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2、青山依旧故人新 ...

  •   章节引语:
      十年踪迹十年心,踏遍山河见太平;
      故人相逢皆一笑,方知此处是归程。

      ---

      光阴荏苒,转眼已是靖康元年。十年间,燕青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登过昆仑雪山,到过南海琼崖,在塞外与大漠孤烟为伴,也在江南与小桥流水相邻。

      这年春天,他正在终南山中拜访一位隐士,忽然收到卢俊义的来信。信中说梁山即将举行立寨三十年大典,邀请他回去一聚。

      燕青算了算时间,自己离开梁山确实已经十年了。这十年间,他虽然云游在外,但与梁山始终保持着联系。知道兄弟们各自安好,知道靖安军日益壮大,知道八百里水泊更加繁荣。

      他决定回去看看。

      再回梁山,已是暮春时节。船行水泊,但见水面更加开阔,码头更加繁忙。新建的望楼高耸入云,水寨连绵数十里。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梁山更加气势恢宏。

      船刚靠岸,就听见一个洪亮的声音:

      "小乙!你可算回来了!"

      燕青抬头,但见码头上站满了熟悉的面孔。卢俊义、吴用站在最前,身后是林冲、秦明、呼延灼等一众老兄弟。令人惊喜的是,连远在海外的李俊也特意赶了回来。

      "员外!学究!诸位兄弟!"燕青快步上岸,与众人相见。

      卢俊义拍着他的肩膀,仔细端详:"十年不见,小乙风采更胜往昔啊!"

      吴用摇着羽扇笑道:"我早算准你今日必到。"

      最让人惊讶的是李逵。这个曾经的莽汉,如今已是靖安军的一名统制,虽然依旧声若洪钟,但举止间多了几分沉稳。

      "铁牛兄弟变化不小啊。"燕青笑道。

      李逵挠头憨笑:"都是卢员外和学究教导得好。"

      众人簇拥着燕青上山。但见山路拓宽了,铺上了青石板。路旁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学堂里书声琅琅,医馆前秩序井然,工坊区机器轰鸣。俨然一座繁华城镇。

      "如今梁山治下有百姓十万,精兵五万,战船千艘。"卢俊义不无自豪地介绍,"朝廷特许我们自征赋税,自设官吏。"

      燕青注意到,在聚义厅旁新建了一座忠烈祠,供奉着宋江的灵位,香火鼎盛。

      当夜,山寨大摆筵席。不仅众头领到齐,连他们的家眷也来了不少。燕青见到了林冲的儿子、徐宁的女儿,甚至张清的儿子张念青都已经是个俊秀少年。

      "念青,快来见过你燕青叔叔。"张清招呼儿子。

      少年恭恭敬敬地行礼:"侄儿常听父亲提起叔叔的事迹。"

      燕青扶起少年,心中感慨万千。前世这些孩子们大多未能长大成人,这一世却都能健康成长。

      酒过三巡,卢俊义起身道:"今日众兄弟齐聚,除了庆祝立寨三十年,还有一件喜事要宣布。"

      他看向吴用:"学究,你来说吧。"

      吴用含笑起身:"经过十年经营,我们在南洋的基业已经稳固。李俊兄弟在暹罗被封为镇南王,童威、童猛在占城也站稳了脚跟。"

      李俊接话道:"不仅如此,我们还打通了通往天竺的海路。往后,咱们梁山的商船可以直达西洋了。"

      燕青这才明白,原来梁山这些年的发展,早已超出了他的想象。

      宴席持续到深夜。燕青与几位老兄弟坐在观星台上,追忆往事。

      林冲感慨道:"想起当年在东京做教头时,何曾想过会有今日?"

