兩種中文地圖,且於參謀團入緬後始由貴陽趕送臘戍,當時前方已開戰,最終遠征軍所用地圖皆由參謀團向英軍索取,然而過程頗為不易,初獲 200 萬分之 1 及 100 萬分之 1 兩種地圖僅供戰略與會戰參考,戰術及局部地形則嚴重不足,經多次交涉後才獲得 1 英吋比 4 英里及 1 英吋比 1 英里的地圖,然仍殘缺不全,而前線部隊所獲大比例尺地圖則僅限於其所在地區及運動地區範圍內。
—《林蔚報告書第三冊》,頁 59。
重慶後方擁有的地圖如此不精,嚴重影響最高統帥蔣氏的判斷。所閱讀的地圖,緬甸東路之毛奇到羅衣攷公路未通,直到戰況緊迫,蔣才知此地可通,並且能連接到遠征軍後方重鎮臘戍,因此未對日軍可能從東路迂迴至國軍後方有充分防範。
—〈蔣日記〉,1942 年 4 月「本月反省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