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5、名声大噪 ...

  •   林金姝,要当公主了!

      果真是福大命大,贵不可言!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圣恭皇太后权倾朝野,为巩固自身权力,对宗室多有猜忌打压,数位有资格继承大统的近支宗室子或病故或意外离世,致血脉凋零。以至于皇太后崩逝后,朝中大臣与部分惶惶不安的宗室暗中合计,遍寻宗谱,终于找到了早已远离京城权力中心的林老爷这一支。于是,在一番复杂的政治运作之下,林老爷这个几乎被遗忘的远支宗室,竟被拥立为新帝。

      而林金姝因为曾经“大难不死、驱邪成功”的经历,被视作能带来好运的吉祥之人,一下子成了金枝玉叶的公主,备受关注。

      自此,林金姝彻底将晨曦的存在视为自己最大的秘密,不再与任何人提起,也逐渐习惯了身边这个甩不掉的,只有自己能看见的人。

      到了开蒙读书的年纪。

      一日,她捧着本《幽冥志异》之类的杂书,看得眉头紧锁。放下书后,她转向飘在旁边看闲书的晨曦,小脸异常严肃:

      “晨曦,书上说,鬼者,归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又说,含怨而死、心愿未了或阳寿未尽横死者,易成滞留人间的孤魂野鬼……”

      她抬起清澈的眼眸,认真地问:“你死前多少岁了?”

      晨曦正看得津津有味,被她这么一问,差点呛到。

      死前,好不委婉的说法。

      无奈地放下虚托着的书:“……林金姝,你好像也没有完全习惯我的存在嘛,问得这么直接。”

      她看着林金姝叹了口气:“三十七岁。怎么,觉得我很老吗?”

      林金姝小嘴微张,明显震惊了。三十七岁这个在她认知里已经是不小的年纪。

      晨曦看她那样子,忍不住逗她:“有什么好吃惊的。你平日叫我不是直呼其名就是‘喂’、‘那个谁’,或者心里偷偷叫我‘鬼怪’。既然现在知道年纪了,还不乖乖叫一声姨姨?”

      林金姝听后,歪着头真的深思熟虑了一会儿。然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日里,竟真的开始别扭又认真地称呼晨曦为姨姨。

      虽然没过多久,这称呼随着她年纪渐长脸皮薄了,就又变回了直呼其名或干脆省略,但那段时光让晨曦觉得既好笑又温馨,可惜之余也理解,这正是小孩子心性,天大地大,自我最大。

      后来林金姝第一次在皇城看到上元灯会,兴奋地指给晨曦看。晨曦望着满城灯火,不禁想起记忆中的现代霓虹……

      ——

      前几日发现蒸汽机后,晨曦白日里便趁着能自由活动,在各处飘荡,试图偷听到更多关于外界的消息,可惜有用的信息寥寥。

      这天,她飘回林金姝的寝宫。窗内,林金姝只穿着一身寝衣。她似乎知道晨曦差不多该回来了,正巧伸出手,用支杆将窗户撑起一半。她歪着头,唇角含着一丝了然的笑意,望向窗外晨曦习惯性出现的方向。

      尽管知道这举动对灵魂体的自己毫无意义,但晨曦还是忍不住眉开眼笑,轻快地从那半开的窗户飘了进去。

      “今日可有什么新鲜事?”林金姝随口问道。

      “还不是老样子。”晨曦飘到她对面的绣墩上虚坐着,“大家共轭说闲话。”

      林金姝听了笑出声来。

      晨曦也笑着打量眼前的人。

      不知不觉,当年那个在井底含着泪的小豆丁,已经身量抽高,眉眼张开,气质沉静中带着几分威仪。

      她恍惚觉得,林金姝都快和她差不多高了。

      她又想起了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头几年,直到随林家进入这皇城,她才从众人的言谈和宫廷记载中确认,这里是她历史知识里那个有名的盛朝。

      可惜,她并没有因此获得什么“先知”优势。原谅她吧,她对盛朝的了解,大概止步于朝代歌里的名字,以及一些真假难辨的电视剧情节,想依靠历史记忆如鱼得水?根本没戏。

      她望着林金姝的侧脸,不由得发起来呆。

      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眼前的少年究竟是怎么样的?是只有寥寥几笔的封号,还是会有更波澜壮阔的命运?

      ——

      燕回。

      局势稳定后,除去开始的血雨腥风,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只是有一则小道消息不胫而走:那位曾深居简出的高夫人高文珺,竟是周国首领王御熙的生身之母!

