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7、东临碣石山(1) ...


  •   白日东升,光影斜耀,丧幡轻转,缟素遍营。

      俄而商风入帷,吹舞白幔,衬得帐室愈发清冷幽寒。光影梦幻而瑰丽,现实与梦境重合,郭嘉之死牵引出榻上人内心最深处的苦痛。

      崔缨上回见到这样人间地狱,还是在人民医院走廊里。

      她那时一睁开眼,就看见曹植侧坐于地,他倚在床沿,单手撑着脑袋。曹植睡得很轻,她稍稍挪动被褥,曹植便展睫醒来了。

      “你醒了?”

      “……”

      崔缨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觉眼皮沉重,大脑迷糊,耳边还嗡嗡嗡直响,于是问他:

      “在这里守了一夜吗?”

      曹植漠然点头,直起身子,伸了伸胳膊:

      “不知是谁,昨儿个发了一夜的高热,闹着喊‘怕鬼’、‘怕鬼’,都快将我的袖子扯断了。”

      崔缨听了,沉默着垂下眼帘。

      曹植却毫不忌讳地凑上前来,以手背探她额温:“哎——妹妹这一觉,睡得虽不甚安稳,倒也不发热了,可喜,可喜……我却惨了,一夜未眠呢。”

      曹植的手冰凉极了,崔缨一哆嗦,直接背过身去,缩进了床榻角里。

      帐外冷风呼啸,帐内气氛也渐渐冰寒,曹植见她郁郁无欢,便上前坐在塌边,轻声道:

      “唉,那鬼怪虚无,你又何须怕它呢?”

      崔缨不语,只蜷缩在被窝里,脑中不禁浮现昨夜种种刻骨铭心。

      新的一天开始了,有人却再也看不见这秋日里的暖阳,有人畏惧黑夜,同时开始畏惧阳光。

      “真的……不在了么?”

      她不知道她问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段青春。

      她明白,郭奉孝离开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身后之人叹了叹息,过了良久,他嗫嚅道:

      “我不曾想到……妹妹和那人已至肺腑无隔的地步,而对于一个相识不过数月的师长,竟如此掏心掏肺,毕恭毕敬,连日来在他病榻前,关心无不备至……阿缨此番,确实折服了我。”

      见她仍旧缄默不言,曹植继续说道:“节哀顺变吧,父亲将来,会再给你择一良师的。”

      崔缨猛然转头,半支起身子,眼睛红红的:“我只要郭奉孝,我只要他一人……”

      “朝中并不独有郭嘉深谙谋略,还有荀彧啊。荀令君长子荀恽,当日曾来过邺城,在东阁酒宴时,你曾见过的。我与他交好,也深知其父品性贞良,并不逊于郭祭酒。”

      “别说了,说再多都没用,你我不在同个世界对话。”崔缨又背对着他躺下了。

      曹植叹气。

      “这几月怎么戴起了白玉簪?我送你那支簪子呢?你不喜欢了吗?”

      心下一动,崔缨痛苦地闭上双眼,将自己蒙在被子里。可曹植还要絮絮叨叨:

      “这世上之人,谁不有个生老病死呢?当年你在外郡时,也应见惯了的……我和二哥三哥,哪个不是自小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呢?郭祭酒临终前,有句话说得极好,不知你可曾听进几分。即便‘奉孝’不在,你也会奉守孝道,永不忤逆父亲的,对么?”

      孝?曹操?崔缨暗暗苦笑一声。

      曹植的话,无异于将她与曹家牢牢拴在一块,叫她不得做丝毫对不起曹操之事。

      后事难料,崔缨也不确定,自己把杨夙救出狱后,会跟着杨夙做出什么疯狂的事,会不会把这个三国乱世,搅得天翻地覆。

      “素衣放在榻边了,打起精神来吧,你作为郭祭酒唯一的弟子,外边仍有无数丧礼之事,等你亲力亲为。”

      曹植说罢,起身离榻,缓缓出帐。徒留她一人,睁着眼睛,对着那身素服,在这冷清清的帐内发怔。

      ……

      曹操率一小队轻骑,闻讯赶来时,郭嘉早已入殓。棺椁立于灵堂内,即将封棺出殡。

      “奉孝!孤来迟矣——”

      辕门外忽然传来战马嘶鸣声,以及一阵急呼。

      三日的路程,曹操竟不到一日一夜便赶完了,众皆始料不及,纷纷慌忙起身相迎。

      崔缨穿着丧服,独跪于灵前烧纸,低垂着眼眸,面无颜色,一滴泪也掉不出来,走神之际,还险些被炉中火焰烧伤手掌。

      曹操踉跄着奔入灵堂,甲衣未卸,便迈着沉重的步履,伏在棺前,失声痛哭起来。

      “呜呼哀哉!奉孝,奉孝!何弃孤之早也!——”

      堂上群臣皆拂袖拭泪。

      闻此一世枭雄悲怆之音,睹之深情无欺仪态,崔缨不禁动容。

      世人多谓曹孟德阴险狡诈,虚伪善变。可崔缨还是很愿意相信,此时此刻的他,没有一滴眼泪不是从心肺滴落的。

      曹操从怀中掏出一封纸书,泣涕涟涟:

      “奉孝,前日辽东使使来信,言已诛二袁,献其首级,奉孝为何不等与孤诀别,便撒手而去?痛哉!惜哉!……”

      荀攸等谋主随军赶来,纷纷聚于曹操身侧,劝慰道:

      “曹公,人死如灯灭,万望节哀!”

