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9、失控与掌控 ...
-
第二盘,八一队的第一单打陆筝对阵京队的第二单打郑曼琪。
陆筝走向球台时路过京队选手席,郑曼琪正低头系鞋带,抬头看见陆筝,笑着点了点头,陆筝也回以微笑。
裁判抛币定好发球权,郑曼琪第一个发球就奔着陆筝正手死角去,陆筝判断对了线路,但脚步启动和挥臂衔接明显慢了半拍,球擦着拍边飞了出去。
0:1,郑曼琪先拿分。
陆筝转了转手腕,心里“咯噔”一下。
又来了,那种“手跟不上脑子”的感觉。
她对着球拍拍面哈了口气,温热的气息散开,试图把那点不适压下去。
郑曼琪站在对面,眼里闪过明显的诧异:陆筝居然没接住?
她低头转着球准备发球,余光却锁住陆筝的手腕。
选手席上的邓琳也坐直了一些,她太熟悉陆筝了。这种动作发僵的状态,应该是最近练得少,手生了。
国家队里从没有“一劳永逸”,天才们的竞争从来都是分毫必争。你稍微松口气,身后的人就会立马追上来。更何况,这还是陆筝头一回尝到手生的滋味,明显还没调整过来。
第二个球,郑曼琪刻意加了侧旋,陆筝正手抢攻,动作漂亮,但发力时机差了毫厘,球堪堪擦网而出。
0:2。
陆筝捏着球拍的手不自觉收紧。
郑曼琪下意识地朝场边的吴海道看过去,对方右手拇指在左手掌心轻点,那是加速的暗号。
她瞬间反应过来:这不是巧合,陆筝今天状态真的不对,启动慢、发力差,这可是她的机会!机不可失,得赶紧把节奏拉起来。
这一切都没逃过林立骅的眼睛,郑曼琪那个了然的眼神,吴海道那个隐蔽的手势——对手已经嗅到了陆筝手生的气息。
其实他也没想到陆筝上场以后反应会这么大。
突击训练时也没觉得她手感丢得这么明显啊,难道……他目光往看台上扫了一眼,又转向准备发球的陆筝,林立骅好像明白了。
轮到陆筝发球。她记着林立骅的叮嘱,发了个不出台的小下旋到郑曼琪的反手位,郑曼琪果然有些不适应,回球质量不高,陆筝看准机会,正手狠狠一板抽过去,得分!
1:2。
“好球!”看台上李喻喊了一声,陆奶奶也跟着用力拍手。
趁势,陆筝再发一个看似下旋的不转球,郑曼琪没分辨出来,伸手就想摆短,结果球刚碰到拍面就飞了起来,陆筝在台内一板拍死,比分瞬间追成2:2平。
陆筝握着球拍的手松了松,心里稍微定了点。
至少,在自己的发球局,她仍旧有着绝对的掌控力。
郑曼琪也丝毫不慌,轮到她发球时,战术执行得依旧果断:第一个发球偷袭正手大角,逼陆筝大范围移动;第二个发球配合抢攻,专打中路这个需要快速调整身位的区域。
两球下来,比分又变成了2:4。
擦汗的间隙,陆筝用毛巾捂住脸,小脑瓜一转,在接下来的两球刻意增加了旋转变化,通过落点控制避免与郑曼琪拼绝对速度,又连得两分追至4平。
追分的瞬间,她忽然想通了。
与其纠结“为什么打不好”,不如专注“下一球怎么打”。
比分在交替上升中来到5平。
郑曼琪很清楚,她必须在陆筝手感完全热起来之前建立优势,而陆筝也明白,守住自己的发球轮,就是赢下这局的关键——这点,她从一开始就做得很好。
陆筝发球,一记逆旋转砸在郑曼琪的反手小三角,郑曼琪吃准了旋转,反手拧拉过网,但陆筝早预判到位,正手一板干净利落的快带直线,球速快,弧线低平,郑曼琪反应不及。
6:5!
