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6、第 66 章 竹枝词 ...

  •   竹枝词,原是古代巴蜀之地民歌,在诗豪刘禹锡的大力推动下而演变为创造诗歌的曲名,成为影响深远的题材类型,它多用来吟咏风土人情。刘禹锡先后两次写过以竹枝词为题的诗句,首次用《竹枝词》之名创造的九首诗,多写他走访之地的风土人情,后来的两首《竹枝词》作品风土人情的倾向较弱,他以竹枝词之名所创作的十多首诗中,笔者从个人情感倾向赏读角度,推荐其中三首形成本篇。刘禹锡《竹枝词》传诵较为经典的诗句为“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简单来讲就是寓意男人薄情寡义,女人坚贞不渝,不知道川蜀地区是否还存留这个说法,给女性批判男人无情无义提供了最佳措辞。犹记得多年前,在亲戚婚宴酒席中,有个女生突然脱口而出,你们男的“没心没肝没肺”,顺时无言以对,那时的笔者尚未深入了解男女情爱之事,只能哈哈一笑,估计一些女性读者会代入自己的境遇,对此颔首称是。

      刘禹锡系中唐时期诗坛的顶流,被誉为诗豪,顾名思义是指他的诗句充满豪迈之气,细细品读其佳作,无疑是唐代诗坛最为豪气的,更是一位值得欣赏的大才子,是在“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背景下依然乐观向上的文人墨客,这些《竹枝词》是他在贬谪的生涯中任职四川夔州刺史时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后而留下的作品。幼承庭训的刘禹锡,自小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聪明勤奋的他加持名师指点,在弱冠之年前便开始游学长安,并在士林中享有声誉,和散文家柳宗元同年登科及第并成为挚友,后来也是与柳宗元一道,参与了朝廷上短命的改革新政。遗憾的是,革新运动迅速失败,主导者身死,而刘禹锡及相关人等皆受不同层次的处罚,刘禹锡因而迎来了他自己所言的“二十三年弃置身”生涯,其中有三年是待在四川夔州,在此期间收集了大量地方民歌,并依此创作,本文中所呈现的几首《竹枝词》便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佳作。

      在《竹枝词》中,刘禹锡写有一段序言,更确切的说,这段序言原为正体,九首诗为附属,序言大意是在长庆二年正月,正式到四川夔州就任后,听到小巷里的儿童联袂演唱《竹枝》,吹短笛,击鼓来合节拍,唱歌之人扬起衣袖翩翩起舞,以前夔州百姓迎神时,唱的歌多使用地方俚语粗俗鄙陋,屈原来到此地后为他们创作了《九歌》,因此刘禹锡仿照前人路线而创作《竹枝词》九首,让善歌的人传播它,《竹枝词》九首附在序言后面,日后聆听巴中民歌时,便可以知道当地民歌的变风的由来。通过这段序言可知,刘禹锡学习屈原创作《九歌》的精神,将当地“下里巴人”的民歌,包装成“阳春白雪”传唱起来,也即将当地民歌改编成诗以便传诵。

      首次《竹枝词》九首诗中,呈现的是夔州一带老百姓生活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和男女青春爱情,组诗作中最为值得一品的是其第二首和第七首,这两首诗都是从描写自然景象出发,然后对其作拟人化艺术处理,是本组诗中艺术感最为巧妙的。“山桃红花”这首诗主旨是诉说薄情郎的负心本质,男子负心现象是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老一辈人脑海里,古装电视剧《包青天》中的陈世美,或是负心郎的经典代表,陈世美代表着社会上常见的一种现象,因此才被文人演绎的入木三分。陈世美抛弃发妻而另娶权贵子女,以求辉煌腾达的现象,无关古今,不分畛域,是人世间容易上演的故事,“批评”男子负心汉的电视或者旧闻不绝于耳,然而进入讲究男女平等的新时代了,很多女性照样可以舍弃家庭追求更好的男人,当然社会依然对抛家弃子现象予以批判。

