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8、寒塘渡鹤影 ...

  •   曹操遣曹仁率五千轻骑穷追刘备,而主军后脚便进驻江陵城。

      江陵襟带江湖,东临大泽、西控巴蜀、南通楚湘、北接襄汉、指臂吴越。曾是楚国郢都,于今更是荆州治所。如此一座军事重镇,却只是曹军羁旅之城,很快就会转手他人。

      初定荆州,曹操下令移风易俗,并于荆州牧府置酒设宴,论功行赏,昔日刘表帐下谏言降曹者,皆封侯拜将。蒯越、韩嵩、邓羲、刘先、蒯良、王粲、繁钦、邓义、傅巽、文聘、蔡瑁、张允等文武皆归附曹操。

      曹操梦想云梦游猎,向群臣宣言:必当追击刘备残军 ,鲸吞江东孙权,完成四海一统,建立不世之功。

      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

      是日,正值十月十五。

      时已入冬,天气微凉。

      然而江北的冬季还未真正到来。

      那夜月亮很圆,月下殿内的宴席也很圆满。曹操置酒汉滨,宴后次日,便将推师南下。

      曹操特准崔缨赴宴,与诸公子同席,在曹彰、曹植、曹真、夏侯尚、曹休等人的后排。入座时,曹真额外睥睨了她一眼,鼻中哼出一气,说着“晦气”二字。

      难堪被崔缨一笑掩过,崔缨虽颓唐,却仍特意留意当夜在席宾客。

      今日是个特别的日子,宴中是首次凑齐“建安六子”,王粲、应瑒、陈琳、徐幹、刘桢、阮瑀皆在场。只是“三曹”里,少了曹丕。

      传说中的汉末神童,三公之孙,在文学史与曹植并称“曹王”的王粲,千呼万唤始出来。崔缨伸着脖子向前看去,只见一个容貌稍寝,身材矮小,体态孱弱而中年华发的儒士,立在台央。

      王粲因劝谏刘琮归降有功,被曹操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座中最高兴的人,莫过于一直仰慕王粲文学才华的曹植。

      可崔缨却唏嘘不已,她曾听蔡琰说起过,王粲祖父与曾祖皆是汉室三公,年少成名,就是这么一个长相平庸的书生,曾受蔡邕倒屣迎礼,被赞有“异才”,蔡邕将家中大部分藏书都赠与他。可王粲生不逢时,碰上董卓之乱,体弱多病,流落荆州却一直不受刘表重用。年过三十,除了诗赋文章,并无甚政治作为。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感伤时光易逝,不被明主赏识,是建安文学的底色。而一众文人积极用世,希冀施展抱负以还汉末三国世界太平,也是他们独特的文人风骨。

      王粲被晚风吹得一直咳嗽,但仍高高奉觞贺祝曹操道: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
      ……

      满殿坐着新旧文武官员,曹操独坐高台,举樽与众同乐。

      丝竹管弦并作,琴瑟和柔,笙箫悠然,鸣鼓击筑,执节者歌,其乐融融。咏者有散郎邓静、尹齐,歌师有尹胡在列,晓知先代诸舞的舞师则有冯肃、服养。戈操、剑舞、相和徒歌、盘鼓踏舞……一一上演。

      好一场歌舞盛宴!

      这是崔缨降至汉末之世以来,见过最大的宴饮场面。

      只是,她全然不觉得,这里的欢乐与她有半分干系。

      众人笑得越大声,她心里愈发难受,因为就在不远的将来,席座中不知有多少大小官吏,或负伤赤壁,或身死他乡。

      笑不得,哭不得,说不得,想不得,最有只有醴酒可饮得。

      难得可饮酒的良机,崔缨却尝不出杯中一丝甘甜。

      此情此景,配以歌者伴唱《鹿鸣》,曹孟德,可曾忆及汝之故人?