林立骅在场边微微点头。
下一个球,陆筝故意做了个要发正手的假动作,出手瞬间手腕一抖,球却拐向了郑曼琪的中路偏正手。这个巧妙的变化让郑曼琪仓促间正手拉球,出界了!
7:5!
“稳住,稳住就行!”李喻忍不住低声念叨,手心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
第一局就打得这么难舍难分,这是李喻始料未及的,也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林立骅反倒安下心来,陆筝正在通过发球和前三板的变化来弥补手感的不足,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苏兆兴则抱臂观察,表情沉稳,似乎对场上局势已有判断。
轮到郑曼琪发球,她没换套路,依旧是快攻奔正手,陆筝提前压了重心,虽然挥臂还是慢了点,但好歹把球回到底线。郑曼琪退台后正手进攻,球擦着球台白边落地。
7:6。
郑曼琪的第二个发球加了侧旋,奔着陆筝中路去。陆筝这次没急着进攻,而是把球回成短球,逼郑曼琪上步。郑曼琪挑打时角度没拉开,陆筝反手快撕得分,8:6!
这招“以短控快”,刚好克制郑曼琪的节奏。
林立骅已经恢复了往日那副波澜不惊的模样。虽然今天遇到了新的状况,但这份新试卷,陆筝得了优秀分。作为阅卷人,林立骅看的不是输赢,而是陆筝遇到问题后,处理问题的思路、能力,过程的成长远比结果的输赢更为重要。
诚然,开局的时候陆筝曾短暂地被情绪裹挟,但她很快把情绪按了下去,头脑清晰制定出有效的技战术策略。
每当陆筝用脑子去打球,林立骅心里的欣慰就多一分。
光靠感觉打球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的陆筝,正在朝着更成熟的选手蜕变。
李喻也松了口气,把亮黄色卡纸举得更高了些。
陆筝又发了一个长球偷袭郑曼琪的正手。郑曼琪准备充分,正手拉球质量很高,两人形成中远台相持。多拍对抗中,陆筝展现出更稳定的控球能力,最终等到郑曼琪正手发力出界。
9:6!
关键分,陆筝发了一个近网短球,郑曼琪上步摆短,陆筝反手一拧,直接把球拉了起来,两人开始上旋对抗。三板之后,陆筝突然发力,正手变直线,球直扑郑曼琪的正手空档!
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局终于快结束了。
局点,郑曼琪发球,陆筝接发球摆短,郑曼琪上手抢拉,陆筝防回,郑曼琪再拉,陆筝再次稳稳防住!郑曼琪在第四板进攻时急于求成,正手发力过猛,球拉出了界外。
11:6,尘埃落定。
陆筝摸了摸额头的汗,心里的慌劲儿总算压下去些,可走到休息区,还是忍不住揉了揉手腕——那种肌肉记忆与当下身体反馈之间的轻微错位的“失控”感,太难受了。
林立骅递过水瓶,只说下一局的战术,不说上一局的得失:“别跟她拼快,长球逼她退台,你反手比她稳,多打反手。”
一旁的苏兆兴也站起了身,眼里带着认可,刚才那局陆筝战术调整够快,没被郑曼琪牵着走。
每个俱乐部队可报领队1名、教练员2名,只有报名的教练员和领队才能进入临场运动员席就座指挥。为了让陆筝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八一队特地将一个教练员名额给了林立骅。也就是说,专门让林立骅占用八一队的教练名额,一对一只指导陆筝。
作为八一女队的主教练,苏兆兴从不插手陆筝的训练,给了林立骅十足的尊重。林立骅是陆筝在国家队的主管教练,但在乒超,其实他越不过苏兆兴,可苏兆兴不在意这种名义上的所谓“职权”,八一队的优良传统嘛,隔壁的京队可就不一样了。
程斌也跟着邓琳去了京队,但他只负责训练部分,上场后还是京队的教练做场外指导。
这般对比下,八一队对陆筝的重视与包容,尽显无遗,或者说,八一队本就是这样一支充满人情味儿的队伍。
第二局,陆筝换了新发球方式 ,勾手发球。方穗禾就很擅长台内勾手短球,陆筝学到了不少。
注重落点精准和旋转变化,而不是单纯追求力量。