      《竹枝词九首其二》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该诗前两句描写山桃红花开满了山头,蜀江春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去,描写都是当地的自然景象,然后将男子的情义比喻山桃红花,刚开始很浓烈,却容易衰败减退,将女子的愁情比喻蜀江春水一直向东流,表示女子对男子爱意绵绵不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鱼玄机思念情人时所作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首次获悉“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之辞,是通过欣赏短视频而得,视频里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宽慰遭男朋友抛弃的女子,甚是觉得这位医生的娓娓道来非常应景。作为男性,笔者没实践过“花红易衰”,所认识女子被伤害的事例则有多个,而所知女子伤害男方的事例却多见于新闻报道,或许女子受情伤容易广而告之,而男子的情伤通常会默默接受,据个人所见所闻来讲,这首诗表达出来的寓意依然具备现实感,男子薄情寡义多于女子,至于日后,此等情势难以言喻。

      《竹枝词九首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瞿塘嘈嘈”这首诗和“山桃红花”一样,先描写当地的自然景象,然后表达寓意,这两首诗都寓情于景,感情色彩略有差别,“山桃红花”有可能完全是民歌演化而来,而“瞿塘嘈嘈”这首明显多与作者仕途境遇有关,是个人遭遇的一种注脚。“瞿塘嘈嘈”诗中第二句“人言道路古来难”,让人联想到李白所言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川蜀地理环境来讲,它是容易成为独立王国的绝佳场所,但是始终无法长久独立,川蜀之地的确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从古至今对中华文明有重要影响。宋元更迭时期,蒙古铁骑无法从正面攻克赵宋军民,于是改变战略方向先取四川,然后顺长江而下攻占荆州,进而水路大军直捣都城宋朝京师临安,在近代史中,川蜀之地因其独立的战略地位成为中国抵抗外敌的大本营,更是为最终战胜外敌输送了成千上万的子弟兵。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是这首诗的核心,语言通俗易懂,其寓意与辛弃疾所作的“别有人间行路难”颇具类似性。人心比瞿塘峡的激流还要凶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无端端的起波澜,形容世间艰难险阻,是作者遭遇敌人无故诬陷和无情打压后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遭遇多年的贬谪生涯,壮志难酬的背景下深感仕途艰难,凶险万千,因而寓意此诗表达内心的愤慨。这首诗比喻巧妙,寓意精辟,将抽象道理具体形象化,结合四川夔州之地的当地民歌,达到容易传诵的功效,也贴合作者所写的序言,一来将“人心不古”的社会现象演化成民歌传唱,二来为自己的遭遇鸣不平,感叹人心难测和世事险恶。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系列诗中,最为流传甚广、津津乐道的诗句为“东边日常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是作者在四川夔州竹枝词歌谣的基础上,结合唐诗格律韵调而写下的一首带有浓郁民歌风情的诗。这首诗初读前两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时,还以为是描写送别的诗句,它和诗佛王维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和诗仙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似曾相识,或许是作者在创作该诗时,见到看到类似景象进而化用两位前辈的诗句。化用前辈的诗句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现象,化用的巧妙得当,用现代话术来讲则谓之创新,本质来讲,创新也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增添点“花样”,犹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化用了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虞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便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绝佳诠释,不仅如此,虞信的诗句早已湮没,而王勃的诗句依然流传甚广。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给人一种不知所谓的错觉,至今未能清晰的领会这两句的蕴意,然而朗诵它起来,能够感觉到它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美感,一边日出一边下雨在梅雨季节倒是众人可常见的自然现象,下雨天、艳阳天交织的时刻,该认为这是雨天还是晴天,给读者自行遐想的空间,其次晴与情谐音,起到一语双关的艺术效果,巧妙的将天晴和爱情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链接起来,具有强烈的美感,想必这也是美学领域追求的一种形态。本是四川夔州的民风歌谣,经过诗豪刘禹锡的改造,成为流传甚广的诗词题材,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最为经典,自然也是他的代表作,值得多朗诵品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分享诗词文章,分享给喜欢诗词的朋友,并分享其背后相关故事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