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9、盘点十八:遗臭兆古——隋炀帝杨广 ...
-
盘点十八:遗臭兆古——隋炀帝杨广
(原文462章)
1、青天白日,耀耀烈阳,凭空炸响一道惊雷。忽而乌云蔽月,阴霾漫天!! 一个身着华丽龙袍,目中带着癫狂的男人在雷光中骤然浮现出来。他高抬着双臂,傲然而又张狂!!
【“吾当夸三皇,超五帝,下视商周,使万世不可及也!”】
他将头抬得高高的,视线也抬的高高的。穷极一生,他都没有低头。
自不知,他脚下垫着的苍生黎民如何悲鸣。
初初摆脱乱世的苍生,该如何托举他无休止膨胀的野望!
黎民只能悲鸣。
然而那眼高于顶的陛下,如何愿意低头看看苍生?
耀眼的金光刹那间转为猩红的血色。金龙哀鸣,鳞片寸寸染血。猩红的绝望之色侵染了半边天际,乌云笼罩,几令人喘不上气。
2、汉王杨谅举旗造反
“让朕来猜一猜……无非,是说朕弑父杀兄,是么?”内侍吓得浑身颤抖,不敢应是,也不敢应不是。砰!!一声巨响。杨广重重砸了茶盏,面色阴戾。
“杨谅!!就凭这个废物,他也配?!!”东征高句丽,便是杨谅带了三十万大军去。结果还未走到地方,便在半路上死伤大半,成了彻头彻尾的笑柄。杨广傲然的抬头,对杨谅相当嗤之以鼻。 “当初朕随着父皇打南陈时,他还不知在何处吃奶,竟然敢来反朕!!”
弹幕忍不住吐槽。
……
杨广也确实没错估杨谅。以他的水平,根本没法对杨广造成什么威胁。这边前脚刚造反,后脚就被杨广给收拾了。杨谅时任并州总管,率并州军民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人们信任他,于是一呼百应。但谁也没想到他失败的那么快,那么迅疾。
跟一个心术不正的主公和跟一个废物的主公实在说不上哪个更惨一些。
杨广在囚禁了杨谅之后,大肆处置了并州这批造反之人。或被杀,或被发配。牵扯之人高达二十余万家。朝野上下,一时人心惶惶。
朝臣们已然察觉到了这位以仁德著称的晋王太子仿佛与以往不甚相同。百姓们尚且还怀揣着信任和期望。 “是那些人扰乱朝纲,想要造反,陛下惩处他们,是应该的……” 他们怀着这样的想法,宽慰自己。
弹幕讽刺道。
【这兄弟俩,一个废物一个残虐,百姓摊上他们真是哭都没地儿哭去!!】
【杨谅这种废物,怎么能让他带兵?!】
【士卒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意死的这样憋屈,忒恶心了!!】
【快得了吧,我受不了一点了!谁来管管这货啊!!】
【五十步笑百步,还给他骄傲上了!】
【杨谅是个废物不假,难道你杨广真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吐了。】
2、 营建东都洛阳
【丁男不足,役及妇人。】
3、开辟通济渠
【大业元年四月,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各郡百姓前后一百多万人开辟通济渠。】
莫说全华夏。便是全世界,也绝无有一位帝王,能如那时的杨广一般风光无二。有人站在这个位置,把天下当做责任背负己身。也有人站在这个位置,把天下当做牲畜供奉自己。
【舳舻千里,奢靡亡隋——!!】
【隋炀帝的运河舰队,是古代集权制度下人力与物力的巅峰挥霍,亦是盛世浮华与末世疯狂的交织。】不错,运河首段落成,万艘舰队群出巡这一年。仅仅是大业元年。也就是杨广登基的第一年。
4、那句‘不怕富二代败家,就怕富二代想创业’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5、大业二年【隋炀帝召大臣重新议定舆服、仪卫,制度。】
他能隐忍到在父母面前伪装数十年,也知晓王朝应该做什么,知晓什么是有用的功绩建设。但他却以此为筏,肆无忌惮的满足着自己那毫不掩饰的欲望。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德行无道的残虐之君!!在他的心里,苍生实实在在是蝼蚁,数万万人命,也不如他头上一顶黄金冠冕!这就是隋炀帝。
他诚然有功绩,因为他是个极其聪明的帝王,他知晓王朝需要什么才能向前。但他决计妄称明君。他甚至压根不是君。有民才是君,而他,眼中从来没有过苍生。
6、【大业三年】修路
【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
祸祸完南边的百姓,又开始接着祸祸北边的百姓。住在中间的,那是相当之崩溃。 “又修?!!陛、陛下又要去哪里赏景?!”
人,有时候挺难杀,有时候也挺好杀的。哪个铁人扛得住皇帝这样的轮番截杀?而且,杨广的劳役,和当年秦始皇还有点不一样。嬴政再怎么的,也没至于严格要求两三个月就要修完啊!
杨广就不一样了。他盘算了一下,东都洛阳十个月修完。运河大约摸四五个月修完。修个路而已,肯定花不了多少时间。朕大度点,给你们两个月吧。
【发榆林北境(内蒙古),至于其牙,又东达于蓟(北京),长三千里,广百步。】
一条驰道,挖山凿石头,从北京一路修到内蒙古。是为御道。
【举国就役】
唯一有一点,杨广这人征民役,比较一视同仁的。他不光劳役自己国家的百姓,还劳役别人国家的民众。修路修到突厥家门口,去找突厥可汗传话。可汗一开始还纳闷。
“陛下有何贵干啊?”
杨广,“哦,小事,回去动员动员你们的民众,来给朕修路。”
可汗:??
