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我心目中的胤禩 ...

  •   爱新觉罗·胤禩,清康熙帝第八子,其生母为良妃卫氏——辛者库罪籍。历史上的胤禩,因参与“九龙夺嫡”失败,被刻画成居心不良,收买人心,阴险狡诈的笑面虎。可是究竟他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该受后人这样大书特书?杀人放火?贪污受贿?谋财害命?弑君篡权?都没有。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真实的胤禩究竟如何,谁也不能妄下结论,我能说的,也只是我心目中的胤禩。

      我心目中的胤禩,为着他的理想不懈努力。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胤禩身上也同样合适。他是康熙帝的皇八子,他身上流着皇族高贵的血统,他有坐拥天下的资格,他也有他的骄傲,所以他要证明他比所有人都强,要为成为一个“将军”而奋斗。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从小好学,善于骑射,广结人缘,踏实办事,从一个不受宠爱的皇子,逐渐得到了康熙的赏识和众大臣的拥戴。可惜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不懂得“得民心不如得君心”这个道理,所以,他失败了。可是不能否认,他曾经为他的理想而拼搏了半辈子,并为之赌上了下半辈子的命运。人一辈子,总要追求些什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他努力过,并曾因此而光辉过,他无悔了。即使被认为是“奸角”,也总比一些碌碌无为的人要好。

      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的孝顺。他的生母出身并不高贵,这就意味着他没有外戚家族势力的支持,他必须要比任何人更努力,做得更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者埋怨自己的母亲,相反,他时时用这个激励着自己,他在为自己奋斗的同时也在为他的母亲奋斗,因为,在“子凭母贵”的皇宫里,没有母亲的庇佑,就只能依靠自己,然后成为母亲的依靠。果然,他做到了。他的母亲在他十七岁那年被册封为良妃,成为康熙当时仅有的五位妃子之一,不再是一个连封号都没有,身份尴尬,遭人白眼的娘娘了。康熙五十一年,良妃去世。雍正曾因此而挖苦他,“半年后仍需人扶掖而行”,由此可见这件事对他的打击之深,和他对生母真挚的爱。康熙五十三年,胤禩因其母逝世两周年,未往热河向康熙请安,遣太监向康熙送两只死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死鹰事件”,也是他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到底是否有送死鹰,或者这只是康熙为了让他死心自导自演的戏,我们不得而知。可是他的孝顺,却是不争的事实,他是当之无愧的孝子!俗话说得好:“百行孝为先。”我认为,一个人若有小心,那他的本性定是不坏的,因为他心中有爱,他懂得感恩。相比德妃在雍正登基后,既不愿当皇太后,也不愿迁出永和宫的笑话,他比雍正不知好了百倍!

      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的善缘。前面说过,胤禩的生母出身不好,所以要争夺储位,得人心是他惟一的资本。事实上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也因做得太好而与皇位失之交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道理吧。他与异母兄弟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交好,合称“八爷党”。其伯父福全曾在康熙面前称赞他有才德,心性好,宜为储君。他在一干大臣面前的口碑也是极好的,一废太子后众大臣曾联诀举荐他为太子。就连江南的文人也夸他“实为贤王”。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他收买人心的技俩,装出来而已,本性并非如此。但我相信,众人的眼光是雪亮的,他能骗得了一个人,也骗不了所有人,如果他没有个人的魅力,是绝对不会如此受拥戴,威望如此之高的。

      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的才德。胤禩因生母出身低微,所以年幼时在兄弟当中并不尊贵,颇受冷遇。然而少年时,却极受皇父喜爱,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分封皇子时,年仅十七岁的他便被封为贝勒,为当时最年幼的皇子,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的才华。甚至连雍正帝也多次夸他“允祀较朕诸弟,颇有办事之才”,并承认自己的才能也只是“能与相当”。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然而众人只看到了雍正执政十三年的功绩,却忽略了胤禩也是一代天骄,实力不容小觑。就像曹丕,拥有同样优秀的兄父,光芒注定要被掩盖吧。

      易中天在《品人录》里写道:“平心而论,雍正和允禩都够格当皇帝。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然而,相比雍正的冷酷无情,喜怒不定,我更喜欢温文儒雅,才华横溢的“八贤王”。至少,他不会残害手足,对兄弟痛下杀手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