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遇难篇1 ...

  •   宇宙亘古,六合四荒,斗转星移,天下合分。
      九州山河,壮丽耀眼。大江有流江,廷河,大泽有鱼乡,高山有天塔之山,北岭雪峰。其它再述。
      天下被大绥统治六百年,逐渐败落,群雄并起,七侯称王。
      流江以南两诸侯国鼎立,柏国和闫国。
      柏国北方有一个小村,名曰小岗村。约莫百户人家。
      一户姓徐的人家灯火通明,一位中年农夫在外面走来走去,眉头蹙成一团。另外两个小男生一个较大,一个略小。
      屋里传来了女人痛苦的声音。分明是分娩的景况。
      大儿子安福看着父亲如此忧愁,想要安慰,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到嘴边,只道:“爹,你放心吧。”
      “唉。”徐父摇了摇头。“不足月就要临盆,让我怎么放心得下。”
      二儿子安清拉住父亲的手,说道。“爹,会没事的。张姥姥可是做了很多年的接生婆,就算不是普通的顺产,她也会知道怎么做的。娘亲吉人自有天相。”稚嫩的声音倒说得颇有大人的姿态。
      徐父摸了摸安清的手,点点头。
      “哇!”一声婴儿啼哭打破夜色,三人皆欣喜欲狂。张姥姥拿着盆水出来。徐父赶紧问道:“如何?大人小孩都好?”
      张姥姥把水倒掉,笑得甚为开心,虽然接生了数十年,但是这个早产的孩子平安无事也让自己倍感欣慰。“都好都好!不过啊,就是个小丫头,怕你嫌弃呢。”
      一听说大人小孩都好,徐父喜上眉梢,又听说是个女婴儿怔了一下。
      安清向张姥姥道谢,并拍手叫道:“妹妹好,妹妹好,我可以给妹妹扎羊角辫子!”
      徐父脸上才缓过来,女儿就女儿吧。只要平安就好。

      三个人拥进了房间。徐母披头散发,一脸憔悴,怀中抱着那个小女婴。安清扑到了徐母身上,襁褓里的小女婴熟睡着,眉眼清秀。安清用手指点了点她的脸颊,软软的。“娘,娘,妹妹好可爱啊。”
      徐母看着这三个孩子笑了,再望了望站在后边的徐父,虚弱地笑着。
      “给小妹取个名字吧。”
      安福也甚是喜欢,有了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他当大哥哥的从心底里高兴。
      “我问张大伯了,请他取个名字给弟弟或者妹妹。他还真的取了一个呢。”安清赶紧说道。
      张大伯是小岗村村口的说书先生,长年在石榴树下,一方石桌上给孩子们讲将相王侯的故事。
      徐母看着安清,拍了拍他的脸颊,“就你多事,老是找张大伯。那,张大伯取了个什么名字?”
      “善和。张大伯说,为人为善,治国治和。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不过,我觉得这个名字好听啊。”安清认真说道,然后看看父母亲是不是同意。
      徐母点了点头,看了不语的徐父,道:“你说叫善和怎么样?”
      徐父看了眼女娃儿,点了点头。“既是张大伯取的,那就叫善和吧。不是安字开头也没什么关系。”
      安清开始抱着女婴儿,善和善和地叫起来了。

      五年过后,善和五岁。
      善和和安清来到村口石榴树下。
      说书先生张大伯衣服朴素,然而坐姿泰然。树下一群大小孩子津津有味地听着张大伯的故事。
      “绥朝名将郑远以八千军力退敌三万,今天咱们就来说说那场著名的战役,那年时值隆冬……”
      善和扯了扯安清的袖子。“哥哥,我想去摘石榴吃,我不想听故事。”
      安清摇了摇头,眼睛依旧没有离开张大伯。“善和乖哦。张大伯的故事都很好听的。”
      善和嘟起嘴,好听又不好吃。“哥哥,那我们回家啦。”
      安清这才转过头来。“善和不觉得故事很好听吗?不觉得那里面的将军都很厉害吗?”
      善和摇了摇头。“不觉得。哥哥觉得那些将军很厉害,很喜欢那些将军。可我都不知道他们是在干什么的?”
      “他们是在带兵打仗的。”
      “带兵打仗?”
      “嗯。很厉害的,指挥千军万马。张大伯说,是可以与星辰站在等高地位的人。”
      “星辰?”善和歪着头,这下更迷糊了。
      “嗯。”安清重重地点了点头。“和善,我也好想要当将军,站在比星辰更高的地方!”
      张大伯的眼角往这边撇了过来。下巴一抬,示意他站起来。
      “你刚刚说什么?”声音平缓,眼神迫人。
      安清不明白怎么突然问他这个问题,站起来。顿了一下,才答道:“我说我想要当将军,想要站在比星辰更高的地方。”
      其他小伙伴听了,有的笑了,有的也应和道:“我也想当将军!”
      张大伯再问道:“那你说说,将军是在做什么的?”
      “带兵打仗!”善和赶紧喊了出来,生怕错失了表现的机会。
      张大伯撇了善和一眼。知道这两人是兄妹,又问:“那为什么要带兵打仗?”
      善和皱起眉头,这她可就不知道了。抬头看着哥哥。
      安清想了一会,回道:“抵御外族,保家卫国,扩大疆土。”这是张大伯说的,他都一一记在心里。
      张大伯抚了抚胡子,略为思考了一番。
      安清站得笔直,嘴唇抿紧。
      “不错。那你可知道打仗是需要血流成河,流离失所,白骨成堆,荒原叠尸的?”
      善和和其他小孩一听什么血流,白骨的字眼,马上吓得张大眼睛。一句话都不敢再插。
      安清低头想了一想。“知道。”
      “哦?”张大伯这一声意味深长。
      “可是这是必要的啊,如果我们不能够抵御外族,没有强大的将士兵员,那么就有灭国灭族的危险。那个时候也是血流成河啊。所以在战前流血,赔上自己的性命,是不能够避免的。成为强者,才能够保护国家,才能够保护家人。”顿下,添了添干涸的嘴唇,安清郑重道:“所谓站在与星辰等高的地方不仅是因为他们骁勇善战,更是因为他们的牺牲,不是吗。”
      善和和其他人抬头看着安清,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那种姿态叫仰望。
      张大伯看了安清许久,对上这个孩子黑白分明的眼眸。“这些是谁告诉你的?”
      “是我自己想的。”安清答道。
      一个从未走出过这个小村的孩子,竟有这样的气概和想法。
      这样的人,要么在劳碌中忘了自己的志向,最终归于平凡,要么建功立业,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将领。
      张大伯沉吟一会儿,招手让他坐下。

