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1、讲述未停 ...
叶凡把手机紧紧贴在耳边,塑料外壳被掌心的汗捂得温热,几乎有些滑腻。电话接通那一瞬间,单朋立熟悉的声音带着点电流的微噪传来,背景里隐约混杂着小孩子尖利的哭闹和一个女人焦躁的呵斥,显然他还在他那间儿童摄影工作室里挣扎。
“朋立,”叶凡的声音出口时,自己都觉得干涩,像被什么碾过,“我这儿有点事儿,想问问你。”
“嗯,听着呢,你说。”单朋立的声音有点喘,大概正忙着应付他那摊焦头烂额的工作。
“涟漪,”叶凡吐出这个名字,舌尖都尝到一丝难以言喻的涩,“她是你的初中同学,对吧?咱俩呢,高中铁瓷。我就想问问你,撇开那些弯弯绕绕的关系,单说咱仨,你觉得,我跟她,谁跟你……更近一点?”
电话那头短暂的静默,只有背景里孩子的哭闹声拔高了一瞬。单朋立的声音很快又响起来,带着点不解,甚至有些好笑:“叶凡,你这问的啥话?这还用琢磨么?咱俩啥交情啊!”
叶凡的心,却因为这理所当然的回答,猛地往下一沉,像块石头坠进了看不见底的深潭。果然。这答案像冰冷的针,刺破了他潜意识里最后一点微弱的、连自己都不敢承认的希冀。他稳了稳呼吸,声音刻意放得平缓:“行,有你这句话就成。那……昨天的事儿,涟漪找不到我,不是给你打了电话么?她……她当时怎么样?情绪上?能跟我说说不?” 他屏住了气,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手机壳边缘一道微小的划痕。
电话里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比刚才更凝滞。单朋立似乎在掂量,在权衡。叶凡几乎能想象出他此刻皱着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的样子。
“嗯……能是能。”单朋立的声音终于响起,压得很低,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谨慎,“但叶凡,你得答应我,这事儿到我这儿就断了。千万,千万不能让她知道是我跟你说的,一个字儿都别提!成不成?”
“放心,朋立。”叶凡立刻保证,心脏却在胸腔里擂鼓般撞击,“我懂规矩,绝不卖你。”
“唉……”单朋立像是叹了口气,又像是无奈地呼出一口气,“她……不太好。那声音,听着就让人揪心。情绪很低落,非常低落,感觉整个人都垮了。而且……”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更准确的词,“……带着很重的哭腔,像是……刚哭过,或者强忍着马上要哭出来那种。说话都断断续续的,气儿都接不上的感觉。”
叶凡的呼吸骤然停滞了。昨天深夜,当他在黑暗中一遍遍拨打那个始终无法接通的号码时,那点混杂着焦虑和隐约埋怨的情绪,此刻被单朋立这寥寥数语彻底击碎,化作了冰冷的、沉重的愧疚,沉甸甸地压在心上。
“你的意思是……”他追问,声音干哑得厉害。
“意思还不明白吗?”单朋立的声音透出一种“你这人怎么这么迟钝”的无奈,但随即又软化下来,带着点旁观者的了然,“叶凡,她是在意你的。非常在意。那反应,装不出来。”
“是……”叶凡艰难地应了一声,喉头滚动了一下,仿佛要咽下某种哽住的东西,“她昨天……去了我以前住的那个小院儿附近,兜兜转转。还去了我妈以前开店的那条旅游街,就那条……全是卖假古董和旅游纪念品的巷子。一直耗到很晚很晚,最后手机彻底没电,黑屏了,连打车回家的钱都付不了,困在那儿……还是后来想办法找了个公用电话……”他陈述着,像是在复述一个遥远而令人疲惫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带着迟来的钝痛,“涟漪这个人,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都挺怪的,或者说,总是隔着一层雾,让人看不透。大学那会儿的事儿,你了解得不多吧?咱俩那阵子联系也少了。”
“嗯,”单朋立的声音带着理解和一丝遗憾,“你从马来西亚回来,转头就扎杨镇去了。那几年,咱们哥几个见面都稀罕,电话也少,顶多逢年过节发个短信问候下。你的情况,我都是断断续续听奋进他们提那么一两嘴。”他那边似乎又有什么东西被打翻了,传来一阵手忙脚乱的杂音和模糊的咒骂,“操!我的光盘!……喂?叶凡?还在听?”
