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9、白鹤栖梧 ...
-
春去秋来,宫中百花凋零,枯黄的树叶落下,落在泥地里,腐朽成泥,滋养着土地里,沉眠着的来年春天的种子。
御书房的窗户被人打开,带着几分秋寒的风吹散屋中,积聚一晚的浊气,桌上的蜡烛熄灭,博山炉中的香灰被人撤下。
李清荷站在窗前,任由女官为她换朝服。
一朝当有一朝的皇室图腾,她为皇帝,便以玄鸟为尊,黑红二色的龙袍上,用金线绣着极为昂扬尊贵的玄鸟图案。
女官将衣袍整理好,又拿来帝冕,李清荷拿过自己带上。
无人能为帝王带冠,帝王是这世上最为尊贵之人。
将帝冕带好,门口的仪仗也已准备好,李清荷缓步走出御书房,坐上金辇辂,在浩荡的帝王仪仗中前往乾元殿,今日是大朝会,也是她登基后第一个大朝会。
曌的朝会制度,暂时沿袭前朝,平日只有小朝会,三日一次,在乾元殿侧殿举行,主要是商议各种事宜,大朝会不定期,虽然也有议政环节,但更主要的是行封赏。
李清荷登基之前,天下动荡,各处边境均受到蛮夷侵扰,她登基之后,四方动荡渐息,因此举行大朝会,对各地有功将领进行封赏。
百官身着红色朝服,站立于乾元殿臣道两侧,李清荷下了辇辂,看着那蔓延的八十一阶白玉石阶,她眼中早已没有感慨,只是提起前摆一步一步坚定的从中走上乾元殿。
百官跟随在她身后进入乾元殿,等她登上帝位,便齐齐拜倒,山呼万岁。
“陛下万岁,曌代千秋。”
群臣行礼毕,李清荷挥手,让身边的女官宣读封赏诏书,一个又一个的人走出群臣队列,拜倒在地,叩谢君恩。
等到最后一封诏书,她止住女官话头,越过帝旒看向站在群臣之前的人。
“西南战事仍频,南夷贼心不死,然前代晋王不堪大任,致使西南之军无统辖之人,多亏云将军统筹有方,不使我大曌百姓,受南夷之苦。”
云望舒走出队列,朝她行军礼:“护我大曌,乃臣本分。”
李清荷垂眸看她,帝旒轻轻晃动,让人看不清她脸上神色:“古往今来,均以皇家血脉,行论封赏王爵,我曌初立,不免暂循旧制,可循旧制只是权宜,今日朕既论功行赏,也要借此昭告天下。”
“曌以功论人,不分血脉高低。”
“云望舒平复西南,捍卫我大曌,又励精勤勉,恪尽职守,西南无有统帅一日,我西南百姓,便要受苦一日,今日,特封云望舒为我大曌楚王,替朕镇守西南。”
她一字一句,说得缓慢而有力,如从万里高空坠落,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云望舒有些吃惊地抬头看她。
新朝第一个亲王。
还是个无血脉关系的亲王。
在旧朝,这是少之又少的事情,李清荷方才说封赏不以血脉论,也就是说,今后或许会出现更多的异姓亲王。
她心中震动,好半天没反应过来。
“云将军,是不想为朕护佑西南?”李清荷的声音如同雷霆炸响,云望舒改军礼为叩拜,朝她低下头:“云望舒叩谢君恩!”
“今后,定当尽职尽责,为陛下守好我大曌西南。”
朝臣有的睁开眼睛去看跪地的云望舒,有的偷瞄高坐帝位的李清荷,有的互相对视一眼低下头。
新朝第一个亲王,偏巧是个异姓王,不仅如此,是个女子。
朝中大臣有一大部分是旧朝留下的臣子,只有一部分是李清荷亲手拔擢,她起义的军队里,堪当政治人才的人很少,多数都是难得将才,她知人善任,将人都安置在了最需要她们的地方。
这些旧朝的大臣互相看着,没有说话,都朝着李清荷躬身:“恭喜陛下,贺喜楚王。”
朝会结束后,常微尘没有跟随着大臣们离开,而是到御书房找李清荷,却被女官告知,李清荷去了御花园。
御花园中,百花凋零,李清荷坐在一棵树叶都掉光的树下,正看着满池子的残荷,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听到急促的脚步声,她转过头去看,挥退周围的女官。
“常卿所来何事?”