      “请司空保重!”

      徐晃等武将齐齐下跪。

      曹植试图搀扶起曹操。

      “卿等不知!不知……不知孤悲恸之甚矣!”

      曹操捶胸顿足,对荀攸等人说道:

      “诸君年皆与孤同辈也,唯郭奉孝最少。孤原想,待他年天下事竟,以后事属之,奈何奉孝中年夭折,无福受禄,可惜!可叹!可哀啊!孤何舍诸君先孤亡殁?况奉孝与孤辗转军旅多年,为人忠诚,甚知孤意,而今弃孤而去,此为命也夫!”

      崔缨恭谨上前,沙哑着声音,一五一十地将郭嘉的话转达给曹操:

      “祭酒临终遗言,欲葬于临渝古城城郊,坟向西南,日日可得望颍川故乡……”

      可曹操看都不曾看她一眼,只闭上眼,面容戚戚,沉默不语。崔缨只好悻悻地退回灵侧,隐在暗处,黯然神伤。

      不知君臣哀悼了多久,忽而一阵秋风吹入灵堂,幔帷飘飘,崔缨低头闭眼,用力扯紧了白衣。

      ……
      北方局势已定,曹操与郭嘉密议还军,正是利用了这特定的形势:倘若曹操大军继续北上东进,攻击辽东,辽东公孙康必然会与袁尚兄弟联手拒敌;可一旦曹操撤军,表露未有侵占辽东之意,公孙康即刻便会自斩袁首,送来臣服。

      此欲擒故纵之计,可谓老谋深算。

      可惜曹操唯独算漏了郭嘉会死。

      建安十二年已近尾声,建安十三年即将拉开序幕。世界上最了解曹操临敌制变、御臣驾势的人已经不在世了;可世界上最知曹操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人犹在远方等候着,等某个十六七岁的女子,不远千里,奔赴而来。

      曹军即刻便将还师南下,一幅新征程的画卷,正在崔缨眼前徐徐展开。

      畏于曹操声势,辽东公孙康不单送来了袁氏兄弟的头颅,更有速附丸、楼班、乌延等虏寇贼首,乌丸余众纷纷请降。至于幽并二州那汉人阎柔统辖的一万多落乌丸部众,曹操则将他们全都迁到了中原定居,并让乌丸各部的侯王大人及其部众,随阎柔一起征伐作战。

      后来,三郡乌丸成为了天下名骑,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不论如何,曹操此役之后,已坐拥青、幽、并、冀、兖、豫、徐、司八州,拥兵数十万众,虎据中原。在曹操心中,天下早已为囊中之物,至于西凉马腾、荆州刘表、江东孙权、汉中张鲁、西川刘璋之流,不过困兽犹斗,迟早束手就缚。

      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曹营文武僚属无不自信昂首,对前景充满无限期待。而通过半年多以来的军旅相处,崔缨已经以郭嘉侍从学徒的身份,和一众文武僚属照面熟识。前世本就格外喜欢曹魏文臣武将,今生混迹其中,崔缨愈发觉得,他们每个人都真切可亲。

      然而,斩不断的愁绪又时时缠绕她心头。

      这些在营中爽朗欢笑的将士,将来不知有多少会牺牲在赤壁烈焰中,又不知多少,会在后来的汉中之战、南阳之战、樊城之战等等战役中丢了性命,受尽战场风沙的磨砺。

      凭借她孤身一人之力,当真可以改变赤壁历史吗?

      可如果加上杨夙呢?

      崔缨一激灵,突然吁马勒缰。

      对啊,杨夙的主意可比她多得多!

      可杨夙出狱后,还会愿意再为曹氏卖命吗?

      “子嘤,怎么了?”与崔缨并驾齐驱的曹丕,见她忽然住马,也勒紧缰绳,回头问道。

      崔缨摇摇头,假笑罢,继续驱马上前,从曹植和曹丕二马之间穿了过去。

      时值重阳,秋风瑟瑟,木叶飞卷,天高云浓,马蹄声声。

      那日,曹操率领轻骑,携着他们几个年轻小辈——曹丕、曹植、曹真、夏侯尚和崔缨,还有张辽等数名随行将士,正在前往临渝沿海碣石山。

      曹操听说那儿风景不错,可登高望海,极目远眺。

      路边野菊正开得热烈,他忽勒马挥鞭,语重心长道:

      “孤常听奉孝讲,燕赵盛产菊粱,菊之高洁苍凉,英气逼人,正是燕赵勇士写照;粱则独具辽阔壮美之质,它不比黄云麦穗轻袅,也不似穗垂头委琐的神气,不过高高独立着,在烈日下遍野碧绿,充满勃勃的生机;以粱酿酒,那热烈、醇厚、浓郁的脾性,就是燕赵男儿之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