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明清 ...
-
第一章明代诗歌
名词解释:
1、台阁体:明初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诗文流派。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
2、茶陵派:诗风属于台阁体的余波,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注重诗歌语言艺术。李东阳成为从台阁体向前七子之间的过渡人物。
3、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4、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5、竟陵派: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的文学群体。康海、王九思的成就主要在散曲和吸取,徐祯卿能诗。
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目的:扫荡台阁体文风,开启文、道分离的文学。
李梦阳文学主张的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心学的所有文化。大力推崇民间歌谣。是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
何景明:强调文学自身价值,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束缚。以复古作为创新的手段。
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市民色彩,以唐寅、祝允明诗歌为代表。
唐寅《把酒对月歌》。祝允明《丁未年生日序》,自我意识觉醒。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的文学群体。
谢榛:重视超悟、兴趣
李攀龙:过分提倡复古
王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注重文学真情实感和文学艺术价值
论述题
一、竟陵派的得失
竟陵派是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他们提倡学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拟古流弊有积极意义。再者敏锐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弊病,企图另辟蹊径,绝出流俗,具有一定的胆识。但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第二章明代散文
名词解释:
1、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宗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道合一),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论述题
一、谈谈归有光的散文的特点。
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当然,他写得最成功的还是那些描写家庭琐事的作品,这类散文感情真挚,描写生动,在明代散文中别具一格,虽然归有光不能以重大题材来反映明代现实,但在复古派把持文坛的混浊气氛中,他却能以清新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保持了散文健康的生命,因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杰出的地位。
第三章 《三国演义》
名词解释
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章学诚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三绝”:《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奸诈的曹操。
论述题
一、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1)《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2)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①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②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③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④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⑤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二、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
(2)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3)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三、试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
全知全能到限知限能的叙事方式:
(1)“笙箫夹鼓”法。急事用缓笔,加强延宕。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
(2)“横云断岭”法。中断叙事进程,搁置紧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3)独特扇形网状结构:多头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以蜀汉为中心,以曹魏和孙吴为扇形体的两端,展开三国矛盾斗争,成完美艺术整体。
四、《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四、《三国演义》的地位和影响
章回小说开山之作,历史小说楷模。
社会:战争描写对明清以来农民起义产生影响。
文学:为历史小说提供典范,同类小说大量涌现。
第四章水浒传
名词解释
1、繁本和简本: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田虎情节。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2、金本:指的是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
论述题
一、试述《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人物塑造】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
(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
(2)惊奇和逼真的结合。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处理了整个故事的高度夸张和细节描写的严格真实。
(3)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
【叙事结构】叙事技巧的进步和自由:超越全知全能的叙事才能。限知叙事的流动视角,让读者随同作者笔端,领略身临其境的过程。局部限知组合成整体的全知。
【结构】艺术结构:珠串式线性结构形式。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有相对独立性。
【故事】主线:梁山起义事业由分散的个人传奇故事逐步走向联合,最后走向招安道路。
【语言】语言风格: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加工成成熟书面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含蓄、表现力强。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人物语言个性突出。
二、简述《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社会影响:
(1)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
(2)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等往往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文学艺术影响:
(1)作品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2)《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五章 《西游记》
名词解释
