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第 42 章 村 ...
村,常人的首先反应大约是指乡下农村,这缘当代人及往上两三代人都来自农村,实际生活在城里的居民占很小的比重,农业时代,只有少部分富裕阶层能够居住在城里,昔非今比,现在大部分人涌入城市,尽管真正属于城市的居民可能只有一半多。在古典时期,非士族和乡绅中人多是被限制流动的,大部分人士居住在农村,哪怕是近现代很多富裕家庭背景出身的名人,其故居多位于农村而非城里,如孙文故居在中山的翠亨村、曾国藩故居在湖南富托村。农村是古代大部分人聚居的地方,因此古代文人墨客可能久待在农村,长期深入乡村里面,自然对乡村环境非常熟悉,从而可以写出很多关于乡村的诗句,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所描绘的是典型乡村景象,就连杜牧询问何处有酒家时,牧童指向的地方叫杏花村,而非杏花城。描写乡村生活及情景的诗句,多会被归类为山水田园诗,如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多首诗篇是其隐居在乡村时的作品,其次另有一些诗,是文人墨客思退时或者仕途挫折时,偶发对乡村安谧环境的向往而创作的,好比韦应物写到的“身多疾病思田里”。
描写乡村风光和生活情景的诗词,一般不会有太多的深刻内涵或意境,传统士大夫也缺乏乡村的生活体验,故少有描写乡村的经典诗篇,更直白的讲,乡村的诗句可能难入文人群体的眼,有些诗篇尽管是怜悯体恤百姓的艰苦,但是能创作这等诗篇的初衷,多是创作者不得志心境。盛产诗的唐代,描写乡村的诗篇会有被贴上田园诗的标签,在田园风之余,笔者的情感倾向自是认为有些乡村诗词可分享一番,如宋代哲学家邵雍的五言绝句《山村咏怀》,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清代文学家高鼎的《村居》等。邵雍以研究易经闻名,是占卜八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遗产主要以《梅花易数》存留于世;词人辛弃疾是南宋力主收复故土的英雄人物,然而受到排挤而退隐乡村,于是创作了以村居为题的清新小词;清代诗人高鼎亦是在仕途上不得意,于是看到乡村的静谧环境而创作了描写村居环境的闲情逸致诗。这些描写乡村的诗词,共同点都是创作者皆处于逆境或者不顺的心境下,当这些文人仕途前景或者事业发展不明朗时,才会关注起乡村的田园风光,借乡村风光抚慰郁闷的内心,好比很多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转而说那样也好的心态。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文人都是在境遇不佳时能写出好的作品,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是北宋易学家邵雍的小作,其特色是诗中通篇用数字描写了乡村的路、炊烟、农家、亭台及花的情况,其大意是,到二三里远的地方去,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农家,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沿路看到十几枝花,作者巧妙的运用数字的顺序将山村景象简洁明了的概括出来,着实是数字诗中的佳作。对于邵雍,多数读者并未知晓这么一个诗人,他曾有代表作品《梅花易数》,是他观赏梅花时的心得而成的占卜作品,或许是其占卜家的特质,注定了他对数字较为敏感,故能灵活运用数字嵌入诗句中,因此有了这首别具特色的数字诗。这首诗并无过于深刻的意境,诗题却使用咏怀,也即抒发内心胸怀,据历史记载,作者正处于北宋朝廷变法期间,而他不支持朝廷的新政但是也不好公开反对,或许是因为未进入变法阵营而受到政治排挤。作者创作这首诗,使用咏怀字眼,也即抒发内心的情怀胸臆,不管此诗表达的情感几何,但它作为小朋友的启蒙诗而言,不啻为一首佳作,比启蒙诗《咏鹅》稍好。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的作品,闲居期间也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段,致力于收复故土并且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闲居有违内心所向,故而在“鸣不平”的心境下创作了多首经典词作,典型的词作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皆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词的开篇介绍了作者生活环境,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通过茅屋、小溪、青草等组成清新秀丽的舒适生活环境,接下来讲到闲居之所的地方语言,吴音温柔又美好,白发和翁媪亲密的生活在一起,从下阕的词可以看出,这对翁媪应是指作者本人及夫人,形象的勾勒出他闲居时的幸福场景。词下阕采用白描手法,和盘托出三个孩子的各类形象,大儿子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担负着溪东田地里锄草的任务,二儿子在家里帮忙编织鸡笼,最小的儿子不懂事,只知任意的调皮玩耍,躺在溪头剥莲蓬吃。整首词通过描绘作者本人闲居的生活环境,惟妙惟肖的刻画一家老小的形象,勾勒出和谐美满且富有情趣的一家人生活状态,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无遗,将乡村生活的清新惬意展现在世人面前。不过现实是残酷的,真正体验过农村种田情景的人们,很难对此词有喜感,只有农活局外人或者偶尔体验下乡村生活的人,才会对辛弃疾此词有所称赞,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倘若几个儿子在田地里都得干活,是不可能有认为乡村美好的心情,遑论作词。