“在,在。”叶凡连忙应道,思绪却像脱缰的野马,朝着那片被刻意尘封的岁月狂奔而去,“对,就是那几年……我一直以为自己在‘追求’她。卯足了劲儿,想方设法地对她好。可现在……”他停顿了一下,胸膛起伏,仿佛需要巨大的力量才能把下面的话推出来,“……现在我才真正明白过来,那几年,在我这儿是苦苦追求还没追上的煎熬,可在她那儿,我们……我们早就在一起了。我说的‘追求没追上’,那感觉,完全是因为她给我的回应总是那样——忽冷忽热,捉摸不定,动不动就找不着人。现在想想,她那些‘失踪’,都是带着引号的!朋立,”叶凡的声音陡然急切起来,带着寻求某种答案的渴望,“你和涟漪,初中高中同窗六年,朝夕相处的时间比我长得多。抛开那些弯弯绕绕,就凭你这老同学的眼光,说说看,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你印象里?”
“活跃!”单朋立的答案几乎是脱口而出,干脆利落,不带半分犹豫。
“对!活跃!”叶凡像是找到了共鸣点,声音也跟着扬了起来,“就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活跃’劲儿,让我在当年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她很强,特别强,强到不需要依赖任何人。你想想看,咱们高三那会儿,都还傻里傻气的,满脑子除了模拟卷就是篮球场,对未来一片懵懂。可涟漪呢?她早就跑到中山路交口那家‘印象’店打工去了!对,就是那家卖海报、CD、还有些稀奇古怪小玩意的店。我记得清清楚楚,我飞去马来西亚之前,不是专门找你们几个聚了聚,道个别吗?后来我还特意带你们绕道去那家店找过她。当时那场景,你还有印象没?”
“嗯,有印象。”单朋立应道,背景里孩子尖锐的哭闹声似乎平息了些。
“那会儿看她,穿着那身店里的工作围裙,招呼客人、收银、整理货架,手脚麻利得很,说话办事也干脆,跟在学校里那股子活泼劲儿不太一样,带着点社会人的利落。是不是?”叶凡追问着,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个下午。阳光透过“印象”店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斜斜地打在涟漪身上。她正踮着脚,把一张新到的摇滚乐队海报挂到墙顶的架子上,侧脸线条在光里显得格外清晰。她转过头,看到玻璃门外的他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落入了星星,脸上绽开一个毫无保留的灿烂笑容,那笑容里带着点疲惫,却更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直接撞进了叶凡当时年轻而悸动的心房。她飞快地跟店长说了句什么,解下围裙,像只轻盈的小鹿般跑了出来,马尾辫在脑后活泼地跳跃。那一瞬间的明媚,几乎盖过了那个离愁别绪的下午所有的暗淡。
“嗯,是挺利索的,不像学生。”单朋立的声音把他从短暂的失神中拉了回来。
“是啊,利落,有主见。”叶凡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复杂的回溯感,“后来,我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吵架,导火索就是她‘失踪’。再往后,几次大的冲突,根子都在这‘失踪’上。直到去年……去年我们总算把那层窗户纸捅破了,把话彻底摊开来说。她才告诉我,那些所谓的‘失踪’,其实都是去打工了。刚开始那会儿,她跟我说去打工,我嘴上说着‘信你’,可心里……”他苦笑了一下,那笑声干涩,“……心里那根怀疑的刺,始终没拔掉,反而随着她每一次的‘消失’越扎越深。总觉得她在回避什么,在隐瞒什么。朋立,你是不知道,自从那次在饺子馆……”他猛地顿住,像是被这个词烫了一下,旋即纠正道,“哦,对了!在她那儿,那次在饺子馆拍桌子瞪眼的决裂,不叫‘分手’。她说,那叫‘走散’。”
“走散?”单朋立重复了一遍,语气里带着点新奇和琢磨的意味。
“对,走散。”叶凡咀嚼着这个词,舌尖泛起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涩。这个词太轻了,轻得像一阵风就能吹散的柳絮,可它承载的,却是他生命里一场沉重的、几乎将他击垮的坍塌。
