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一下,以下内容不影响正文阅读,朋友们如嫌啰嗦可以跳过。
[1]少府:对县尉的尊称。
唐代县级官员由尊到卑依次是: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再往下还有许多胥吏,包括里正等,都可以理解为“没有编制”的体制内人员。
县尉大致相当于某个局的局长。唐代的大县一般会设有2-6个县尉,分管各“局”;像本文中“丰海县”这种小县,则只设一名县尉。
所以,咱们年方二十的薛少府其实是位“各局局长”,啥事都管。
[2]赞府:对县丞的尊称。
[3]食堂:没错,就叫“食堂”。柳宗元有篇散文,题为《盩厔县新食堂记》,记载的就是该县重建机关食堂之事。
唐代中外官署一般都有食堂,中午还有百官聚在一起吃午饭的习俗,称为“会食”。
[4]视事:上班。
[5]唐代的上班时间大致是这样的:
早上5-7点来衙门上班/上朝,中午食堂吃过饭后就可以下班了。
好羡慕有没有?
如果是地方官,晚上5-7点还要到衙门一趟,称为“昏衙”,也称“晚衙”。白居易还曾在诗里抱怨过,“白头老尹府中坐,早衙才退暮衙催。”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某些特别繁忙的衙门不在此例,节度使幕府也不在此例。
[6]六曹:大家肯定都知道唐代的尚书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与六部对应,地方州县也有六曹,称:功仓户兵法士。
不过,以上只是理想情况,像文中丰海县这种草台班子,一般只有两曹:户和法。
所以,行文中的“六曹”是虚指,就跟“文武百官”是一个意思。
再次:这本书作话会比较啰嗦,不看也不影响正文阅读,大家嫌烦可以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