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山中 ...

  •   初春的晨光洒在青山的薄雾间,山中寂静得只听见鸟鸣与溪流的低吟。
      山峦叠翠,竹林摇曳,溪水穿石而过,发出清脆的潺潺声。清晨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新生草木的清香。

      在这片寂静之中,错落有致的几处茅屋掩映在竹林深处,屋顶还残留着昨夜的露珠。屋前的院落铺着石板,干净整洁,一株山茶树斜倚在角落,一朵盛放的花朵,风过时轻轻飘下。

      茅屋内布置简朴,却不失雅致。墙上挂着一些字画,书案上堆放着整齐的竹简和几卷泛黄的帛书。窗边放置着一个陶土瓶,里面插着几枝新采的山花,为这书香四溢的屋子增添了一抹生气。案上陈设着砚台和笔架,黑墨浓稠,散发出淡淡的松烟香气。

      书案前,一位身着朴素的青年正在研墨。他的衣衫是粗糙的青麻布,袖口微卷,染着几点墨痕,平添几分闲适气息。青年的眉眼清秀,面容白皙,举手投足间散发出一股与世无争的从容淡然。然而,他眼尾那一抹朱砂痣,却在平和间透出一丝惊艳之美,如点睛之笔,将他的容貌衬得更为出众。整个人如山间修竹般挺拔谦和,自有一片天地般的独特气质,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此人是顾清和,他与师父隐居于此已有十数年。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的侧脸上,为他清俊的面庞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辉。他微敛双目仿佛要将整个山林的寂静与清冷都深藏于眼底,时间似乎被拉得悠长,每一刻都散发着一种宁静的力量。

      窗外的竹影随风摇曳,竹叶沙沙作响,与他书案前的墨香融为一体,仿佛连自然都在呼应他的沉静与从容。

      茅屋外,一位身穿官袍的中年男子狼狈的快步走近,满面焦急。他的靴子踩在湿润的石板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痕迹。他走到门前,却被一旁打扫院落的童子拦住:“小先生正在写书,请稍候。”

      “烦请通传,我是大夫程仲康,有要事相求。”中年男子低声说道,语气中透着几分急切,却并未倚仗身份,而是向小童郑重行了一礼。程仲康是顾清和父亲的故友,当年顾父被抄家驱逐出都城时,他曾多次为其求情,更在顾家困窘潦倒之际,暗中接济过数次。顾清和虽性情淡泊,但程仲康的恩情,他一直铭记于心。

      童子略显生疏的回礼,“原是程大人,小先生交代过,您请进。”说着便迎人进了茅屋。茅屋虽小,却以屏风隔出了会客区和书房,地面铺着打磨光滑的青石,简单朴素,处处透着清雅。

      顾清和听见外头传来的声音,便搁下手中的毛笔,起身快步迎了出去,微微一揖,恭敬道:“ 清和见过叔父。”

      程仲康目光落在眼前的青年身上,细细打量,不禁感慨万分。他叹了一声,温声道:“清和,多年未见,你竟长成这般模样了,风姿卓然,当真不负令尊当年的教养。”

      顾清和微微颔首,语气中透着恰到好处的敬重:“叔父近来可安好?” 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如涓涓流水般不急不缓。
      尽管心中对程仲康的来意已然知晓,他依旧保持着一贯的温和,令人如沐春风。

      “不好!不好啊!清和,你可知我军大败于夫椒山,齐老将军已殉国,越国十万大军尽数覆灭!吴军兵临城下,稍有不慎,便是国破家亡啊!”说到此处,他声音哽咽,泪水夺眶而出,配着沾满污泥的官袍更显狼狈。

      顾清和眉头微蹙:“多年前曾有幸见过齐老将军,老将军勇武不凡,竟不知那一面竟是永别。”微微叹气后,说道: “叔父请先入座,饮杯清茶,稍作歇息。”

      程仲康入座,小童立马奉上清茶,竟是很有礼有度,不似寻常家仆。

      顾清和端来几碟干果,轻轻放在桌上。程仲康接过茶杯,深深的望着他,感慨道:“清和,我与你父亲相识多年,算起来,叔父也是看着你长大的。我知道你性子恬淡,本不愿打扰你的清修。”

      顾清和抿了一口茶,语气中多了一丝真诚:“叔父当年多次对我顾家施以援手,清和岂可怠慢?”

