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第 37 章 江南 ...
江南,单从字面意思上讲,应指长江以南地区,不过在历史和人文地理上,人们在使用“江南”时却赋予了它非凡的意义,江南在文学上与塞北对应,塞北出现在诗词里,多呈现苍凉悲壮之感,而江南多以烟雨朦胧的形式出现,现在人们仍然较多使用烟雨江南之辞。从历史角度上看,秦汉时期的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延至岭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西晋朝廷无法有效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迫南迁,也即历史上的首次衣冠南渡,长江以南地区迎来的大发展契机,到李唐时,中央政府设立江南道,江南这个名词开始出现在行政区域里,赵宋时期,江南又开始划分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到明清时代,唐宋时的江南地区,富庶程度在全国遥遥领先,现在依然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带。从人文地理上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江南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这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湿,冬季阴冷干燥,依托长江流域,湖泊分布较广,国内有名号的湖泊几乎都集中于此,如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洞庭湖,江浙共享的太湖,安徽境内的巢湖,狭义的江南则专指江浙地区的几个州府,也即以苏杭为首的几个城市,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杭州加上江苏的苏州、常州、南通、无锡等地,还加上独立成直辖市的上海,它原属清代江苏省的松江府。
江南的历史演变,无论是从地理角度还是行政划分,都逐渐从大到小,从西到东演化,这个变化过程符合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向,现在国人眼里也几乎只认“狭义”的江南,也即环太湖周边的几个江浙城市,这里的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全国,哪怕是改革前沿阵地的珠三角地带,也不得不甘拜下风。曾经看到网上争议江西省是否属于江南地区,从远点的历史文化角度看,它属于江南地区,如江西的滕王阁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江西省也是从宋元时期的“江南西路”演变而来,江西省在行政区划上定型并延续至当代,并且与核心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渐行渐远,因此在现代人眼里,江西并不属于江南,更有一种可能,江西在经济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以苏杭为中心的狭义江南,不想与之共舞。大范围内的两湖地区,分布有号称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似乎不在意是否冠以“江南”的名号,也没有争议是否属于江南的话题,或许是两湖文化人不想卷入无谓的争论,倒不如专心发展属于自己的“潇湘”和“荆楚”人文名号,笔者故土江西也应该丢掉曾经辉煌过一时的“江南”角色,倒不如发展专属自己的文化符号。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一词出现在北朝文学家陆凯的诗中,陆凯赠别好友时,写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意思是江南没有什么好的东西表达我的感情,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表达我的祝福,由此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长安洛阳一带,当时的长江流域抑或太湖流域的发展,尚未使得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刮目相看。自首次衣冠南渡之后,中国历史上慢慢习成了政治上的南北之争,政治向来北方占优势碾压南方,而且多数新朝开创者为北方人,而且历史上向来是北方政权消灭南方政权进而完成大一统,其次官僚系统也是北方人占优势,或许南方士族深知政治上难敌北方,索性努力发展经济,南北朝时期便是典型的例子,偏安一隅的赵宋后半期亦是如此。南北朝时期,南朝经历过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而北朝由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组成,从历史事实来看,北朝延续下的隋朝政权灭掉了南朝陈,进而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南北分裂局面,身为北朝人的陆凯,对南朝的“江南”地区有所轻视,想必也是情有可原。
