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日薄西山 ...

  •   已是暮春,可晚上还是稍凉,安国公府还未撤灯,但院里早早就万赖俱寂,下人也行色匆匆,萧逸仙下了马车,快速穿梭在回廊上,披风带起的风作响,脚步声也不侍从,此时格外明显。

      到了韩元江的院子,不顾别人拦着推开门,气喘吁吁地:“你们都要去,那我呢?”萧逸仙问。

      萧逸仙直径走进去,众人才看见眼已经哭红了,他又喘得厉害,脸也泛红。

      你身子骨差,漠北是受不住的,而且京城中必须留一人,别人我不放心,只有你能担着。韩元江让人给他拿了椅子和乳茶。

      萧逸仙哪有心情喝乳茶,砰一声把杯子一放,茶洒出来,“问你们话呢?”

      沈乐栖起身把桌子擦干净:“要你也去了,京城就剩下韩诗研,你放心吗?”

      徐云嵘接上,“我们三个不去,不是让那群人抓住把柄,你留下和诗研还能在朝堂上有声音,我们内外有接应,万一有事,还有保障。”

      “我都明白,可是咱们干什么分开过,都十几年了,心里实在不舒服。”萧逸仙把脸上的泪擦掉。

      韩元江递于他封信,“萧家起于阴颍许川,那里物产丰富。”

      “我明白了。”萧逸仙把信收起,“不打扰你们了,这会儿天也晚了,早些说完,早些休息。”

      乐平二十一年四月初七。

      一路走来,至现在天才暖和,草原才开始发绿,时不时吹来的风,像刀在割脸。

      “我要是在这长大,也想攻打中原。”徐云嵘心累地说。

      他们已经到了西秦玉陇一带,已经算到上不错的地方,萧瑟之景,寥寥几人,与中原的繁荣相差甚远,令人唏嘘。

      繁华之地总是相似的样子,让人总以为没有出来,而荒凉之处,却总有不同的难与苦。

      “苏侯已在玉陇等我们了,接下来的路也别歇了。”韩元江扬起马鞭,用力一挥,马发出长鸣,加速跑了起来。

      到了地方,苏世韵与他们寒暄几句,然后就让人,领着安顿下去。

      沈乐栖还继续跟着他,苏世韵只比沈乐栖大十六岁,正值不惑之年,还能当年风华正茂的样子,但眉眼处总带着忧愁。

      两人就在城中走,边塞的城,人很少,一路走来也没有几个人,城也很小,感觉才走了两步就到了城墙。

      登上城墙,往远处看去,太阳已开始西斜,暖色的光打到各处都是,不远处几只大雁飞过,反而衬得萧瑟之感,减了几分。

      “漠北去年遭了大寒灾,冻死、饿死了不少人,他们没有别的法子了。”苏世韵说道。

      沈乐栖叹了口气:“和以前一样,礼尚往来,不行吗?”

      “你远在京城,不如自己出去看看,汉与胡是如何相处的,只有亲眼见了,才会懂为什么会打。”

      沈乐栖告别苏世韵,与韩元江骑马,去了边塞上的榷场,寥寥无几的人在做交易,但泾渭分明。

      他上前走去,问:“我瞧那胡人正挑布料,你这料子看着就好呀。”

      那人抬头,十分不解地看他,扫了几眼,发现服饰不是这附近的,“你们从中原来的吧。”

      “对,我们从中原来这游玩,听闻这儿榷场很热闹,来一睹风采。”

      “噢,见你们是真心好奇,我告诉你,一开始就是迁就,但谁愿意时时迁就,一开始是吵,到我来的时候就已经斗殴,而且渐渐没有人了。”

      “没有人管吗?”韩元江问。

      “哎哟,谁敢呀,就算看他能治住?”

      “那你还在干什么?”

      “我太爷爷就在这里起家,所以放不下呀。”说完,收拾起来,推着车子,慢慢走出去,渐渐随着风,消失了。

      或许有一天,民族之间不会有隔阂,可以和平相处。

      各地驻防也已完成,漠北的军队也到了,各地狼烟滚滚,号角吹响于西北。

      沈乐栖和苏世韵留在玉陇作为后备力量,就这样安静到十月。

      西北之地,夏日格外短,转瞬之间,就大雪满地,又是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即使是屋子里生了炭火,也会有丝丝寒意。

      苏世韵一到冬天,咳嗽得厉害,屋里时不时有这声音,倒是衬得紧张的氛围,多了丝生气。

      前脚侍人送来了午饭,后脚报信的声音传遍了整个院子,这饭是吃不成了,传信的人把信交于屋前侍卫,侍卫立刻开门,沈乐栖伸手接了信。

      信的外封是红色,沈乐栖心里一惊,红色是紧急之事,之前半年从未出现过,拆开信,迅速地读完。

      “义父,韩元江他们在青桉一带,遇险后,跟方仓驻防没了联系,已经十日了。”沈乐栖递于苏世韵手上。

      苏世韵又看了一遍,随即剧烈地咳嗽,竟还咳出血来,他挥挥手表示没事,让沈乐栖叫还在玉陇的将领立马来。

      驻防玉陇的将领,本就不多,且领军经验也少,官员们想不明白,直接拨人让方仓的将领带,不是更快吗?

