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第 19 章 咏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是家喻户晓的《咏鹅》,在文化知识唾手可得的今天,它或许不再是人们的启蒙作,但作为咏物诗,它对人们学习古典诗歌依旧具有启蒙寓意。说起这首咏物诗,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一位农民兄弟依葫芦画瓢作诗创作《咏鸡》传上网络平台后,受到了相当大的质疑,网友们对此莫衷一是,多有批评其东施效颦,以致很多网友开始以此格式创作《咏猪》和《咏狗》等打油诗供人们欢笑一刻,不过宋代倒真有一首咏鸡诗,只不过诗作内容几无鉴赏价值而不为人所知。咏,是指声调抑扬顿挫的念,常与吟搭配,意为有节奏的朗诵诗文,在很多古典诗歌里,很多诗词题目中亦带有吟咏等字眼,一般咏字是诗题的首个字,如骆宾王的《咏鹅》,寄托了一定感情的咏物诗,通过歌咏事物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里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寄托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流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寓意美好的愿望,或者包含生活哲理及生活情趣等,如骆宾王另有一首咏物诗《在狱咏蝉》,是他借蝉的高洁品行寓意自己的心迹及表达了希望明辨是非、昭雪沉冤的愿望。自然界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微至花鸟虫鱼等,都可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骆宾王的这两首诗歌咏对象分别为鹅和蝉,皆是自然界的动物,姑且称它为咏动物诗。据统计,唐代有六千多首咏物诗,定有很多文人歌咏动物,歌咏采得百花成蜜后的蜜蜂,如晚唐诗人罗隐的七言绝句《蜂》,乃至令人讨厌的蚊子也有人歌咏,如《咏蚊》诗出自宋代名臣范仲淹之手,不过这些咏动物诗的质素差点意思,而一些咏植物诗倒是可以,如傲雪盛开的梅花,有多首《咏梅》诗词值得品读,寓意送别且具有观赏价值的柳树,代表作如贺知章的《咏柳》,备受文人称赞的竹子,代表作如《咏竹》及清代文人郑燮的《竹石》。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即是表达作者所寄托的感情,如在不惑之年被投入监狱的骆宾王作咏蝉诗,通过描述蝉鸣高远的特点,融合自己的感受,表达出自己作为患难人的心声。有些咏物诗的情感表达委婉含蓄,需读者细心体会,有些诗篇直抒胸臆,咏菊类诗篇,多半表达悠然闲适清净淡雅的心境,咏梅诗多是作者寓意自己不媚于俗保持坚贞高洁的本性。咏物诗,比较偏重所咏之物的形象,需要作者对物的细心观察,如贺知章的名作《咏柳》,则是通过描述柳树及柳叶的生动形象,描述出春天生生勃勃景象,传达出作者歌咏春天美好的喜悦之情。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是小学时便会学的咏物诗,同骆宾王的这首《咏鹅》一般,是很多小朋友们必学的篇目,梳理咏物诗时,最容易想到的也是这两首。骆宾王的这首《咏鹅》是人们特别熟悉的诗,在此不再赘述,而《咏柳》也是相当熟悉,然而古代文人赋予了柳树更多的内涵,尤其是古代文人的送别之作,多有柳的身影。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首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指高大的柳树精装打扮成碧绿色,万条垂下的柳树嫩叶像丝带一样,成语小家碧玉常用来形容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形容仲春二月时的柳树像盛装打扮的漂亮女子一样美丽。尾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先疑问式的问是谁将柳树叶修剪的这么美丽动人,再回答道是二月的春风,一问一答的方式巧妙的刻画出春天的魅力和春风的自然工巧,新颖别致的把春风孕育柳树的形象表现出来,呈现出不经修饰的自然美感。这首诗首先将嫩绿的柳树绿丝联想成身穿嫩绿装束的妙龄女子,形容她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后面采用问答闭环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匠心独运将春风孕育万物的形象展现出来,自然晓畅烘托春天的无限美感。
柳树,常见于河道两旁和庭院的植物,柳树种植在河道两旁可用于加固河堤以防水患,用于装饰庭院可发挥其观赏价值,是用于美化市政道路及装饰公园庭院的优质品种,柳树品种众多,其中最为突出的为杨柳。人们常说的柳树也多是指杨柳,其来源盛传与隋明帝杨广有关,据说他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的通济渠期间,臣子建言在运河的堤岸种植柳树保持水土以防水患泛滥,于是在大运河沿岸成片的种植柳树,并御书赐名国姓“杨”,故合称为杨柳留名于后世。柳树盛开之际,繁盛的枝叶呈垂下的姿态,也即如《咏柳》诗第二句那般,故它亦有了“垂柳”一词,贺知章的这首诗在歌颂柳树题材诗篇里,别具一格,自是描写柳树最具盛名的篇目,其他较佳的柳树诗句,有如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和晚唐诗人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等。
