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2、第 102 章 ...
-
农村的香火权力,是归于男孩子的,有一些节日,女儿不能去给逝去的亲人们送钱,有一些节日,女儿们只能登上兄弟们的门,带上礼物,委托兄嫂,去上坟送钱。爷爷奶奶去世以后,姑姑们多是这个理由来到我家里。有的时候姑姑们会跟我爸一起去,有的时候,就由我爸代劳了。如果女儿不通知家里男丁,独自去上坟,好像是很严重的事情。我二姨他们家的姑姑们,关系跟他们一般,发生过一次女儿独自去给父母上坟,然后直接离开,没有到家里来的事情。这件事情被二姨知晓了,好像是拿到了天大的优势,对那个姑姑破口大骂,后来把这件事情将给好多人听。意思是,家里人的关系可以不好,捅出去了给村里的人知道,就是姑娘的不是。
是的,姑娘长大离开了家,一般都会竭力跟家里维持好的关系,为的是,能够名正言顺的回去看父母,以及父母百年之后,继续尽孝道,送点纸钱到另一个世界,如果家里慢待了姑娘,姑娘的立场就难办了。毕竟,祭祀的权力,掌握在儿子手里。儿子的老婆,话语权也是大于女儿的。特别是老人病重的时候,女儿可以出力出钱,但出主意是万万不能的。
其实,我是想写奶奶的事情。
奶奶和爷爷结婚很早,大伯好像是1949年出生的,那年奶奶19岁,那么他们该是1947年结婚的,所以奶奶出生在1930年,爷爷出生在1932年。他们结婚的时候,爷爷还在上初中或者师范,作为家里的第五代独子,爷爷备受宠爱,家里往上能够记得清楚的辈分,都是有读书的习惯。爷爷读完师范之后,不想当教书匠,家里也由他;爷爷后来带着全家去新疆去某生活,家里也由他。
爷爷奶奶,都是长在村里的。奶奶家是开榨油作坊的,爷爷家里,是种地的。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还要登记家里的成分,我父亲告诉我,是富农。在蝉鸣的夏日,我问奶奶,以前家里有多少地?奶奶说不知道是二十几亩,还是三十几亩。可以推测,奶奶刚嫁过来的时候,家里有正在读书的爷爷,还有,当时爷爷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太爷太奶,年纪是在四十几岁。我的太奶是在我满四岁不到五岁过世的,当年我弟弟出生,是1989年,太奶过世的年龄是84岁,那么推测她是1905年出生,爷爷奶奶结婚,她做婆婆的年纪,该是42岁左右,跟今天的我,年龄是差不多的。
他们四十来岁,正值壮年,带着未成年的儿子、媳妇过日子,种着大概30亩地,儿子在读书,媳妇做一些轻松的活计,在农忙的时候,会请短工来帮忙。他太奶奶是一个大个子,得我爷爷的时候,她27岁,她和太爷爷除了爷爷,还有两个儿子,一个非常的强壮,可以连翻几个后空翻,一直翻到屋子里,后来挖红薯窖的时候,塌方,人埋在里面,没了;另一个,小婴儿时期,在纳凉的时候,被太爷的腿压住了脖子,没有了呼吸。在那个人均子息众多的时候,这个家里不缺吃的,还有余力资助亲戚读书。他们应该做过很多的努力,事实上,到爷爷这一辈子,是连续第五代,家里只有一个男丁。这些,都是听我奶奶说给我听的。
爷爷和奶奶,从1949年生出我大伯第一个孩子以后,陆陆续续生了7个孩子,直到最小的四叔,年纪推测是60年代末,最大的和最小的孩子,相差接近20岁。奶奶在我这个年龄,还在带着三岁左右的四叔。后来就是带大姑的小孩,大伯的小孩,二姑的小孩,三叔和四叔的小孩。一直到四叔的二女儿,她当时走路已经不方便,是抱到大姑家帮忙带的。她一生,带过的小孩,应该是超过10个,不超过15个。这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我算是大半个新时女子,奶奶算是大半个旧时女子。奶奶是家里的长女,她的父母,生了五个女儿,然后停下来,从亲戚中过继了一个儿子,将五个女儿都好好的出嫁了。奶奶的传统,在于她裹了一半的小脚,在于她家里富裕但没有读书,也在于她遵守传统的生儿育女,尽自己所能的帮助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过的轻松一点。这当中,也包含了一些传统思想引起的家庭悲剧。我知道的一个是,她因为算卦,人临终的时候,父亲会不在身边,而远离了我的父亲,将他交给公公婆婆抚养;因为二姑生不出儿子(有计划生育的前提下已经生了三个女儿),将三叔的第二个儿子过继给二姑,后面三叔的两个儿子都发了精神病,二姑和三叔的家庭都几乎毁于一旦。
奶奶的现代部分,在于,她本来应该多子多福,享受子孙的孝敬,而不是带大了那么多子孙之后,晚年拖着2次骨折的身体,在几个子女家里,漂泊辗转,我母亲这一代的媳妇,已经是长于红旗下,飞扬跋扈,少有传统(除了追求生儿子)的一代了。她大多数时间,都是沉默,缺少陪伴,无力解决众多的矛盾,发表意见也不行。她不能抱怨饭菜的咸淡,偶尔的一个玩笑也会被刻意的曲解。
有一些命运,被改写了吧。奶奶最后是在我家过世的,父亲,是守在她床前的人,那一天,我本该在家,或许,我们做女子的,很难有一个实体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