      秦明接口:"若不是小乙兄弟,我们恐怕都要重蹈覆辙。"

      说到动情处,众人都沉默了。月光如水,洒在每个人身上。

      良久,卢俊义道:"小乙,这次回来,就别走了吧。"

      众人都期待地看着燕青。

      燕青望着山下万家灯火,缓缓摇头:"员外,诸位兄弟,梁山有今日,是你们的功劳。我的使命,十年前就已经完成了。"

      他站起身,指着远处的星空:"这十年云游,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梁山是你们的归宿,但不是我的。"

      吴用轻叹:"就知道留不住你。"

      次日,燕青逐一与兄弟们话别。

      在忠烈祠,他为宋江上了炷香:"公明哥哥,你看到了吗?梁山...很好。"

      在学堂,他给孩子们讲了堂课。下课时,张念青追出来问:"燕青叔叔,你还要走吗?"

      "是啊。"

      "为什么不留下来?大家都希望你留下。"

      燕青摸摸少年的头:"因为叔叔要去看看,这个我们守护下来的天下,到底是什么模样。"

      最后,他来到金沙滩。众兄弟都来送行,与十年前一般无二。

      卢俊义递过一个包裹:"这里面是各地靖安军分舵的联络方式。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兄弟们照应。"

      吴用送上一卷书:"这是我新著的《水浒新传》,记载了这一世的故事。"

      最让燕青意外的是,李逵送给他一把短剑:"这是俺亲手打的,带着防身。"

      燕青一一谢过,登上来时的小舟。

      就在船要离岸时,忽然听见马蹄声疾。但见一骑快马驰来,马上之人高喊:

      "燕公子留步!陛下有旨!"

      来的竟是王都知。他手持圣旨,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逍遥侯燕青,功在社稷,德被苍生。特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大宋疆土,任尔逍遥。钦此!"

      这是前所未有的恩典!丹书铁券,相当于免死金牌。世袭罔替,意味着燕青的后代也能享受这个特权。

      燕青跪接圣旨:"臣,领旨谢恩。"

      王都知低声道:"陛下让老奴转告:大宋江山,永远是你的家。"

      船终于离岸了。燕青站在船头,望着岸上挥手的人群,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重生之初立下的誓言:

      "这一世,定要逍遥自在,不再过问世事。"

      如今看来,他确实做到了逍遥,却终究没能完全不过问世事。但奇怪的是,他并不后悔。

      小船行至水中央,燕青取出母亲留下的碧玉簪,轻轻抚摸。阳光照在簪子上,反射出七彩光芒。

      他忽然明白,这一世的意義,不在于独善其身,而在于在力所能及时,为这世间留下美好的改变。

      前方,水天相接处,一轮红日正喷薄而出。

      燕青微微一笑,撑开长篙。

      这一世,他改变了梁山的命运,也找到了自己的道。从今往后,他是真正的逍遥客了。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全文完)

      ---

      第七十二章完(终章)

      ---

      后记·我见青山多妩媚

      立在船头,任江风吹拂衣袂。这一世的旅程,到此算是走完了。

      曾以为重活一世,定能心如铁石,做个真正的逍遥客。可当我看见卢员外又要踏上那条不归路,看见武二哥还要承受断臂之痛,看见公明哥哥依旧要饮下那杯毒酒……这颗心,终究是硬不起来。

      于是暗中布局,暗中周旋,在命运的缝隙里为故人寻一条生路。说是不忍,或许更是为了弥补前世的遗憾——那个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的自己。

      这一世,员外安享天年,二哥六和寺终老,李俊海外称王,三娘绣庄安宁。看着兄弟们各得其所,我才明白,原来最大的逍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问心无愧。

      临行前,陛下问我可要封赏,我只要了“逍遥”二字。不是清高,是深知庙堂非我愿,江湖才心安。这一生,能在暗处为故人撑一把伞,在命定的轨迹上轻轻推一把,便已足够。

      临别时,员外说梁山永远是我的家。其实他不知,有兄弟处便是家。只是我这个人,注定是个过客——看过你们安好,便该继续前行了。

      临笔至此,忽然想起那年重生初醒,在大名府的茶肆里,望着窗外熙攘人群,不知该何去何从。如今回首,这一路虽然辛苦,却值得。

      若你问我可后悔多管闲事?我只能说:若是重来,依然会选择在暗处为你们拨转命盘。因为看见你们安好,便是我的逍遥。

      青山依旧在,故人尽欢颜。如此,甚好。

      ——燕青于云游途中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72章 青山依旧故人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