常微尘拱手:“陛下,臣为今日朝会之事来。”
“你是觉得,我封云望舒为楚王不妥?”
“陛下,自古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可知是何缘故?”
李清荷笑了一下,揣着手看向他:“你在劝谏朕,要沿袭古制,要将皇室血脉放诸四海,来为朕捍卫天下,以确保这天下尽是王土王臣?”
“是,陛下所做的很危险,那云望舒与皇室没有丝毫关系,陛下又无她的把柄,如何能够安心将西南交给她。”常微尘没抬头,在他的观念里,帝王怎能够随便将一个异姓,一个甚至连亲信都称不上的人,封为亲王?
“云望舒守卫西南已久,我若是封赏她人守卫西南,必定会有派系斗争,她爱护西南子民,又有帅才,能捍卫我大曌,封赏她是情理之中。”
“可……”
常微尘还未说完,李清荷便接着道:“你不是因为她是异姓才来劝谏我,你是因为她是女子才来劝谏我吧?”
李清荷神色平淡:“今日朝会上,那些大臣,怕都是这样的想法,觉得,我要将女子拉入这朝局,要让这天下女子尽数代替了你们,就算不说,可你们心中多少都有如此危机不是?”
常微尘语塞,李清荷所说,确实说到了他最隐秘的危机上,本来皇帝是女子,就让不少大臣心中有所嫌隙,今日李清荷分封异姓王,也是女子,不免让他们有了一些危机。
李清荷笑起来:“这天下,从古至今,都是男子的天下,你有这样的想法,朕不怪你。”
她从树下站起,她从朝会离开后,没有换下帝王朝服,她身量本就高,带着冕旒,常微尘又弯着腰,竟然生生压了他半个身子。
常微尘跟着随她的动作,仰视着眼前的人,原本毫无波澜的心,竟然猛地跳起来,这并非心动,而是一种畏惧,畏惧李清荷身上的帝王之威。
常微尘眼睛微微睁大,下一秒不自觉的便撩起下摆,跪在了地上:“陛下。”
李清荷负手而立:“大曌是朕一手建立,大曌的法则也该由朕说的算,从前是从前,今后是今后。”
“从前是男子的天下,今后却不是,常卿,你是礼部尚书,没有劝谏之权,朕这一次饶过你,望你下一次莫要越了自己的职责。”
“至于分封异姓王一事,若云望舒身非女子,怕不是满朝臣子都要拍手叫好,可她是最合适的人选,你们想要叫她从王位上下来,便给朕一个理由。”
“否则的话,就安分守己坐在官位上,为百姓,为我大曌做事。”
常微尘将头低的更低:“是,微臣遵命。”
李清荷行步至池边:“春闱之事,你可以开始准备了,新朝春闱不限男女,我大曌要的是人才,不是尸位素餐的僵尸。”
“朕会拟旨,重整大曌制度,你梳理一份名单给朕,那些年纪大的朝臣,是时候该让位了。”
“是。”常微尘再度叩首,他的手心额头满是汗水,李清荷的威严让他几乎无法将头从地上抬起来,何况她所说的新制。
他心跳得更快,只觉得,等到明年开春,眼前的一切都会变革更新,到那个时候,又会是怎样一种景象?
