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种田文 ...
领悟了“画面串”的真谛,谢自先和宋必姜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她们立刻抛开了那堆纠结于“龙吟剑啸”的稿纸,兴致勃勃地开始尝试用全新的方式构建故事。
“咱们就拿这个侠客夜探敌营的场景练手!”谢自先两眼放光,“不需要写她‘如鬼魅般融入夜色’,直接设计动作!”
宋必姜会意,立刻在纸上设计。
一只穿着黑色软底靴的脚,轻轻踩在湿滑的瓦片上,没有一丝声响。
一个紧贴墙壁的黑色人影,正侧耳倾听下方守卫的脚步声。
侠客的手快速而精准地,从腰间皮囊中摸出两枚石子。
石子悄无声息地飞出,精准击中远处灯笼下的两个守卫后颈。
黑影如一片落叶,轻盈地从高墙飘落院内。
“对对对!就是这样!”谢自先兴奋地指着格子,“影械拍出来,观众自然就明白她身法高超、行动谨慎。比写一百个形容词都有力。”
两人正沉浸在这种“镜头语言”的奇妙构建中,黄姐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小谢,又有人找!”
谢自先和宋必姜都是一愣,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和一丝“怎么又来”的预感。
刚刚领悟了新方法,其实她们对征集传统文字故事的需求已经大大降低了。但人家都找上门了,总不能拒之门外。
来人是个圆脸姑娘,年轻人,穿着干净的细棉布衣裳,未语先笑,显得很开朗:“谢姑娘好!我叫方玉珍。打扰了!”
她有些亲昵的抱怨,“其实我本来也没抱啥希望,架不住朋友撺掇,说《月报》上登了启事,让我一定来试试,我就厚着脸皮来了!”
有了上次刘一的经验,谢自先和宋必姜这次心态放得很平,甚至有点“完成任务式”的敷衍。她们客气地把方玉珍让进屋,倒了水。
方玉珍从随身的小布包里掏出一沓厚厚的纸。
“喏,这就是我写的故事,你们随便看看。”她大大方方地把稿子递过来。
稿子分量不轻。
开头讲的是一个叫“小山”的少年,孤苦伶仃地在外面流浪,饥一顿饱一顿。
偶然一次,她在破庙里救了一位饿晕倒地的老婆婆。老婆婆姓孙,在城西有间小小的饭铺,因为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加上手艺有点跟不上变化,生意很是惨淡。
孙婆婆感念小山的救命之恩,又看这孩子心地纯善,自己也孤身一人,就把这间快撑不下去的小饭铺,连同里面几件破旧家什,一并托付给了小山。
前面的叙述平实,甚至有些琐碎,着重描写了小山的困顿和孙婆婆的慈祥与无奈。
谢自先和宋必姜快速翻看着,心里暗想:又是一个讲好人好事的?虽然比六一的强一些,但开头似乎……还是有点平淡?
她继续看下去,小山接手了这间名为“孙记”的破败小饭铺。
她本以为总算有了个遮风挡雨的落脚处,却发现情况比想象的更糟——锅灶老旧,桌椅吱呀作响,食材也常常不新鲜,加上位置偏僻,一天也来不了几个客人。
巨大的落差让小山一度茫然。但她很快振作起来:再难,也比流浪强!她笨拙地开始学着经营。
谢自先和宋必姜的翻阅速度不知不觉慢了下来。故事开始变得有趣:
小山发现自己味觉异常灵敏,能尝出井水细微的土腥味,能分辨出放久肉馅那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气。她开始利用这点,严格把关食材。
她嘴甜腿勤,常帮隔壁杂货铺搬货,换来一些卖相不好但新鲜的便宜菜。
偶然间还获得了祖传的菜方,她还真凭借自己的能力复刻出来低配版的菜,让众人赞不绝口。
孙婆婆成了她的“活菜谱”和“定海神针”,虽然手脚不便,但坐在店门口晒太阳时,指点她火候、调味,告诉她哪些老主顾的口味忌讳。
故事徐徐展开,清晨小山挑着水桶去井边打水;晌午她在灶台前挥汗如雨,笨拙地颠勺;傍晚她在油灯下扒拉着算盘珠子记账,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偶尔有难缠的客人,孙婆婆慢悠悠几句话就能化解……
“孙记”的生意就在这磕磕绊绊、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中,一点点好了起来。
攒了点钱,小山盘下了隔壁倒闭的肉铺,挂上了“孙记肉铺”的牌子,卖起了自己做的肉。
谢自先和宋必姜已经完全沉浸其中。她们仿佛闻到了那酱肉的香气,看到了小山被灶火熏红的脸,感受到了孙婆婆看着小店日渐兴旺时眼中欣慰的笑意。
当看到小山盘算着明年开春把店面再扩一扩,给孙婆婆隔出一个更敞亮的小院时,两人嘴角都不自觉地带上了笑,甚至隐隐有种“这孩子真争气”的成就感。
就在这时,笔锋陡然一转!
