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十年一梦水浒新
写完《梁山非我梦中乡》的最后一个字,窗外正是江南的梅雨时节。雨水敲打着青瓦,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烟波浩渺的梁山泊,看见了那个站在船头、衣袂飘飘的浪子。
这部小说始于一个执念——若燕青重生,能否改变梁山好汉的悲剧命运?
在《水浒传》原著的阴影下写作,犹如在悬崖边行走。既要尊重经典的人物性格,又要赋予他们新的可能。燕青的“重生”不是万能的金手指,而是一双提前看透悲剧的眼睛,一颗终究硬不起来的心。
最难忘的是描写燕青内心挣扎的时刻。他嘴上说着“不再多管闲事”,却在每个关键节点都伸出了援手。这种“嘴硬心软”,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善念?明知独善其身最轻松,却终究放不下在意的人。
在重构梁山好汉命运时,我刻意避开了“全员幸存”的俗套。该牺牲的依然牺牲,该离别的一样离别,但每个人的结局都有了温度与尊严。武松在六和寺安度晚年,扈三娘在苏州开设绣庄,李俊在海外建功立业……这些或许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排。
而燕青的归宿,我思考了很久。功成身退,云游四海,看似逍遥,实则带着淡淡的怅惘。他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唯独改变不了自己过客的宿命。但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圆满?
写作过程中,最打动我的是“救赎”这个主题。燕青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何尝不是在拯救那个曾经无能为力的自己?我们在帮助他人时,又何尝不是在填补内心的某个空缺?
最后,感谢施耐庵先生创作出燕青这个人物,感谢《水浒传》留下那么多令人唏嘘的遗憾。正因为有那些遗憾,才有了我们这个关于救赎与改变的故事。
愿每个读者都能在现实中,成为某个人的“燕青”,在关键时刻伸出温暖的手。
青山依旧在,故人入梦来。
—— 某年梅雨时节于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