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5、第 45 章 关 ...

  •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送别将要前往安西都护府的朋友时,创作出经典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整首诗出现两个位于今日大西北的地名,安西与阳关。安西,即唐代在新疆车库地区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是唐代有效统治新疆的标志,今日的便捷交通,使得内地人出入新疆较为容易,但是路途遥远,尽管有大片秀色可餐的自然风景,但是内陆的人们去到新疆观光旅游的依然不多。由于远离内地,唐人要想前往安西都护府,不像今日可以朝发夕至,得经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王维深感友人路途艰辛与寂寞,于是感慨到,过阳关进入西域地界,将无故人陪同畅饮。阳关,位于今日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自西汉起开始设立,和玉门关同为汉唐几百年间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之一,是汉唐时期重要的边塞关隘,也是古时代的海关,为保卫边疆稳定、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发挥过重要作用。今日的安西都护府和阳关,都已经成为中国境内之地,自然不再承担边塞关隘功能,因此慢慢丧失了它原来的功能,乃至沦为残垣断壁,为了保护这些古迹,遂将它们发展成旅游胜地,一来吸引人们感受下它的沧桑变迁,二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阳关以及玉门关,虽始建于汉代,但它们真正辉煌的时期却在唐代,从唐代边塞诗便可窥知一二,尤其是盛唐时代,边塞诗盛行,表明很多诗人感受过边塞苍劲的风光。关,较为常用的意思是指边境出入的守卫处所,如海关,小时候一直以为海关是在海上的,成年后才知道海关是个政府里为国蓄财的肥缺机关单位,负责处理人员出入境及商品进出口事务的,其根据涉外经济规模而考虑设立与否。古代虽没有正式的海关部门,不过位于边塞的阳关或者玉门关,在古代时发挥着海关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主要作用,古代关口核心功能是军事作用,用来抵御外敌侵略和保卫国家稳定。在古代,不仅仅是边塞会设置关口,在一些险要地势地区同样会设置关口,也即内地设置的关口,这些关口就不再承担海关的作用,而只作为军事要塞,如长城东端山海关和西端嘉峪关、陕西省的潼关、川蜀要塞剑门关,其中潼关是唐朝第一关,山海关则是古代历史上的第一关,剑门关的辉煌则见于三国时期。由于这些关口承担重要军事作用,为了发挥其要塞作用,它不仅仅要成为军民的住所,也需就地营建人员聚集的城镇,推动这些关隘的辉煌发展,当然也有例外,如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因为古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有利地势,只需要驻扎军队即可。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了边塞诗歌,直到盛唐时期,边塞诗大放异彩并成为唐代诗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唐诗中思想性最为深刻,极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的文学形式。盛唐时期,边塞诗迎来了它的发展高峰,或许是盛唐国力达到顶峰,从而可以保障边塞稳固,很多著名诗人可以到边疆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风光,使得边塞诗风靡一时,而到宋代国土有效统治范围大幅削减,文人缺戍卫边疆经历故而少有边塞类的诗词。据统计,唐代边塞诗高达两千多首,唐代的著名诗人多有创作边塞诗,其内容丰富,体裁风格多样,尤其是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等边塞诗人,高适更是担任过边塞将官,多有创作意境雄浑开阔的边塞诗,呈现出盛唐时期边塞军民的精神风貌。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今日的大西北以及阳关、玉门关已无唐代的边塞特征,遑论唐代的边塞风光,或许旅游的朋友们见识到西北风景时,可以吟诵几句边塞诗篇,分享几首古代边关的诗篇,浅略的感受下唐代边塞诗的风度,人们有闲前往旅游胜地阳关或者玉门关等,可回味下唐代诗人存留给后世的壮阔诗篇。