那次“走散”之后,他像被抽掉了筋骨,浑浑噩噩。为了逃离内海市无处不在的记忆碎片,他也一头扎进了打工的人潮,试图用身体的疲惫淹没心里的空洞。他去了杨镇,在一个中学里教过一阵子书,又在当地一家发行量堪忧的商报里做过编辑,像块浮萍随波逐流。毕业前的最后半年,他才像搁浅的鱼重新游回内海市区这片熟悉又陌生的水域。那时,大概也和单朋立、屈奋进、张彼得这些老友重新接上了头。
“后来……在电视台实习那会儿,我住内海大学教师公寓,你和奋进他们还过去吃过一次涮羊肉,记得吧?”叶凡问道,思绪在时间的河流里艰难地打捞着碎片。他记得那间小小的公寓,墙壁有些泛黄,窗户对着另一栋同样陈旧的教学楼。那晚的涮羊肉热气腾腾,铜锅里的汤咕嘟咕嘟翻滚,红白相间的羊肉卷在沸汤里迅速变色蜷缩。单朋立忙着捞肉,张彼得则高谈阔论着电视台里的美女,屈奋进一如既往地话少,只是闷头吃。屋子里弥漫着羊肉的膻香、麻酱的醇厚、还有廉价白酒的辛辣气味,窗户玻璃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水雾,将外面的寒冷和黑暗隔绝开来。那一刻的喧闹和温暖,短暂地驱散了他心头的阴霾。
“记得,那羊肉味儿挺膻,你买的估计是冻久了。”单朋立的声音带着点笑意。
“是电视台电视剧部,说白了就是跟组打杂。”叶凡继续说下去,语速不自觉地加快,仿佛要通过这些具体的细节来证明什么,“那会儿忙成什么样?天天像陀螺。被塞在一辆破旧的面包车里,天不亮就被拉到一个鸟不拉屎的郊区片场,拍完几个镜头,饭都顾不上扒两口,又被拉去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可能是废弃的工厂,也可能是某个老城区的破胡同。收工回来常常是后半夜,整个人累得像被拆开又胡乱组装了一遍。”
“嗯,听奋进提过,说你们那车破得漏风。”单朋立插了一句。
“是破,开起来咣当响,四处透风。”叶凡的思绪沉浸在那段奔波的日子里,“可朋立,你知道吗?就那么忙,那么累,每天像打仗,我从来没跟你们任何一个人‘失联’过!从来没有!张彼得那小子,那时候电话打得最勤,没事儿就骚扰我。不管我在片场角落蹲着啃冷盒饭,还是在颠簸得像筛糠的面包车里昏昏欲睡,只要他那电话一来,我看见了,基本都秒接。就算当时正拍着戏,导演在咆哮,场记在打板,实在腾不出手,等稍微一有空隙,我立刻就会给他拨回去!哪怕就回一条短信,‘忙,稍后说’,这几个字也一定会发出去!”
叶凡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强调,每一个字都像小锤子,敲打着他自己心里那个盘踞多年的疑问。他仿佛又看到了杨镇那条尘土飞扬的主干道,看到了那辆把他带离、又无数次带回的蓝色大巴车。他需要单朋立明白,在那个通讯远不如今天发达、却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年代,他叶凡,即使在最混乱疲惫的境地,也从未让在乎的人找不到自己。
“你知道后来……后来我们吵得最凶、最后彻底崩掉,导火索是什么吗?导火索还是这个——失联!尤其是在她后来也进了剧组那段时间,变本加厉,达到了顶峰!”叶凡的声音里压抑着长久积累的委屈和不平,“五月份那次,我们不是把话说开了吗?我逮着机会就问过她手机的事儿。她跟我说,那时候她用的手机卡,接电话一分钟要两毛钱,主动打出去,一分钟要六毛!贵得要死。她说有时候看到我的电话,不是不想接,是心疼那钱,尤其是接起来可能也说不了几句有用的话,所以干脆就不接。或者接了,没说两句就急着挂断。”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胸腔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可是朋立!那时候可以发短信啊!一毛钱一条!就算她当时没听见我的电话,事后看到未接来电,难道不能给我回个短信吗?哪怕就一个字,‘忙’,或者‘安’,让我知道她没事,让我知道她收到了我的讯息,这很难吗?这比六毛钱一分钟的电话还奢侈吗?” 他的质问在小小的房间里回荡,带着一种积年的、无处宣泄的困惑和委屈。
“唔……”电话那头的单朋立沉吟着,似乎在努力思考这个横亘在时光里的技术难题。片刻后,他带着一种尝试解答的语气说:“那……还有一种可能。也许……也许她当时用的手机卡,根本就没开通来电显示功能?那她就算看到有未接电话,也不知道是谁打来的啊?想回短信也没法回嘛。”
来电显示?
