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8、再出发 ...
-
九月和十月,很少写随笔。因为渐渐发现,随笔已经不能支撑我了,所以过去的两个月开始调整写作的方向,不再是简单的随笔与记录,而是更注重创造故事。
没写随笔的日子里依旧没有放弃写作,我也不可能放弃写作,也许表达的方式会有不同,但我会一直表达。
我其实是个喜欢新鲜的人,不能接受单一的生活、单一的工作又或者是单一的爱好,记得过去两年,给自己做饭是我的爱好,相册里积攒了好多好多照片,那是我亲手为自己制作的美食,我会花上一个上午的时间,跑去海鲜市场买最新鲜的虾,然后再花上一个中午的时间给自己包一顿饺子;也会在下班之后,给自己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关东煮;我会花时间去学红烧肉、茄汁大虾,去尝试那些新奇的菜式……
并不是每次都会成功,但也不会每次都失败,结果不会影响我太多,成功了我当然会因为吃到美食而高兴,但是失败了也没关系,至少可以总结经验,下次就不会再失败了。
对于我来说,烹饪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我会为了买新鲜的食材而早起,不会赖在床上刷手机;我会专注于备菜的过程,也利用备菜的时间,听了很多很多的播客与访谈;我会更细致的去观察、认识每种食材,比如西红柿炒鸡蛋用粉西红柿会更好吃……
这些改变与发现并不能让我多赚几个钱,但是,只有我知道,烹饪的过程让骄躁的我慢慢静下来,让我开始关注自我的状态,我因为这些沉浸与思考,变得豁达、平和。
平和的状态千金难求。
但是,任何爱好都会有期限,或长或短,但就像块蓄电池,总有放完电的那天。烹饪这个爱好,于我而言的有效期是两年,所以大概也是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发现,仅仅靠做饭,已经不能滋养到我了。
这种感觉有点小伤感,可也有一点小骄傲。记得我读书时期有一个很喜欢的作者,她很多的书,我重复的看,看了很多遍,我以为这个作者我会一直一直喜欢,可是,当我步入社会,步入职场,步入生活,有一天我再捧起那些书的时候,我发现,那些文字只能给18岁的我力量,而对于二十多岁的我而言,那些文字帮不到我。当然会有遗憾,会有怨恨和不解,为什么不能再陪我一程呢?如果能伴我再走远一点说不定会更好呢?但只要一想到,这些“不适用”是因为我有了改变和成长,我竟然也会心存感恩,会不害怕告别。
我想,烹饪于我就如同那位作者于我,那些能量只能陪我到这了,并没有谁好谁坏,只是我有了成长,但我还会有新的成长,所以这是件好事,接下来,我应该勇敢告别,勇敢开始新的找寻。
写随笔于我而言也是。我不满足于仅仅只是写随笔,我憧憬创造,憧憬挑战市场,更憧憬自己在市场和自我之间找到那个平衡。所以开始写小说,开始创造故事。
从我申请笔名那天开始,我就期待着能写一个小说,能被大家看见,然后两年多过去了,小说没有写成,也没被人看见,你以为我会气馁吗?不,我反而更加坚定。
我反而觉得现在的创作心态才是具备写完一个故事的心态。上山的台阶得一步一步的踩,一个故事得先把它写完才能有后续被看到的机会。两年过去了,如今的我坚定我可以写完手上的这个故事,我一定可以。说不期待被看见是假的,只是比起被看见,写这个故事的过程有没有让我有所成长,有没有让我变得更好,这些都排在被看见之前。
当然,如果我说,我纯为爱发电,我不在乎有没有人看,那也是假的。我要承认,我希望有一天,我写的故事能被人看到,能被很多人看到,能以很多形式被看到,这是我在写作上的终极目标,但比起因为被看到而收获名与利,我更希望,我写下的这些故事能给人力量,能让人流泪,能让人在混沌的生活里触到一丝光亮。哪怕是暂时的,哪怕是阶段性的,但如果能陪伴他们一程也很好,就像我曾经喜欢的那位作家一样,陪伴18岁的我走出泥潭。
好像真的想清楚为什么要写作之后,写作才能真正开始。也许偶尔还是有一些杂念,但是我会一直调整,我明白写作之于我的作用和意义。所以调整的方式就是,在工作上努力,很努力,非常努力,当我不再期待以写作为生时,我才更自由,更松弛,更能创造出好的故事。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我有信心把题解好。
这样看来,“没有产出”的两年也不全然没有收获,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怎么不算有收获呢?我始终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快节奏的今天,大家都不愿意好好磨刀,只顾着往前冲,只顾着找柴木,没关系,让他们先出发,我有信心在后续把磨刀的时间抢回来。
接下来要说的是我近段时间的一个认知改变。
源于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比山更高》,这是一本讲阿尔卑斯是登山的书,阿式攀登不同于商业攀登,它看重的不是登顶,而是攀登的过程以及用什么样的攀登方式进行攀登。
阿式攀登团队一般是两至三人,装备精简,更有挑战性,比传统的喜马拉雅式攀登更有难度。作者是阿式攀登的崇拜者,所以他笔下的阿式攀登是孤高的,而喜马拉雅式攀登像一场商业作秀,具有极大的功利性,虽然他没有明说,但是他心中有一条鄙视链,阿尔卑斯式攀登高于喜马拉雅式攀登。
起初我是在一个播客当中了解到这本书的,主理人对话作者,其中聊到一个点,因为阿式攀登不具备商业性质,所以没什么盈利,很多运动员都是自费参与登山,为了登山他们裸辞、负债,总之就是为了登山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都经历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曾像喜马拉雅式攀登“低头”,作者用“悲壮”去描述他们,他们是另一群不折腰的文人。
最开始,我敬佩这群人。我觉得他们是真诚的理想主义者,纯粹的炙热的,一想到就热泪盈眶。但是近来一段时间,我总是在想,理想主义的花开在理想的土壤里是理所当然,但如果它在现实的土壤里扎稳根茎,我觉得会更让人热血沸腾。而这种热血是出于对生命的韧性。
拥有并不难,难的是生长,长在现实土壤里的花,更具韧性。
从前我为纯粹流泪,而今我更欣赏韧劲,更期待这股韧劲能带着我们杀出一条血路。
所以,我好像从中又收获一些启发,写作是那朵理想的花,生活和职场就是那片现实的土壤,我不想做一个只会写作的人,我希望我自己也能在职场中上阵杀敌,那样才有意思。
最后,十月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休息的最后一天。长达五个月的休整,收获太多,无法付诸语言与文字,但它们会作用在我接下来的生活和工作中。
入职在即,心态并没有太多波动,没有期待,也不抗拒,就是自然而然的我接受它的到来。但有一点,会有一些因为即将步入新生活状态的欣喜,我说过的,我不能长时间待在一个单一的状态里,所以长时间的休息也不能。
今年以来,我明显发现我自己多了一些打破僵局的果断与勇气,我希望我自己能一直都有说走就走,说停就停,说做就做的底气与冲动。
最后的最后,希望我努力生活,努力工作。最重要的一件事,想尽一切办法改掉“一天只能做一件事”的毛病。
祝好,回见。
写与十月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