      李唐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入鼎盛,边疆将士作为国防力量的第一线,为保障边塞稳定及大唐强盛功不可没,然后边塞将士的艰辛付出,一般不会得到大唐朝廷统治阶级的殷切关怀,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又名出塞),便深刻诠释了边塞将士只有艰苦付出而无切实关怀的悲情现实。这首诗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意境开阔的描写到边关的苍劲景象,犹如两眼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漂浮空中的白云之间,在万仞高山之上,有一座孤独的城楼耸立在此,这是作者王之涣笔下的玉门关,今日的它只剩遗址,今人应是很难感受到作者笔触下的景象,好在它苍茫的景象仍在。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这首诗的妙笔及抒发胸臆之处,也是后世推崇这首诗的关键所在,大意是何必用羌笛吹奏哀怨杨柳曲,何必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原本春风就吹不到玉门关。如果后两句只是浅显的理解其本义,这首诗便没有了流传的价值,了解原义只是鉴赏诗词的基本功底,诗句的“春风”该如何理解便是关键之处,其真正内涵不能只理解为春天的风,而应将其理解为一种意象用语。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前两句描绘了唐代时期,西北边境广袤壮阔的风光,在渲染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的同时,凸显边塞苍凉悲壮的自然风貌,流露慷慨豪迈气息,后两句是作者同情边疆将士艰辛的话语,“何须怨”是作者委婉的烘托出边疆将士并不怨恨,纵使怀有浓烈的思乡情绪,纵使等不到到朝廷的关怀,能理解“春风”不会远赴千里吹到边塞。这首诗中“春风”一词,有人认为寓指统治阶级的关怀,有理解成故乡及家人的消息,在唐代都城长安的统治阶级,是不会亲临边疆关怀戍边将士的,边疆路途遥远,要想获悉家人的信息颇为艰难,而今日的春风时不时会吹到边关。在古代,皇帝或者朝廷代表长途跋涉去边疆慰问将士,从操作上并不现实,今日的社会,尚能看到庙堂高官前往边远地区给官兵们送去关怀,还可以通过电视电话表达节日的祝福,在千年前的唐代,在玉门关戍边的将士,别说得到皇帝的关怀,就连消息都难有,故诗人道出“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出作者对边疆将士保家卫国而付出牺牲的钦佩,也同时批判统治阶级对戍边的卫士们缺少关怀,为边塞将士抱不平,更有寓意边塞将士难以还乡的埋怨。

      玉门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为了抵御西北方向的外敌入侵而设立,后来的东汉,魏晋,隋唐等朝廷相继重视玉门关的军事防御价值,尤其在盛唐,玉门关发挥过巨大作用,在唐诗辉煌发展的同时,玉门关成为边塞诗人笔下最为著名的边关。与玉门关并列的嘉峪关,都位于敦煌市,是同时代重要的军事要塞,千年流转后,嘉峪关依然屹立在那里,玉门关则早已经风光不在,然而在唐代时,玉门关的出镜率则高出许多,从唐朝边塞诗人的诗句中便可略知一二,就连大诗人李白都创作诗篇《关山月》提及玉门关,或许也是李白曾经感受过玉门关景象及见识过边塞将士的生活场景。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玉门关将士面临的生活场景几何,且看诗仙李白的边塞诗《关山月》,它简洁的诠释了边关将士戎旅生涯的状况。这首诗大意,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过几万里才吹到玉门关,当年汉高帝刘邦征战白登道,胡人(唐代的外国人)历来觊觎青海湾这片土地,这里也是经常发生战争的地方,从这里见不到出征的将士活着回来,戍卫边疆的将士眺望边城的景色,思乡情绪浓烈,不禁愁容满面,将士的妻儿在高楼等待,感叹何时还能见到家人。从李白的诗词中可以看出,戍边的将士们除了艰辛外,极有可能要面对突发其来的战事,浓烈的思乡情感无法排解,不知何时才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更为悲伤的是,很少人能胜利归来活着还乡。古代的边塞将士,具体有多少能戍边结束后还乡,不得而知,只要不发生战争,应该不至于如李白所言的这么凄惨,按正常的人性来看,戍边将士按理说应是有轮换制度安排的,不应该戍边至死,不然的话,不用外敌入侵,边塞将士自身就要反叛了。古往今来,戍边生活向来艰苦,从新闻媒体上看到边疆战士生活场景,便可知是较为辛苦的,将时光调回千年前的唐代,无数的边疆将士在边关度过艰辛的戎旅生涯,多数将士们惨遇边境冲突或遭遇外敌突然入侵,则会长眠于此,古代边疆是较为容易发生战争的,因此李白才会说到由来征战地。