陆筝在心里又默念一遍方穗禾说过的话,手腕轻轻一勾,球拍以一个非常规的角度摩擦球的侧面,球带着强烈的侧旋看似飞向郑曼琪的正手位,却在落台后有一个明显的向外侧拐弯。郑曼琪完根据常规判断移动,球却拐向了她的反手小三角,她仓促间调整步伐,反手回球直接下网。
1:0。
这个发球的变化让郑曼琪吃了一惊,也让场边的吴海道皱起了眉头。
下一球,陆筝故技重施,依旧是勾手发球,然而,就在她抛球引拍的瞬间,看台某处突然闪过一道刺眼的白光。
那道光来得猝不及防,陆筝下意识地偏头眯眼,原本精准的发球动作猛地一顿,手腕发力的时机彻底乱了。白球没能按照预想的轨迹飞向郑曼琪的反手底线,反而直直砸在了自己这边的球台边缘,弹起后又落回了台面内侧。
陆筝揉了揉被晃到的眼睛,错愕地望向看台,眼前甚至残留了一些光斑。
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她接连喜提好几次全新的比赛体验。
这是她第一次在比赛中被闪光灯干扰,也是她第一次自杀式发球。
看台上的李喻瞬间炸了,猛地站起来朝着身后大喊:“谁开的闪光灯!没看见在比赛吗!”他声音本就洪亮,这会儿带着急劲儿,周围观众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过来,原本还在小声议论闪光灯的人,全都齐刷刷转头看向他。方才那道白光只是一瞬,多数人甚至没看清是从哪来的,可李喻这一嗓子又响又急,倒成了看台这片区域的“焦点”,他附近的几个观众还下意识往后缩了缩,眼神里带着点被吓到的诧异,只有全身心关注孙女的陆爷爷陆奶奶没理会这些,满是担忧地望着陆筝。
场边的林立骅和苏兆兴几乎是同时举起手,指向看台那个拍照的观众。
好在裁判有一双好眼睛,比出手势判重发球。
工作人员挤过还在偷偷打量李喻的观众,找到了使用闪光灯的人,直接将其带离了看台。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乒乓球比赛项目规则要点中关于观赛礼仪的部分,明确写了不要使用闪光灯拍照。闪光灯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乒乓球球拍和球的碰撞是在瞬间完成的,闪光灯会闪花运动员的眼睛,使运动员无法判断来球的质量,从而影响回球的质量和命中率。
乒超联赛官方也早有声明,为了避免对运动员造成干扰,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顺利进行,但凡出现违反观赛礼仪且切实影响比赛的行为,绝不容忍。
李喻在吼完那嗓子后,被周围人的目光看得有些不自在。他攥着卡纸,耳朵尖都红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直到陆奶奶拉了拉他的胳膊,小声说:“没事没事,你也是为了筝筝,就是下次声音小点,别吓着别人。”
刚说完,就有个工作人员走了过来,李喻心里一紧,还以为要被批评,没想到工作人员只是递给他一张观赛须知卡片,温和地说:“这位先生,我理解您担心选手的心情,但刚才声音确实有点大,影响到其他观众观赛了。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用这么激动,可以找我们工作人员反映,我们会及时处理的。这次就提醒一下,下次注意点就行。”
李喻接过卡片,连忙点头:“好的好的,不好意思啊,刚才太急了,没控制住音量。”
工作人员笑了笑,又叮嘱了几句“有问题找我们”,就转身去了其他区域。周围的观众见没什么事,也渐渐把注意力转回赛场,只是偶尔还有人会偷偷瞥一眼李喻,眼神里没了之前的诧异,多了几分理解。毕竟谁都看得出,他是真心为选手着急。
李喻坐回座位,悄悄把亮黄色卡纸举得低了些。
此时场上的比分2:1。
郑曼琪刚捡回球,林立骅便向裁判示意请求暂停。
这个暂停叫得极其果断,就在陆筝刚刚扳回一分,看似正要重新稳住阵脚的当口。