常微尘不知道,只是心里有些惶恐,有些期待。
李清荷转过头,伸手将他从地上扶起来,看着他带着畏惧和崇敬的眼睛:“你是朕的肱骨之臣,随朕从草莽而起,朕对你实在很是感念,你虽是男子,可有很多想法都让朕感到震惊,朕希望你能陪着朕一同建造独属于大曌的盛世。”
常微尘瞳孔微微放大,因为她说的话,心中涌起澎湃激动之情,李清荷伸手在他面前,常微尘立刻将掌心与她拍在一起。
“陛下。“
“你我君臣,正如青山松柏,青山常在,松柏常青,朕相信你,定能与朕为大曌,同心协力。”
常微尘眼含热泪:“臣,定然不负陛下期望!”
李清荷笑呵呵的拍着他的肩膀,松开手,道:“听说你要成亲了?到时候,请朕去喝杯酒。”
常微尘眨着眼睛,将泪水含进眼中,听到她的话,赶忙从袖中拿出请帖:“一直等着陛下。”
“好,朕定会来喝你喜酒。”李清荷拿过请柬,笑得很是和蔼。
新制换旧制是件漫长的事情,李清荷雷厉风行,以强硬手腕,在三年内彻底更换旧制,将许多老臣都清退朝廷,揽纳天下贤才组建新朝。
由有才干又年轻的人才组成的朝政班子,没有辜负李清荷的期望,不到三年的时间,大曌天下太平,四海升平,海晏河清,她没有食言,真正做到了目之所及处,尽是金色麦浪。
三年又三年,李清荷登基六年,大曌进入空前盛世,可天下太平,朝中大臣却有些犯难。
新任的御史大夫柳既明不厌其烦的递上广纳后宫的折子,李清荷忍不住,将她叫来御书房,指着一摞折子问她:“柳卿写这些,难道不累?”
柳既明是个死板又灵活的人,说她死板,是因为的思想很有古风,爱好钻研旧代礼制,说话很是板正,颇有正气,说她灵活,是她做事和思想完全不同,行事干脆利落,往往一针见血,又不拘泥于传统,能很好的指出李清荷行事有误之处。
但这一摞东西,李清荷是真搞不明白了。
“御史大夫的职责,可没有劝谏朕广纳后宫,柳卿好研礼制,难道不知道这是僭越之举?”李清荷蹙眉。
“陛下。”柳既明拱手躬身:“陛下如今已经而立,皇位承继乃是国家大事,不是陛下一人之事,国家大事,臣当然有职责劝谏陛下,当思我大曌未来,以国祚为重。”
李清荷揉着太阳穴:“朕知道了。”
“陛下勤勉好政,此事臣已经草拟好文书,请陛下一览。”柳既明将文书递过去给她,李清荷打开看了眼,咬牙:“你这闲来没事做媒的毛病,如今要做到朕的头上?”
柳既明除了喜欢研习礼制外,还喜欢做媒,不仅限于人,猫猫狗狗牛羊猪马,她都喜欢。
柳既明眨眼,露出一个笑容:“陛下,臣路上偶遇常大人,他也说要给陛下推荐几个好人选。”
李清荷失笑:“这件事情,不劳你们操心。”
皇位承继确实是国家大事,她的身世没有人知道,都以为她曾是前朝李尚书之女,她登基后,借着改制的理由夺了李尚书的官位,为了名声考虑,封了他一个闲散的爵位,不可世袭。
但因为她一直没有后宫,甚至缩减皇宫人数的原因,那个李尚书竟然以为他的孙子有机会承继皇位,近些日子在京城可是享够了风光。
李清荷一直让人盯着李尚书,只等他犯错误,便将尚书府中剩下的那些人,尽数赶出京城。
李尚书一家人有这样的心思不足为奇,这六年来,她几乎费心于国事,从来没有关系过皇位承继的事情。
李清荷对男女之事,不是很感兴趣,对她来说,男子除了传宗接代的功能外,没有什么用处,而且男子心思狡诈,又多愚蠢之人,若是真纳入宫中,这皇城都要变得乌烟瘴气。
她让柳既明将那一摞奏折全拿回家,随后招来身边女官,问道:“那件事情,做得如何?”
