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0、功劳被抢 ...
-
松月笑道:“好吧,祝你好运。”
这天,荆双蝶给了秦惜音几十本书,说道:“这些书需要校对一下,如果有错误,写在白纸上,夹在书里。我已经校对过一次,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了,你再看一遍,保险一点。”
秦惜音点头道:“嗯,我会好好看的。”
“还有,女史们经验不足,这些书不能交给她们校对,必须你自己看。看完之前,暂时不要做其他的。”
“嗯。”
秦惜音开始专心校对。
她本以为没什么错误的地方了,但是,几乎每看一两页,她都能找出一处甚至多处错误。
看完一本书,勘误用的白纸夹满了书页,显得书籍厚了许多。
秦惜音一本接着一本地校对,心无旁骛。
荆双蝶有事走开了,等她回来时,见秦惜音看过的书里夹满了白纸,有些不满,说道:“惜音,白纸也是有成本的,你夹这么多白纸进去干什么?”
秦惜音道:“荆姐姐,我没有浪费白纸,每一张白纸上都写了需要勘误的地方。由于书页不同,每一页的错误不能写在同一张白纸上,而要另外用一张白纸,所以显得多了些。”
荆双蝶皱眉道:“怎么可能?这些书籍已经是我勘误后的版本了,按理说不会有什么错误的。你找出这么多错误来,是不是把原本对的地方改错了?”
秦惜音冷静地道:“荆姐姐,你别误会,我改动的每一处都是有依据的,不会把对的改成错的。不信的话,您可以翻开来看看。”
荆双蝶冷笑:“就算我有遗漏没改的地方,也不可能有这么多。惜音,我平时跟你说,有空要多读书、多学习,可你不听,一有空就跑出宫去玩。现在需要用到学识的时候,你错漏百出,闹出这种笑话。
还好是我先看见了,如果直接把你的勘误结果上交给长官们,只怕不止你出丑,连我也要跟着被责骂。”
秦惜音内心很复杂,她只能压下各种心绪,说道:“荆姐姐,要不您先看看呢?”
荆双蝶就随便翻开一页,指着秦惜音写的字,说道:“就比如这里,你为什么要把‘义’字改为‘叉’字?这有什么道理?”
秦惜音解释道:“这句话原文是‘温八吟,又号温八义’,这个‘义’字明显错了,应该是‘温八叉’才对。”
荆双蝶道:“你真可笑,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个叫温八吟的人,他的字号叫温八义。这哪里错了?你还能把别人名字改了?‘八叉’是何意?简直不通之极。”
秦惜音有些惊讶,她没想到荆双蝶会这样理解,只好解释道:“荆姐姐,‘温八吟’、‘温八叉’都是指前朝诗人温庭筠。因为温庭筠擅长作赋,而且有急才,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时人称他为‘温八叉’。
又因为温庭筠作赋不需起草,一吟一韵,又号‘温八吟’。所以,‘温八吟’、‘温八叉’都是指他。‘义’字和‘叉’字字形相近,想必是抄书的人不知道这个典故,抄错了。”
荆双蝶面色有点难看,说道:“好吧,这个算你蒙对了。那你为什么把‘诗经好逑’改为‘诗美好逑’?《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好逑’出自《诗经》第一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好逑’才是通顺的,‘诗美’是何意?”
“荆姐姐,这要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整个句子是‘《诗》美好逑,《易》称归妹’。‘归妹’是《易经》中的一个卦象,‘《易》称归妹’的意思是‘易经推崇归妹这个卦象’。所以,‘称’是一个动词,是推崇的意思。
为了跟‘易称归妹’对仗,前一句也应该是类似的结构才对。‘诗美好逑’的意思是《诗经》赞美‘好逑’这一篇章,也就是赞美‘关雎’这一篇。
《诗经》可以简称为《诗》,《易经》可以简称为《易》。整句话应该这样断句:诗/美/好逑,易/称/归妹。荆姐姐试想想其中的道理。”
荆双蝶这才回过神来,知道秦惜音改得有道理,但还是说道:“就算第二个字是动词,也可以用其他动词,为什么要用‘美’字?”
