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后记三:红楼梦主要人物命运求真 ...

  •   在《红楼梦》续写创作的广袤天地里,补佚类续书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别样的光芒,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相较于广为人知的程本后四十回,补佚类续书最为显著的特色便是其浓郁得化不开的悲剧色彩。这种悲剧色彩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浓雾,渗透到续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从字里行间到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哀愁与凄凉,致使书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显得愈发悲惨、令人揪心。金陵十二钗,作为《红楼梦》里众多女子中的佼佼者,她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这部鸿篇巨制的夜空中熠熠生辉。她们的命运不仅是“探佚学”孜孜不倦研究的核心话题,更是补佚类续书在创作过程中着力刻画、深度挖掘与重新演绎的关键所在,每一位钗裙的结局走向都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

      在原著的字里行间,有关金陵十二钗结局的线索犹如散落在茫茫沙漠中的珍珠,数量繁多,却又极其零散,且隐晦难辨。每一条线索都像是被隐藏在层层迷雾背后的神秘谜题,它们往往只是以一种含蓄、隐晦的方式呈现出来,仅能为我们提供极为有限的信息。这些线索看似微不足道,却如同一个个微小的拼图碎片,吸引着无数续书作者凭借着自己对原著的深刻理解、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超凡的想象力,展开天马行空的联想。他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拼凑这些碎片,进而创作出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十二钗结局。这些不同版本的结局,犹如百花齐放,各具独特魅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了续书作者对原著的独特解读、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卓越的创作才华,让读者在品味这些续作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又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红楼世界。

      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在其经典著作《八十回后底〈红楼梦〉》中,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对金陵十二钗的结局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与分类。他将除秦可卿外的十一钗结局巧妙地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无问题的”七人,分别是元、迎、探、惜四春,以及李纨、黛玉、妙玉。这七位女子的结局,在原著第五回太虚幻境的判词和画册中有着较为明确的预示。那些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判词,配上形象生动的画册,犹如一盏盏明灯,为读者和研究者指明了相对清晰的方向,让我们在探寻她们命运的道路上有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第二类是“可揣测的”二人,即凤姐和巧姐。她们的结局虽然在原著中也有所暗示,但这些暗示往往隐藏在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之中,方式极为隐晦。解读这些暗示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需要读者和研究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挖掘文本背后深意的能力,才能拨开迷雾,窥见真相。第三类则是“可疑的”二人,湘云和宝钗。她们的结局线索最为复杂,充满了神秘莫测的色彩,宛如一团浓厚的迷雾,将她们的最终命运紧紧包裹。这使得人们对她们的未来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猜测,每一次的探讨和解读都仿佛是一次全新的冒险,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惊喜。

      《石头记》作者自云“此书大旨谈情”,这里的“情”绝非简单的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之情,而是作者将自己的灵魂深处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不幸命运之中。这种“情”是对那些身处封建社会底层、饱受命运摧残的女性的深切同情,是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赞美与歌颂,是对世间真情的执着追求。《石头记》实际上是以谈情为主题的言情作品,但这“千红”“万艳”所共同遭遇的不幸命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以细腻的心思、深入的思考去挖掘,才能发现其中隐藏的奥秘和玄机。

      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对曹雪芹的创作意图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雪芹之《石头记》绝非仅仅是一首简单的、为逝去的美好而吟唱的挽歌。雪芹著书之“大旨谈情”实际上蕴含着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内涵,它涵盖了真善美三者。雪芹笔下的“情”,专指那种纯粹的、毫无杂质的真情、至情。当这种情达到极致时,便会诞生出所谓的情痴、情种。那些能够以这种真情、至情待人接物的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善良与美好,无疑是至善之人。而这种至善之人,他们的言行举止、气质风度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必然是至美之人。因此,书中的诸钗群芳,每一位都具有真善美之质素,她们或才情出众,或心地善良,或品德高尚。然而,命运却对她们如此残酷,她们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在家族兴衰的洪流中,惨遭无情的涂炭与毁灭,这无疑是一场令人痛心疾首的巨大悲剧。

      笔者在创作这部续书时,怀着对原著的无限敬畏之心,仿佛置身于一座神圣的文学殿堂,小心翼翼地探索着每一个角落。我对前八十回文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如同一位严谨的考古学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我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势,力求精准捕捉原著中每一处伏笔与暗示。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等待着我去发现。通过整合众多探佚成果,我汲取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以满腔的热忱与严谨的态度,大胆地踏上了创作的征程,进行着一次充满挑战的创作尝试,力求恢复曹雪芹后二十八回的原著精神。这是一次艰难而又充满意义的旅程,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承载着我对原著的热爱与尊重,是我对经典的一次深情致敬。

      在这部续书中,我始终将对原著的敬畏之心铭记于心,如同守护着珍贵的宝藏,竭尽全力去契合曹雪芹的原著精神,精心雕琢每一个人物的结局,尤其是贾宝玉和十二钗的命运走向。故事的主题紧紧围绕“大旨谈情”的脉络展开,如同一条清澈的溪流,流淌着真挚的情感。我将故事主线设定为补天石、神瑛侍者、绛珠仙女下凡历劫,他们分别化身贾宝玉、北静王和林黛玉,与十二钗及众多闺阁女子共同演绎出一段段爱恨情仇、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贾宝玉与林黛玉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本应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他们的爱情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纯洁而美好。然而,命运却如同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喜欢捉弄人。贾宝玉错娶宝钗,原本美好的爱情瞬间破碎,他的人生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迷茫之中。最终,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看透了世间的繁华与沧桑后,他选择了出家,远离尘世的喧嚣。他化作乌龟石墩,静静地守护在黛玉的陵墓旁,用这种独特而又深情的方式,表达着他对黛玉至死不渝的深情,这份坚守令人动容。林黛玉错爱一生,却始终对贾宝玉生死相随,她的爱情如同飞蛾扑火,不顾一切。历经三世三劫九十年,她的泪水流干,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最终泪尽而亡。她的一生就像一首凄美绝伦的诗篇,充满了哀怨与无奈,令人扼腕叹息。北静王对林黛玉恩爱有加,初心不改,他的爱如同温暖的阳光,始终照耀着林黛玉。在故事的最后,他舍身饲虎,以一种无私的牺牲精神,最终得道成佛,他的这种高尚行为令人肃然起敬。

      这部续作中主要人物的结局与其他面世续作相比,差异较大,常常出人意料。我力求打破常规,为读者呈现出全新的视角和解读。此外,书中贾元春、贾迎春、妙玉、宝琴、小螺、莺儿、袭人、麝月、紫鹃、平儿、香菱、龄官、刘姥姥等人物的结局,也都别具一格,异于其他续作。这些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和合理性。我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环境以及他们在原著中的命运伏笔,使得每一个结局都显得自然而真实,堪称是对原著精神大胆且完美的诠释。我希望通过这部续书,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走进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红楼世界,更加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魅力与内涵,感受到曹雪芹原著精神的博大精深,领略到经典文学的永恒魅力。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