女官俯首:“陛下,已经按照您的意思,散布四海。”
李清荷点头。
与此同时,边陲镇子,许多百姓集中在布告栏边,看着布告栏上的告示,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从人群外面挤进来,抬头看着布告栏上的文书。
上面写得,是当今皇帝李清荷亲自出的一道考题,说是特开恩科,选举人才,能答出来的人,就可以得到特别重用,女孩很是仰慕李清荷,将考题看了一遍又一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如何的春风,能吹生野火烧荒草。”小女孩念出声,她想了半天,挠着脑袋也没想明白,旁边有人嘟囔:“这是什么题目啊?”
“陛下别出心裁,我还真是想不出来。”
“我倒是有答案。”一个书生摇头晃脑,转身就往县衙走去,得到答案的人,可以去县衙,答对的自然中选,不对的也无伤大雅。
小女孩跟在书生后面,和他一同去了县衙,县官正昏昏欲睡,主簿坐在一边,朝书生看去:“你来答题的?”
“是,大人。”
主簿走过去,推了推县官,县官醒来:“说说说。”
书生开始自己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一会说东,一会说西,扯来扯去,扯得县官又有点犯困。
等他说完,县官摆手:“出去吧。”
书生一愣,横眉道:“大人,难道晚生说得不对?”
县官摆手:“出去出去,别在这闹事啊。”
书生忿忿不平,转身迈着步子离开,至于他身后的那个小女孩,自然就被他忽略。
女孩噔噔几步,跑到主簿桌前,主簿和蔼地看着她:“你也是来答题的?”
女孩点头:“嗯。”
县官抬起头看她:“嗯,说来听听。”
“野火稍后的草原,虽然表面上没有草,但我扒拉开看过,底下的草根并没有死,春风不曾吹得荒草生,是荒草自己长出的。”
县官眼神微闪:“你看过?”
女孩点头:“嗯,很小的时候看过,山匪烧了村子,我跑的时候绊倒在地,曾见过那底下,满是嫩白色的草茎。”
县官又问:“你,可有父母?”
“没有。”
县官从桌子后站起来,从怀中拿出一块木牌递给她:“三日后,清晨来县衙,本官等着你。”
女孩接过木牌,一脸疑惑:“大人,这个,是不是说明,我已经通过了?”
县官温柔的摸着女孩的脑袋,她道:“你能走进来,已经胜过大多数的人了。”
“你叫,什么名字?”
“李葎,是葎草的葎。”
“李葎,好名字。”
三日后,李葎从边陲出发,半月后随着十几个或同龄或年小的女孩进了皇城。
李葎一直很是憧憬李清荷,在她心中,这世界上没有人比李清荷更加厉害,她和神一样,是她最为希望成为的人。
所以,当李清荷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李葎忍不住的瞪大眼睛,满眼震动,激动的几乎要原地蹦起来。
李清荷刚下朝会,还穿着帝王的朝服,只不过是小朝会的朝服,没有大朝会的庄重,可她满身的帝王之气,依旧让面前这些小女孩感到震惊崇敬。
更有几个年纪小没见过世面的,当场吓得哭出声。
李清荷尽量让自己的笑容温和一些:“别怕。”
她一出声,如春风的柔和,让女孩们停了哭声,她们呆呆的看着她,似乎是才想起来眼前的人是皇帝,稀稀落落的朝着她下拜,参差不齐的喊着陛下万岁。
李清荷让人带着她们离开,将她们安顿在宫中,梳洗整理衣着,等到三日后,才正式召见她们。
李葎不知道这三日自己怎么熬过来的,只是再见李清荷时,她穿着常服,一派端正君子模样,
她心中抑制不住的想要冲上前,跪服在她身侧。
但她没有那样做,只是跟着其他人,用这三日里学的礼仪朝她下拜。
“陛下万岁。”
“免礼。”
李葎抬头,看着李清荷,她笑容温和:“你们,都是朕亲手选擢而来,朕要做什么,朕想你们应当知道。”
“大曌立国不易,是朕和诸位大臣,一点点从千军万马中拼杀而来,朕用了六年,缔造如今大曌,朕问你们,可喜欢如今的大曌?”