      沈乐栖明白苏世韵在想什么,大昭以戎马立国。

      将领们左一句,右一句,有觉得自己资历尚浅,不能堪大任,有主动请缨,却说不出该如何应对,闹哄哄了半天,一个有用的都没有。

      苏世韵把披在身上的大氅脱下,径直走到外面,“走,我们去练武场瞧瞧。”豪迈的声音如同响遍了玉陇,让大家忘了他穿着轻薄。

      这几日经常下雪,刚停了一会儿,道路上的还未清理,走起来困难得厉害,沈乐栖想:这可是青砖上积雪,就如此难行,更别提那茫茫大山中。

      练武场上的雪却已收拾干净,场内秩序井然,练功的声音响彻云霄,气势十足。

      “各位将领们,虽说你们被留在这里,没有上阵杀敌,可这军营,自入冬起雪后,你们有几个人按时来练兵呢?”苏世韵指向前方。

      贺令言正站在高台上,一刻也不敢松懈,见有人懈怠,自己也立马在高台上,耍起刀枪,有人来汇报,也是亲力亲为,生怕出一点差池,即使是前几天下雪,也没有停过一会儿。

      苏世韵又咳起来,沈乐栖把自己的外衣披在他身上,沈乐栖见那群人,依旧是不服气,看着辛苦练兵的贺令言,又想起被困雪山的徐韩两人,转眼一看身旁之人还是不争气,便开口。

      “那是大昭的豫王,你们定觉得王公贵族,只会尸位素餐,高傲自大,可徐韩两家世子,四月份时,敌人来袭之际,他们比你们胆大,亲自去了阵前,而到现在,大雪纷纷,寒冬凛冽,你们听见前线出事,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反倒是躲在那温柔乡里,只会埋怨着朝廷、世道的不公!”

      一个人站出来反驳沈乐栖。

      沈乐栖走到他跟前,“你说那豫王也没有什么军功,那你们呢?你们可以去争,那你们争了吗?不仅不争,还比不上自小锦衣玉食长大的人,他连上战场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后方!究竟是谁看不起你们,是自己,从不是他人。”

      苏世韵让人叫贺令言上来,站在离人群最远处,瞧着人间百态,示意沈乐栖回来。

      沈乐栖深呼吸,转身离开,脸上还带着愠色,气他们不争气,更是气自己以前也是这般。

      贺令言急忙赶到,寒冬之日,额头上竟还带着汗,他随手一抹,这动作让沈乐栖想起当年,贺令言在院中练完剑,亲自为他擦汗的场景。

      “苏大人叫我有什么事?”贺令言察觉到气氛不对,主动开口。

      苏世韵把外衣脱下,上前一步,“豫王殿下,你是大昭的皇子,你可知当年太祖是怎么打下江山的吗?”

      “当时乱世之中,中原沦陷于外族,太祖改以武胜天下,以文定天下,用了二十年四处征战,治理百姓,才让中原复归一统,太祖善骑射,以骑射之术,战于北方,使其安定,后遂将骑射视为国本,一改前朝之文弱,同时又注重文化,使国家刚毅。”贺令言用响遏行云的声音说出来。

      “太祖重武,才从未撤去边防,重文,榷场而可以行于边,所以说不是不给你们武将机会,而且你们自轻自贱,瞧不上自己。”苏世韵看着这群自己曾经挑出来的孩子,用苍凉的语气说。

      “甘南苏氏,其祖只是一介马夫,现在的镇国将军,十五年前只是一个农夫出身,自己不争取,别怪别人不给,听我的令,任命贺令言为支援大将,立刻前去青桉!”

      一个月后,青桉被破,贺令言带着军队直闯琼乐海,大获全胜,漠北原先嚣张的气焰也降下去,局势进入了胶着。

      韩元江做了伤,便在玉陇暂时休养,快到十二月了,雪不间断,外面银装一片,沈乐栖站在院子里,静静看着雪。

      “若无战事,这雪景确实是别有一番风味。”韩元江出来,与他并排。

      檐下缀满了冰溜,样子倒是冰清玉润,沈乐栖用剑挑下几个,拾起放在手中格外冰凉,“若世间万物都如同这冰一般纯粹,会不会少很多纷争?”

      韩元江:“人心复杂,要变也是长久之事。”

      “报,报,豫王殿下胜利归来……”报信之人,一遍又一遍喊着,让早被冰雪封存的玉陇,又活了起来,城中百姓高兴得出来,自行结队去城门迎接,万人空巷。

      他们也迅速前去,站在城门正中央,随着夹道欢迎的百姓一块高兴,沈乐栖见贺令言骑马而来,少年英气逼人,笑容真切,没有一丝心机,这才是这个年纪该有的,终于解脱了。

      贺令言到他们跟前下马,正巧看见沈乐栖含泪,对他说:“这才是大昭的皇子,大昭的少儿郎。”

      过了年,又出了事,粮草即将用尽,西北之地粮食都不够自己用的,更别提存粮,因此快马加鞭,报呈于朝廷。

      朝廷拖到二月份时,沈乐栖知道这粮食是来不了了,果不其然旨意上,说:刚开春,各地粮食都紧张,实在供不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