1、神魔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他说:“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后来,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又进一步指出:“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所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白莲教,单不过是含糊的彼此之争,我就总括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神魔小说。”
论述题
一、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1)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
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而《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孙悟空的这种个性张扬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这体现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大闹天宫”的精彩描写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
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而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循规蹈矩的转变,是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2)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菩萨要他们取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因而取经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普济众生”的使命。艰难险阻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对应关系。
(3)两大原型的深刻蕴涵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
《西游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观音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目的不是想将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孙悟空的一技之长来造福人类和社会。两大原型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对捆扰在人们头脑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这一难题做了解答。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化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
二、《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1)《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三者的和谐统一,便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如孙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态上像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能识破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如大公无私,勇猛机智、爱出风头等,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
三、《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都是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1)两部小说的贯穿主线不同。《水浒传》的主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而,《西游记》则是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小说结构,孙悟空的形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
(2)《水浒传》纯粹是由一个个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而《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大部分组成。
四、《西游记》的艺术精神
(1)最鲜明的特点是在奇幻思维基础上的幽默诙谐。
(2)基本笔法是奇笔和戏笔的圆熟运用、水乳交融。奇笔是主要旋律,戏笔是巧妙的伴奏与和声,构成小说奇幻诙谐的美学风格。
(3)塑造了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①吸收佛道为营造净土世界的夸张手法和虚幻意识,将神话世界描绘推向极致。②借鉴道教深陷谱系和佛教神像的外貌特征、神奇本领,创造大批神魔形象。③神话环境和神魔形象为编制故事服务。
(4)集动物性、神性、人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
(5)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
(6)巧妙曲折的结构艺术:①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②孙悟空为中心展开情节,贯穿始终。③总格局由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两部分组成。形成“串”字形结构。
(7)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
第六章 《金瓶梅》
名词解释
1、世情小说:即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所谓世态,指的是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所谓人情,包含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
2、词话本与崇祯本:指的是《金瓶梅》版本的两个主要系统:一为现存最早的有万历四十五年(1617)东吴弄珠客及欣欣子序的《金瓶梅词话》,一百回,所谓“词话”是指书中插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这个本子及其传刻本,统称词话本。一为崇祯年间刊行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又称《原本金瓶梅》,故一般称这个本子及其传刻本为崇祯本。
论述题
一、试述《金瓶梅》的社会意义
(1)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
①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在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中,金钱对政治的侵蚀甚至是决定的作用,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如中心人物西门庆是一个也官也商的恶霸豪富,他勾结官府、鱼肉乡民。谋害武大郎,迎娶潘金莲,事发后,只稍稍加以打点便安然无事。
②由于金钱的力量,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瓦解。如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夫,其母竟在挂着“节义堂”匾额的屋子里与西门庆通奸,贵族妇女也投向了市井流氓的怀抱。
③封建社会强大的惯力,使新兴商人缺乏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如西门庆不是把自己的资本升值,而是主要用在贿赂官府,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势力和用于荒淫无度的生活消费。
(2)女性世界的社会悲剧
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西门庆家族的女性群,她们一方面受到社会新思潮的冲击,表现出对传统道德和名节的淡漠,而对情欲、物欲和□□则充满了渴望。她们的存在和追求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由于封建道德伦理的根深蒂固,更由于她们活动空间的狭小,这些合理性和进步意义被局限与自己所能活动的范围内,而对她们来说,家族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得到丈夫的宠爱。
(3)世态炎凉的丑剧
小说通过西门庆家族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世情的虚伪、冷酷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金瓶梅》是以西门庆一家的兴衰荣枯为主要线索的,其中西门庆生子和加官是他兴盛的顶点,当时他家门庭若市,等到他人亡势孤,世情的冷酷便立即显示出来。