李葎与其他人异口同声:“喜欢。”
“那你们,想为大曌做事吗?想缔造一个更美好的大曌吗?”
“想!”李葎无比坚定。
她很喜欢这个朝代,比前朝喜欢太多太多。
李清荷笑起来:“朕,愿意给你们一个机会,大曌未来的君主,将从你们之中诞生,伴随君主,与君主一同缔造大曌未来的臣子,也将从你们之中诞生。”
此话一出,十几个女孩瞪大了眼睛,忍不住互相看着,连呼吸声都沉重了许多。
李葎看着李清荷,眼中满是炙热的渴望。
她可以吗?
可以成为,和李清荷一样的人?
李清荷将她们的表现,尽收眼底,继续道:“君主与臣子,二体一心,大曌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任何一个,君臣相依,大曌才能更好,朕会给你们很长的时间,让你们更加了解大曌。”
“让你们成长起来,能够独当一面。”
“这不是一场游戏,没有赢家与输家,尽你们所能去做,去发挥你们的力量与光,继承我与我的好友们一同创建的国家,让她更好的存在继承下去。”
“朕希望,十年之后,你们能自己来和朕说,是愿意为臣,还是愿意为君。”
李葎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心脏边响起:“是,陛下。”
“我等决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一十六个女孩,住在懿宁殿中,日夜修习各种学问,她们不是皇子,没有皇室血脉,李清荷便将这些孩子,定名为帝子。
知道皇位承继人来源于这些民间选来的孩子,朝廷震了震,但还是稳了下来,有李清荷在,无论怎样,都乱不了。
“陛下是怎么想的?”柳既明问。
李清荷坐在上首:“女子怀孕生子是天赋人权,可有权,未必要行权。”
“朕的孩子,虽然会是朕的孩子,可不一定会是这个国家最好的主人。”李清荷看着座中十来个臣子:“朕选擢的这些帝子,都是无母无父的孤女,流浪过,受苦过,见过百姓疾苦,也见过大曌的繁荣昌盛,因为这繁荣受到保护。”
“没有人比她们更懂大曌更需要什么,而她们,也必将带领大曌走上更辉煌的明日。”
“帝位争夺,亲子之间尚且残忍,何况是没有血缘。”丞相出声,她眼中带着几分担忧:“陛下,这番是否过于草率?”
“她们很多人,甚至没读过多少书。”
“书可以现在读,可对于大曌国情,却不是一时一刻能读透的,她们已经读了十几年。”
“至于帝位争夺,不争不夺,难道等着别人将好处让与自己?”李清荷眼中闪光:“那后宫,就是最好的争夺之地,让众人臣服,自愿为臣的,就是最好的人选。”
柳既明想了想,问道:“陛下,若是没有自愿为臣之人呢?”
李清荷摇头:“不会。”
“人性虽狡诈复杂,可女子终究和男子不同,她们更能明白世事,知道自己所需,更能在大事上团结一心。”
“她们,是真正的书中君子。”
李清荷轻笑:“朕愿意用十年的时间去赌,朕,一定会赢。”
一个大胆的近乎荒谬的想法,几乎每一个人都这样想,就算是平日里行事最为标新立异的兵部
尚书,都觉得李清荷很是大胆。
但没人反对。
李清荷有绝对的让人信服的力量,她们追随于李清荷,也愿意相信她。
李葎在后宫中一日日逐渐成长起来,十五岁后,她们十六人便被分配到各个宫室,明争暗斗在十六人之间时常发生,可渐渐的,却有人不断退出这场战局。
十年后的冬天,李清荷坐在御书房中批阅奏折,跟在她身边十来年的女官,将一杯热茶放在她手侧。
“陛下,夜深了,您该休息了。”
李清荷抬眸,这十年来,她年岁渐长,头发间已经有了白发,脸上的皮肤也逐渐老化,沟壑间满是风霜,只是她的一双眼睛依旧和当初一样,明亮孤傲,却又有慈悲之色。
十年来的勤政,换来了一个鼎盛的王朝,人人都在赞颂这位帝王,人人都记挂着这位帝王,民间有关于李清荷的话本、传说,从来都是在歌颂与称赞,没有过任何的负面言论。
百姓们都知道,这是位好君王,是千古难出的好君王。
李清荷拿起茶杯,喝了一口。
“只差一个人了。”她道。
话音刚落,门口就传来声音:“陛下,三帝子求见。”
“进。”
门外风雪大作,李葎裹着厚厚的大氅冒着风雪而来,抬步踏进来,带进些许风雪寒意,她抬头看李清荷,赶忙将门关上,免得寒风灌入屋中。
“陛下。”她撩开大氅,半跪在地。
“雪夜来找朕,有什么事情?”李清荷问,摆手挥退周围的女官。
“十年前,陛下说,希望我等自己来告诉您,是甘愿为君,还是甘愿为臣。”
李葎大氅下的手轻轻颤抖着,她紧盯着李清荷:“我来想,告诉陛下。”
“那你,想做什么?”