岁月流转到唐代,南方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是衣冠南渡带来的经济效应,另一方面是南方的地理气候条件,相对而言发展经济更具有优势。自安史之乱大肆破坏北方经济后,也即唐朝中后期开始,古都西安一千多年的京师地位开始走下坡路,尽管千年之后的今日,西安尚保留着西北重镇地位及浓郁的古城文化气息,但它在国内的气势远不如盛唐了。从大唐京师西安继续往西北方向而行,就到了陕甘宁边界,再继续往北就是与江南对应的塞北,唐朝前半叶盛产边塞诗,其本质上也是当时塞北在人文上胜过江南。从秦朝开始修筑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汉高帝刘邦被匈奴围困白登围,到霍去病直驱千里北击匈奴,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汉人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长达一百多年,岁月流转至唐宋时期,对中原政权来说,一直深受北方政权的威胁,因此塞北一直中原政权抵御北方强敌的重要关卡。唐宋以后逐渐富庶的江南,为国家提供粮食和经济支持,也是因为江南地区相比北方的战争较少,可以得到较好的经济积累,因此多用江南积累的财富支持塞北将士保家卫国。
历史书上讲到,安史之乱可谓是中国的历史走向的转捩点,这次长达八年之久的动乱造就了再一次衣冠南渡,安史之乱主要发生在黄河流域,也即当时大唐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带,战乱使得很多士族被迫南迁,由于这次的南迁,让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向南迁移。在宏观南迁的历史背景下,不知名的诗人张继,为了逃避战乱而跟随士族漂泊至苏州时,愁绪难以消遣故而创作出传世经典《枫桥夜泊》,唐玄宗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李龟年沦落至湖南长沙,在长沙遇到了曾经的故友杜甫。安史之乱后,诗圣杜甫过着相对漂泊的生活,在四川安稳过一些年,不幸的是,主政蜀地的好友严武去世,晚年的杜甫便举家离开蜀地,颠沛流离经过湖南长沙,遇到了曾经交往甚繁的音乐家李龟年,甚是感慨万千,于是创作出《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这首诗的背景也可谓是衣冠南渡的一个小缩影。
杜甫作此诗不久,足迹止步于湖南地界,也即在杜甫的眼中,湖南地处长江以南,是理所当然“江南”,这当然是唐代时期的“江南”认知,故而在湖南的东面邻省江西,在从广义角度来讲,毋庸置疑属于江南的范畴。江南地区的确是个很大的地理概念,不过地理范围太广则不利于凸显江南的特色,现代意义上的“江南”限定在江浙一带部分地区,似乎更能彰显江南的人文韵味和文化气息。一位颇受皇家和王公贵族赏识的歌唱家李龟年,一位曾经漫游长安积极入世的诗人杜甫,却因战乱不堪和政局变迁打乱了美好的人生境遇,战乱后,李龟年不再受王公贵族的赏识而流落到江南,杜甫在蜀地可依靠的好友去世后不得不选择出川过湖南,多年不见的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已经不再年轻的他们相逢在唐人时期的江南。故人相逢酒过三巡,抚今追昔,自是情不自禁感慨万分,李龟年为杜甫演唱一曲,杜甫为李龟年赋诗一首,于是杜甫这首经典的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流传给后人鉴赏。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从《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可以看出,杜甫和李龟年曾在京都长安生活的有滋有味,出身音乐世家的李龟年颇有艺术天份,成为唐明皇时期的顶流歌手,常在豪门贵族的府宅,尤其是皇室宗亲岐王的家里展现歌喉。崔九是唐玄宗的宠臣,经常邀请李龟年在自家庭院里演唱,官宦世家出生的杜甫,在祖上的恩荫下自是可漫游在王公贵族的府邸,经常出入朱门豪户,从而与音乐家李龟年交往甚繁,由此看出,若非安史之乱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大概率会是花天酒地,秦楼楚馆随时欢迎,常来体验美丽人生。安史之乱期间,大难来时各自飞,八年的战乱,大唐的政局发生重大转折,朝廷的权威被削弱,藩镇开始各自为政,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和李龟年为前途各奔西东。好巧不巧的是,他们在江南(湖南一带)相遇了,他乡遇故知,自是少不了嘘寒问暖一番,回想下曾在岐王府宅和崔九庭院的潇洒日子,开心释怀一笑,感慨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他们在江南相遇时,正值江南风景秀丽,安史之乱前,江南原本只是他们消遣的惬意之所,本应该是他们相约去赏花的,没想到却是在他们“落花”时相逢于江南,也即在他们境遇低迷时相遇,不得不感慨人生境遇的沧桑变迁,同时呈现了作者感叹世事难料的悲伤之情,对人生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离合,彼此的流离凄苦颇为伤感。此诗语言平易,但是表达的意境极其深远,赏析本诗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他们的经历,联结着杜甫和李龟年面对的时代沧桑和人生巨变,方能明白“江南好风景”和“落花时节”一扬一抑的深刻蕴涵,懂得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的无限感怀之情。
杜甫在湖南长沙过世后的第二年,中唐诗坛的顶流人物白居易和刘禹锡相继呱呱坠地,他们在未真正认识之前便已知彼此的存在,且也会互赠诗书,然而他们首次会面,则是他们中年后的事情。白居易在扬州附近的苏杭一带任职,刘禹锡恰好经过扬州,天赐良机促使他们首次约在江南名城扬州会面,自此后的他们,成为莫逆之交,经常唱和互赠诗篇,其中最为出名的诗句是刘禹锡酬谢白居易时所写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境界极高,值得敬仰。白居易在苏杭任职期间,自是游历过江南的大好风光,后来与刘禹锡正式成为知己后,两人经常携手同游江南风光,他们一度以“忆江南”曲作诗互赠对方,其中最为出名的诗篇便是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白居易在诗作回忆江南美景时说到,江南美景犹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最美的地方当属苏州和杭州,也即在宋代以后开始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苏杭,即狭义江南的核心之城,至今为止在国内城市地位方面依然保持前列。