      众公子将军的目光,都在那些翩翩舞姿的舞女身上,曹植却对乐舞创制编排别有上心,正兴高采烈地同他三哥曹彰交头接耳,谈笑风生:

      “兄长可知,杜夔参太乐事,受父相令创制礼乐,今日乐律尽皆此人所排。所想来无须几时,你我便有幸得闻先秦雅乐了……”

      但曹植仿佛沉浸在自我学识陶醉中,也不顾曹彰能否听进半句,边说还边暗暗往他哥案上推移自己鼎中食物。

      崔缨微微探身,向前瞥了一眼,只见曹彰身前的食案上所摆牛羊鱼豕已没了近半。

      他们兄弟俩的关系,向来很好。

      毕竟是同胞兄弟。

      哪像她,一直孤零零活在这世界。

      罗衣璀璨,长袖随风,悲歌入云,偏这些舞女袖带还是赤红之色。掌中双耳杯早斜倾出酒,崔缨托脸倚在案上,目光跟着舞女裙一同旋转,不知不觉间,便在酒酣耳热中迷失在血红的迷梦里。

      萎靡不振终究不是办法,崔缨以醒酒为由,偷偷从宴席上撤走,待文兰为她披上连帽白袍后,便独自前往牧府后园。

      曲径通幽,石影错落,环池皆柳,塘下淤泥翻新,为塘沿铺出一条小道,塘中是大片枯萎断根的荷叶。远去了前堂阁楼灯火,好一处冷清幽暗园。

      据说,这是刘表特意为蔡夫人修缮的后园。

      崔缨穿过柳荫,踏上塘沿,坐在石墩上,托腮观望着月光下池面一波潋滟。

      清风吹不散酒意,更吹不散愁绪。月光清清凉凉洒在她的脸上,像剪不断理还乱的白练,束缚在脖颈,缠绕在心间。

      冬天来了,很快就要下雪了,不知这江南雪景,可与北国媲美否?

      明早天一亮,曹操他们都将前往赤壁,只剩她幽禁在这空寂之城。

      她暗想道:可惜了,只有朔夜之月才最圆,今时今日之月,犹不是最圆满,曹丞相啊,你挑错日子了。

      眼饧耳热之际,忽而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崔缨歪头看去,只见黑暗中拐出一个熟悉的身影,渐行渐近,立在柳荫外。

      “绿兮衣兮,绿衣白披,一时,我竟分辨不出,妹妹穿的究竟是白是绿。”曹植笑道。

      “绿衣如何?白衣又如何?重要么?难道还能像人之面目一般,将你迷惑不成?”

      曹植笑而不语,作上前状。

      “慢着,莫动——”崔缨顿了顿,犹豫片刻,“你我就这般远远望着,便是极好。”

      那人拨弄着柳枝,信手折下一株:“我偏不。”

      眼看着曹植穿过柳荫,一步步靠近,崔缨双颊绯红,左右双手按着石墩,无处安放。

      若逢新雪初霁
      满月当空
      下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子建,你可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他抱臂立在崔缨面前,笑眼盈盈,柳条就这么垂落在他肩膀上。

      明明没有下雪,崔缨却满目清冷;明明没有残月,崔缨却感伤离别。

      她傲慢地别过脸去,只为掩饰心底的自卑与孱弱。

      可今夜月色仍然温柔,仍然令人心情舒畅,她和曹植焦灼的关系,也在这凄美月色中缓解,也在这静谧的池边发生微妙变化,从前种种纠葛恩怨,像是一并消融在清凉的西南风里了。

      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疏。一个恍惚间,仿佛已回忆完多年来与他共处的一切。

      其实,他们都在相互试探,可那天晚上,谁都没有向前迈进一步。

      “此裙已旧,何不弃之?”曹植问。

      崔缨下意识扯起袍角,掩住绿罗裙摆洗不干的血渍。

      “旧物犹如美酒,放得愈久,愈发香醇。你珍爱之物,会嫌弃它变旧么?”

      曹植自觉失言,尴尬一笑,忙扶额转移视线,观星赏月。

      “看那儿——竟有大片枯荷——唉,只是可惜了,竟不能于盛夏绚烂之时得见。”

      崔缨支起苍白的脸,望着他的后背笑道。

      “我偏爱枯荷独有之风韵,彼芙蓉盛开,菡萏连叶,红绿相衬,自然惊艳,然枯荷留塘,虽已迟暮,犹可争妍。恰似此时,与皓空皎皎明月相映,反教人品出傲骨犹存滋味。”

      但曹植似乎并未听出她的话外之音,仍自顾自嘟囔道:

      “此处池塘,委实小气了些,不够看,去年邺城西园内造了一新池,阿缨你知晓么?”