孙婆婆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突然病倒了!咳嗽不止,高烧不退,请来的郎中摇着头,说年纪大了,又积劳成疾,怕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稿子最后几页,是小山衣不解带地守在病榻前,店里生意也顾不上了,往日热闹的“孙记”一片冷清萧索。
最后一句话是:“小山握着婆婆枯瘦的手,只觉得窗外那呼啸的北风,像是要把人心都吹冷了。”
翻到最后一页,后面是空白。
故事,戛然而止。
谢自先猛地抬起头,才发觉自己刚才看得多么入神,连呼吸都屏住了。宋必姜也长舒了一口气,眼神里还残留着对孙婆婆病情的担忧和对小山处境的揪心。
方玉珍一直安静地喝着水,观察着她们的反应。见她们看完,才放下杯子。
平心而论,这故事开头确实有些平淡,像缓缓流淌的小溪。
但越往后,那股扎实的生活气息、小山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以及二人相依为命的温情,就像有魔力一样,把她们牢牢吸了进去。
那些开店、做菜、算账、应付客人的细节,真实得仿佛方玉珍自己就开过店一般。
读到小店兴旺时,她们由衷地为小山高兴;读到婆婆病危,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然而……
宋必姜率先开口,语气带着真诚的遗憾和欣赏:“方姑娘,你的故事……写得真好!真的!看得人放不下,特别想知道后面小山和婆婆怎么样了。”
她顿了顿,“但是……它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目前的需要。”
谢自先也连忙点头附和,解释道:“对,方姑娘别误会!不是故事不好,恰恰相反,是太好了!
只是,我们现在弄的那个‘影械’,(她指了指桌上画着格子的纸),它需要的是那种动作特别多、画面变化特别快、冲突特别明显的故事,就像……嗯,就像说书先生讲的那种大侠打架、破案追凶。
你这个故事,讲的是开店过日子,里面很多心思、味道、人情冷暖,都是‘影械’很难直接拍出来的东西。我们现在的本事,还拍不好这么细腻的故事。”
方玉珍听了,脸上并没有太多失落,反而像是印证了什么,笑了笑:“哦,这样啊。我明白了。没关系,本来就是写着玩的。”她利落地开始收拾桌上的稿纸,“打扰你们了。”
就在她快要收拾好时,谢自先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脱口问道:“方姑娘,冒昧问一句,那后来、后来小山和孙婆婆怎么样了?婆婆能救回来吗?”
她的语气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急切,连宋必姜也眼巴巴地看着方玉珍。
方玉珍抱着稿子站起身,走到门口,闻言回头,圆圆的脸上绽开一个明亮的笑容,带着点小得意,又带着点对笔下人物的笃定:
“后来啊……”她故意拖长了调子,迎着两人期待的目光,轻快地说,“自然是成了响当当的‘世间第一等’的字号!”
说完,她摆摆手,脚步轻快地消失在了巷口。
留下谢自先和宋必姜在屋里,面面相觑,心里像被小猫爪子挠了一样。
“世间第一等,就这么没了?”谢自先怅然若失。
“我好想知道婆婆到底好没好,小山把店开成什么样了啊……”宋必姜望着门口,意犹未尽。
“我也是。”谢自先感同身受。
#
方玉珍抱着她那沓厚厚的稿纸,刚走出黄姐家院门没几步,旁边巷子墙根的阴影里就“嗖嗖”窜出来几个脑袋,正是她的三个好友:赵成玉、李春和王昭。
三人脸上都带着紧张又期待的表情,七嘴八舌地围了上来。
“怎么样怎么样?”赵成玉一把抓住方玉珍的胳膊。
“她们看了没?是不是大吃一惊?眼睛都看直了吧?”
王昭相对沉稳些,但也难掩好奇,低声问:“她们怎么说?收了吗?”
方玉珍看着朋友们热切的脸,无奈地耸耸肩:“被拒了。”
“啊?!”
“不会吧?!”
“这怎么可能?!”
三人异口同声,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赵成玉嚷道:“这可是我们几个凑一块儿,你一笔我一划磨出来的!”
她这话一点不假。方玉珍最初写这个故事,灵感确实来源于自己那个的梦想,把肉铺经营得更好。
最初的稿子就像一篇美好的憧憬作文。可自从被这三个狗头军师发现后,故事就彻底脱胎换骨了。
故事里的秘方是赵成玉贡献的,那些琐碎的日常生活一大半是李春想的。
而整个故事的框架和核心点子,则来自王昭。她亲耳偷听到师姆所说,最受欢迎的风格故事。讲的就是普通人怎么一点点把日子过好,开店、种地,叫什么种田文,特别受欢迎。
于是,小山的生活便被勾勒出来。
方玉珍怕朋友们太失落,连忙把谢自先那番关于“影械”特性的解释复述了一遍。
李春叹了口气,“原来影械也挑食啊!”
各位,我好像写飞了……主要个人喜欢经营文,一下收不住[托腮]
下一章回来[狗头叼玫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1章 种田文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