唐代以来,江南在中国的地位逐渐跃升,不管在经济上还是人文上,至今为此已有千年引领全国,尤其是中唐以降,藩镇叛乱时有发生,江南远离京师长安及东都洛阳等政治中心,相对安定的环境也促使文人墨客纷纷入驻江南,闲居洛阳的白居易梦想再次神驰江南,或许已成为李唐中后期文人的普遍情愫。美丽的江南欢送诗王白居易和诗豪刘禹锡后不久,正值年轻有为的杜牧开始涉足江南,而立之年的杜牧受到淮南节度使的青睐,在扬州一带任职,也即他多首诗篇提及的江南名城。熟悉杜牧诗篇的朋友应会知晓,杜牧在江南的风流韵事最为世人所熟悉,在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上夸赞歌妓、二十四桥明月夜时教玉人吹箫,想着聘聘袅袅十三余的少女,总之杜牧对江南美色的描绘自有他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在杜牧独树一帜的脚本里,江南女子之美令人赞不绝口,在此之余,他描写的江南自然胜景也不相伯仲,《江南春》是他描写江南山水风光的七言绝句,将江南风光描绘的神奇迷离,别有一番蕴意。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素有盛誉,诗开头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简短的十四字却描写出江南的丰富多彩,千里的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衬,水边的村寨,山麓的城郭到处都有酒旗在飘扬。在古代到处飘扬着酒旗,也即到处有酒馆旅舍,是象征着人间繁华的气息,若是一个城市酒店旅馆林立,这个城市必是繁华之城,灯红酒绿虽然有时候是贬义词,但是它也预示着繁华热闹的景象。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读者对这两句的理解莫衷一是,有理解成烟雨朦胧的江南美景中,还依旧矗立着很多南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寺庙,也可以理解成南朝时期的寺庙,很多已经湮没在烟雨之中。前两句肯定是赞美江南风光的,后两句由于理解不一,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一种讽刺,讽刺当朝大肆信佛事件。
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到晚唐时的杜牧,至少有三百年光景,南朝时数以百计的土木建筑型寺庙,从自然物质角度上看,早已经雨打风吹去,杜牧自是难以见到自南北朝时还尚存的寺庙,这两句的理解则偏向于南朝的寺庙早已湮没在烟雨中,但是从另外角度上看,许多千百年前建有寺庙的地方,现在依然是有名的古刹,故这两句也可理解成,南朝时期的寺庙可以毁而复建,直至杜牧所处的晚唐,故能依旧矗立在烟雨中。把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理解成,到处是南朝以来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理解成江南很多人信奉佛寺,很多香客在寺内祈福,寺庙香火旺也是繁华景象之一,说明很多人有闲有钱供奉神仙。莫衷一是的解读自有其可立脚的理由,千年后的今人自是无需对这些做无谓的争论,权当它只是单纯的描写江南的春天美景,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烟雨江南之词,或许是从杜牧这首诗流传开来的。
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陆凯赠别前往江南的朋友时,还是江南无所有,到杜牧所处的晚唐后期,诗人韦庄已言道“人人尽说江南好”,几百年时间,江南在文人心中的位置位华丽变迁。今日的江南,在世人眼里,多以烟雨江南和古镇著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过来观光,更为关键的是,江南的经济地位一直位居国内榜首,这也是江南形成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所在。清朝前半期,康熙和乾隆两爷孙多次下江南,无非是江南的经济地位及税赋对国家财政的举足轻重,倘若皇帝只是劳民伤财般闲游江南,那帮朝廷大臣可不会同意,但是为了威慑江南士族势力及收拢江南的赋税,则是借游江南办正事,不过在文人眼里则是调侃他们借办事去闲游。江南地区的经济成就,造就了今日江南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江南古镇的旅游广告频现,描写江南风景的书籍不胜枚举,将让更多的人知道江南的美,吸引游客感受江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在欣赏江南古镇风光时,尤其是在朦胧烟雨中,江南犹如一幅风景画,此时的人们常常会用“烟雨江南”的话术形容眼前的江南,而烟雨一词,想必与杜牧的“多少楼台烟雨中”有点瓜葛,毕竟这首传诵甚广的诗篇,是描绘江南的,而且在大众眼里,留下经典语句远比历史让人记忆深刻。杜甫诗句中的江南系今日的湖南长沙,现在的湖南应几乎不再冠以江南之名,毕竟他的潇湘之名更有文艺范,杜牧诗篇的江南无疑是正宗的江南,是描写江南之美的佳作。曾经对江南有所向往,皆是因为习读了文人墨客关于江南的佳作,江南诗词所述的江南,是文人眼中的江南盛景,从旅游广告中看到的江南,也是经过人家有色眼镜过滤的,真正体验江南之美,不如自身亲临其境,毕竟未经历过杜牧在江南的风流,想必感受不到春风十里之美。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分享诗词文章,分享给喜欢诗词的朋友,并分享其背后相关故事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