      崔缨摇摇头。

      曹植笑:“等回去,我要在那池里,撒上一抔又一抔莲子,不消数月,便能开出满池的莲花,到时候,长得肯定比我朱华馆里的还要好呢。”

      “蕙兰院里的兰草,连同你那馆里的,大约也似这儿荷花一般枯萎了吧?”

      “怎会?那可是丞相府,自有人看照着,好着呢!好着呢!等回去——”

      “子建,人如草木,一样会死。”

      崔缨冷漠地打断他的话,一点也不想听“回去”二字。

      “云泽浩瀚,方圆八九百里,那儿没有莲花万顷,但那儿盛产蒲草,蒲草,编织蒲团是极好的,我想去看看。”

      “南国蒲团再好,我看也不如北国竹席凉快,等班师回朝,我们去许都城,那里有大片竹林,你是知道的,到时候你想编多少竹席都可以——”

      “我只喜欢北国蒹葭。”崔缨再次无礼插话。

      曹植沉默了。

      他知道她心情不佳,郁闷很久了。

      可他不知道,她自己都弄不懂自己的心,甚至连抬头与他对视的勇气都没有。

      崔缨和他,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像今夜一样,说上许多无嫌猜的话了。

      “石上容易着凉,起身走走吧。”

      曹植耷拉着肩膀,向她伸出左手。

      闻言,崔缨的右手在身后开始不安分起来,终究攥紧,没有松开,更没有搭上那只伸出的手。

      崔缨也不看曹植一眼,径直起身离去。

      他们就这样在塘上绕了一圈,在月下并肩而行。

      曹植拈着新折的柳枝,在崔缨面前晃动,试图逗她开心。

      “子建,我想问你个事儿——”

      “嗯?”

      “我很蠢么?”

      “哪有的事!”曹植用柳条轻敲她额头,笑道,“还在想杨叔夜的事呢?好妹妹,快忘了他罢,不愉快的人,不愉快的事,哪里就在值得放在心上啊。”

      停下脚步,塘上一圈刚好也绕完了。

      崔缨抬手拔下发簪。

      泼发如墨,在月色下倾洒而下,崔缨也不顾曹植惊诧的神情,慢慢地将那簪子递在他面前。

      “你好像一直不太喜欢我,多年相处以来,口角不断,今夜,我把这支玉簪还给你了。”

      曹植先是一愣,而后反应过来,一把抓着玉簪连带她的手,盯住她的眼睛。

      黑夜藏住了崔缨红得发烫的脸。

      不知是酒醉还是沉醉,清风吹开了她的心扉,明月替她在天空流泪,心头莲花羞怯仰头却又瞬间枯萎。

      暧昧如火似冰,若是有缘无分的拉扯,便只会化作悲哀中的绝响。

      曹植的眼睛还是那么明亮,此时在月光下,更像有泪光闪烁。

      可恰在此时,皎月为乌云所掩,周遭霎时遁入漆暗。

      崔缨看不到他眼里的光了。

      两人就这样,在柳荫幽暗处,默然相对,良久良久。

      夜色昏晦不明。

      月色朦胧不清。

      她与他之间,同样如此,也仅限于此。

      崔缨抽回自己的手,背过身去,把头低得很低很低。

      很遗憾,直到临行最后一晚,她都未曾明确表露心意。那只手,她终究没有勇气牵起。

      可曹植在身后紧握着她的青莲玉簪,怔怔地站着,忽而笑道:

      “那日摔佩,是我不好……可这玉簪好好的,摘它做什么?来,我给你戴上——”

      他走到崔缨跟前,这才想起她头发散了,也没有勇气替我绾发,只得沮丧地垂下抓紧玉簪的手。

      崔缨坚决地向前迈步离去,与他擦肩而过。

      “阿缨,且请留步,我有话与你说。”

      “……”

      “子之汤兮,于丘之上兮。”

      曹植说完,转过身,真正与她背向而行了。

      崔缨闻此言,不觉间已在无声中泪流满面。

      此一别,山川阻且远,不知何时再见。

      两人各自走远了数步,崔缨忽然回身,在心里叫了声“子建”。

      “什么?”曹植揣着两只手,笑嘻嘻转过身问道。

      崔缨笑而不动:“你走吧。”

      曹植报以浅笑:“来日方长,我们还有的时间,早些歇息,明儿再见罢。”

      “再见。”

      崔缨心中默念。

      崔缨万念俱灰。

      崔缨强颜欢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