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9、第 39 章 ...
-
第三十九章天灾人祸
引语:
"当我站在龟裂的黄河河床上,看着饿殍遍野的惨状时,一个老农跪在我面前哭诉:‘陛下,我们等的不是女状元,是一口饭吃啊。’那一刻,我所有的雄心壮志都被击得粉碎。"
---
北方的旱情比奏章上描述的还要严重。燕青放下朝务,带着李师师和几位重臣微服北上。越往北走,景象越是触目惊心。原本应该郁郁葱葱的麦田变成了一片枯黄,龟裂的土地像是老人脸上的皱纹,深可见底。
在河北真定府,他们遇到了第一批逃荒的灾民。这些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睛里已经看不到任何神采,只剩下求生的本能。
"老人家,"燕青拦住一个拄着树枝的老者,"你们这是要往哪里去?"
老者茫然地抬头:"去哪里?哪里有饭吃就去哪里...听说京城在施粥..."
李师师从行囊中取出干粮分发给灾民,立即引起了一阵骚动。若不是随行侍卫及时制止,恐怕要发生抢夺。
"陛下,"真定知府跪在燕青面前,声音哽咽,"境内已经饿死三千余人,每天还有数百人逃亡。下官...下官实在无能为力..."
燕青看着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进士,如今已是形销骨立,官袍破旧不堪。
"开仓放粮了吗?"她问。
"早就开过了..."知府苦笑,"可官仓里的存粮,还不够全府百姓吃三天。"
更令人心痛的是,他们在视察黄河故道时看到的景象。曾经奔腾不息的黄河,如今只剩下干涸的河床。一个老农跪在龟裂的河床上,对着天空哭嚎:
"老天爷啊!给条活路吧!"
燕青走上前去,想要扶起老人。老人却一把抓住她的衣袖,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绝望:
"陛下,我们等的不是女状元,是一口饭吃啊!"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燕青心上。她所有的雄心壮志,所有的改革理想,在这一刻都被击得粉碎。是啊,对于这些快要饿死的百姓来说,女子能不能读书,能不能做官,又有什么意义?
当晚,燕青在行营中召开紧急会议。烛光摇曳,映照着每个人凝重的面容。
"必须立即调粮赈灾。"燕青的声音沙哑,"种师道,你立即回京,督促漕运,从江南调粮。"
种师道面露难色:"陛下,漕运...恐怕指望不上了。"
"什么意思?"
李师师轻声道:"臣刚刚收到密报,漕帮...叛乱了。"
原来,漕帮帮主李俊虽然表面上归顺新朝,但一直对女子执政心怀不满。趁此大旱之机,他扣押了所有漕粮,要求废除女科,恢复旧制。
"混账!"燕青猛地拍案而起,"他这是在用百万灾民的性命做要挟!"
"陛下息怒。"卢俊义劝道,"当务之急是解决粮荒。臣建议立即开放皇家粮仓,同时向各地藩王借粮。"
吴用摇头:"皇家粮仓的存粮也是有限。至于藩王...他们巴不得看新朝的笑话,怎么会出手相助?"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却没有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燕青独自走出行营,望着满天星斗,第一次感到了无力。
"陛下。"李师师不知何时来到她身边,"还记得我们当初的誓言吗?"
"记得。"燕青轻声道,"要建立一个不一样的天下。可是现在..."
"现在正是实现誓言的时候。"李师师握住她的手,"越是艰难,越不能放弃。"
第二天,燕青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亲自去会会李俊。
"不可!"所有人都反对。
"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涉险地?"
"李俊既然敢叛乱,必定有所准备。"
但燕青心意已决:"若是连一个漕帮都收拾不了,朕还谈什么治理天下?"
漕帮总舵设在运河畔的济宁府。当燕青的船队抵达时,码头上已经聚集了数千漕帮子弟。这些人个个手持兵刃,虎视眈眈。
李俊站在人群前方,冷笑道:"陛下亲临,真是让李某受宠若惊。"
燕青独自下船,青衫在河风中飘扬:"李帮主,朕只问一句:那些漕粮,你放是不放?"
"放可以,"李俊昂首道,"只要陛下答应三个条件:第一,废除女科;第二,解散飞凤营;第三...退位让贤。"
现场气氛顿时剑拔弩张。
燕青却笑了:"李帮主,你可知道为何大宋会亡?"
不等李俊回答,她继续道:"就是因为有太多人,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百姓生死之上!"
她突然提高声音,对着所有漕帮子弟:"你们当中,也有父母姐妹,也有妻女亲人。如今北方大旱,百万灾民嗷嗷待哺,你们却在这里为了一己之私,扣押救命粮!这就是你们漕帮的义气吗?"
漕帮子弟中起了一阵骚动。这些人虽然效忠李俊,但也不是全无良心。
李俊见军心动摇,厉声道:"休要听她妖言惑众!女子执政,本就是逆天而行!如今天降大旱,就是最好的证明!"
"是吗?"燕青突然从怀中取出一本账册,"那请李帮主解释一下,去年漕运的百万两银子,都到哪里去了?"
账册在人群中传阅,上面清清楚楚记载着李俊贪污漕银的证据。原来他所谓的"反对女子执政",不过是掩盖自己罪行的借口。
"你...你血口喷人!"李俊脸色大变。
"是不是血口喷人,一查便知。"燕青冷冷道,"朕已经派人查封了你在各地的宅院,搜出的金银珠宝,足够买下整个济宁府!"
漕帮子弟顿时哗然。他们可以为了"义气"反对女帝,却不能容忍有人中饱私囊。
"帮主!这是真的吗?"
"我们拼死拼活运粮,你却在家享福?"
李俊见大势已去,突然拔刀冲向燕青。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道银光闪过,杨八妹的银枪已经抵在他咽喉。
"逆贼李俊,还不伏法!"
漕帮之乱就这样平息了。燕青立即下令,所有漕粮即刻北运,赈济灾民。
一个月后,当第一批粮食运抵灾区时,百姓们跪满道路,高呼万岁。那个曾经质问燕青的老农,捧着一碗热粥,老泪纵横:
"陛下...陛下真的给我们送粮来了..."
燕青扶起老人,心中百感交集。这一刻她终于明白,无论推行什么样的新政,都要以百姓温饱为前提。否则,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空中楼阁。
回到京城后,燕青立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漕运,清查贪腐,建立常平仓...更重要的是,她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在民生改善上。
"陛下似乎变了。"李师师在某次朝会后说。
"是啊,"燕青望着宫墙外的天空,"朕终于明白,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让百姓吃饱穿暖,然后才能谈其他。"
她转身看向李师师,眼中重新燃起斗志:"但是,女子科举不会停,女子学堂不会关。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窗外,春雨终于降临,滋润着干涸的土地。就像这个国家,正在经历一场涅槃重生。
---
(第三十九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