古人远行以乘船居多,故友人之间多会在渡口送别,好比现代人的车站、飞机场等,渡口周边又多有柳树成荫,加上柳与挽留的留字同音,于是在文人的演绎下,赋予了它送别的寓意,故有折柳送别的说法,在很多送别诗词常见柳的身影,如王维送别诗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中写到“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送别友人时写“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亲”,晏几道送别有情人的词句“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现代人送别简捷便利,驱车送至车站火机场即可,显然已无古代人们渡口送别的情景,因此折柳送别的意境很难深入现代人心中,但送别时的心境或能相通,因为车站也易见感人的送别场面。人们分别之后,尽管可以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保持联络,但是能够再次相会的可能性极低,也未知猴年马月可再次相见,大概率与古人一般,天各一方的状态并无二致。
所咏之物里,柳是植物界的代表,另有岁寒三友中的竹和梅,亦是文人喜欢歌咏的植物,竹的寓意或许不比梅更受欢迎,但是竹对于人们的生活的重要性远胜过梅,竹的用途几乎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全方面,而梅花多只是观赏价值。在衣食方面,竹子可编织成遮阳避雨的斗笠,竹的嫩芽即餐桌上美味的竹笋,更为突出的是制作一日三餐都要用到的筷子;住行方面,可以搭建特色竹屋,钢管建材尚未普及的时代,建筑用的排栅脚手架多取材于竹子,且很多地方仍用竹子搭设施工脚手架,旅游景区供游客在溪水流嬉戏的竹筏,甚至有对竹子情有独钟的手艺人,发挥聪明才智将它当作结构材料制造自行车售卖。孩提时代,家里的很多工具皆取材于竹,亦见过手艺人用竹子编织日常工具,如小椅子、洗锅碗的刷子、晒稻谷的扁、铲稻谷的簸箕、装稻谷的箩筐、妇人到田里摘菜用的篮子和炎炎夏日里乘凉的席子等,这些小时候常用的家庭工具,皆取材于竹,总而言之,就八九十年代的乡下情景来看,竹子可能是生活上用途最为广泛齐全的植物。
竹子在发展物质文明领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同时,对人们精神文明层面也同样发挥着效用。在文化层面,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人们便开始使用竹子编织竹简记录历史,有了造纸术后又成为制作优质纸张的原材料。在音乐艺术方面,可用作丝竹管弦乐器,如吹奏的竹箫,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也总离不开竹子的身影。在人文领域,竹子被赋予的精神尤为鲜明,在传统士大夫心中,首先因竹子有节的缘故,视为有气节的象征,其次竹子具有弯而不折、折而不断的较好韧性,被文人赋予了刚中带柔的蕴意,再者竹子具有秀逸的神韵和四季常青的特性,可以寓意青春常驻,竹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被文人常用来比喻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传言很多文人墨客,上了年纪会对竹林徒增喜感,在盛唐时期,王维出世后隐居的别墅周边便有大片的竹林,今日许多山野别墅也会习惯性种植竹林,一些民宿型房屋也有竹子的陪伴,竹子对人们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是容易成为文人所歌咏的对象,如对竹赋诗的佳作《咏竹》和《竹石》。
《咏竹》
(明)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前两句“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意思是说,在严寒的大雪天,尽管大雪可以压弯竹枝,但是它依旧保持不着地的顽强意志,寓意人生应像竹子一样,在巨大压力面前,要保持虽低头但不认输的坚强韧性,寄托了作者具备不怕困难压力的顽强意志。后两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雪后太阳升起当空照,枝头上的雪融化了,竹子又可以直上云霄,寓意只要有坚韧的意志,哪怕是经过大雪的打击,依然可以昂首挺胸出现在世人面前。这首诗的作者原本是存疑的,看到这首诗冠以朱元璋的名讳出现在网络上,作者是否为朱元璋其实无关宏旨,关键是这首言简意赅的咏竹诗,传达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寓意,是值得读者朋友汲取的精神养分,朱元璋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典范,把此诗冠他名号,可权当把这首诗作为他顽强拼搏意志的诠释。平时品读到的古典诗歌,多有表达作者的伤春悲秋、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和离愁别绪等情感,积极乐观的诗词不多见,这首《咏竹》诗无疑是不落窠臼的代表,类比其他著名文人歌咏竹的诗词,或许意境层次不高,但它的积极乐观的蕴含无疑更加值得汲取。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同《咏竹》所表达的情感相近,表达了竹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作者系清代书画家及文学家郑燮,他因喜欢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而改名为郑板桥,不仅写过多首歌颂竹子的诗篇,还精通竹子的绘画。这首诗大意是说竹子扎根于深深的青山里面,牢牢的扎进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打击,它依然那么顽强,不管吹来暖和的东南风还是寒冷的西北风,一样坚忍不拔顽强的生活着,作者描写的应该是在生长在岩石中的竹子,或许比我们常见于平地生长的竹子更加顽强坚韧。