      这话传得有鼻子有眼,可细看王御熙的行事作风,却瞧不出半分偏私。该罚的照罚,该办的照办。与众人想象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戏码截然不同。

      甚至有一个柳家人,自以为身份不同,在推行新策时阳奉阴违,还想借着高文珺的名头讨人情,结果被王御熙亲自下令,惩处得比寻常犯事者更重三分!

      “这才是真正的光明磊落啊!”市井间,人们不由得感叹。“都说大义灭亲,可古往今来,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人?首领竟有如此胸襟和魄力!”

      一时间,人们对王御熙投去的目光,充满了由衷的敬佩。

      实则内心毫无波澜的王御熙:“?”

      这帮人又在脑补什么?

      敬佩归敬佩,王御熙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未停歇。

      其中一项举措,便是宣布境内所有土地、山林、矿藏、河流等自然资源,其所有权收归周国所有,并由设立的机构——自然资源管理局——统一进行确权登记与管理。

      消息传出,几家欢喜几家愁。嗯……等等,好像那愁的几家已经没了。

      无数的百姓翘首以盼。

      吏员们带着测量工具和新式的图册,奔走于乡间田野,重新勘定边界,登记造册。紧接着,便是重新划定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户。

      池泉村。

      菊姐颤抖着接过盖有大印的土地使用权凭证:“这……这地,是我的?!我也能正经种了?!”

      嘿呀,连菊姐都给地。

      村里人心里嘀咕。

      春娘站在人群后,双手因为常年劳作结满厚茧。她想起自己起早贪黑在地里忙活,收成却全都记在丈夫名下。去年丈夫要把地卖给堂兄,她连说个"不"字的权利都没有。

      她也要地,春娘想。

      旁边站着的刘家两兄弟却是喜形于色。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燕回十年九旱,他们还记得那年大旱。人饿得眼睛发绿,有人偷偷往偏僻处去,回来时嘴角还沾着血沫。村里甚至有母食子的惨状。家里原本还有个弟弟,就是在那个饥荒年头被……

      “咱家能分多少地啊?”两兄弟盘算着,搓着手走上前。

      可等到官吏念到他们家的名字时,两兄弟傻眼了。只有他们的母亲分到了地。

      “凭什么?”两人忍不住嚷起来,“说好的都有份!”

      老人刚从有地喜悦中回过神,也被这变故弄懵了。

      负责登记的官吏抬起头,语气平静:“只有女子能分地。”

      刘老大刚想理论,一旁的士兵瞬间拔刀,当场将其格杀。

      人群哗然。

      官吏面不改色,显然对这种场面早已司空见惯。

      她对刘老二说道:“凭什么?先前你娘没有地的时候,你们怎么不问凭什么?”

      老人下意识地护着男儿:“这、这地给我一个老婆子有什么用。年纪大了,种不动了。”

      “种不动可以租出去,或者让你男儿帮着种。”官吏一句话堵了回去。

      张了张嘴,终究没敢再争辩。这一年里,周国的治安队对闹事的人从不手软,不是抓去服劳役,就是当场处置。留下的,自然都是识时务的。

      与此同时,她们还迅速肃清了燕回境内残留的匪患,保障商路与乡野安全,更着手平抑物价。由官方控制的粮仓、盐库定期以稳定价格向市场投放必需品,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很快便将因战乱和季节波动而飞涨的物价压了下来。

      对于燕回常发生的旱灾。周国接手后,首要发力点便是农业,而农业的核心在于水利。

      调集人力物力,以工代赈,一方面疏浚旧有的沟渠河道,另一方面规划修建新的水渠、塘坝。

      虽然大型工程非一日之功,但第一年,许多村庄的灌溉条件已得到初步改善。同时,平原远近闻名的耐旱式麦种,被免费或低价发放给农户试种。

      在乡村,有一种新型的集会悄然展开,诉苦会与道理会。无论曾经是地主还是贫民,人们开始反思:为何土地总是在男人手中流转?通过回忆和诉苦,也开始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到底是谁养活了谁?

      以往觉得天经地义的秩序,开始在人们心中动摇。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诗句的诞生地便是在燕回。它并非虚言,燕回之有名,其文脉悠长,城内建有规模宏大的文庙,是周边州县学子心向往之的圣地。还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东境,便紧邻着这片大地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黄河。

      滔滔黄水,于此拐过一道巨大的弯弧,仿佛眷恋回望,故得名“燕回”。因其水陆要冲,地位关键,几乎每朝每代都会对它的归属进行调整。

      拿下燕回一年,十二月。黄河水清及百里,濒春不变。

      大家都说,黄河水常年浑浊,一旦变清则被视为祥瑞之兆,象征着圣人出世、天下太平。

      周国,乃天命所归。

      至此,名声大噪。

      “惊动盛驾,震惊朝野。”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85章 名声大噪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