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泥炉暖 ...

  •   贞观七年四月廿三,谷雨的湿气还没散尽,通轨坊那座废弃的砖窑里就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张启擦了把汗,手里的铁凿子正把螺壳磨成的灰浆夯进砖缝。这些青砖是他带着乞丐们按古法"鱼鳞砌"垒起来的——每三块砖就夹一片从漕河捞来的旧船板,碎陶片填缝像撒了把星星。
      "通风口斜五寸三分,合《缉古算经》里的算法。"七郎用炭条在窑壁上画着线,那屈指计算的模样,竟跟军中射手调弩机的架势有几分相似。旁边驼背的老头突然"咔嚓"劈开竹筒,每片竹篾都切得整整齐齐一寸宽——他右手腕上"将作监弩坊署"的烙印已经褪成青灰色,那是当年给朝廷造箭杆留下的印记。
      天刚蒙蒙亮,炭行老板王元宝的马车就碾着煤渣冲过来,车头挂的铜铃铛刻满波斯文字。他甩出一张麻纸契约,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每月交六百斤炭免劳役",底下盖着万年县衙的红章——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违法的"白契"。
      "今晚戌时,这窑要遭火劫。"七郎突然用突厥语低声说。他正把特制的空心炭块码成防御阵,那些炭中间凿了孔,活像莲蓬,是照着何家村出土的银炭炉仿制的。炭孔全对准窑口三条风道,暗合兵法里的"三才阵"。
      半夜打更声刚响,十几个黑影就摸到窑前泼石油。七郎猛地扯动机关,窑顶埋的竹管子突然喷出滚烫蒸汽——这招是从《墨子》里学的烟雾战术。驼背老头突然暴喝一声,竹篾子像箭雨似的飞出去,精准扎进歹徒脚背的穴位,正是当年造弩箭时学的"透甲锥"手法。
      天快亮时,程处默骑着青海骢马踏灭余火。这位年轻将军捡起块带牙印的空心炭掂了掂:"这炭比官府的耐烧三刻钟,能顶半捆柴火。"他军靴内侧的金马刺闪着寒光,那是五品以上武将才能用的装备。
      七郎突然递上本湿透的账册。张启就着残火细看,"延寿坊"那页赫然盖着程府的龟背纹官印。原来炭行以每斤八文的官价,给兵部送的全是受潮的次等炭——而程家运粮车上的炭灰痕迹,和账本上的墨迹如出一辙。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