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出身 ...

  •   1:出身

      公元1962年,七月的阳光用火炭儿般的嘴亲吻着东北大地,一排排被晒蔫儿了的大树,有气无力的杵在马路两边,一群不知疲倦的知了,趴在树上没完没了比赛似的,高一声低一声叫着让人心烦。门前唯一的一条,原本铮铮铁骨的柏油马路,此时被晒得没了脾气,软塌塌的躺在地上,活像一条被抽了筋儿的黑蟒蛇。偶尔一辆大货车的经过,才能打破一下这寂静得能让人酣睡时光。
      居民大院里,一张几近古董的桌子摆在了院子中央,桌后面的木凳上,分别坐着几个身穿漂亮裙子的女老师。
      大院里的小伙伴们不分男女排成一行等着老师出考试题:你几岁了?你爸叫什么名字?你妈叫什么?你家几口人?鸡有几条腿?鸭子呢几条腿?
      此时的我要上学了,正在接受人生的第一次考试。
      大人们呢,更确切地说是母亲们,她们在做什么呢?
      这时候的她们,可没把孩子要上学的事儿当成是个多么大的事儿,只是各自把准备要上学的淘气包子们,领到老师跟前就算完事儿。然后三三两两的,又坐回了大门洞里,在享受着过堂风的同时,双手飞快地缝衣补鞋。
      这世上,自打有了男尊女卑一说后,男主外女主内,可算得上是祖传下来的规矩,谁也破不了它。所以98--99%女人们,俗称:家里的。都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里,当着本本分分的家庭妇女。现在虽说解放了,也很少有出去就业的。男人们呢,也称顶梁柱们,则外出挣钱养家糊口,套用现在的一句话,典型一相夫教子的楷模时代。
      呆在家里的女人们并不是吃白饭的闲人。每一家的妈妈们都在忙着操持家务,忙着造人。在没什么计划生育的年代里,哪一家都不下七八个孩子,如果哪家要是只有三,四个孩子,那就太少了。有的人家可以有11,12,13个孩子。我中学时的同班同学,家中就有13个孩子,哥仨在一个班上学,据说他家在睡觉时,家长会去查人头。
      而各家的决策人,也决没有像今天把每一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事儿,当做头等大事来做。因为车少,人少,坏人也少,根本用不着。如果非要是上学送放学接,最起码的称号是,这家家长精神不好。
      那时的社会,贫富差距很小,人们都住在由公家搭建的房子里。千篇一律,三间平房,住上两家人,一家一间,中间房子对半分,人们的想法也特单纯,从没有哪家想把这属于自家的半间房,用什么东西把它隔开。
      大杂院里的人们,压根儿就没什么等级观念之分,更不缺热闹,从早到晚一刻也消停不下来的神兽们,都在天翻地覆的折腾着,乌烟瘴气的疯闹着,连成片的打闹,真真儿的把大人们烦了个底儿掉。与此同时,升腾的袅袅炊烟,把家家做的菜饭,哪怕就是一锅高粮米饭的饭香味儿,都毫无保留的,全数送到大院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里,让全体居民,最大量的得到鼻子的享受。
      毫无隐私的大院生活,把大人孩子的行动,都一览无遗的暴露在你,我,他的面前,甚至谁家的枕巾是否更换都尽人皆知,因为大家都在共享着,一条铁丝栓成的长长晾衣绳。
      母亲们除了每天的厨房交响曲,还要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挥着棍棒,握着笤帚旮瘩,教训着淘得出了格的,不爱学习的各家子女。一通公事作完后,才能静下心来打理家人们的衣裤,为一件能在外出时,穿得出手的衣裤,上哪儿去找一块儿能对得上颜色的补丁,又该缝什么样的针脚好看,而冥思苦想着,再不然就是约上几个老姐妹,一边儿纳着鞋底儿,一边儿热烈地交流着自家的长长短短儿。
      1955年的夏天,送子娘娘都没说征求一下我的意见,也没问问我愿意还是不愿意到这儿来,就擅自主张像丢羽毛似的把我扔了出来,再然后就是我毫无份量可言,轻飘飘自由落体的来到了这个世上,报到在了这个环境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