如果乡村生活环境如辛弃疾所言,那乡村定是很多人向往的安居之所,然后事实往往相反,辛弃疾是仕途受挫才闲居上饶带湖的,他创作这首词,或许是真心的认为乡村生活是值得向往的,好比今日的城里人,在城里疲劳了,会有回到乡下小住一段日子的想法。现实是乡村只适合小住,不适合长期居住,常年在城里居住的市民们,嘴上会说乡村居住的舒适惬意,但是他们的脚步几乎离不开城市,对于很多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农民们,要想他们再回到乡村,都将是不情愿的事情,更遑论城里人长居乡村。辛弃疾积极入世一心报效国家,年过花甲都还想着努力收复故土的士族中人,岂会愿意长期浪费光阴闲居在乡村,尽管作者有多首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上乘词作,但都无法抵平他内心入世的向往。今日繁荣的商业社会,政策引导年轻人留在乡村,鼓吹振兴乡村,但是乡村走向空心化的趋势始终未能逆转,也不可能逆转,乡村的年轻人也不愿意长居,争相涌入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哪怕是蜗居成为蚁族也在所不惜,所谓乡村的美好,大概率也只能存留在如辛弃疾所作的词作里了。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时的作品,与宋朝的诗人邵雍一样,出世归隐乡下时,才写的乡村诗歌,对于这些士大夫阶层的人来说,归隐意味着仕途的中止,他们便想到了乡村的美好,若在仕途之中,必然不会想起乡村风光,直白点说,中国传统的文人大多数都不是专职文人,几乎是清一色的官场中人或与官场脱不了干系,他们只有在野时,方能描写出赞美田园风光的诗句,哪怕是“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亦是如此。这首诗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写仲春时的乡村自然景象,青草绿油油的在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抚摸着堤岸,后两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乡村儿童生活场景,通过描写散学归来便忙着去放纸鸢的儿童,勾勒乡村欢声笑语、兴致勃勃放风筝的画面,衬托乡村春日里美好事物的生机和希望,全诗充满了生活乐趣,洋溢着欢快的情绪,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渲染仲春时期的迷人景象,流露出作者对乡村春光的赞美。从诗里解读是非常美好,但是其背后往往是相反的,前面已经提到这首诗是作者归隐乡村的作品,为何要归隐,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归隐并非作者的意愿,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美好一面,其背后多是不好的一面,描写乡村春光美好的诗篇不多,人人向往入世的生活,能自愿出世之人,往往是高尚的并且值得钦佩的。
描写乡村的诗篇少有佳作,以上算是可品读的作品,其次描写乡村的诗,传诵度很一般,远不及宋代诗人陆游的哲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没有晚唐诗人杜牧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象深远,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特意描写的乡村诗句成为经典的少,倒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作陪衬的乡村描写之句倒可成为经典。描写乡村诗句中,尚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诗,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等,尽管这些诗句知名度不高,但无疑都是不事稼穑的文人们同情乡村贫苦百姓的佳句,能够同情村民百姓们,自是值得赞赏的。含有“村”字的诗句中,最值得玩味的莫过于杜牧的遥指杏花村,描写乡村苍劲的诗句“流水绕孤村”,包括词人秦观仿照其写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亦不错,意境宏阔深远。
今古农村,自是不可同日而语,随着工业化大幅提高城市化率,仅仅用了一代人时间,农村逐渐空心化严重,好比笔者鄱阳湖平原的故乡农村,近些年唯有春节前后个把月多点烟火气,哪怕是一些重要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期间,村里寂静到好似躲避鬼子进村大扫荡。九十年代,农村还有儿童散学归来早的景象,而现在放学后的农村俨然是座孤村,难见儿童遑论欢声笑语,亭台六七座和八九十枝花的农村风貌也一去不复返了,二月草长未变,却不见有莺飞,至于辛弃疾那般一家大小的闲居舒适生活,那是文人眼里的农村乌托邦。有过乡下农村经验或者稼穑经历的读者朋友们,或许会对词上几首乡村诗作有共情之感,真正欣赏诗句的韵味,对其生活背景是需要所有体验的,好比这几首乡村诗篇,对于常居城市而几无农村生活体验的人来说,恐难激发其欣赏的认知,遑论有共情感觉。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分享诗词文章,分享给喜欢诗词的朋友,并分享其背后相关故事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