这三个字像一把生锈的钥匙,猛地插进了叶凡记忆深处某个尘封已久的锁孔。
嗡的一声,锁开了。
一股混杂着尘土、劣质汽油、还有南方初夏特有潮湿闷热气息的风,猛地灌了进来,粗暴地将他卷回了二十年前那个闷热的午后。
那是在杨镇。他和他当时就读的师范专科学校,像两座孤岛,被农田和简易的厂房包围着。涟漪在几站地之外的那个“杨镇影视艺术学院”里——一个名字听起来光鲜,实则不过是几栋租用旧厂房的培训机构。他们约好了那个周六一起回内海市区。像往常一样,他提前从学校出发,准备去“杨影”门口接她,然后两人一起走到公交站,坐那趟唯一的蓝色大巴车回去。
他站在自己学校那扇油漆剥落的铁门外,顶着已经开始发威的日头,掏出他那部磨掉了漆的三星翻盖手机,拨通了涟漪那个早已烂熟于心的号码。听筒里传来单调而冗长的“嘟——嘟——”,每一声都敲打在他逐渐升腾的不安上。一遍,无人接听。再拨一遍,依旧是漫长等待后的忙音。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下来,痒痒的,黏腻腻的。他固执地站在校门口那棵叶子蔫蔫的梧桐树下,像一棵生了根的树桩,看着校门口进出的学生越来越少,看着传达室老头疑惑地探出头又缩回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地上的树影都缩短了一截。约定的时间早已过了。他心里那点因即将见面而雀跃的火苗,被这反复的忙音一点点浇熄,只剩下冰冷的灰烬和不断蔓延的焦虑——她怎么了?又临时有事?还是……出事了?
最终,大巴车那沉闷的引擎声由远及近,像一头疲惫的蓝色巨兽,喘息着停在了校门口对面的站牌前。司机不耐烦地按了两下喇叭,催促着站牌下零星的几个人。叶凡最后望了一眼“杨影”的方向,那条坑洼不平的土路尽头空无一人。他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满是无奈和被放鸽子的郁闷,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登上了大巴车。
车子发动,带着他离开了站牌,离开了校门口那棵无精打采的梧桐树。他特意选了右边靠窗的位置,目光死死地投向窗外。车子驶过杨镇开发区那些低矮、灰扑扑的厂房和临时搭建的工棚,他的失落感像车窗外的景色一样单调而沉重。就在这时,那个熟悉的地标出现了——杨镇影视艺术学院站的地标,一栋老旧的、有着绿色门框的邮局。第一次踏上杨镇这片陌生的土地时,叶凡就把这座小小的邮局当作了灯塔。因为涟漪在信里说过:“我们学校门口那个邮局,绿色的门,特别好认!你到了杨镇,看到它,就快看到我啦!”
