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魏王与龙阳君 ...
-
开篇里我们提到了魏王与龙阳君的典故,先来看看正史所记载的内容:魏王与宠臣龙阳君同坐在一条船上钓鱼,龙阳君钓了十几条鱼便流泪了。魏王说:"你有什么不称心的事吗?为什么不告诉我呢?"龙阳君回答说:"我没有什么不称心的事。"魏王说:"那么,为什么要流泪呢?"(龙阳君)回答说:"我为我所钓到的鱼而流泪。"魏王说:"什么意思?"回答说:"我开始钓到鱼,很高兴;后来钓到更大的鱼,便只想把以前钓到的鱼扔掉。如今凭着我丑陋的面孔,能有机会侍奉在大王的左右。我的爵位被封为龙阳君,在朝廷中,大臣们都趋附我;在路上,人们也为我让道。天下的美人很多,知道我得到大王的宠信,他们也一定会提起衣裳跑到大王这里来。到那时,我比不上他们,就成了最初钓的鱼,也是会被扔掉的,我怎么不流泪泥?"魏王说:"贤卿错了!你既然有这种心思,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啊!"于是下令全国,说:"有谁敢向我推荐'美人'的,罪灭九族。"
这个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已经无法考量了,两位主人公在历史上的记载也不过只言片语,然而这悠远混乱年代的蒙胧片断还是随着数千年的文明流传了下来,也足以说明其自深蕴着独特的魅力。某纹对历史很业余,那就从两位主人公的生平背景说起,来对这个故事的意义做一个感性的解读。
从帝王家史的角度来看,魏安厘王的一生苍白而平淡,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而他本人在属于自己的时代剧里也安分地扮演了一个无所作为的庸君。司马迁在史记里为公子无忌作传,而贵为国君的安厘王却只是这位异母弟弟传奇一生的陪衬,他即位之初的作为被公子无忌政治生涯拉开的华彩帷幕所遮盖,此后的数十年都只落得个贪图享乐,懦弱怕事,资质平庸的名声,最后又与无忌同一年去世,从生至死,默默地在人世走了一遭。
但在那样烽火逐鹿的年代里,同大多才华横溢却坎坷或早夭的人物相比,安厘王又是幸运的,不同于无忌的颠沛流离起起落落,他安安稳稳地活了当了二十多年国君,期间醇酒美人 ,笙歌夜舞。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却也没败掉祖宗传下来的基业,末代王孙做到这个份上,算是大幸了。
魏王同龙阳君的相遇,应该是在公元前260年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因为彼时魏王尚有宠妃如姬,而根据钓鱼的故事记载来看,龙阳君借哭鱼而使魏王专宠于自己的计策是成功了的,若是不成功大概也不会被记进《战国策》这本专门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政治主张和策略的传世名著里了。他们相遇时两人的年纪,做一个粗略的猜测,安厘王在位三十三年,从那个时代的人类平均寿命来看,他就算是特别长寿大概也就活个五十来岁吧,,那即位之时大概是二十岁左右。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安厘王在位十六年,那他宠幸龙阳君应是三十多岁快四十岁的时候,感叹一下,这对男人来说是个如狼似虎的年纪。而龙阳君作为一名俊俏小生,当是风华正茂的弱冠之年,否则又怎能令堂堂国君神魂颠倒专宠如斯。
龙阳君之于魏王,也并非是单纯的以色事君。据史载,龙阳君不仅艳名远播,同时也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剑术高手,对政治有极高的敏感性,也经常代表魏国出使他国,完美地完成任务,同时兼具美人、计谋家、武术家、外交家等多重而复杂的身份。他们之间,是情人,也是君臣。
窃符救赵之后十年魏国军事和政治上的顶梁柱公子无忌因怕魏王迁怒而留于赵。有不少人认为这十年魏国之所以能在各强国争战中安然无恙皆因秦畏惧无忌而不敢来犯,这种说法未免牵强了点,若是这个原因秦后来又为何要举兵攻魏,之前却完全未对身处赵国的无忌采取任何防范和打击措施。我反倒认为在无忌缺席魏国政事的这十年间,作为魏王最宠爱和倚重的大臣的龙阳君必定起了不少微妙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甚至在安厘王去世之后,他的地位仍然很稳固,并为新君所倚重。
由此看来,龙阳君无疑是才貌双全的绝妙人物,精妙地把握着自己的爱情和事业,使他们相辅相成,不至于因色衰爱驰见弃于君王。历史上倾城倾国的美人固然不少,但多难逃红颜逝去独憔悴的命运。亦有独得君王一生怜爱的,君王一死,往往也是死于非命。
龙阳君同魏王是个比较典型的美受帝王攻年上恋,从耽美的角度来看是段难得的完满佳话,他是年少俊美的贵族公子(这点推测来自于龙阳君的才华横溢,单就他擅长击剑这一点就可见,那时佩剑是只有贵族才能拥有的武器),他是寂寞无寻的没落国君。少年出仕便一头撞入了一场不曾预计的君臣之恋,从此相随相守几十年,其间种种细节我们已经难以想像。但古人有一句话,情深不寿。所以我想他们之间的感情该是从炽热归于平实,或许难免会搀杂男人间的权力和利益斗争,但寒露更深时,同榻而眠的两个人,更多的时候该是相濡以沫的温存,毕竟那个时代群魔乱舞般的刀光剑影是令人内人凄惶的,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称羡的幸福。
魏王在位三十三年后去世那时的龙阳君或许也早及而立,之后又尽心辅佐了魏过两代帝王,这是一种责任还是对死者的承诺?直至秦灭六国,魏亡。其人消失于一切记载之中,作为魏国的三朝元老,竟然能够做到最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不能不说他的确是一个富于智慧的人。也正因为这个不可考证的结局,令我一再对这个故事产生联想。那之后的岁月,他已经不再年轻,是带着对情人的记忆平静地过着日子,还是有了另一番际遇。诸君也不妨自己加以猜想吧。
关于这个典故我就唠叨到这里,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