局限性:关于“□□”的描写
二、试述《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属于世情小说,它是对小说家小说的、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1)小说描绘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境、事,使全书渗透着“俗”的色彩。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神魔开始走向市人,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近和向文学本位的复归。
(2)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
①《金瓶梅》把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它以西门庆这个暴发户家庭为中心,写出从官场社会的黑暗到市井社会的糜烂,精确地描绘出一个丑恶的世界。
②《金瓶梅》是以社会的丑作为作品的题材。作者把对社会中的丑进行挖掘提炼并加以概括而上升为艺术的美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
(3)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圆心是家庭,西门庆一家兴衰构成纵的主轴。西门庆和金、瓶、梅的命运是横的轴线。形成圆形网状结构。
(4)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金瓶梅》打破单一性格色彩的“扁平人物”,出现“圆形人物”,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如潘金莲既狠毒、□□,又聪明、美貌等。
(5)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完全口语化采用市井语言,包括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人物的语言充满个性化。
第七章 《聊斋志异》
蒲松龄《聊斋志异》主要描写鬼狐怪异故事,折射出世俗风情和人们的精神理想。
明末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
《婴宁》王子服、婴宁;《阿宝》;《连成》分明是《牡丹亭》爱情的续篇
清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反映:
认为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都是对生活有害的,应当坚决制止。
寓言小说《崂山道士》;《黄英》
深感八股考试的最大弊端就是不注重实效,考不出真实水平,抨击这种考试的害人之处。《于去恶》《司文郎》《贾奉雉》《三生》
政治方面追求有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成仙》《促织》
政治上的清平与科举考试上的公平竞争、实事求是和生活上的自食其力是蒲松龄对“经世致用”思潮的具体理解和运用。
主情浪漫与经世致用思潮的交融并举《娇娜》《素秋》《香玉》
感伤的情怀《张鸿渐》《晚霞》《公孙九娘》
论述题
一、试述《聊斋》兼具志怪、传奇手法的特点
(1)六朝志怪小说大都形制短小、情节简单,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唐传奇在其基础上有了发展,除内容的变化外,结构上从六朝“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艺术上主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优美动人的故事。《聊斋志异》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
(2)如《连城》一篇,内容上,突破“一见钟情”的框架,提出了互为“知己”的观点;在恋爱观上,继承了明代主情浪漫思潮。作者出色地运用传奇手法,具体描写了二人爱情的曲折发展过程,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
二、简述《聊斋》对传奇手法的超越
(1)从故事体到人物体。
《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复杂,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刻画人物为主。如《婴宁》中描写的美丽少女婴宁,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清纯。
(2)环境描写。
唐传奇中的描写比较少。《聊斋志异》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互表里。如《婴宁》风景美丽的山上,住着同样美丽的少女婴宁。
(3)心理描写。
唐传奇中像《红线》写红线取金盒归来的喜悦心情是唐传奇中少见的心理描写。《聊斋志异》中却不乏见到。如《聂小倩》写男主人公宁采臣对鬼魂聂小倩在几个不同场合相遇,所产生的不同想法和心理变化,表现了他们关系的进展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面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三、《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主要分哪几类?
一是对科举制的抨击与批判,作品一方面揭露考场的腐败不公,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考生灵魂被扭曲的情况。二是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现实社会中封建官府的暗无天日和人民的含冤莫伸。三是由于蒲松龄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促使他写作了许多表现婚姻爱情的作品。
第八章 《儒林外史》
一、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1)一类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表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如范进中举后变疯,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描写,是为了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
(2)另一类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吴敬梓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这里可见到卓尔不群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的潇洒风采。这一类人物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二、试述《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
(1)《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艺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2)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技法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主要手法有:
①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
②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如严监生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
③借用人物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如严监贡正在表白自己从不占别人便宜,突然小厮进来,报告早上关起别人的猪人家找上门来等等。
三、《儒林外史》结构特点?
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故事相对独立,表面看来缺少主干情节和中心人物,实际上是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散点透视原则。“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情节人物统摄与八股制艺摧残心灵人格的主旋律上。
四、《儒林外史》刻画了哪几类知识分子?
①热衷科举,为做官奋斗的人,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吴敬梓在刻画这一类人时,主要表现的是他们如何通过科举来达到做官的过程。他们是性格已完全被扭曲,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的一类,②做了官的知识分子,如王惠、汤知县等,他们只知一心往上爬,做官的信条是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③表面上不愿参加科举,不愿做官的假名士,如娄三、娄四公子。这些人最初也是热衷科举的名利之徒,只是在碰了壁后,转而清高起来了。他们其实是一些庸才。④真正远离科举、功名的人,如王冕、杜少卿等。在这些人的身上,寄寓着吴敬梓的人生理想,他们是《儒林外史》中的闪
