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苦思冥想,发现是我的错。
·
假设写文等于在玩文字攻略游戏,那么我一直想写的“分道扬镳”情节就是一种分结局的节点。
之后,基本上就能走向BE、TE结局。适合之后去攻略新角色。
·
如果主角在最初的山火试验后没有选择“坦白”,选择糊弄。那么艾尔海森依旧保持着伪装数据体的态度,对主角的评价还会大幅下降。
只要多来几次类似的降智行为,看不惯蠢货的艾尔海森必然会选择出手背刺、离开队伍。
也就走上了我最开始认为的艾尔海森会选择的道路。
·
所以,我预定的很多“分道扬镳”的节点,都被主角自然的避开了,走向了现在的“《劳动法》”路线……
·
哇哦。
所以……很多时候,艾尔海森的视角就等于好感度提升后的特殊剧情?
从冷淡漠视,到略有欣赏,再到……?
·
有点意思,我想玩这个游戏了。
哦,已经在玩了,兼职编剧与主角与玩家呢。
感谢编辑老师艾尔海森,倾情饰演“艾尔海森”。
·
……我怎么觉得像是双方玩家互相攻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