李葎一直都想跟随李清荷的脚步,为大曌带来更美好的明天,这十年来,她每天都以一个君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剑术、弓术、医术,她无一不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她渴望当李清荷眼中最优秀的帝子。
她也一直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帝王人选。
但……
李葎松开大氅下的手,眼中坚定起来:“我愿,为臣。”
正如李清荷所说,君臣是二体同心,这十年来,她一直在教导十六人这个道理,让她们不要因为身份的差异,而产生嫌隙。
十六人虽然明争暗斗,却也深知此理,她们虽然与李清荷没有血缘关系,却深受李清荷的影响,继承了李清荷最为宝贵的思想。
天下一体。
这天下,从不是属于任何人的,每一个人都在用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君王臣子只是一个工具,将百姓的要求、渴望实现,将百姓的力量汇聚在一起,让大曌变得更好。
李葎不想辜负李清荷,也不想欺骗自己,更不想对不起天下百姓,她想让大曌变得更好。
她并不适合当一个君王。
但她可以保证,她是最好的臣子。
李清荷从桌后站起身,将她扶起来,眼中是一派温和之意:“朕一直很看重你,无论是学业还是为人,你都是十六人里最为出挑的,但为君者最重要的不是出挑,是制衡。”
李清荷将她大氅上的残雪排掉:“回去吧。”
她伸手,摸着李葎的脑袋:“长高了,朕都快要摸不到你的头了。”
李葎低下头,方便眼前这位大曌的缔造者,摸自己的脑袋。
“你很好,朕相信你们,一定会带着我大曌走上更辉煌的未来,和你心中信服的那个人一起,君臣同心,为我大曌再造盛世。”
李葎拱手,热泪盈眶:“是!陛下,李葎绝对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十五人,尽皆臣服于一人。
十年来的点点滴滴,让十六人虽然分出了君臣,却没有半分离心,反而更加的团结。
李清荷开始将国事逐渐移交给这十六人,看着她们从生涩稚嫩,一点点在实在的事情里成长起来。
李清荷辞世于一个春天,她下了大朝会,坐在刚长出荷叶的池塘边,看着头顶露出绿芽的枯树。
她今年,已经五十三岁了。
从二十八岁登基,到如今过了三十五个春秋。
她操劳了大半辈子,将自己心中那个盛世,带到了现实。
“央儿,看到了吗?阿姐,没有食言。”
她轻笑,看向天空,那里云朵飘荡,有清风拂过,她还记得,那个奋不顾身为救她落水的人。
那个,在黑夜里,为她挡剑的人。
那个,整日唤她阿姐的人。
她很庆幸,这一辈子,能够有她这个妹妹。
“老了,又开始回忆过去了。”她闭上眼睛,靠在身后的树上,嫩绿的叶片在春风中逐渐舒展发芽,池边的荷叶露出一点尖角,有红色的蜻蜓从远处飞来,落在尖角上。
冬天过去了。
春天也已到来,未来的日子,是一片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