光人物。
第九章 《红楼梦》
一、宝玉挨打的作用:
(1)展现宝玉的叛逆性格: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是他与戏子蒋玉菡(琪官)的交往以及与丫环金钏的一次谈话,这些行为触犯了封建礼教,显示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
(2)反映封建社会的矛盾:宝玉挨打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维护者(如贾政)和叛逆者(如宝玉)之间的剧烈冲突,表现了封建阶级对叛逆者的残酷镇压。
(3)推动宝黛爱情的发展:挨打事件间接推动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发展。宝钗送药、黛玉探伤等情节,使得宝黛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4)揭示家族内部的纠葛:宝玉挨打事件中,贾府各个成员的不同反应揭示了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和纠葛,如贾环的诬陷、王夫人的哀求、贾母的干预等。
(5)体现宝玉的成长:挨打之后,宝玉并未有所转变,成为封建社会的理想人才,反而在贾母的庇护下更加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这体现了宝玉性格的成熟和对自我价值的坚持。
(6)暗示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宝玉挨打事件也暗示了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因为宝玉的叛逆性格与封建礼教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7)艺术表现上的高潮: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是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派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者之间矛盾冲突的一次激化,也是这一矛盾冲突发展的结果。
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在《红楼梦》中具有多重作用和深刻含义:
(1)结构性作用:刘姥姥作为旁观者,她的三次进入大观园见证了贾府的盛与衰,起到了衔接故事情节的作用。她的出现为贾府的兴衰提供了一个外部视角,使得读者能够通过她的眼睛看到贾府的变化。
(2)推动情节发展:刘姥姥的每一次进入大观园都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第一次进大观园为故事开端,第二次深入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第三次目睹贾府的衰败,成为小说的贯穿线索。
(3)烘托其他人物:刘姥姥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形象,也烘托了其他人物。她与贾府中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她的观察和反应,展现了贾府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状态。
(4)社会阶层对比:刘姥姥作为一个农村老妇,她的出现体现了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的落差。她的行为和言语在贾府中显得格格不入,从而突出了贾府的奢华和高贵。
(5)幽默与讽刺:刘姥姥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行为,为大观园中的生活增添了欢笑,同时也暗含了对贾府奢靡生活的讽刺。
(6)感恩图报:刘姥姥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物,她在贾府衰败后挺身而出,解救了巧姐,体现了她的善良和重情重义。
(7)文化冲突与融合:刘姥姥的农村背景与贾府的城市文化形成冲突,她的言行举止在贾府中显得粗陋,但也展现了一种质朴的精致追求。
(8)象征意义:刘姥姥的形象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她的出现和行为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三、试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1)社会悲剧
《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①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
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无耻已经到了□□的地步。
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宝玉对于女子世界的“意淫”是强调精神契合,宝黛爱情是诗意的纯净的美感。但在现实中,木石结盟被世俗的金玉良缘取代。
【爱情悲剧的根源】①金玉良姻更合乎贾府家族利益的需要②金玉良姻更合乎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③金玉良姻更合乎封建礼法的要求
(2)道德文化悲剧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3)人生悲剧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王国维认为解脱悲剧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看破红尘而出世,这种解脱是宗教的,超自然的,因而是平和的,而高出这种解脱的是贾宝玉,他不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是看到全人类的痛苦,从而得到解脱之道的。
四、试述《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写实题材的成熟认识:提出超越男女□□描写的“意淫”说和超越才子佳人公式化描写的“情理”说,提出贾宝玉的意淫、情不情的精神追求。继承《金瓶梅》写实传统,又有突破,以生活中可能有和实际有的方式去描写。
(2)典型化人物的最终完成:王熙凤,女性人物中与男性世界关联最多的人物。
(3)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最大可能使用限知叙事的方式。脂砚斋总结其为“皴染法”。局部全知叙事与整体限知叙事的完美统一。
(4)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以贾府作为圆心,从纵横两方面展开网状结构——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为轴线,与之相关的为经线。以宝黛爱情悲剧为轴线,以金陵十二钗及其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和命运悲剧为纬线。
第十章 《牡丹亭》
名词解释
1、临川四梦:指的是汤显祖的四部戏曲作品。即《紫钗记》、《牡丹亭》(亦名《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由于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而这四部作品均有一个梦的情节贯穿其中,所以称“临川四梦”。
论述题
主题:突出人性解放,反映情与理的冲突。反抗封建门第观念、争取自主婚姻。
主题思想: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
一、简述《牡丹亭》的取材来源和主题提炼
(1)汉睢阳王、李仲文、冯孝将,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还有话本小说《杜丽娘记》,都是《牡丹亭》的故事来源。
(2)作者对题材改造和主题的提炼。经过作者的一番改造和提炼,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主要体现在:①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②小说里的杜丽娘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作者在剧中则淡化这种淑女色彩,突出她的叛逆性格,并与杜宝和陈最良的卫道士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以强化反抗礼教、歌颂爱情自由的中心主旨;③作者有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现实的艰难历程。
二、简述《牡丹亭》的社会意义
①明确提出用个性色彩“情”去抵制和战胜为统治阶级意志服务的所谓“天理”。②从与理学思想对立的角度设计主旨。③男女之间的正常□□作为爱情产生的源泉和动力。④反封建礼教、宣扬个性解放、主张爱情自由。
三、《牡丹亭》的爱情描写与《西厢记》表现的爱情有何异同?