此刻,邮局那熟悉的绿色门框在车窗外一闪而过。叶凡的心猛地揪紧了,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他几乎是屏住了呼吸,眼睛死死盯着邮局门口,期盼着那个熟悉的身影能奇迹般地出现,哪怕只是惊鸿一瞥。然而,门口空荡荡的,只有阳光炙烤着水泥地面升腾起的热浪,扭曲了空气。大巴车没有停留,只是短暂地减速,又毫不犹豫地加速驶离。叶凡眼睁睁看着那绿色的邮局门框在视野里迅速变小、后退,最终被甩在车尾扬起的尘土后面,消失不见。
希望,如同被戳破的肥皂泡,彻底碎裂,连一点痕迹都没留下。一种冰冷的绝望感,像车窗缝隙里钻进来的风,瞬间穿透了他单薄的T恤,蔓延到四肢百骸。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当大巴车最终在内海市区最繁华的百货大楼站停稳,车门“嗤”地一声打开,喧闹的人声和热浪扑面而来时,叶凡只觉得浑身脱力。他随着人流麻木地走下台阶,双脚踩在坚实而滚烫的柏油路面上,却感觉像踩在云端,虚浮得不真实。
就在这时,几个年轻的女孩嬉笑着从他身边走过。她们都穿着时髦的吊带衫和短裙,露出晒成小麦色的胳膊和腿。其中一个女孩边走边低头看着手里小巧的手机,拇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按动着,发出清脆的“哒哒哒”的按键音。那声音密集而熟练,像夏日骤雨敲打窗棂。她的脸上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甚至有点炫耀意味的表情,仿佛指尖流淌出的不是文字,而是某种可以随意挥霍的甜蜜。另外两个同伴也凑过去看她的屏幕,发出低低的笑声。
叶凡的目光像被磁石吸住,定定地落在那跳跃的拇指和闪烁的手机屏幕上。那“哒哒哒”的声音,此刻听在他耳中,却如同最尖锐的嘲讽。像无数根细小的冰针,密密麻麻地扎进他的心脏。一种难以言喻的巨大悲伤,混合着被世界隔绝在外的孤独,像冰冷的潮水瞬间将他淹没。他感到窒息。
原来,联系一个人,表达关心,确认安好,在别人那里,是那么轻而易举、信手拈来的事情。只需要指尖在几个小小的按键上跳跃几下,一毛钱,一条短信,就能穿透距离。而他和涟漪之间,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深不可测的鸿沟。她那头的“六毛钱”和可能的“没有来电显示”,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将他所有的焦急、等待、担忧,都无声无息地吞噬殆尽,连一点回响都没有。他像个傻子,在鸿沟这边徒劳地呼喊,而对面,只有一片沉默的、令人绝望的虚无。
他甚至不敢走平时回家常走的那座小石桥。他记得桥头有个卖藏饰的女人,皮肤黝黑,颧骨很高,大家都叫她“车你珠玛”。她每次看到他和涟漪一起走过,总会用她那带着浓重口音、磕磕绊绊的汉语热情地招呼:“嘿!小伙子!你那个,漂亮的,像花儿一样的,女朋友呢?” 他害怕今天独自一人走过时,再面对车你珠玛那双带着好奇和关切的眼睛,害怕那朴素的追问会将他此刻摇摇欲坠的堤防彻底击溃。他选择了绕远路,拖着沉重的步子,像一个战败的逃兵,只想把自己藏进无人的角落舔舐伤口。
“喂?叶凡?喂?你还在听吗?” 单朋立的声音突然拔高,带着明显的不耐烦和催促,像一把利斧,猛地劈开了叶凡沉溺其中的冰冷回忆。
“啊?”叶凡浑身一激灵,仿佛从深水潭里被硬生生拽了出来,心脏还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残留着刚才回忆里的窒息感。他下意识地应道:“在……在听。”
“在听个鬼!”单朋立的声音又急又快,像连珠炮,“我说你刚才叨叨叨说了一大通,说完了没啊?我这中午就屁大点功夫,啃个面包都跟打仗似的!跟你通完电话,我还得马上去给客户刻盘呢!妈的,现在这儿童摄影简直不是人干的活儿,卷得飞起,我们这破公司眼瞅着就要黄了!喘气的工夫都没有!你到底还有完没完?” 电话那头清晰地传来他烦躁地拍打桌面的声音,还有纸张被扫落的哗啦声。
叶凡握着手机,指尖冰凉。单朋立那边工作室濒临倒闭的兵荒马乱,与他刚刚从记忆泥沼里挣扎出来的巨大悲伤和孤独,像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粗暴地碰撞在一起。他张了张嘴,喉咙里却像是被那二十年前杨镇的尘土堵住了,一时竟发不出任何声音。窗外的阳光明晃晃地照进来,落在他脚下光滑的地板上,切割出明亮与阴影清晰的边界。他站在阴影里,只觉得浑身发冷。
单朋立焦躁的催促和背景里隐约的哭闹声还在继续,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叶凡的目光有些失焦地落在窗外,对面楼房的阳台上,一盆绿萝的藤蔓在风里轻轻摇曳。他慢慢地、几乎无声地对着话筒说:
“没……还没完。”
作者:赵同
斜杠青年,朝三暮四,比上不足,笔下有余,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怕折腾,才是人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1章 讲述未停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