“因为这句话的原句出自《后汉书》,原句就是‘诗美好逑,易称归妹’啊。这本书只是把这句话引用了一下而已。我知道原句,所以这样改。”
荆双蝶偷偷握紧了拳头。
她没想到,秦惜音的阅读量竟然这么大。
她本以为错的是秦惜音,没想到错的是自己。是因为自己知识不够,所以很多本来就错了的地方她没有发现。
但是,她不愿意面对这一点。
她只能给自己找补道:“看来,是我校对的时候太累了,所以有这么多错误没有发现。多亏有你。你接着校对吧,我不打扰你了。”
秦惜音点了点头,继续手头的活。
几天后,秦惜音把校对好的所有书籍都交给了荆双蝶,让荆双蝶过目。
荆双蝶只说道:“辛苦了,我会把这些书交给长官的。”
但是,她并没有第一时间上交。
某天,趁着秦惜音不在的时候,荆双蝶把秦惜音所写的纸全都抽出来,自己抄写一遍,再夹到书里。
然后,她把秦惜音写的纸张都烧了。
接着,荆双蝶叫来玉秀,让她跟自己一起把这些书籍拿给沈司籍。
沈司籍名沈芦叶,今年二十四岁。因才华出众,年纪虽不大,就已经是六品司籍了。
就是她叫荆双蝶校对这些书籍的。
荆双蝶把校对好的书籍还给沈司籍,沈司籍翻看了之后,连连点头:“不错。一些很隐蔽的错误,你都找出来了,所写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对的。没想到,这些书籍里面有这么多错误,光是修订已经不够了,恐怕得重新抄写。”
荆双蝶笑道:“属下花了十来天的功夫,才把错误都找出来。只要是长官们的吩咐,属下都尽心尽力。”
“嗯。这都是你自己校对的吗?”
“是。”
沈司籍见这些白纸上的字迹确实是荆双蝶的,点头道:“你现在比起以前,进步多了。再接再厉,恐怕不久后就能升官了。”
荆双蝶惊喜道:“真的吗?多谢沈司籍。”
“你不用谢我,我不会刻意提拔谁,只看谁有能力。荆掌籍,你好生努力吧。”
“是。”
沈司籍一边说着话,一边翻看着书里新勘误的内容。大部分内容,她扫一眼就过去了。
但是,在翻开某一页时,她对荆双蝶道:“荆掌籍,你这张纸上,为什么要写‘将《思台赋》改为《思怡赋》’?‘思台赋’应该是错了,但是‘思怡赋’又是什么?我从未听过这篇赋。”
荆双蝶有些慌乱,她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只能勉强解释道:“是……前人有一篇赋,叫做《思怡赋》,我看书上写成了《思台赋》,就改了过来。”
“奇怪了……前人的诗赋,我就算没读过,也知道名字。可是这《思怡赋》是何人所写?内容又是什么?‘思怡’二字,当做名词理解,似乎不通,倒像是人名。但是,古人一般不会把这样的人名作为赋的名称才对。
虽然曹植有《洛神赋》,贾谊有《吊屈原赋》,但洛神、屈原都是名人,旁人一看便知。‘思怡’并不是什么出名的名字,按理来说不会有人把自己的赋取名为《思怡赋》。”
“我……我也记不清了,只是隐约记得,前些年读到过一本古籍,里面提过《思怡赋》,所以我就这么改了……”
沈司籍皱眉道:“如果连你自己也不确定、没有充足的依据的话,是不能直接改的,至少应该在白纸上标注‘存疑待考’之类的字。但是,你并没有标注。而且,我更倾向于是你记错了。
荆掌籍,这些勘误的内容里,还有多少是你想当然写上去的?
我记得我说过很多次,校对书籍最重要的是把错误的内容改成正确的,但一旦要下笔改,就必须保证改的内容绝对正确,不能有任何想当然的内容。
如果你连这条原则都没法遵守,那还当什么掌籍?”
“我……我没有想当然。实不相瞒,这本书是秦掌籍校对的,其他书才是我校对的。所以,这个内容得问秦掌籍。”
沈司籍有些奇怪地看着她:“但是,我刚才问你是不是你自己独自校对,你又说是……所以,你刚才在说谎?”
“我……不是您想的那样。因为只有这一本书是秦掌籍校对的,其他的书都是我校对的,所以要说是我自己校对全部,也不能说错……当时我嫌麻烦,没有解释得太清楚。”
“你只需要说某一本书是秦掌籍校对的,其他是你自己校对的,一句话的事,很麻烦吗?还是你想昧下她的功劳呢?现在这本书出问题了,你倒是肯说实话了。
荆掌籍,我收回刚才说你可能很快升官的话。我认为,你的心性还有待磨炼,学识也有待提高。”
荆双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敢辩驳,只能说:“司籍大人教训得对……”
沈司籍看向玉秀:“玉秀,你去把秦掌籍叫来,我要问问她这里为什么这么改。”
玉秀道:“是。”
很快,玉秀就把秦惜音带来了。
沈司籍拿之前的问题问她。
秦惜音见那张白纸上不是自己的字迹,反而是荆双蝶的笔迹,有些惊讶。
难道,荆双蝶把自己的勘误内容重新抄了一遍?
可是,她抄也没抄对。就比如这个“思怡赋”,着实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