(1)《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
(2)《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3)《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四、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1)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
(2)充满幻想的艺术构思,惊梦、冥判、魂游、回生等情节。
(3)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
杜丽娘:大家闺秀,受严格封建教育和管束。在后花园游览中,萌发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为爱情而死,也愿为爱情再生。她的叛逆性格与杜宝、陈最良的卫道士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柳梦梅:对恋人无条件接受。
第十一章 《长生殿》
思想蕴含:从爱情角度热烈歌颂赞美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生死不渝之恋。从政治社会角度对其沉湎情欲造成国家危难提出责难。最终借李杨爱情得出——情愿总归虚幻
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的关系:李杨占了情场、弛了朝纲。
内在追求:忘我爱情与其社会角色的矛盾是永远难以克服弥合的。用佛家出世思想进行顿悟和超越。
主题思想:通过李杨二人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互倚的人生哲理以垂诫来世。李杨二人历尽劫难、遍尝悲欢离合后大彻大悟。
论述题
一、与前代同题材的作品相比,《长生殿》具有什么特点?
一是对情作了最大限度的强调和表现。作品以情为中心,并将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使之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二是将李杨爱情故事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除了批评唐明皇失政,寄寓 “乐极哀来,垂戒来世 ”之外,还突出了个人命运被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这样,就使《长生殿》成了一部以写情为主,兼寓政治教训和历史沧桑感的作品,使爱情主题富有沉郁的历史感。
二、《长生殿》的结构特色是什么?
在结构上,《长生殿》长达五十出,场面壮观,情节曲折,但组织得相当严密。《长生殿》所写的内容很广,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也很多,但能够紧紧围绕李杨爱情这一主线展开情节,按与主线关系的紧密程度组织材料,所以,基本上做到了不枝不蔓。而且写实的上半部与写幻的下半部,能相互依存,互相呼应,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的独特匠心
三、谈谈《长生殿》曲词的抒情色彩。
《长生殿》的曲词非常优美,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洪昇是将《长生殿》作为诗来写的,一支曲就是一首诗,因此该剧语言清丽流畅,刻画细致,抒情色彩极浓。例如《闻铃》一出中唐明皇的一段唱词: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写得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抒发了唐明皇失去杨贵妃后内心的极度痛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对创作素材的剪裁和提炼
(2)宏伟严密的结构艺术:场面宏伟、情节曲折,李杨爱情为主线,国家政治为副线。用富有象征意义的一对金钗和一只钿盒贯穿始终。
(3)优美抒情的词曲艺术:优美抒情、流畅细致的曲词。生动活泼、充满诗意。《长生殿》与李玉《千钟禄》中“倾杯玉芙蓉”曲在当时便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美誉。
第十二章 《桃花扇》
内容:以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王朝覆灭的历史。抒发历史兴亡和人生空幻的感慨,为后人提供借鉴。马士英、阮大铖身亡,南明覆灭,侯李重新团圆。但劫后重逢,两人却以出家为人生最终选择。因为侯李爱情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政治的制约,他们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抵制奸党,坚持民族气节。当奸党和国家同归于尽时,他们的爱情基础也受到动摇。人在命运面前的被动和无奈,是永远无法改变和难以逃避的。
思想旨归表现清初文人对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的逃避心态。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的恐慌失落心态的反映。
论述题
一、分析李香君的形象。
在人物塑造上,《桃花扇》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以李香君的形象最为成功,是中国文学中最有光彩的艺术形象之一。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的最大区别在于,她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凛然的气节、清醒的政治头脑,并在这些方面超过了剧中的男主角。
二、试述《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1)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李香君,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秦淮名妓,注重气节,有政治远见。性格刚烈。正义的化身。她经历的不幸爱情和国家覆亡命运紧密联系。
(2)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爱情悲欢作为情节基点。典型道具:侯方域赠给李香君的诗扇,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以中介人物作为连接正邪双方的纽带,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双重性格。
(3)工整典雅的曲词宾白。
第十二章清代诗歌
名词解释
1、神韵说:王士禛所提出,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2、格调说: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3、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4、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5、阳羡派: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
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7、常州派:乾嘉时期,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8、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
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