      程仲康放下茶盏,郑重说道:“清和,我此番前来,实为越国危局所迫。荀相国乃惊世大才,曾挽楚国于危亡之间,不知叔父可否有幸得见相国一面?”

      “叔父,非是清和不愿相帮,只是师父已于数日前离去云游,行踪渺然。”顾清和低头轻抿一口茶,微微叹气,透着几分无奈。

      程仲康心中明了,荀临川之所以隐居山林,正是因当年楚王的猜忌所致。狡兔死,良弓藏,他不得已远走他乡,隐于此地多年,显然早已对朝堂之争心灰意冷。然而,眼下越国危如累卵,他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说道:“清和,我此次前来,实是万不得已。现下局势危急,越国难以支撑长久,叔父恳请你暂代荀相国之职,助我越国渡过此劫。”

      顾清和静默片刻,手中茶盏微微转动,目光掠过窗外摇曳的竹林,许久许久才悠悠开口:“朝堂之事,清和不过一介布衣,又怎敢轻言干涉。”

      程仲康闻言,神色愈发焦急,几乎控制不住情绪,当即就要跪下,声音颤抖着说道:“清和!荀相国未归,如今越国危在旦夕,上下无人能解此危局!你师承荀相国,才智过人,又心怀家国。若令尊在世,他断不会愿你袖手旁观,看着故国沦陷而无动于衷!”

      他说到这里,眼圈泛红,语气愈加急迫:“请你暂代荀相国之位,随我回朝辅佐越王,共度此劫!若你执意不肯,我又如何向越王交差?若谈判失败,吴军铁骑踏遍越国疆土,那时,我越国百姓又将如何?”声音里夹杂着哽咽,神情恳切,仿佛将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顾清和身上。

      顾清和不及多想,便俯身双手去扶,顾不得他满身污泥,轻声说道:“清和当不得此大礼。叔父请起。”然而在推搡间,他的麻布长袍也被踩上了泥污,染上斑斑痕迹,然而他毫不在意,只是语气温和却带着些许坚定:“叔父,无论清和是否代师出山,这一跪都折了我的寿,莫要再如此为难我了。”

      “清和,百姓无辜啊。”程仲康顺势起身,但眼中依旧带着满满的忧虑,“大王告诉我,他当年刚刚亲政,太后一党势力强大,他反抗不得,只得眼睁睁看着良臣被负,他一直深感不安。若是,你可助大王渡过难关,他一定为你父亲平反!我知道这也是你父亲的心愿啊!”

      顾清和缓缓踱步至窗边,凝望着窗外茂密的竹林,风过枝叶,沙沙作响。师父临行前的叮嘱似又响在耳畔:“清和,你有大才,又心怀天下。你若决定去,为师不会拦你。但须记得,人心最难测,功高莫居其顶,否则必招祸患。越王此人,可共患难,却不可同享富贵。时机到时,务必尽早抽身。”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窗框,目光渐渐变得复杂。脑海中浮现出父亲的背影,那位为越国尽忠,却最终含冤而逝的忠臣。还有自己年少时颠沛流离的岁月,那些灰暗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无情地拍打着他的心。那是拜朝堂阴谋与倾轧所赐,权力带来的背叛与冷酷早已深深刻在他的记忆中。

      风从窗缝中灌入,带来一丝凉意。他闭了闭眼,似在压下心中的情绪。

      程仲康见顾清和迟迟不语,心下愈加焦急。越国眼下确是生死存亡之际,大王虽天赋卓绝,却上位未久,根基尚浅,难以独撑危局。

      他上前一步,继续劝道:“清和,大王言明,眼下能解越国危局之人,唯你而已!他已下定决心,愿以大夫之位相授,倘若事成,必拜你为相,与他共治天下!清和,这不仅是救越国百姓,更是你为家国扬名立万的时机啊!”

      程仲康言语恳切,不愿放过任何可能让顾清和动心的机会。

      听及此处,顾清和的睫毛颤了颤,转过身来,:“好,我随你去!”

      远处,清风拂过山谷,带来空灵的回响,仿佛是大山在对他的挽留。

      就这样,顾清和踏上了下山的路,离开了青山的宁静,走向一个充满风云诡谲的世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