这首诗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呈现出竹子的神韵,后两句说,在岩石上,刮来四面八方的风,尽管竹石受到巨大的折磨打击,它依旧可以坚定强劲,作者采用赞美竹子的这种顽强精神,表达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坚强意志,所以这首诗常用歌颂仁人志士在遭受巨大打击时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正是表达坚强意志的寓意,诗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宣传标语的形式出现在街道醒目位置,寓意号召人们要像竹子一样保持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心态推进现代文明建设,这也是首次看到用诗词当作宣传标语,毕竟极少诗句适合做宣传用语。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想必是很多朋友自小耳闻的故事,它寓意人们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只要功夫深,一根粗的铁杵经历百炼千锤方可成为一根针,即缝补衣服的针。从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可知,古代人们要想制作一根针,亦是相当艰难的,它得用粗的铁杵慢慢磨成针,而不是用现代化的工业机械,一天可生产针数量以万计。古代的针制作起来虽不容易,但无疑是家庭必备用品,犹记得小时候,家里常备针线要对衣服进行缝补,老一辈人心中流行一个谚语“左三年,右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便是针线活广泛存在的例证。对于现代人极为普通的针,可是对于百年前甚至就两代人以前的人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家庭工具,毕竟衣服破了,多数情况只能选择缝补,而不像现代人的衣物可以轻而易举的丢弃。
百多年前,清代有一位名叫文映江的文人,对缝补衣服观察的细致,他有次身穿布衣前往茶馆,却被人无视,然后感慨到的吟出一首颇有讽刺意味的诗《咏针》,这首诗虽然流传不广,但极具现实意义。《咏针》这首诗对于成年朋友来说,或许会颇为认同,深以为然,而对于很多幼小的朋友来说,初次品读到这首诗时,想必会容易不由自主的开怀一笑,因为其有诗句“眼睛长在屁股上”,会让孩子觉得好笑。为何这么说,因为起初教孩子背诵这首诗时,人家竟然莫名其妙的欢笑起来,其次对他背诵这首诗进行录像时,呈现出十足的笑意,这是笔者恩威并施强迫孩子背诵唐诗宋词从未有过的情况,可见这首讽刺诗对小朋友来说,眼睛长在屁股上,只是觉得有趣,而并非懂它的寓意。
《咏针》
(清)文映江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描写古代针的来之不易,在只有手工艺的时代,制作一根针应该是作者所言的百炼千锤那般费时费力,见识过针线活的朋友自是对其第二句“一颠一倒布上行”的形象了然于心,而后两句是这首咏物诗的精髓所在。这首诗固然是讽刺“只认衣冠不认人”的势利眼,这样讽刺的来龙去脉,是作者因为身穿布衣而遭人无视后的切身感触,因而创作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只认衣冠不认人的社会现实。在实际生活里,重视衣冠是值得注意的事情,它的深层意思是重视个人表面形象,常言道“形象要走在能力的前面”,尽管不能仅从衣冠方面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和品性,但它是呈现给外人的印象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形象或者说清爽的梳妆打扮是加分项,让外人对你的形象加分,更有甚者是某些场合的入场券,是进入他人心中的一道门槛,所以说,尽管只认衣冠不认人是讽刺性的说辞,但是人们对它还是要秉承理性的角度去看。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固然是用来调侃讽刺的,但是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我们常说屁股决定脑袋,寓旨人所处的位置决定脑袋的思维方式,同理来讲,眼睛长在屁股上亦是情有可原。我们不能只看到这首诗的讽刺意味,更要理解其客观现实性,不管是认衣冠,还是认靓丽的外表,这不能怪别人,更没必要讽刺人家,更多的只是人家为了更加高效的处理事情,而对于我们自身,赏析到这样的讽刺诗,不能只有看到它的讽刺意味,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更为全面的观念,将自身的外在形象提升,方能避免这些讽刺意味的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
以上咏物诗,或许对于多数读者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贺知章歌咏柳树的《咏柳》,它主要价值是作为城市的景观用树,已经难以和古人心中的地位相提并论,故今天的人们权且当它是一首咏物诗。就今日的人们来说,《咏竹》诗,郑板桥的《竹石》及文映江的《咏针》,其实更有积极汲取的价值,《咏竹》和《竹石》都是歌咏竹子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也是现代人应当汲取的,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咏针》这首诗要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它的确是讽刺“眼睛长在屁股上”的势利眼形象,另一方面也要客观理性认识社会现实,衣冠形象的确很重要,犹如人们所言的细节决定成败一般重要。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分享诗词文章,分享给喜欢诗词的朋友,并分享其背后相关故事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