      不可思议的是,李白这首《关山月》竟然出现在幼儿园课本里,看到幼儿园时的孩子背诵这首诗才获悉,李白也曾创作出好的边塞诗,笔者印象中的李白从来没曾想到也是有经典边塞诗的。尽管玉门关的场景不复在我们所能见识的社会生活中,就赏析诗歌而言,边塞诗自有它的韵味,任何国家地区都有诗歌,也大概率有边塞诗歌,只要是精品就值得欣赏,这大概也是《关山月》出现在幼儿园书本上的缘故。边塞诗人王昌龄名作《从军行》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见当时玉门关为一座孤城,楼兰不是中国的领地,而今日的玉门关,楼兰遗址已经成为内陆腹地,至今日淹没在沧海桑田里。曾经的楼兰古国也好,保家卫国的玉门关也罢,都已经在历史上慢慢绝迹,在欣赏诗词文学时,尚能通过文字记录了解下它们曾经的壮阔事迹,乃至感受下唐唐代边塞诗的雄伟气势,给自己提升打气,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内驱力。素有七绝圣手之称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创作的边塞诗首屈一指,在《从军行》中描写到边疆关隘玉门关,另有一首《出塞》诗亦提及到边疆关隘用语,亦值得一读。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是王昌龄边塞诗中流传度较广的一首,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修辞手法,意思即秦汉时期的明月便照亮着边关,紧接着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和李白所言的“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可见在唐代时,边塞是悲壮的话题,自秦汉以来无数将士献身边疆至死未归。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假设性的写作手法,可想而知,王昌龄创作这首诗时,胡人定有多次越过阴山侵扰了大唐国境,且唐军抵御敌军时失利,作者才说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名将,敌人的铁骑才不会度过阴山。李广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号称飞将军,在汉朝成功击溃匈奴势力时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传统史学中比较推崇的将军,名列武庙。这首诗的关,虽未明确是玉门关还是阳关,抑或是其他的边关,流传至今的边关中,阳关和玉门关无疑是唐代边塞最为重要的边关,也是唐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尤其是阳关,后来慢慢发展出来《阳关曲》,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者。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它始置于汉武帝时期,为了开通往来西域的道路而设置的关口,曾经是西域商贾和中原人士络绎往来的必经之路,因为当时和田美玉从此关输入中原,故被后人称为玉门关。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蚀,玉门关虽屹立在大西北的戈壁沙漠中,但只剩下部分断壁残垣的旧城,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如今已经开发成旅游观光景区,方便今人感受边关的悲壮气势和古代边关建筑的匠心独运。阳关,和玉门关一样,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同是为抵御匈奴入侵而建,作为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在发挥军事战略的同时,也顺势成为商旅丝绸之路的补给站,更是游人、使臣出国的海关之地,从尚存的阳关大道可知,当年这里,驼铃声声,络绎不绝,互通有无的商旅把这作为休整站。汉唐时期,西域尚属外国状态,至今仍存留遗迹的关口自是当年重要的边防重镇,在唐诗辉煌发展的时候,悲凉苍劲的边塞诗也熠熠发光,与边关发挥的军事作用密不可分,边境紧张时用以抵御外敌入侵,和平时成为商旅出入境的海关,如同上面流传甚广的边塞诗,对于唐代文人而言,俨然成为创作优秀诗篇的源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分享诗词文章,分享给喜欢诗词的朋友,并分享其背后相关故事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