      远处一阵鞭炮声响起,夹杂着人群的鼎沸声。几个孩子已经跑了过去看热闹。只见百姓簇拥着什么人走过。
      “哥哥,我们也去看看吧。”善和又扯着安清的袖子。
      安清问张大伯道:“大伯,村民们在干什么啊?”
      张大伯看着人群涌动的方向,摇着鹅毛扇。“应该是迎接村里中了秀才的那为书生吧。”
      “秀才?秀才是在干什么的?”善和又问道。
      “秀才就是读书人考取了功名。”张大伯有耐心的解释道。
      “秀才很了不起吗?为什么大家都那么高兴呢?”
      “哈哈。”张大伯爽朗笑起来:“是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大家都觉得了不起。”
      善和在心里暗暗道,张大伯真奇怪,又没敢再说什么。拉着安清两个人也跑去凑热闹了。

      徐母在生下善和三年后,又生下一子,名曰安生。
      一日,徐母带着善和去村里的地藏佛寺。
      徐母摆上了果品,点香磕头。
      善和无聊,离开了寺庙大堂,沿着游廊走着。
      只见许多房间。有些门紧闭着,有些门是开着的。
      善和一间一间走了过去,看到了有些僧人在打坐。继续看下一间,是收拾得干净简洁的卧房。下一间,是一个小沙弥在打扫房间。
      善和一间一间走,看到游廊尽头的一间房虚掩着门,轻轻推了一下,门开了。
      里面有干净的书桌,上面摆放着一些善和从未看过的东西。书桌后是一张书架,善和脚步轻轻地走了进去,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走进去,也许是小孩子的好奇心。
      房间里没有人,散发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味道。后来善和才明白,那是墨香。
      书桌上放着几支毛笔,和一块很精致的,中间凹了进去的......石头?
      正中央一张宣纸平整地躺着,夕阳的光芒照了进来,宣纸上的字都蒙上一层橘红。
      房间被浸在一种宁静的气氛中,漂浮着的灰尘似乎都在刹那停了下来。
      善和转过了头。掂起脚尖,试着去拿一本书,手才伸了过去。后面就传来一道声音。
      “小姑娘?你在这里做什么?”
      抽回手,善和迅速低下头。“我,我不是故意的。”
      “没有关系,你来这里有事吗?”那道声音和缓不带任何愠色。
      说话的人走近善和,蹲了下来。
      善和咬了咬下唇,才有勇气抬头。
      那个人是一个很斯文的人,不像其他人农夫那样肤色黝黑,眼睛也不会因疲累而浑浊。清瘦而有礼。
      突然,善和张大了嘴巴。
      “您,您是那天那个,村口的那个秀才!”
      书生点了点头。
      善和问道:“说书先生说秀才就是书生,那,书生是做什么的呢?”
      书生笑了一下,道:“书生就是可以读书识字的人,他们刻苦学习,以求仕途,报效祖国,为民请命。”
      一大串从为听过的字眼,善和只能听懂“读书识字”四个字。她看这个书生为人亲切,也就忘记了自己闯入人家房中的事情,只管依着好奇心,问东问西。
      “那块石头,桌上的那块石头是在做什么的?”
      书生失笑:“那是砚台,磨墨用的。”
      “砚台?”
      “嗯。笔,墨,纸,砚是读书人必备的。被称为文房四宝。”书生一一指给善和看。
      善和喃喃念着:“砚台?文房四宝?”
      徐母走了进来,正找善和。就听到她在里面的声音。
      “善和,你怎么到这里来了。啊......是李秀才。原来您寄住在这里。小女打扰到您了吧,请您原谅。”
      “没有。小孩子总会到处走,对什么都有很强的好奇心。”
      善和用口型对书生说了句“谢谢。”
      书生用清浅的笑容回复。

      徐母拉着善和走出书生的房间。责备道:“不许到处乱闯,知道吗?”
      善和点了点头。
      帮着徐母收拾果品。一位僧人给了徐母几道平安符。
      徐母将一道平安符装进一个小锦囊,系在了善和脖子上。
      “这是平安符,你要好好带着。剩下的是给你的哥哥们和弟弟的。平安符能保佑你们平平安安的,所以一定不要丢。”
      善和看了看锦囊。“是。我会好好带着。”

      那是善和第一次见到所谓的文房四宝。也是第一次看到读书人的儒雅有礼。或许那时候,读书识字的欲望已经深植于心中。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遇难篇1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