弹幕哈哈乐。
【可汗:你礼貌么?】
【不儿,我就好奇,杨广这样事儿,就没人有意见么?!】
【怎么没呢,隋二世而亡意见还不够大啊(狗头)】
7、【大业三年】修长城
【大业三年,杨广抵达榆林北境(内蒙)。】
【发丁男百余万,西距榆林,东至紫河。】
【又发丁男二十余万,自榆谷而东。】
修长城要多久呢?杨广不知道。但根据他‘丰富’的个人经验,很快他就做出了决定。 “一个月,很够了!”
天幕上,悠长悲伤中含着些许激荡的背景乐缓缓响起。
一直定格不动的镜头开始呼啸着盘旋而下。
刺目到滚烫的烈阳之下,一批一批的民夫赤足跋涉。他们面容枯黄,双眼麻木。间或有人因饥饿和酷暑倒下,呼吸停歇。然而,却无人侧目一眼。于他们而言,早一些倒下和晚一些倒下其实没什么分别。或许早些倒下的,还幸运些呢。
【仅死在跋涉路上的,便占半数以上。】
间或有人茫然的抬头望向天边,忽觉晕眩。 “不是盛世太平了么……”为何,这日子竟比战乱之年,还要难熬?
黎民不知帝王何时会起心动念,但他们从来就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隋炀帝杨广仅上位三年。死在劳役路上丁男农夫已经以百万计。】
‘滥用民力’写在史书上,仅仅四个字。
有心人若想忽略,只需要稍稍略过去一眼,便瞧不见了。
然而,时间会忘记。
历史却不会被抹消。
……
8、 征高句丽,征高句丽,还是征高句丽。
隋炀帝的骂名,如果前半段大抵被概括为‘滥用民力’。那么后半段,则可大抵被概括为‘穷兵黩武’。
前者包括但不限于营建东都、修筑运河、筑驰道、修长城等等。
后者就比较简单了。
征高句丽,征高句丽,还是征高句丽。
【大业六年,隋炀帝于各地设军府。】
……
【第一次征讨,在公元612年,即大业八年。】
【大业九年,即公元613年。】【隋炀帝二征高句丽。】
(原文472章)
从大业九年,无向辽东向死歌的爆发。直到大业十三年底。几乎每个月,或同月接连爆发,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农民大起义。规模从数万人到数十万人不等。有些形成了气候,各地称王。有些胎死腹中,在半道无声无息销声匿迹。根据统计,期间农民起义军共计一百三四十支,参加起义军的总人数在四五百万人以上。几乎占据了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是一场空前之浩大的农民大起义,是整个华夏历史也极为罕有的浩荡场面。
与此同时,隋炀帝杨广在干什么呢?在跟高句丽死磕。
大业九年的第二次征讨,隋炀帝其还没来及打就输了,结束的非常之快。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也造反了。杨广这边刚带人抵达辽东,杨玄感就直接揭竿而起。短时间内兵马迅速膨胀到数十万人,剑锋直指洛阳。杨广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跳脚暴怒的折返回京。幸运的是,杨玄感这人水平堪忧,打了洛阳城四五十天都没打下来。墨迹到杨广带着大军从辽东赶回来,打包把他给收拾了。
二征失败之后。面临着自家礼部尚书都造反的局面,是个皇帝应该都知道该先收拾各地叛乱的局面再谈其他了。
但杨广要么是杨广呢。
他歇了半年不到,在次年就再次征兵攻向高句丽。【大业十年,即公元614年。】【杨广兴兵六十万,三征高句丽。】
东都洛阳对杨广来说修了跟没修也没什么区别。自打登基以来,他就是掰着手指头算,压根也没在洛阳待几天。洛阳城的龙椅上好像跟有钉子一样,他坐着总归是烫屁股。
四方民反,兵卒哪里还来的士气去打外敌?没走到地方,士兵逃亡的已经数不胜数了。这回,高句丽等杨广刚来,不等他打,就直接高调投降了。高句丽王这来回折腾几次,也看明白杨广了。想赢就让你赢好了,早说嘛。但高句丽实际上也不再怕如今病恹恹没什么士气的隋军,只是不想再跟隋没完没了的耗下去罢了。嘴上说投降,但朝贡是拒绝的,占你的领土是不给的。就是一个纯纯名义上的胜利。
杨广不可能不懂,但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面子上——他赢了。所以他高调受降,还筑‘京观’以示威望。然后向天下洋洋得意的发出昭告——看啊,朕赢了!!天下已经不在乎了。
……
9、以至于他直到亡国,都不认为自己哪里有什么错
能把几乎全国上下都逼得不得不造反的帝王,古往今来,也就杨广一个。
【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
洛阳早已被叛军盘踞,隋炀帝不得不南逃江都。
然而天下局势早已纷乱,哪里都不是他的藏身之处。
在大业十四年的春天,他的禁军将领谋反,引叛军入城。
直到叛军包围行宫,隋炀帝本人才从宫女口中得知这个消息。
双方对峙之时,杨广脸上仍然没有丝毫悔过。
他质问叛军。
“朕何罪之有?!”
他营东都,修运河,铺驰道,筑长城!!
他率兵亲征,北定高句丽。
一桩桩一件件,哪一样不是旷古烁今的功绩?!!
画面刹那间定格,凝固在隋炀帝杨广饱含戾气和怒火的双眼之中。
……
隋炀帝杨广此人。直到灭国之前,一生都无疑是顺风顺水的。父母恩爱,母亲晚年一力扶持他,娶了妻子也是勤俭贤惠的女子。兄弟蠢钝,对他而言压根没什么威慑力。朝臣虽不尽忠,但也没出什么一手遮天的大奸佞。
总而言之。过的实在太舒服,这帝生忒不够刺激。以至于他直到亡国,都不认为自己哪里有什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